明末强国梦-第40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国防军带有工兵连,蒙古草原的小河沟,瞬间就可以架起数座桥梁,令大军迅速通过。
实际上联军一方是手下留情了,只是紧紧地追赶,并没有全力的攻击,原因还是敌军人数太多,把敌军打散不好收拾。
联军的一路追击也是缴获丰厚,掉队的全部被俘虏,但是准格尔人逃跑的队伍还在不断的壮大,这是因为不断的有零散归队的队伍加入进来。
出动追击的第三天,已经靠近了阿尔泰山,地形脱离了平原,开始有了起伏的丘陵。就在这时,程立接到斥候探报,说是左前方隔开两个山包之外发现了一支不小的队伍,粗略估计有两万多人,正在向这边靠过来。
准格尔人分散在各地的队伍都陆续的接到了通报,要求他们急速的撤退。因此,联军追击的一路上也常常的碰到向着同一个方向而来的准格尔人。大草原上没有像样的道路,只有大概的方位,准格尔人的通信联络手段有限,作战的双方都处于运动之中,由于联军跟得紧,于是就有不少敌军的队伍误撞到联军的枪口上,这两日的追击中俘获的这种到处乱窜的敌军也有一万多人了。今天这是一个比较大的队伍,联军一方不敢怠慢,程立和阚岱王爷连忙调动部队就围了上去。
国防军出动一个营,带上三辆重机枪战车,和几辆其他的战车,朝着敌军前进的侧前方出击,阚岱王爷则出动两万蒙古骑兵则从另一侧袭击敌军的尾部。他们约定,前面的国防军一打响,蒙古军的骑兵就从后面进攻。
等到翻过山梁,国防军看到的景象令人气愤,这支队伍携裹了大量的牧民和牛羊,所以显得队伍就特别的庞大,行动缓慢。看来这支队伍得到了撤退的命令,并不知道情况紧急,还舍不得丢掉自己的收获。
程立传下命令,枪炮射击时要选好目标,不要误伤了被劫掠的牧民。
由重机枪战车打头,国防军就向敌军的侧前方出击了。翻过山梁,机枪火炮就同时开火。处于行军状态的准格尔的队伍遭到突然的打击,并且火力极强悍,其先头部队就遭受了重大的损失,伤亡落马的很多,更多的敌军开始漫山遍野的逃遁。
敌军前方遭到炮击的同时,敌军后队就遭到了阚岱王爷的两万骑兵的冲击,已经混乱的队伍无法组织反抗,只能四处逃亡。这是联军需要的结果,他们解救被掠的人口、牲畜、财物是首要的任务,杀伤和捕获敌军是次要的。
斥候估计的两万人的敌情,实际上只有一万多人,其余的是己方的百姓和牛羊。这一次解救的竟有五千多人。
阚岱很生气,气得大骂准格尔蒙古人是畜生,他命令自己的士兵四处出击追杀逃亡的敌军。
战后统计,俘虏的敌军有两千多人(包括伤员),打死两百多人,其余的逃散了。这个结果不太好,逃散的有可能变为流窜的匪徒,在人烟稀少的大草原上很难追踪。但是没有别的办法,这么多被劫掠的牧民是必须要解救的。
在逃跑的准格尔人的队伍中,新加入进来的队伍一般都是携带着大量劫掠来的人口、财物、牛羊,这就更加激起追击的联军的愤怒,从而招致联军的猛烈打击。联军的追击更加急迫了。
时间不长,追击只用了五六天的时间,准格尔人的主力钻进了阿尔泰山,联军一方也就停止了追击。由于联军一方追击的紧迫,他们几乎是空手逃回,劫掠的人口、牲畜全部放弃了,就连自己的军粮都成了问题。饥饿使他们开始屠宰战马。
进入乌兰草原的十五万人,回去的时候只剩了七八万,折损了一半,首领丹济拉垂头丧气。准格尔人彻底的悲剧了。
他们丢下的一半人马并没有全部被消灭,其中的大部分还在寻找退路,企图逃回准格尔。外蒙古一方也是愿意让他们退回去,以保草原的平安,但是绝不能允许他们带走劫掠的人口和牛羊。于是外蒙古一方出动自己所有的部队,其中包括吴襄派来的两万骑兵和漠北调来的两万骑兵,在乌兰大草原上日夜不停的搜索,因此整个的大草原到处是枪声。
也有一些看到了国防军在各处设置的木头牌子,木牌上用汉蒙两种文字书写着:投降可以免死还能送回家乡。对此他们都是相信的,因为不少的人就曾经在甘肃被释放,放他们回乡的时候还给带上足够的干粮,这都是亲身的经历。对于这些散兵游勇,能够回家是最好的结果了。因此,这一段时间,总是有成群结队的准格尔人到蒙古人的军营投降。阚岱也看到了优待俘虏的好处,他也就主动的放弃了以往孽杀俘虏的办法。因此他也命令部下不准屠杀和虐待俘虏,都要送到乌里雅苏台的俘虏营集中关押等待处理。
对俘虏的处理也是仿照当年甘肃的办法:留下来服劳役:修路。
外蒙古已经开始向联省纳税了,纳税的省份就可以得到联省的财政支持,可以搞基本建设。广袤的草原上目前只有乌尔格(乌兰巴托)附近有一些公路,因此正在规划着建设省一级的主干道。目前主干道的规划是一横、两纵三条主干道,一横是:从乌尔格到乌里雅苏台全长1800里。
东部的一条纵线是:从察哈尔的边界起,向北通过乌尔格,再向北到达贝加尔湖沿岸,全长两千多里。这条线路向南将连接到张家口,察哈尔境内的公路由察哈尔省负责修建。线路的北端由兴安省负责修建,可以连接到兴安省首府赤塔,进而与东北的干线连接。这条东部的纵线是与中原、东北连接的重要通道,也是重点项目。
另一条纵线是从乌里雅苏台起到漠北蒙古的阿巴坎,全长一千多里。
这三条线路基本上解决了外蒙古的交通。
蒙古大草原上修路有很大的便利,那就是地形平坦,只要把路基、路面修好就可以了。还有一个便利:蒙古草原上没有大型的河流,公路过河不需要桥梁,只要用石料铺设到河底,形成漫水桥就可以了。
漫水桥就是河水在桥上漫过,车辆涉水过桥。对于小河流是非常方便的,建设成本低到了极点。缺点是洪水期道路可能被阻断。
外蒙古联军在战场上俘获的敌军俘虏不足三万,可是自动投诚的俘虏多达两万五千人,并且这个人数还在不断的增加,这总数五六万的俘虏用来修路,差不多平均每人不到100米的工作量。平整的草原上本来工程就不大,有了这几万战俘劳工,在今年冬季到来之前,三条主干道基本上可以贯通。草原上的公路只要加高路基,使得道路不被雨水浸泡,那道路就是坚实的,再配备人员维护道路,则可以保证通行公路的质量。
到明年春季,天气暖和了,就可以释放俘虏回准格尔了。
这批劳动力只要管饭就可以了,基本上是免费的劳工。联省的粮食非常充足,只是运输的路途遥远。因此抢先修通连接察哈尔的公路,粮食就源源不断的运进来了。
预计到今年的下半年,台湾生产的汽车和油料都有了,像蒙古草原这种路途遥远的道路会首先考虑使用汽车。到那时外蒙古的交通将极大的改善。
。。。。。。
陆军总监部给独立第五骑兵团来了一封长电报,电报中表彰了他们的战绩,晋升军衔、奖励勋章、派发赏银,并要求他们做好战后总结。除此之外,还转达了督军大人的一条指示:令他们给准格尔首领丹济拉写一封劝降信,找一名合适的俘虏小头目充当送信人,内容就是讲清形势,令其投降。
教官马小六写好信,在俘虏中找来一名有悔罪表现的小头目,给他配上十名俘虏兵做护卫,就释放了他们,令其把信件带给丹济拉。
三月底,劝降的信件终于送到了丹济拉的手中。
准格尔是蒙古各部中人口最多,占地面积最广的,因此他们也是最有野心的一部。
明成祖朱棣多次征战蒙古,主要的作战对象就是被称为“瓦刺”的蒙古人,瓦刺就是现在的准格尔蒙古的前身。在整个大明期间,瓦刺与大明之间的战争不断,期间瓦刺人还曾经俘虏了明朝的皇帝:明英宗朱祁镇(1449年)。
丹济拉这一次出击外蒙古损失了一半兵力,大败而回,正在为准格尔的前途愁眉不展,这封信毕竟也是一条出路,于是他召集幕僚和部下一起商议。
信件在所有与会者手中传递,轮流阅读,信中说:
准格尔蒙古人也是大明的子民,同样生活在中华的大地上,就应该和平相处,不应该诉诸于战争,战争给双方带来的都是灾难。你们已经到了外蒙古,他们归顺大明不过四年多,已经是如此的繁荣富足,这些你们都亲眼看到了。准格尔目前灾荒严重,正是需要中央官府救助之时。如若归顺大明,马上就可以得到中央官府的物资支援,平安渡过灾荒。
现在你们的周围:西藏、西康、青海、甘肃、绥远、察哈尔、外蒙古全部是大明官府治下的行省了,就是你们西边的罗汝才也是我大明的西疆巡抚!你们不归顺大明还有出路吗?这一次你们进犯外蒙古就是严酷的教训。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只要你们归顺大明,你们以往的罪恶可以既往不咎,并且仿照其他蒙古各部的榜样,给你们有限的自治权。
如果你们还不悔悟,面临的结局就是灭亡,何去何从希望你们早做决断,否则终将悔之晚矣。言之切切,勿谓言之不预也!
实际上,联省今年的计划就是开始向准格尔进军,不过这个话不能告诉他们。
与会者的意见不统一,有主张归顺大明的,也有反对投降的,针锋相对,吵的很激烈。
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第511章完………
第512章:准格尔的出路()
崇祯十二年三月底,国防军劝降的信件送到了准格尔王爷丹济拉的手中,丹济拉召集他的幕僚和部下共同商议。
蒙古人习惯于住帐篷,会议的地点就是一个特制的特大号的帐篷。虽然是初春的天气,但是西北地区还是寒冷的,因此帐篷的正中间是一个大火盆,火盆里是粗大的劈材半子。帐篷的顶部正中间是一个圆形的天窗,木材的烟气就从这里冒出去,所以帐篷里面很少有烟气。围绕着火盆是一圈的矮桌子,桌子大小不一,做工粗糙,不是很讲究。地下铺垫的是毛毡,所有的人都是席地而坐。为了表示王爷的尊贵,丹济拉的座位有一个单臂扶手,坐着的时候可以斜靠在扶手上。
这就是准格尔蒙古人的王府大殿,的确过于简陋了。
绥查蒙古是有王府的地面建筑的,室内的陈设也尽量的向中原文化靠近,但是,在古代,外蒙古、漠北蒙古、准格尔蒙古基本上都没有地面的建筑物。以乌尔格(乌兰巴托)为例,一座边长20米左右的寺庙(甘丹寺)几乎是外蒙古唯一的建筑物。围绕着它的都是大大小小的帐篷。
还有,王爷的帐篷里没有木炭烧吗?应该说偶尔有的,但是不多。
蒙古是游牧民族,烧制木炭也是很有技术的,因此,木炭都是汉人烧制的,蒙古地区也有汉人,但是人数少,汉人少,木炭就少。
烧木炭用窑,我估计我的读者们都没见过烧木炭的炭窑,我说的是老式的土窑,不是现代技术的工业窑。我尽量简洁的描述一下,算是增加一个常识吧:
炭窑一般是一个椭圆的坑,直径三四米,有人进出的窑头,是弧形的,像个蝎子尾巴,窑头的对边就是出烟的地方叫窑尾。胳膊粗的木材长度一米到一米五,整齐的码放,堆积密集的木材中流出烟火通道,上面覆干草、泥,厚度一尺多。第一窑产出的炭很少,都烧成灰了,顶上的盖子也烧牢固了,这叫烧窑。
窑内要保持高温,下一窑才能多出炭,所以工人要穿上浇透了水的厚衣服,从不足一米高的窑头爬进去,清理、出炭、重新装木柴。进入炭窑的工人最多能坚持十分钟,很危险的,一不小心就会死人。
“为人民服务”那篇著名的文章里提到的“张思德”就是烧木炭时牺牲的,这可不是说着玩的,真的很危险!
窑的四周和顶部有十几个插着木棒的孔,拔出木棒就通气,插上木棒就封死,每个孔都有专用名称,控制这些孔的开合就能控制烧炭的质量,还是很有技术性的。
硬质木材烧出的炭是最高档的炭。
这个工作蒙古人干不了,因此蒙古的王爷没有炭用是很正常的。
。。。。。。
准格尔的王爷丹济拉面相很沉稳,没有一般蒙古王爷首领的那种蛮横凶悍,他表面上有一些亲和力,能够听不同的意见,但是,实质上也是个很固执的人,没有充足的理由是极难说服他的。
参加会议的有二十多人,基本囊括了准格尔当前的各派势力,准格尔的头面人物都到场了。由此可见今天会议的重要性。
丹济拉说道:“大明的信都看了,我准格尔如何应对?你们都说说吧。”
他没有表示明确的态度,让大家议论,这倒是像个王爷的做派。
过了一会,一个五大三粗的蒙古汉子说话了,他说道:“丹济拉王爷,我蒙古的勇士就是草原的苍鹰,自由自在的飞翔在天空上。办法我还没想好,但是,无论何种办法,也不能屈服于蛮子。”
蒙古人对中原汉人称为“蛮子”,就像汉人称蒙古人为鞑子一样,都是一种轻蔑的称呼。
另一个年龄稍长,形体消瘦的人说话了,他说:“莫日根,现在要的就是办法,你这么说有何用?”
看来第一个说话的汉子名叫莫日根。
他们这里也是有汉人的,今日在座的就有两位,就算是王爷的幕僚吧。在蒙古人看来,汉人识文断字,心眼多,主意多,所以才要请汉人做师爷。丹济拉这时就不断的看看这两位师爷,意思是让他们出主意。
汉人师爷心中自然是有主意的,但是他们需要先揣摩王爷的态度,蒙古人很蛮横,如果惹怒了王爷可是没有好果子吃!这两位师爷正在紧张的猜度王爷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