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冷锋-第1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家哄堂大笑,这时的匡科长对吴冲这种表情还是很满意。
因为,她起这样的报刊名,要的就是以假乱真、瞒天过海的效果。
之前,心理作战科办了几个通讯社,结果没有什么效果。毛局长对于匡科长提出办新报刊没有什么兴趣,因此经费一直拖着批不下来。
后来,匡科长想了一个奇巧的办法,那就是创办一份与《新华日报》相似的报纸。
不仅在报刊名上与《新华日报》只有一字之差,而且印刷、版式、定价及发行方式与《新华日报》一模一样。买报的人稍一不注意就当作《新华日报》来买了,而且,在山城设一个分社与《新华日报》进行竞争。
毛局长见到这个创意很是奇巧,便爽快地批下了申请和经费。
“我已经请来了新闻界有名编辑和漫画家进行撰稿作画,三天后我们的新报纸就横空出世了。我给你们半个月的时间也要到了,你们将所有的稿件集中在小曼那里,交给我审阅,争取旗开得胜!”
匡科长一副踌躇满志的样子。
匡科长离开之后,小曼用笔从后面捅了捅肖天浩的后背。
“喂,稿件准备好了没有?”
小曼注意到肖天浩整天不在办公室,一回到办公室就悠闲地看报纸,心里正在嘀咕着。
“放心,这两天马上就交给你。”
肖天浩一副悠闲的样子,轻松地笑了笑。
其实,这时的肖天浩内心却在暗暗思索着。
国民党《中央日报》上的这一则对事实过于夸大的军事快报,以及匡科长一字之差的创意,让他得到了一定的启示。
那就是混淆视听、以假乱真!
第233章 煽风点火()
“你是说通过在报纸上发布假新闻,来扰乱敌人的军事布署?”
顾玉芬铙有兴趣地问道。
毕竟,肖天浩这个方法如果运用得当的话,还是有可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兵不厌诈,我倒是想试一试。”
肖天浩想到,自己既然都能想到通过报刊分析出情报,那李默庵部的参谋们在无法获取苏中解放区真实军事情报的情况下,一样也有可能通过分析报刊等其它讯息来获取情报。
“那你的初步计划是什么?”
“国军占领海安后,国共双方现在正处于休整期间。既然李默庵部派出便衣特务,想通过潜入解放区获取情报。从这一点来看,证明他现在急迫清楚苏中解放区兵力和伤亡情况,然后再作下一步的军事布署。如果我们在《新华日报》、《新华时报》等报纸上发布华中野战军伤亡惨重、形势相当危急的军事新闻。你说,会不会诱引李默庵部轻敌深入,给华中野战军制造良好的战机?”
肖天浩仔细地分析着。他很清楚,要想让李默庵部相信这一军事新闻的真实性,那必须在国共双方的报纸上刊登出来才有这个效果。
“在《新华日报》上刊登出这么一则消息倒是不难。问题是,这一则新闻关系苏中战场上的信息战问题,我得慎重考虑,向组织汇报一下再给你答复。”
因为这一则新闻一旦发布出来,从某种程度上有可能影响我军作战的士气问题。
如果最终达不到肖天浩所想说的效果,那更是得不偿失。因此,顾玉芬必须要谨慎,与上级组织沟通好才能下这个决心。
“好!我等你的消息。”
肖天浩与顾玉芬告别之后,向苟林家的方向赶去。
他必须从苟林手里拿到近期关于苏中战况的一些新闻报道。有了这些军事新闻作为佐证,匡科长审稿时才有可能顺利通过,而且她对于这一份带有虚假成分的新闻稿才不会产生怀疑。
肖天浩没想到是,在苟林处他还果真找到了一些关于苏中战役的报道新闻。
《中央日报》、《大公报》、《南京日报》等新闻版上都有苏中战役的一些军事新闻。当然,这几份国民党当局控制下的报纸,在宣传苏中战役的腔调上基本一致。全部都是连篇累牍对国军占领海安等地的胜果进行高歌颂德,而对国军的伤亡之事却一句不提。
肖天浩回到家中,将这些报纸综合起来,细细地进行分析着当前国共双方的交战形势。
之前,肖天浩对延安方面放弃中原解放区、长春等大片解放区的做法也是很不理解。但经过顾玉芬的分析之后,肖天浩心里这才恍然大悟。
太祖在解放初期,基本的军事策略就是“不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关键是要歼灭敌人有生力量”。
从这一点来看,他的确比蒋委员长更为高明。蒋委员长丢了一个城市,他就会很生气。可是,延安方面和国民党打仗的时候,丢了一个城池,太祖他不在乎,根本不把它当一回事,但是要歼灭对方一个旅,就觉得很开心。
这主要的原因在于,解放初期敌强我弱的形势很是明显。因为,共产党部队不论是兵力上,还是在武器装备下,都无法与国军相提并论。
现在延安方面所要做的,就是争取在解放初期通过战术上的运用,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从而达到双方力量的平衡。在双方的交锋中,延安方面并不计较城池。你要占城市我让给你,但是我就是抓住机会把你一个旅一个旅吃掉。
当然,从四平战役、中原突围战役的最后结果来看,并没有达到延安方面预想的效果。主要的原因是与这两个战役存在一些客观的条件、以及一些意外因素有关。
在四平战役中,由于东北抗联军出现作战科副科长携带军事机密投敌的事件,使东北抗联部队在执行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战术中处处受掣。最终迫于无奈只能撤出长春,作战略性的转移。
而中原战役之时,中原解放区本身就处于国军的重重包围之中,突围时部队全部集中在方圆不到一百里的狭窄区域里。
因此,在国军进攻时,集中兵力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也就失去客观的基础。因此,中原解放部队最终选择了主力突围,在外围与国军进行周旋,从而达到牵制国军一部分主力,缓解其它解放区压力的方针。
然而,现在苏中解放区面临的形势却与上述的两个解放区不同。
虽然从兵力和装备上仍旧无法与国军相并论。但由于苏中解放区地域宽广,群众的基础好。而且,在开战之前,苏中解放区已经对李默庵部的军事情报方面了如指掌。
因此,苏中解放区部队并没有急于进行战略上的转移,到外围再与敌人进行周旋。
而是争取延安方面的支持之后,选择在苏北解放区的内线争取打好几个胜仗,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之后,再作战略上转移到外线继续与敌人进行周旋。
事实证明,苏中解放区部队在执行延安方面的“不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关键是要歼灭敌人有生力量”军事策略上做得相当出色。
在宣泰战斗,苏中解放区部队歼敌3000余人;在皋南战斗,国军整编第49师师部及所属26旅全部和79旅大部计一个半旅共计10000余人被歼灭。华中野战军缴获长短枪4000余支,轻重机枪500余挺。在海安战斗中,华中野战军伤亡仅200余人,而国军被毙伤进攻之3000余人。。
华中野战军集中大部分兵力,在以很少的代价情况下,在三次战斗中共歼灭敌军1万余兵力的骄人战绩。
海安一战后,苏中解放区部队撤离海安,主动向海安以东的李堡、角斜地区一带进行休整。
肖天浩一边分析报纸上的大量信息,一边细细地揣摩着。
国军在战略上意图上,主要是通过几倍的兵力彻底控制住苏中解放区。通过这三场的战斗,李默庵虽然付出了1万余官兵的性命,最最终还是占领了苏中解放区的宣家堡、泰兴、如皋、海安。
从战术上说李默庵部可以说是失败的,但从战略上看,他还是完成了蒋委员长交给他的一部分任务。
可是,国军占领海安之后,李默庵会不会认为“苏北共军大势已去”,无力再战。从而,重新调整部署,分兵对泰州、海安以南地区及海安以东的李堡、角斜地区继续向北进攻呢?
毕竟,国军在损失1万余兵力之后,还有十万军兵之众。
而华中野战军3万余兵力在经过三场剧烈的战斗之后,剩余的兵力还能与国军正面相对抗吗?
为了让李默庵确认华中野战军再也没有能力与国军正面对抗,肖天浩觉得很为必要在报纸上给他煽风点火。
经过消化报纸上的大量信息,还有顾玉芬提供的苏中解放区战况情况,肖天浩这时对于苏中战局也明朗了起来。
而,他现在要做的是等待顾玉芬的消息,从而实施自己在国共宣传战的第一仗计划。
第234章 神来之笔()
两天后。
肖天浩接到顾玉芬联络的暗号,来到旧书店后面的联络点。
“这是最新一期《解放日报》副刊,上面有你需要的新闻。”
顾玉芬说着便将一份报纸递给肖天浩。
“组织同意了?”
肖天浩接过报纸,还没来得及打开便着急地问道。
“同意了!这是组织批准我们加印的一份副刊。你先看一下内容。”
肖天浩打开报纸,副刊显眼的位置有一则战地新闻,标题是《苏中战事仍然吃紧、海安弃守激战惨烈》。
新闻的篇幅虽然不长,但从新闻内容的措词里,也可以看得出苏中解放区部队战况惨烈,伤员过多,被迫从海安县向南部进行转移的一些战况。
“这报纸是真的?”
《解放日报》是延安方面的党报,只是一份在延安解放区进行发行的报刊。除了通过一些秘密的渠道,一般百姓都无法得到这份报纸,在国统区也很少有人能览阅到这份报纸。
因此,肖天浩对于顾玉芬能在这么快的时间内给他送来这份报纸,还是显得有些惊讶。
“新闻稿是我亲自撰写的,当然是经过组织同意之后才能印刷的。”顾玉芬笑着解释了一句,她又从包里拿出一份《解放日报》递给肖天浩,“戏要演足,单单一份副刊是不够的,正刊我也给你准备好了。”
“顾大姐的笔力,果然不同凡响。”
肖天浩由衷地赞叹了一句。
顾玉芬撰写的这则新闻稿松驰有度,总体的内容上既没有打击解放区军民的士气,在措词上又在有意无意中透露出苏中解放区伤员过多,兵源减少的信息。
而且,从这一份报纸的内容和外观看,与平常的《解放日报》并无两样。
“既然撰写的是假的军事新闻,你在思想上就不要有顾虑,尽量夸大一些。我们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迷惑李默庵部队,达到打乱其军事布署的目的。”
顾玉芬知道肖天浩没有书写新闻稿的经验,又从细节上认真地指导了一番。
…………。
保密局心理作战科办公室。
“大家都辛苦了!你们交过来的新闻稿件毛局长过目了,局长很满意。明天早上,《新华日报》就可以腾空出世,与广大市民们见面了!”匡科长宣布时,脸上显得很兴奋。“小曼,你将第一期《新华时报》初稿拿出来,给大家过一下眼瘾。”
“是!科长。”
小曼轻盈地迈着脚步,将还带着墨味的报纸发到肖天浩几个人桌前。
肖天浩打开报纸一看,《新华时报》不仅在排版、定价、格式方面、就连报头“新华时报”几个大字的字体也与“新华日报”一模一样。
如果不细心看的话,还真以为是山城发行的的《新华日报》。
怪不得,毛局长对匡科长这个出奇而又出巧的点子如此大力赞扬。
肖天浩打开《新华时报》第一版,报纸的头条上赫然刊登一则醒目的新闻:“川西惊现皑皑白骨、共匪无情屠杀百姓。”标题的一旁还配着几张黑白照片。有几个蓬衣垢面的老百姓站在被挖的坟墓的旁边,面无表情地用手指着堆放在地上堆放着的皑皑白骨。
“这些如此逼真的照片,闫大记者他怎么拍到的?”
吴冲啧啧称奇。
肖天浩这时也注意到,这篇吸人眼球的新闻是《中央日报》大牌记者操刀所作。
“照片和素材,可是我花了我不少精力才弄来的。”
匡科长有些得意地说道。
他清楚,《新华时报》第一期如果没有爆炸性的独家消息,是吸引不了读者的。
为了拿到爆炸性的新闻,他花了重金派出人员到西红军长征时经过的地方进行多方面的“搜集”。将国军追击红军时,集体屠杀掩护红军的大批无辜百姓坟墓挖开,将一堆堆白骨放在一起,强迫几个当地百姓进行“指认”,并拍成一组照片。
拿到照片和素材之后,匡科长又请来《中央日报》大牌记者亲自操刀,颠倒是否、炮制出一篇从政治、道义上指责共党“屠杀无辜百姓”的新闻。
“就凭这一则爆炸性的新闻,加上这一组醒目的照片,我们这一期的报纸销路肯定大火。”
吴冲不失时机又拍了匡科长马屁。
由于当时拍摄条件有限,报纸上的新闻很少有配置真实的图片,大都采用成本较低的图画。
“这一期也出现了不少好的新闻素材,特别是肖科长提供的军事战况的新闻,毛局长就专门点名表扬了一下。如今国共战况如火如荼,大家在思想上也要跟得上大的形势。作为党国的新闻媒体,在这个时候为前线的军兵鼓动士气是很有必要的。”
匡科长笑着看肖天浩一眼,然后打开报纸,指着头号新闻下面的一则新闻说道。
肖天浩这时注意到,自己所写的新闻内容没有什么改动,只是标题变成了“国军士气如虹、共匪丢盔弃甲。”
“还是匡科长改过的标题有气势,一看就令人解气、振奋!”
肖天浩谦虚地应道。
只要这一则新闻的内容不变,潜在的信息能干扰到李默庵部的军事布置,就算达到了自己这一次的的目的。至于,新闻的标题如何改动,肖天浩并不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