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战神-第1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他的粮食供应、医疗保障、住房问题西北财团会去解决。
按照计划,西北政府将在三年内向西域移民2000万人口,以西域省200多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平均下来每平方公里只有10个人,这样的人口密度算小的了。西域省可以轻松的容纳这些人口。
对于大汉民族来说,西域省无疑扩宽了生存空间。
这次移民主要是从西北行政体系之外的省份招募移民,并不是直接将西北地区八千万民百姓中移民一部分人过去。主要是因为西北政府要抢人,西北人越多,市场越繁荣,工业越强大。
北洋政府及地方军阀统治下的各省,民众就算是有钱,也无法保障手里的钱不被人坑走,也就无法最大程度的拉动制造业。而让他们到西北政府的行政地区来,就可以拥有更高的收入,也就能够具备消费能力,从而拉动制造业。
而西北地区虽然现在有八千万人口,对生态造成了较大的压力。但是在二三十年内还是可以支撑的,因此不需要将西北的工业转移到西域省去,从而使西北民众移民到西域省。而是直接用其他省的民众移民到西域省,在西域省再建起更多的工厂。
再则中国各省人口太多,制造业又不发达,造成人口压力很大。从其他省将人口迁移掉一部分,也能缓解其他各省的人口压力。
树挪则死,人挪则活。
移民到西域省的各省民众根本不需要担心生存问题,西北政府及西北集团会给与最充分的保障。
当然西北地区也需要调一部分的技术工等群体过去,还有施工队什么的,也必须过去。不过这些人大部分并不是定局在西域省。
2000万的移民指标完成后,西北地区的人口可以超过1亿人,再加上华东地区的上海、浙江、福建的4000万人口,西北政府的体系下,将有1。4亿的庞大人口。
而此时西北政府的地盘,已经比北洋政府实际上、名义上负责行政的地盘还要大了。
本来西北就广袤,加上漠南、漠北(蒙古)及西域省,地盘自然是比关内各行省及东北三省加起来还要大。
相当于西北政府掌控了大量的矿产资源,已经比关内及东三省还要多了。人口方面比不上关内,这自然是因为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承受能力不足,本身就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地方,能发展到有1亿人口的规模,已经是非常不容易了。
或者说,1亿人口已经快要接近极限了。再多的话,西北首先容纳不下那么多的工厂,因为水资源不够。工厂不够,就业就成问题。
所以西北政府才要向华东扩张。
战时生产中,上海、浙江、福建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大量的基础设施被建设了起来,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很多铁路被修通了。路通了,经济就随之可以发展了。
西北的轻工业开始大量向浙江及福建转移,其中以浙江最多。而西北则保留重工业、军工业等产业。
轻工业对水资源的需求量比较大,而且工厂繁多。在华东地区显然更加适应,这些轻工业转移到华东之后,西北的生态压力就可以大大的减轻了。而华东地区的经济,在浙江、福建两省带动下,也将形成一个辐射区,对周边省份的经济产生拉动效应。如轻工业的原材料生产,关内各省都能做。
其中纺织业的原材料生产,西北是有极大优势的。
新疆、西域省都有大量适合棉花种植的土地,而且产出的是优质棉花,拿下西域后,中国基本上不缺产棉地。
此时的中国,农村自然经济还是有很大残留的。民国时期有14%的土地用于种植棉花,而且分布于各省,产业分工并不是完全明确。
而西北经过多年发展,此时土地基本上都交给垦殖公司进行经营,只有那些不适合大面积管理的土地依旧在地主和自耕农手上。不过西北的自耕农已经急剧减少了,因为自耕农的收入没有工人高,很多自耕农都把土地卖了进城镇当工人去了。
土地被大量集中后,就可以用最为先进的农业技术进行生产。
西北集团此时正在搞机械化农业,对俄战争一结束,农机厂开足马力,全力生产各种机械化农机。
沈凝云则在西北集团总部,和西北集团的智囊团们商议产业分布。
就向西域省投资工业的问题上,西北集团的智囊团出现了一定的分歧。
一部分较为保守的财团谋士们认为,西域省没有地利,又临近俄国,很容易遭受战火的威胁。一旦战争在西域省爆发,那么工业将被大面积摧毁。他们认为应该在西域省发展农业和矿业,然后将资源运回西北再进行加工。
另外一部分则认为俄国不足为虑,不应该放则西域省的大好工业环境而不建设,而且西北各省当中,甘肃和陕西两省的工业容纳能力不是无限大的,西北工业应该向外走。
沈凝云最后还是决定向西域省建设工业。
因为沙皇俄国确实不足为虑,他尽管担忧未来的苏联,但是苏联要想拥有强大的战争能力,不埋头发展个二三十年也是不可能具备的。
苏联之所以能够强大起来,首先是因为苏联有足够庞大的国土面积,进而有足够多的资源和人口。但这并不能使一个国家拥有强大的战争里。再则是因为苏联的统治者为了保证自己的统治地位,疯狂的建设重工业,但没有技术和人才也是白搭。苏联的发展是因为1929年时世界经济大萧条,苏联从美国等国家中获得了大量的机器设备及工业人才,才使苏联的工业有了迅猛的发展。最后,则是政治因素,二战过程中德国表现得太过强悍,使得美国等同盟国不得不将坦克飞机等技术支援给苏联,让苏联去牵制德国。
苏联的崛起,是多方面的。
而苏联刚成立的时候,实际上也是很挫的,只是士兵具备强悍的战争意志,将俄国人好战的天性发挥了出来。
因此在西域建设工业,受沙皇俄国的威胁不大。而苏联方面的威胁,起码得等他们再发展十几年。
在苏联成立后的十几年中,中华民国同样也会发展,并且只要苏联表现出向西域省进攻的倾向,西北政府可以直接先发制人,将战场推到苏联境内,而不是让战场处于西域省,如此一来战争打完后的烂摊子是苏联人的,不是中华民国。
而且苏联会不会出现还是两回事,苏联出现后,中华民国也可以对苏联进行打压,此时西北国防军绝对有这样的能力。
所以西域省的工业建设还是确定了下来。
工业建设中最重要的自然是冶金,钢铁产量与战争能力是直接挂钩的。西域省有足够的铁矿石,而且是富铁矿。
“我们要建设一个大型的钢铁生产基地,而且生产效率要进行突破,马上让下面建设日产1500吨的炼钢转炉。”沈凝云定下基调,西北集团下面自然会实施下去,现在西北集团的人才大量增长,很多事情已经不需要亲力亲为了。
白成明表示道:“日产1500吨的转炉在理论上已不成问题。”
西北的钢铁生产可谓疯狂,1912年年底,钢铁年生产能力已经达到了1300万吨了,直接爆掉了英国、德国,已是世界第二了。
如此轻松的追赶欧美各国,自然是因为生产技术的进步。转炉钢的生产效率高,要建设的炼钢炉相比欧美的平炉要少得多。
加上此时西北政府的内燃机技术发展起来了,钢铁生产用上了汽车以及叉车等车辆,效率再度提升。而工程机械方面,吊车用上了油压技术,日产1500吨的转炉已经具备了建设能力。
中华民国在西域省攫取了超过50亿吨的铁矿储量,而且很多还富铁矿,也足以支撑起一个大型的钢铁生产基地。加上西域省的煤矿储量丰富,完全具备了一个大型钢铁厂的建设条件。这个钢铁基地一旦建成,将成为西北的各个钢铁基地中盈利最高的一个。
因为这个钢铁基地将有最好的铁矿石,以及最高效率的冶金技术,利润自然将会是最高的。
“钢铁部门必须加快钢铁产量建设,我们现在的钢铁已经快不够用了。”沈凝云头疼的说道,本来西北在世界经济大萧条期间撒下大量投资来刺激内部经济,还怕钢铁用不掉的。
但是现在……
以这样的发展趋势,钢铁完全不够用。
铁路、公路到处在修,房地产到处在建。最消耗钢铁的还是汽车制造,西北集团需要大量的货运汽车,而民众也需要大量的小汽车。同时还要生产施工机械和大量的农机,特别是那些农机。
拖拉机和收割机、摘棉机什么的,数量需求很大。同样还要支撑海军的军舰制造及商船制造。
另外还要出口军火、汽车。
“按照现在的钢铁建设速度,明年就可以将钢铁产量提升到1800万吨,我们除了投资建设西域钢铁基地外,还将投资华东地区的马鞍山钢铁基地,从而支撑华东地区的经济发展。加上河北邯郸地区的钢铁基地。到1914年,我们的钢铁产量就可以达到2000万吨了,比原先计划的1300万吨,已经高出了一倍。”孙绎龙说道:“至于现在钢铁产量跟不上,那就只有进口德国钢铁了。”
德国有大量的钢铁产能,之所以产量上不去,那是因为世界经济萧条。如果向德国进口钢铁的话,还能增加德国的战争潜力,让第一次世界大战打得更凶猛。至于美国,钢铁产能很牛逼,现在钢铁产量已经突破3000万吨了,这还是用平炉钢技术形成的产能。不过西北集团绝对是不会向美国进口钢铁的,因为沈凝云将美国视作是威胁最大的国家。
中华民国如果要获取世界霸权地位,那么英法德俄及日本这些国家,只要自身战争潜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不是什么问题。最大的问题是美国。
进口德国钢铁也不会造成什么财富外流,因为西北工业还有大量的出口。现在中华民国要的是发展速度,只要维持资金链不断裂就可以了,黄金什么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还怕没有吗?
沈凝云无奈的说道:“估计到时候2000万吨依旧不够用啊!继续加大钢铁投资吧!争取在1914年之前形成2500万吨的产能。”
钢铁产量的增长,主要是取决于矿山建设速度。就如后世的中国,钢铁在吃透了转炉钢技术后,三年内产量增长一倍,那是几亿吨的产能。
此时西北集团的在钢铁冶炼技术上已经吃透了,就是矿山建设速度的问题。
而西域地区有绝佳的钢铁冶炼条件,首先富铁矿有,煤矿离得也不远。
至于炼钢炉,这东西的建设速度还是很快的。矿山产能建设方面,主要以向露天开采技术方向发展。那时候钢铁增长速度就快了。露天开采得有更大的挖掘机,西北的挖掘机技术是在不断进步的,并越造越大。
“这有点难度,不过如果有足够的人力物力投入,还是可以达到的,只是成本更高。”白成明估计道。
“成本高不是问题。”沈凝云当即说道,1914年期间那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要爆发的,到时候2000吨钢铁哪里够用。
毕竟中国这么大,到时候要发展的不仅是西北省份,还有其他省份也是要发展的。中国四亿人口,钢铁消耗量就大了。加上都时候要大量出口,钢铁哪里会嫌多。
就算是出口不给力,中国能建设的项目多得去了,还会愁钢铁没地方用不成?
就像是德国,钢铁产能高到1300万吨,钢铁没地方用的情况下,修了9。8万公里的铁路,相当于德国到处都是铁路网,甚至是把铁路修到工厂门口。要知道就算是后世的中国,铁路也仅有十多万公里。
当然,时代不一样,这年头没有汽车。所以铁路非常重要,德国人相当于是把火车当汽车用。
现在德国的铁路网修好了,钢铁没地方用,资本实在没地方投资的情况下,则开始大造军火、军舰。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必然爆发的,因为德国容克财团必然要向外扩张。
就算不爆发,中国也有大量的铁路、公路要修,还要造大量的汽车、农机、施工机械等等。
四亿多人的庞大市场,2500万吨的钢铁产量平均一下,每个人的钢铁根本就没多少。
如今西北的钢铁不够用,主要是因为家庭汽车的销量迅猛增长,这主要是战后老百姓手上的战争券多了,能买得起大件商品。才导致原本以为够用的钢铁产能现在完全不够用了。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战略铁路必须打通。两三年内欧洲必然爆发一场大战,到时候我们直接从西域出口商品,就必须打通波斯方向的出海口。所以我们得把铁路修到波斯沿海港口去。”沈凝云又抛出了一个目标。西北集团立即将铁路修到波斯边境,而要想修到波斯沿海,则需要军方的配合。
沈凝云来到最高统帅部,与军方高层商讨战略铁路的问题。
王东升说道:“波斯现在也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国家,此前波斯之所以没有被英国完全政府,主要是因为俄国的势力也介入了波斯,从而形成了平衡。如今虽然俄国的势力依旧接触着波斯,但战后已经大为削弱。现在我们西北政府必须介入波斯,才能形成新的平衡。”
“我们要取代俄国人在波斯的地位。”沈凝云直接说道,“只要我们把铁路修到波斯,我们就对波斯形成快速的军事干涉能力,到时候英国俄国都要靠边站。”
第166章 海关变动()
铁路修到伊朗出海口,那是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出口方便。而此时钢铁不够用要进口德国的钢铁,西北集团不得不考虑进口的问题。
“我们在战争期间虽然没有停止向国际市场出口商品,但是国内的民族市场上却让各列强的商品出现了一次市场反攻。尽管我们依旧占据着的部分市场,但是列强还在持续的掠夺我们的矿产资源。”沈进文拿出了一个写着数据的文件,沈凝云接过来仔细看了起来,发现三个季度中,中华民国进口的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