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战神-第27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苏联那些泥腿子还没发展几年。
今年苏联开始闹大饥荒了,因为长期的战争破坏了大量农业生产,在1920年,苏联出现了干旱,大量的农田欠收绝收。很多苏联人都陷入了饥饿之中,这个时候的欧美援助倒是发挥了点作用。不过欧美援助给苏联的东西当中,武器弹药占了不少,粮食并没有那么多。
粮食在统治者手上是重要的资源,给其他国家粮食,就是帮助其他国家稳固统治,毕竟有粮食就等于控制了人民,人民又粮食吃就不会造反,吃不饱饭自然也就会闹了。
对付这个时候的苏联还是比较容易的,这个时候的苏联刚从沙皇俄国时期过渡而来,工业和农业生产规模都不大,技术还很落后。
军事技术同样落后,飞机战车根本不会造。
苏联之所以在二战中能有先进的飞机战车,主要还是欧美的技术援助。战后之所以能够和美国进行抗衡,主要是打败德国后,从德国那里获得了大量的先进技术。
而苏联经济在战前有所发展,主要是美国经济大萧条,大量的美国技术工人、工程师到苏联去找饭吃。同时苏联还从美国那里买到了大量的工业设备,那些工业设备在美国经济萧条期间根本不值钱。
种种原因使得苏联崛起。
但是如今嘛!却不是这样了。历史已经改变了,中华民国已经崛起了,沈凝云正盯着苏联呢!
他不会给苏联崛起的机会。
这个时候苏联还没崛起,最大的凭仗就是寒冷的气候了。对付苏联,只要能克服得了寒冷的气候,苏联就挡不住中华民国的兵锋。
从利益上来说,如果中华民国能够完成这两个扩张计划,那么所获得的利益将会是有多庞大?
光是一个印度,就有丰富的资源产出,还有2。5亿的人口。西伯利亚更是用有1200多万平方公里的庞大面积,上面有庞大的资源。
随着对外的不断扩张,中华民国将获得大量的战争红利。而这些红利,随着中国民族资本财团的开发将源源不断的产出。
起码,加入这辆战车,是没有错的。
就算是对外扩张受阻的话,实际上也不会有什么问题。中华民国此时的工业依旧在快速的发展,经济无比繁荣,人口已经突破了5亿。
中华民国怎么打都不可能战败,顶多是受阻。
随着沈凝云将扩张计划制定了下来,对北洋军的整编,以及国防军的调动,都进入了一个比较频繁的阶段。
各个部队都在进行一定程度的整编,因为那些北洋军中符合标准留下的士兵开始编入西北国防军各部队,都是打散了编进去的。
北洋军不复存在了。
如今只剩下了中华民国国防军。
沈凝云在北京城呆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然后便将中华民国陆海空最高统帅部转移到西北去了。
西北是当前中华民*工业的聚集地,其他工业已经转移得差不多了,现在西北的工业基本都是军火制造,以及矿产开采。其他工业能转移的都转移了,主要是为了降低耗水。
在这个时候,中华民国也受灾了。
1920年,中国北方大旱。山东、河南、山西、陕西、河北等省遭受了40多年未遇的大旱灾。
这次的大旱灾,让农业损失极大。
北方各省,是中华民国的小麦生产主力省份,旱灾一来,小麦生产受到惨重打击。
好在粮食供应方面有大量的储备,而且南方随着北方旱灾的出现,紧急增加了水稻种植面积。
粮食供应是没什么问题的,中华民国还饿不死人,就算是有人被饿死了,也是经济殖民地的那些人先被饿死。中华民国是肯定不会有人被饿死的。
旱灾出现后,最为忙碌的就是黎元洪了。先是求雨祈福,接着又是下乡观察旱情,又是指导抗旱救灾,又是向国会递交提案补贴受灾农户等等。
抗旱救灾还是进行得不错的,不过声势并不大。此时中华民国北方的各省耕地已经大部分都完成机械化耕种了。
粮食生产成本比较低,消耗的人力不多。
所以实际上的受灾农民很少,自耕农基本上不存在了,如今的农民都变成开农机的了。所以波及人口不多,补贴起来也比较容易。
反正干旱这玩意,等明年就好了。明年如果再干旱的话,大不了等后面再种地。
中华民国现在又不缺土地,北方虽然旱灾,但是南方没有爆发旱灾,农产品供应方面问题不大。
这次旱灾,北方的工业发展也爆发出了水资源不太够的问题。
中华民国的工业,此时已经有大量转移到南方去了。南方的经济,正在极为快速的崛起。北方的工业增长主要是在东北地区和西域地区。
华北平原原本是人口稠密的地区,不过此时的华北平原,人口已经越来越少了,因为华北平原上的工业增长比较慢,加上大量的人口迁移都是以华北平原为主力。
东北、外东北、西域的人口,大部分都是从华北平原迁移过去的。所以这次干旱,受灾人口比历史上的2000万人少了一千多万人,只有几百万人被干旱波及到而已。
华北地区的人口减少了,工业也不多,水资源主要分配给农业,如此一来水资源还是比较够用的。
尽管有干旱,但是这年头北方的地下水还是比较充沛的,通过地下水灌溉还是可以撑过干旱。
苏联就没这么幸运了,这一年的干旱是大幅度的。大量的苏联农民的土地也受灾了,苏联本身就已经在这一年陷入了饥荒,更悲剧的是,这一年还干旱了,地里的粮食指望不上,饥荒进一步加剧。
第324章 产业调整和就业()
这场干旱对于苏联来说打击太严重了,苏联为了解决粮食不足的问题,在乌克兰地区征调了大量的粮食,使得乌克兰这个产量大区竟然也饿死人了。俄国的统治者,不管是沙俄还是苏联,实际上都是一个样的粗暴。
至于饥荒的问题,苏联将矛头指向了过去的沙俄,以及中华民国等国的干涉军对苏联的打压。
苏联政府可不管饿死多少人,他们只管是否威胁到了统治。经过一番的宣传,苏联政府成功将矛盾转移到了外部。现在死不死人是次要的,统治稳固了才是最重要的。
要稳定统治,除了内部不能乱,还要加强战争能力。
苏联这个时候得到了罗斯柴尔德财团多的援助,获得了不少的军事装备,既有飞机,也有英国人和法国人制造的战车。
在技术上,苏联也开始自主研发这些军事装备的技术。
另外就是要发展重工业,这个时候把人民号召起来发展重工业才是最重要的。至于饥荒饿死人什么的,等不干旱了就解决了,饿死一点人也就解决了,没多大的事情。
托洛茨基对此很是不满,认为苏联正在向堕落工人的方向发展。不过托洛茨基却是还不敢闹的。
他起码也是堕落工人国家的受益者。
列宁和斯大林则对于这个堕落工人国家,各有不同看待。列宁这个比较倾向于托洛茨基的观点,但是又不完全。而斯大林则是真正的以统治者的角度去观察问题,将自己与工人割裂开来看待,将工人看作是炮灰。
苏联这一边到处都是饿殍,很多苏联人没能撑过去,死在了大饥荒之中。
中华民国那边虽然也受大干旱影响,但是并不是所有土地都受灾,北方各省有不少有足够水利设施的土地是能旱涝保收的。加上开挖地下水的方式,中华民国这一年北方农业虽然有所减产,但是下降幅度并不是不能接受。
南方则增加了水稻种植面积,让中华民国的粮食产出及时补充了上去。实际上就算是不增加产量,以中华民国库存的那些粮食储备也是可以撑过去的。特别是西北政府此前有大量的粮食储备,这些粮食储备足够全国吃上一个月。
更何况中华民国在海外的经济殖民地当中,还有暹罗大粮仓。
暹罗人口少,土地多,还是热带的土地,能种植多季水稻。只要有需求,暹罗随时可以增加水稻产出,根本不怕粮食不够吃。
还有越南、高棉、印尼,也都有大量的土地。
特别是印尼有多达9亿亩的耕地资源,当前也已经开发出了一半,尽管印尼的耕地是以种植园为主,不过水稻种植面积也不小。
就旱灾的问题,《申报》评论道:“此次旱灾尽管对我们中华民国的农业生产造成了一定的阻碍,但是我们中华民国的农业抗灾能力已经变得非常强大,就算是某地受灾,其他地区也可以正常进行农业生产,随时可以将受灾所损失的那一部分的农业产出补充上去。今年南方已经增加了水稻种植面积,另外暹罗王国方面也增加了水稻种植面积,以增加粮食供应。中华民国的农业开始走向全面的多元化,不管是热带还是亚热带、寒带,我们都有农业分布,而且建立了跨国互补机制,与各藩国建立分工型农业,使得中华民国和各藩国的农业抗灾能力以成为世界第一。”
中华民国此时的农业确实分布的极为广泛,所以抗灾自然很轻松,并没有给中华民国造成太大的问题。
这一年东北的大豆依旧正常生产,西域的棉花也在正常生产,蒙古、西域牧场也在正常运转。
四川、湖北、湖南、江西这几个省的大粮仓也在正常生产。
这个年代的灾害尽管比较多,而且气候也比较冷,但是中华民国向南扩张的幅度比较大,加上海外经济殖民地的农业产出,足以安然度过这一年的北方大干旱。
在中国历史上,北方一旦出现灾荒,往往需要从南方调集粮食救急。否则北方一乱,一个王朝也就完蛋了。
明王朝基本上就是那么完蛋的。
北方之所以会乱,主要还是和气温下降有关,气温平均下降一度,耕种线就向南转移几百公里。
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气温都不同,例如河南称之为‘豫’,说明古时候河南是有大象生活的。说明那个时候的地球,平均温度是比如今高得多的。
但凡气温上升的时期,中国这个农耕文明都会变得十分繁荣、强大。然而一旦进入低温时期,农业遭受惨重打击,匪盗开始流行,暴动大量产生,也就进入衰弱期了。
明王朝的灭亡,就是因为商品经济的泛滥,导致江南这个粮仓的土地被大量种植经济作物了。粮食不仅不能自给自足,反而要从湖广获得。运输到北方的粮食也就少了,而且明王朝运输粮食的方式也很坑,漕运当中每年有大量的损耗。如果是一般的年份还没什么问题,问题在于明末气温开始下降,北方农业直接就撑不住了,北方一崩溃,南方军事有不行,最后被满清捡了死鸭子。等于说明王朝的商品经济不仅没有给明王朝带去财政收入,反而使得明王朝最后财政破产。而且泛滥的商品经济,给满清野猪皮和欧洲人带去先进的生产力和各种紧缺物资。
中华民国如今的温度还是比较低的,这个时候南方冬天气温低于零度非常正常,何况是北方地区。
这个时候的地球,还没有从明清时期的低温中彻底走出来,全球气温上升还需要一定时间。
而随着气温的不断上升,未来西伯利亚也将不再是蛮荒之地,耕作线也将不断的向北推移。
北方这次干旱,也让中华民国加强了北方的农业灌溉设施的建设,另一方面华北平原的工业进一步的停滞增长。
华北平原是资源性缺水,如果要保住农业的话,工业必然不能太多,否则就会造成地下水资源透支使用。这个时候华北平原的地下水还是比较充足的,而且没有无良化工厂向地下排污,地下水也很干净,没有被污染。
中华民国的工业目前也就主要集中在西域省以及南方各省,其中西域省的工业以重工业为主,西北各省的工业以军工业为主,而南方各省则以商品制造业为主。
南方也是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区,也有最大的商品市场。商品制造业放在南方是最好不过的了。
而军工业集中在西域省和西北各省,主要是离战场更近,而且西北各省的工业基础也最好,配套设施也最完善。
南方各省则是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区域,南方本身就擅长经济发展,加上现在有技术,有资金,经济怎么会发展不起来。以中国南方各省的经济创造能力,就算是政策和技术以及资金方面都有些困难的情况下都能艰苦发展,何况现在政策、资金、技术都具备,创造力和发展动力马上就有了。
南方各省逐渐成为中华民国经济总量最高的区域,此前西北的经济总量第一的位置已经保不住了。
另外工业也在向东北转移,东北地区不是那么缺水,有足够的工业发展潜力。另外东北在工业发展中也承担着为朝鲜工业提供高级配套设施的任务。
朝鲜也不缺水,工业发展潜力很大。中华民国如今那些污染性工业,和那些劳动密集型产业都在往朝鲜扔,朝鲜那边的工业也需要一些高级的配套设施,主要就是由东北这边的工厂为朝鲜的工厂提供设施配套。
再则朝鲜的矿产开采出来后,很多都是运往东北冶炼。
这个时候冶金业还没有给朝鲜发展,钢铁冶炼依旧是中华民国重要的经济支柱。东北钢铁基地如今发展得非常不错。
东北钢铁基地既有东北地区的铁矿石供应,也有朝鲜茂山铁矿的供应,以及外东北地区的铁矿石开采出来后也会运往东北钢铁基地冶炼。东北的重工业产出也开始迅猛增长,速度也已经不比西域省要慢了。东北相比西域省来说,优势在于有出海口,可以将重工业产品通过海路运往南方各省。所以东北的重工业,主要是生产民用的重工业产品。西域省则是军工业云集。
这一年越南的工业发展形势很惊人,自1917年被中华民国从法国人的武力殖民的魔爪下解放以来不过三年时间。三年时间下来,越南先是进行了土地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