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霸主德意志-第7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柏林,德国总理施特雷泽曼与法国总理克里蒙梭的争吵正在进行。美国副总统约翰?卡尔文?柯立芝和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被迫组成一个联合阵线,统一认识和口径,将德、法两国总理分开进行讨论,以期尽快达成双方的和解。施特雷泽曼与劳合?乔治之间的沟通问题不大,但法国总理克里蒙梭和美国副总统柯立芝的对话却费尽了脑筋,两人一度拍着桌子怒吼。
克里蒙梭拿出“柏林和约”有关条款,逼迫国际社会威胁德国遵守承诺,柯立芝则要求法国识大体顾大局、照顾德国目前经济发展的需要,主动平息国内事态。
法国老总理克里蒙梭也知道柏林和谈时,国际社会在和谈之初,因为有意打压德国的狂热,存在着某些不太公平的条款,而美、英两国却只顾自己的战后收成、却没有真正担起战后的责任才是这次事件的起因。柯立芝虽然并不完全同意克里蒙梭的理论,但面对欧洲形势的不断恶化,也不得在征得国内表决同意后做出一些细微的调整,以作为“柏林和谈”条款的补充。
最后,四国领导人再次坐到一起进行务实磋商,法国方面表态说洛林问题可以暂时搁置争议,但德国必须撤出莱茵河以西的重装部队,边防员额恢复到“柏林和谈”时作出的要求。
德国在这次紧急事态中起了主导作用,但最终的目的却不单单为了洛林这么一个小小地方,而是对美、英两国和谈时作出的承诺没有兑现感到失望。施特雷泽曼将米勒的美国之行说成了乞丐之行,美国人凭自己喜好做事的风格,不但没有解决德国经济发展的燃眉之急,相反成为了这次事件的助推剂。而埃尔哈特?米尔希先生的暹罗国之行也不顺利,处处受到英国政府的刁难和阻挠,甚至暹罗国恢复与德国的外交关系都必须仰大英帝国之鼻息,如果这些事情得不到解决,德国与其受困等死,倒不如冒险抗争。
问题其实非常清楚明白,从德、法两国的辩论中也可以发现,正是因为美、英两国过多地考虑自身利益而忽略了其他国家的感受,这才导致了事态的突然发生。
四国代表重新坐下来心平气和地商讨,最后,洛林保持现状,法国暂时不再重提60%的矿藏所得,而作为解决事态的积极回应,美国与英国被迫同意在德国进口生产原料方面打开口子,并将四方和解的结果作为“柏林和约”的补充文本备份,自此,这场险些再次波及整个欧洲的战火暂时得到了控制。
柏林的四方和解达成后,匈牙利军队陆续从德国艾费尔高原撤兵,沿着美茵河和多瑙河两岸借道奥地利回国。埃里克非常感激匈牙利的军事配合,不但主动承担了这次军事行动的所有经费,同时对匈牙利的老旧武器进行了一次大更新,可以说是皆大欢喜。
德、法两国武装冲突得到了有效扼制,这个结果并没有超出罗马尼亚的意料,但多多少少还是有些失望。随着匈牙利大部队的快速回归,两国土地争端再度升级。
匈牙利军队在布达佩斯城以南地区采取了主动攻势,德军的改进型MP19式9MM冲锋枪发挥了极大的威力。
匈军以三个主力师在前线弧形摆开,第A101师主力从北部城镇埃格尔往南步步进逼;第A103师从西南城市维斯普雷姆向东挺进,第A102师则正面出击,晚上十时许,战斗依次打响。罗马尼亚军队非常了解对手的实力,却对德国的武器装备没有足够的认识,双方接火后,形势便发生了一边倒,由于罗马尼亚经历过两次巴尔干战争的浩劫,尤其是一战时期遭受德军马肯森将军的沉重打击后,元气并未恢复,匈牙利生力军利用罗马尼亚军队没有重武器的弱点,采取多点突破和全线跟进的方式,很快便牢牢地控制了战场主动权。
双方交火空前激烈,罗马尼亚军队对实力估计不足,火力明显处于劣势,不得不丢下无数尸体和伤员分别退守索尔诺克和凯奇凯梅特,并凭借外围深壕据险抵抗。
天刚拂晓,匈牙利以小股部队突袭的形式,乘胜夺取了布达佩斯南部的塞克萨德城和东北部的尼赖吉哈佐两个城市,并对罗马尼亚入境军队形成了钳形包围。
形势对匈牙利夺回国内领土非常有利,但是,军队的补充十分有限,武器装备也仅仅只有从德国境内回国时的随身携带,并没有后续增长,一时间成为了强驽之未。罗马尼亚军队几乎被匈军前军打蒙,损失十分严重,被迫退守索尔诺克和凯奇凯梅特外围堑壕,不敢主动出击。接连几天,两军互有小规模渗透,并不断袭击彼此的指挥机关,但因为双方都无法一战克敌,遂形成了长期对峙。
1919年9月21日,美国副总统约翰?卡尔文?柯立芝回到国内,把伦敦六国会商和柏林达成四国和解的情况向总统伍德罗?威尔逊进行了详细汇报。此时,威尔逊头痛病时有发作,听取柯立芝的情况后,更加对美国国会的办事效率和对德国能源出口问题谨小慎微的做法十分不满,甚至多次暴出粗口。
25日,在各方的努力磋合下,伍德罗?威尔逊总统认真编写了一篇《国际形势概论》,目的主要是争取国会对德、美多边合作的支持。在这篇长长的概论中,威尔逊详尽地阐明了德国在欧洲大陆的重要性,也分析了美国当前的欧亚政策。
事实上来说,美国如果失去英国的支持,就不可能掌控欧洲市场,同样道理,如果失去了德国,也就失去了欧洲大陆的市场。演讲中,威尔逊突然感觉头重脚轻,再次在演讲台上晕倒,并处于高度昏迷之中。这一突然的变故让美国政坛始料不及,国家内外事务基本上陷入半瘫痪状态。
威尔逊患病住院的消息很快传到了柏林,埃里克?艾德里安迅速召见国防部长瓦尔特?冯?勃劳希契,并告诉他现在是德国致谢匈牙利的时候了。
9月28日,满载德国先进武器装备的军用卡车排着长长的队伍,行进在通往匈牙利布达佩斯的公路上,德军第三骑兵师也从波希米亚林山口进入奥地利,长驱直入匈牙利交战前线。最富戏剧性的一幕是由法兰克福出发的五辆III型主战坦克,先期到达本国东南部城市德累斯顿后,沿易北河谷借道捷克,并从捷克首都布拉格经过,然后向南直接开往匈牙利前线,这也许是针对上次捷克并没有选择购买III型主战坦克的回应与展示。
德意志帝国人对战争的准备,在一战前就已经开始了,因为德国的军事战略家们一直坚信速度就是取胜的关键,因此,一战之前夕,德国通过补贴农场主的办法,饲养并储备了大量的优良马匹,并对马匹所在的位置进行了详细的编号和登记,这使得战争一开始,德国就以极快的速度征调战马,仅开战第一周,就征调了71万余匹,虽然残酷的战争损耗极大,但在欧洲大陆仍然拥有首屈一指的骑兵部队。
德意志联邦运输大军的卡车和骑兵第三师的队伍绵延数公里,威武雄壮、浩浩荡荡的大部队一路上纪律严明,歌声嘹亮,很快便经过奥地利帝国进入匈牙利国界。笔挺的军装、鲜明的旗帜、闪亮的钢刀以及整齐的步伐,一路上引得德、奥、匈等国家民众沿途追捧,一路上受到无以复加的宠遇。
德国不再干预巴尔干半岛问题的传言被再次打破,埃里克?艾德里安的战争神话再次将罗马尼亚惊醒,匈牙利部队得到有力的补充后,迅速展开,A101部队先头部队移动至索尔诺克以北约三十公里的小镇;第A103师与第A102师压制前进,其前锋已经开始与罗马尼亚先头部队进行激烈交火。德意志联邦骑兵第三师则向南迂回,随时准备切断罗马尼亚大军的退路……
第140章 调停()
匈牙利有可能得到德国新式武器装备是可想而知的,但德意志联邦派出德军骑兵主力第三师千里参战却让罗马尼亚始料不及。好在罗马尼亚利用匈牙利军队援助德国的机会抓紧时间抢修了不少非常坚固的工事,意图长期占领匈牙利东南部广阔的土地。
随着匈牙利各部队的迅速展开,匈军密集的山炮弹像雨点般在罗军前锋阵地开花,罗军一边组织抢救伤员,一边利用野战钢炮回击,双方阵地顿时陷入一片火海,呼啸的弹道在两军之间划出一道道红白相间的弧线。
罗马尼亚战壕里尸横遍地,血腥扑鼻,黑土之上,许多士兵已经肢体不全,有的甚至被猛烈的炮火吞没并撕成了碎片,哀嚎和叫骂声连成一片,其状令人惨不忍睹。匈牙利阵地上也在炮火的攻击下一片狼籍,部份山炮被损坏,有的已经无法使用。两军后勤部队和战场临时医院的医护人员冒着硝烟战火来回奔跑,尽可能将伤员抢离火线。最为恼火的是运送伤员的单架在狭窄的战壕里几乎无法使用,医护人员只能凭借肩扛和随地拖拉等残忍办法将伤员救出阵地。连片的尸体,让人根本没有地方落脚,部份伤员因为被尸体掩埋,无法及时发现,最后还是失去了生命。很多伤员让医护人员累得满头大汗后,刚刚送到医疗点便断了气,还有的便是在运送途中死亡了。
罗马尼亚远离国土,打的是一场没有后方的战斗,因为缺医少药,抢救伤员很快就变成了一种人道主义的形式,绝大部分伤员只是简单处理一下伤口,甚至连止血的过程都省下了。
匈牙利其实也好不到哪里去,刚刚宣布独立不久,工业基础微薄,加上连年战争,国力十分衰弱,如果没有德国的援助,不要说守土保疆,驱除外敌,恐怕许多阵地指挥官都在考虑如何向罗马尼亚投降的问题,甚至匈、罗交战之初就出现了意识形态的动摇。埃里克?艾德里安压制一国,吓阻一国的策略让匈牙利看到了希望,所以,他们宁愿放弃本国的守土战争而选择配合德军演绎了埃里克的双簧。
战斗仍在继续,双方伤亡情况加重,这时,罗马尼亚已经得知德军骑兵第三师正在向佩齐和赛格德迂回包抄。指挥官急忙命令大军沿着布赛公路全线撤退。
匈牙利三个主力师和其他各部队同时展开追击,两军一前一后,在匈牙利南部平原上仿佛正在展开一场你追我赶的马拉松比赛。漫山遍野的溃逃部队和追击部队犬牙交错,激烈的枪声从索尔诺克和凯奇凯梅特一直往东南方向绵延百里。罗马尼亚的零星反击已经被忽略不计,除了响彻云霄的喊杀声以外,整个追歼战中只能听见德式MP19…9MM冲锋枪的吼叫声。罗马尼亚军队在溃败中完全变成了一盘散沙,指挥官与士兵之间也已找不到任何区别,在奔跑的过程中,武器和装备随地丢弃,只看谁的腿脚长、跑得快,完全没有了当初匈、罗交锋的优势与体面。
德军III型坦克在南匈平原可算是出尽了风头,强劲的马达和猛烈的炮火最早撕开了罗马尼亚阵地的防线,并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在崎岖不平的战壕之间纵横驰骋,如入无人之境。宽厚的履带轧在匈牙利黑色的土壤上行动如飞,就像五头疯狂的猛兽嘶咬着罗马尼亚士兵的躯体。五辆坦克排成一字形散开在追击队伍中,很快就冲在罗马尼亚乱军的前面,像五尊巨无霸挡住了去路,罗军惊慌失措,只得尽量想办法避开坦克的堵截,重新寻找逃生的去路。III型坦克灵活的炮塔不断旋转,炮弹准确地射向罗军的人员密集区域,给罗军再次造成了重大的伤亡。
正在这时,德第三骑兵师从斜线穿插而入,一刹时,刀光闪闪,人喊马嘶,乌云密布的天空下,雪亮的战刀被炮火映照得更加寒气逼人。骑兵师的出现,正好堵住了罗军溃逃的路线,罗军被逼到了更加危险的绝境,随着奔驰的马蹄声,德军如同风卷残云,所到之处便是一片殷红。战场上如同暴风骤雨,罗军对这样的军队毫无招架之力,除极少数逃回国内外,其余散兵赶紧躲进了附近的松林中。
罗马尼亚为数不多的残余部队还未来得及喘息,匈牙利得胜部队便很快大军压境……
就在匈、罗两军激战的前一天,罗马尼亚特使便风尘仆仆地赶到了柏林,并执意求见埃里克总统,但是,外交部长米勒以埃里克总统忙于国事为由,装着非常遗憾地回绝了罗马尼亚大使的请求。
实际上,埃里克一直非常关注匈、罗双方的战争形势,罗方特使的到来,早就在他的意料之中。
一战后,罗马尼亚一直受到苏联的影响很深,但这次匈、罗危机时,罗方并没有要求苏联出面,而是多次恳请德国为匈、罗两方解决危机,很大程度上是想向西方靠拢,同时也是考虑到德国的经济发展有可能让其从中受益,当晚,埃里克非常严肃地交待施特雷泽曼总理和米勒部长,接待罗方特使的规格可以稍高一点。并告诉他们战争毕竟只是一个手段,达到预期的目的就行。就在施特雷泽曼和米勒离开汉萨菲尔特宫时,埃里克递给他们一份德式III型主战坦克的图纸和一份标有特兰西瓦尼亚褐煤、铁、铅、锰、金、铜、天然气、矿盐和硫磺等图标的地图,让他们仔细琢磨。
施特雷泽曼看着米勒会心地笑了:“总统阁下真不愧为天下第一的政治家,也是天下独一无二的商人。”
米勒当然心领神会,但还是有些疑惑:“总统阁下,您还没有明确表示特兰西瓦尼亚的归属问题。”
埃里克轻轻一笑说:“没有明确表态实际上就是表态,从原则上说,匈、罗双方可以回到以前的实际控制线,但是,我有意留下了双方争议的焦点,不外乎两个目的,第一,在特兰西瓦尼亚土地问题上我们并没有选边站,两边都不得罪。第二,利用双方的矛盾,实现德意志联邦监管下的双方共同开发,可以让德国从中受益,也可以防止他们再次发生土地纷争。”
米勒听后开玩笑说:“我的上帝啊!幸亏埃里克?艾德里安总统阁下是我们德意志联邦国家的人,否则不可想象。”
两人说笑着离开了汉萨菲尔特宫。
罗马尼亚特使还不知道前方交战的情况,德国发兵的消息传出后,对于战争的结果他的心里一清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