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宦-第9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不管朱国祚是不是果真像传言中那样清廉如斯,唐大人都不想刚一见面就留下一个不好的印象。
只是出乎唐旭的预料,朱国祚在一旁听了一阵后,居然抬了抬手,似乎是有话想说。
“稚绳在此事上,未免太过执念了。”,等孙承宗和唐旭都停住了话,朱国祚方才是缓缓笑道:“近贤此举,乃是一片孝心,与寻常的迎送大为不同。。你既为人师,自然该知道君子成人之美的道理。”
“这”孙承宗顿时不由一愣。
“稚绳啊,有家,才有国啊。”,过了许久,朱国祚又慢慢的吐出口气来,“治国者,亦当牢记。”
“学生受教了。”,孙承宗低头若有所思。
第143章 两个男人()
朱国祚这回入京,并未宣张,甚至就连唐旭这个锦衣卫里的指挥同知,算得上是“特务”头子的人一时间都没能察觉,想来朝廷里的其他人自然也不可能知道。
孙承宗家里原本也临时备了些酒菜,不过既然唐旭也来了,便就不麻烦孙老师,直接让全聚德里送了宴席来,算是接风。
朱国祚这回入京,一路上并未停顿,多少有些旅途劳累。唐旭知道好歹,酒过数巡之后就起身告辞。
待回到花市街,天色已经有些略暗。远远的看着自家门院,居然仍还是大门洞开,不禁有些生疑。
如今唐旭虽然已经做了锦衣卫里的指挥同知,可是这处花市街上的宅院毕竟太小,唐大人即便有心想要招揽几个下人,一时间也是有心无力。
好在胖子家里还有两个丫头,这段时间都借来侍应,等晚间又回去住。唐旭虽然觉得这样讨扰不大合适,但是却也想不出更好的法子。毕竟家里若是来了客人,总不能让洛雪霁出来应付吧。
刚才唐旭抬头朝前看的时候,看见站在门里朝外巴望着的,正是胖子家的一个丫头。远远的看见是唐旭回来,又急匆匆的缩回去了头去。
唐旭心知有客来访,连忙紧走几步,迈进门去。不等站稳,便看见一道身影已经从自家前堂里迎了出来。抬头去看,竟然是兵科里的都给事中吴亮嗣。
“近贤若是迟归片刻,我便就要告辞了。”,吴亮嗣和唐旭,算得上旧识。上回唐旭升迁的时候,吴亮嗣也来贺过,所以在唐家宅院里也并不陌生。
“在下不知大人驾临,有失怠慢。”,唐旭如今虽然已经是锦衣卫里的指挥同知,可是当年能做上东城司里的指挥,多半也是靠着吴亮嗣的拔擢,即便说是有知遇之恩也不为过。
“近贤不必在意。”,好在吴亮嗣似乎对此并不太在意,随唐旭回前堂坐下后,摆了摆手说道:“吴某也不过是路经此地,想起贤侄居住在此,便想来讨一杯酒吃。”
“哦。”,唐旭微微有些诧异。
吴亮嗣原本就是兵科里的都给事中,这回虽是新皇登基,也并未离任。虽然比不上六部尚书的风光,权势却是不弱,平日里也是忙碌,算得上是个大忙人,却没想到还有这样的兴致。
再抬起眼来朝着吴亮嗣坐着的方向看了一眼,心里又是微微一动。虽然正在努力保持着镇定,可是吴亮嗣的脸上,仍然或多或少的流露出一丝落寂。唐旭依稀记得这种表情似乎在哪里见过,仔细回想一番,当日第一次去汪文言家里时,见到的邹之麟便是这样的一副神情。
唐旭暂且也不多言,仍吩咐全聚德张罗一桌酒席送来,与吴亮嗣两人分主客坐下。
“近贤当是知道,今日那叶向高已经入了京。”,几杯醇厚的老黄酒入喉之后,吴亮嗣的脸上已经泛起了微微的红光。
唐旭点头,作为一个还算合格的“特务头子”,如果京城里这么大的动静都不知晓,那么就可以找块豆腐直接撞死算了。
“实不相瞒。”,吴亮嗣举杯与唐旭相敬,也不等唐旭有反应,直接纳酒入口:“吴某今日去的地方,是刘府。”
刘府?唐旭的嘴角,微微抽动了一下。这崇文门外,居住的达官显贵并不多。如果说的是刘府,那么就只有新晋的内阁大臣,武英殿大学士刘一燝可当得上吴亮嗣此称。
“刘阁老可好?”,其实虽然唐旭与京城里的东林党人交情非浅,可是刘一燝此人,唐旭却只是偶然见过一两次,并不熟识,所以在这个话题上,唐大人并也不知道说些什么好。
“他刘一燝如今贵为阁臣,我等寻常哪里见得到。”,半在意料之中,半又出乎预料之外,吴亮嗣冷哼一声,开口说道。很明显,居然是吃了一个闭门羹。
唐旭微微有些愕然,吴亮嗣虽然只是兵科的都给事中,可也是京城中的楚党魁首。况且就在几个月前,两边还合伙对付了亓诗教。如今就算刘一燝已是堂堂内阁次辅,只在方从哲之下,也万万没有闭门不见的道理。
“此间事,吴某之前倒也不是没有想过。”,吴亮嗣冷哼一声:“一朝天子一朝臣,总该是有人要挪挪位了。要不然,那许多新晋的官员往哪里放。”
吴亮嗣口中的话,虽然听起来说的是当今圣上,可唐旭却知道,事实并非如此。
这回新皇登基,新晋的官员里,最多的无非是东林一脉。
自“争国本”始,这三十年来,无论朝局如何变化,东林一派始终都是站在皇长子一边,如今终于是到了摘果子的时候。
只不过向来站在皇长子一边的,并不是只有东林的人,从当年的王锡爵,沈一贯,到如今的方从哲,都曾经在其中立下过汗马功劳。所以对于吴亮嗣等人,即使不升官进爵,留任原位是起码的。
可是话又说回来,正如吴亮嗣话的潜意思。京城里要紧的职位,就只有这么多,占了一个便就少一个。就算是吴亮嗣这个兵科的都给事中,也有无数双眼睛在盯着。
刘一燝不见吴亮嗣,在唐大人看来,倒并不一定是想要为难吴大人。只是东林里头,有没有人看上了兵科都给事中这个位子还真不好说。今日刘一燝若是见了吴亮嗣,日后若是相争起来,便在其中多了一分忌讳。
“近贤如今既在锦衣卫,想来消息该是灵通。朱阁老何时进京,近贤可是知晓?”,一通抱怨之后,吴亮嗣忽然话锋一转,向着唐旭问道。
唐旭毫无提防,顿时也被问了个一愣,几乎以为吴亮嗣已经知道朱国祚进了京。不过转念一想,却又镇定了下来。
想来吴亮嗣也不过是料定了刘一燝这里此路不通,想要另辟他径罢了。
当今的内阁首辅方从哲,向来与浙党走的更近,如今若是再加上个朱国祚,内阁里便就占了两人,相比起来也并不势弱多少。毕竟浙楚两党这么些年来都是同气连枝,其中也并没有闹过什么不愉快的交集。
“如今叶阁老既然已经入了京,想来朱阁老也就在这一两日里吧。”,唐旭略寻思片刻,既不否认,也不直说。
“哦。”,吴亮嗣皱了下眉头,大抵琢磨出了唐旭话里的意思:“朱阁老这般,方才是有真君子之风。”
“近贤上回提起的那几个兵卒,眼下辽东那边已经有了回信。”,关于朱国祚的话题说到了这里,也就没必要再继续说下去,吴亮嗣干脆话锋一转,提起了另一茬事情来。
“此事有劳吴大人了。”,唐旭所提的那几个兵卒,正是郑瓢儿等几个。
虽说唐旭如今是锦衣卫的指挥同知,可是郑瓢儿毕竟是在伍的军士。与唐旭当日里转籍一样,只有兵部和辽东军中肯放人,才能转调回来。
兴武卫里如今有傅仁贵做主,唐旭并不担心。只是如今辽东战事吃紧,寻常调度的路子并不好走,所以唐旭仍是托了吴亮嗣和熊廷弼相助。况且郑瓢儿那几人,也只是几个普通的士兵,倒也不算难办。
“小事罢了。”,吴亮嗣摆了摆手,并不以为然:“昨日里随辽东的军报一起来的,有熊飞百的回信。只是近日里朝廷派了姚宗文在辽东点校军伍,一时间调度不便。只等姚宗文返京的时候,便让那几个军士以护卫钦差的名义随同回京。”
“姚宗文去了辽东?”,有些出乎吴亮嗣的预料,唐旭听到这一句话之后,似乎感兴趣的不是那几个兵卒,而反倒是姚宗文一般。
“近贤和姚耿之也是熟识?”,吴亮嗣诧异的问道。
“未曾谋面。”,唐旭有些木然的摇了摇头,像是若有所思。
在唐大人的记忆中,姚宗文虽然也是堂堂进士出身,可也不算是个太出名的人,并没有干过什么大事。
可其中的问题,偏偏就出在这个没做过大事上面。既然做不了大事,自然只好去做一些小事。他所做的这件小事就是,弹劾了熊廷弼。
姚宗文和熊廷弼之间,到底有什么过节,唐大人并不清楚。据说当年熊大人做御史的时候,姚宗文正是户科的给事中,两人情义相投,几乎引为莫逆之交。
至于两人交恶的缘由,唐大人更不知道,若按照各种史书上的记载,原因无非有三:
第一,熊大人做上了辽东经略的位子之后,引起了姚宗文的嫉恨。俗话说,嫉妒使人疯狂。可是朝廷内里这么多内阁大臣和封疆大吏,为何姚大人为何单单要嫉妒熊廷弼,颇有些令人生疑。
第二,姚大人要钱,熊大人不给。这一种说法,甚至往往牵扯到了九千岁魏公公。好在唐大人倒是知道,即使历史按照原本的轨迹发展,如今的魏公公还不知道在哪个旮旯里蹲着,更别说指使姚大人向熊经略去索取贿赂了。
第三,据说当年姚大人曾经因丁忧而回乡守孝,丁忧期满后,为了重新补官曾经请托熊大人代为说辞。可熊大人却担心背上结党营私的名声,婉拒了姚大人,从此姚大人记恨在心。
只不过,以唐大人和熊廷弼的接触,似乎熊大人也并非什么顽冥不化的人物,况且熊廷弼原本就是楚党,甚至在朝中和东林党人都没少打过嘴仗,难道还怕被说成结党?
这三条理由,似乎每一条都有道理,又似乎都是似是而非,其中的真假,若是两个当事人自己不说,恐怕只有天知道了。
第144章 递投名状()
唐大人关心姚宗文,也并非是想要深挖这条“两个男人之间不得不说的秘密”,其实唐大人关心的原因,是因为一个地方,那就是辽沈。
唐大人清楚的记得,如果历史是按照原本的路线发展的话,那么熊大人到底还是没能顶过姚宗文的这一波攻势,暂且回家歇息去了。
在熊廷弼之后接任辽东经略的人,叫袁应泰。相比起姚宗文,袁应泰倒是出名得多,算是个大大的忠臣,也干过一件大事。这件大事就是,丢了辽沈。
唐大人虽然并不认为是只有熊大人才能守得住辽沈,可是却也知道,袁应泰应该是守不住辽沈。
“那姚宗文何时回京?”,唐旭抬起了头,向着吴亮嗣问道。吴亮嗣是兵科的都给事中,辽东的军事多少也能管到几分。姚宗文既然是去点校军伍的,吴亮嗣这里起码可以知道点动静。
“姚宗文这回去辽东,押运着圣上从内帑里拨出的四十万两军资,离京的时候是八月初五。”,吴亮嗣虽然不知道唐旭为何突然对姚宗文如此感兴趣,但是唐旭既然问了,自己自然也是有一说一。
唐旭算了一下,八月初五的时候,自己尚且还在东城司里,除了平日里的值守之外,还要忙着应付各方的应酬。虽然知道皇上发了内帑援辽,但是什么时候,由什么人送出的,却没有关心过。仔细想来,倒是一个大大的失误。
虽说自己从前和朱常洛的交情并不算深,但是只凭一个“拥立功臣”的名头,就算无理由把这一趟差使换个人去做,勉强还是可以办到的。
因为姚宗文去的时候是押运着军资,应该不会走的太快,起码也要近一个月的时间。算下来,差不多这几日刚刚抵达辽阳。
只不过让唐大人犯愁的是,如今这个年头,也没有电报电话什么的,就算自己有心想要提醒熊廷弼,恐怕等信使到了辽阳的时候,姚宗文应该已经往京城回来了。
要不派番子暗杀了姚宗文?来的时候有郑瓢儿随从护卫,正好当作内应。几乎一瞬间,唐大人已经有些凌乱了。
好在这个念头,在唐大人脑海里也只是一闪而逝。唐大人自认并不是什么英雄好汉,如今所做的一切,大部分也只是求一个自家及子孙的平安罢了,真要去搞什么暗杀什么的,弄不好反倒是会把自己给陷进去,那么想继续求平安也不得了。
“我曾是听说,那姚宗文和熊大人有隙?”,虽然有些事情太过妖异,唐旭也不好直说出来。但是一些比较浅显的东西,还是可以说的。毕竟吴亮嗣与熊廷弼同是楚人,平日里的交情也颇为深厚,唐旭倒不怕他泄露出去。
“此事倒是未曾听说过。”,吴亮嗣顿时又是一阵愕然。这倒不是吴亮嗣对熊廷弼的事儿毫不关心,毕竟官场上的事情,捕风捉影的事情向来不少。况且人心隔肚皮,若是不说也不做出来,那么谁也不会知道。
“请问吴大人在朝中,可有也熟识那姚宗文的好友?”,唐旭寻思了一阵之后,又开了口。
“我在都察院里,倒是认得几个御史,与姚耿之也是熟识。”,吴亮嗣虽然仍然闹不明白,唐旭为何会对姚宗文有这么大的兴趣,但是既然唐旭开了口,想来必定是有缘由。
“待到那位姚大人回京之时,还望吴大人能引荐一番。”,唐大人向来不是喜欢把一条道走到黑的人。
传言中那姚宗文与熊廷弼交恶的那三条理由,无论哪一条是真的,都能说明姚宗文其实是个趋利之人。既然有趋利,那么一切都还好办。
如今唐大人掌管着锦衣卫里的南镇抚司,虽然不如北镇抚司里行事方便,可想仔细打探一番姚宗文回京的动向,倒也不是什么难题。只要抢在姚宗文回京递交奏折之前接上头,那么一切兴许都还有转机。
辽东,抚顺城。
虽说按照大明朝如今的规矩,向来是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