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我为王-第3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个时代,酒一般来说多半是酿造酒,酒精含量不高,最多也就能达到二十度。酿造酒又称发酵酒、原汁酒,是借着酵母作用,把含淀粉和糖质原料的物质进行发酵,产生酒精成分而形成酒。即便是在实验室条件下,当酒精发酵中,发酵醪液中的酒精含量达到23%时,酵母菌细胞不再生长,也不产生酒精。但一般情况下,发酵醪液中的酒精含量达不到这么高,一般最高大约是18%左右。能使酒精度数达到二十度的酿造方法已经可以称之为秘方了。
至于蒸馏酒,始创的年代在史学界一直有争论,有人认为始创于元代,最早提出此观点的是明代医学家李时珍。他在《本草纲目》中写道:“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蒸令汽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
元代文献中已有蒸馏酒及蒸馏器的记载。如《饮膳正要》,作于1331年。故十四世纪初,我国已有蒸馏酒。但是否自创于元代,史料中都没有明确说明。
有人则认为蒸馏酒是在宋代产生的,经过大量学者的考证,发现宋代史籍中有蒸馏器的记载,而且出土了金代的蒸馏器实物。
蒸馏酒具体产生于哪个年代,李瑾也不清楚,至少他穿越到这个时代之后,还没有喝过酒精度数较高的酒类。关键的问题是,两宋都实行酒类专卖,如果当真已经产生了蒸馏酒的话,他来到这个时代也有好几年了,应该是喝过的。
之前徐宁身上的棒疮长时间没有愈合,还产生了感染,回山之后,李瑾就开始指导山上的匠人进行蒸馏提纯,得到的虽然不是纯酒精,酒精度数至少也能达到七十度左右。此次下山,李瑾他们就带了不少这种酒。
用酒将伤口洗净之后,亲卫给李瑾敷上金疮药,包扎好之后,又给史进处理了一下,就退下了。此战山寨有不少兄弟受伤,他还要去为其他人处理伤势。
坐着缓了一会儿,伤口的痛感没有那么强烈了,李瑾说道:“咱们去看看受伤的兄弟。”林冲和沈睿将他搀扶起来,五人朝着伤兵扎堆的地方缓步走过去。
不能不说辽人战力强悍,率先随李瑾和史进参战的中权亲卫和三百马军,除了战死的,几乎人人带伤。现在正由后面赶来的两百马军和受伤较轻的兄弟包扎伤口。
看到李瑾他们过来,不少兄弟要起身,许贯忠和林冲赶紧安抚住,李瑾看着周边的伤兵,让搀扶着自己的沈睿放开手,站定之后,大声说道:“兄弟们!你们都是好样的!”
众人都闻声看过来,李瑾接着说道:“自高粱河之战以来,无论大小战事,朝廷都不能在辽军手下讨到便宜。但是今日,我们这一伙所谓的草寇,却能将同等数量的辽军全歼,没有一个兄弟退缩,虽说有不少兄弟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是,我们应当自豪,应当骄傲,不为别的,就为我们这伙朝堂高官口中的草寇做到了他们没有做到的事!”
喘息了一下,李瑾接着说道:“牺牲的兄弟,他们的家小自有山寨照料,而我们这些还活着人,应该带着他们的信念和遗愿,继续战斗下去,直到有一天,我们不再是所谓的草寇,而是人人敬仰的英豪。那时候,或许没有人会记得牺牲的兄弟的名姓,但是,我们记得。”
说完这一句,李瑾忽然大喊一声:“梁山!”
“虎!”在场的所有人齐声大呼。
“梁山!”
“虎!”
“梁山!”
“虎!”
三声呼喊,在夜空中回荡,原本因为死伤惨重有些低落的士气也变得高涨起来。李瑾最怕的就是因为这一战,大家变得怯战,现在看到大家的士气重新振作,放心下来。
说完这些话,李瑾在伤兵中转了一圈,随即找了个僻静的地方坐下来,此时他伤口处的包扎着的白布已经被鲜血浸透。
“大哥,你没事吧?”沈睿的脸上满是担心。
李瑾强笑着说道:“没事,你重新给我包扎一下。”
“沈睿,你看到了吗?害怕吗?这还不是战争,不过是一场小小的战斗而已,你以后还要上战场吗?”在沈睿给自己包扎的时候,李瑾问他。
“我不害怕,以后我要和大哥一起冲锋陷阵。”
“哈哈哈!你也是好样的。”李瑾开心地大笑。等他给自己包扎好了,李瑾说道:“你去找许先生和林教头,让他们吩咐弟兄们动作快一点,咱们得连夜离开。”
“好。”沈睿叫过一个亲卫照顾李瑾,找许贯忠他们去了。
半个时辰之后,李瑾他们撤出这一处辽军据点,从营房中搜出来辽军的弓箭、刀枪、战甲全部打包带上,好在从这辽军营地里有三十多匹战马,六七辆大车,东西也都能带上。至于战死的兄弟,他们将尸体都带上了,准备找一个偏僻的地方埋葬。入土为安,这是一个汉家战士应该有的最基本待遇。
离开辽军据点,李瑾他们朝着西面赶去,趁着夜色赶了半夜的路后,在天色渐渐发亮的时候,才在一处偏僻的小山谷停下。
将死去的一百多号兄弟埋葬之后,李瑾他们在山谷里暂做停留,毕竟激战一场之后,一半的人身上带着或轻或重的伤势,又赶了半夜的路,再继续赶路的话很可能会有人支撑不住。
此时他们孤军奋战,损失要尽量减少,再者说,这些经过血战的士卒会是最好的战士,损失一个李瑾也要心疼好半天。好在他们是夜间发起的进攻,敌人又被全歼了,赶了半夜的路,暂时来说应该还是安全的。
第六十三章 追兵()
李瑾他们再这处小山谷里休息到了下午,在外值守警戒的士卒带来一个不太好的消息,有八百辽军追过来了。这也是预料之中的事,毕竟死了三百辽军和两个拽剌,辽人肯定会追查,只是李瑾没有想到的是辽军会这么快就追上来了。
也怪李瑾他们运气不好,正好今天是给那处据点的辽军运送补给的日子,早上运送粮草的辽军抵达据点之后,发现了其中驻守的辽军被人屠杀了个干净,赶紧报了上去。毕竟是边境之地的驻军,马上引起了警觉,派出兵马进行追捕。
李瑾他们一行六百多匹马,即便是撤退的时候,李瑾吩咐在每匹马的马尾上拴上了树枝,还是留下了踪迹,这八百辽军才在这个时候追了上来,要是没有李瑾的布置,只怕来得还要早些。
辽国负责南面辽宋边防的最高军政机构是南京兵马总管府(兴宗重熙四年,1036,改称都元帅府),一般由南京留守兼任兵马总管(都元帅)。下设南京统军司、南京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司两个统兵机构,前者领契丹、奚、渤海兵,后者领汉军。被李瑾他们歼灭的三百辽军就属于南京统军司辖下。
辽国的军队,按其征集和编组系统,大体可分为朝廷宿卫军,部族军,五京州县汉军、渤海军及属国军四种类型。按其军事职能,包括朝廷行宫宿卫军和地方镇戍军两大系统。
辽国的地方镇戍军,主要是部族军和五京州县汉军、渤海军。大致而言,辽朝的西北、西南、东北边区,主要由部族军屯戍,兼有少量汉军、渤海军。东京地区以渤海军为主,汉军、部族军为辅。长城沿线北侧的半耕半牧地区,由部族军镇戍,长城以南地区主要以汉军镇戍,也杂有少量部族军。
辽国的汉军,其制基本承袭唐末五代的军制,而又有所变通。五京州县民户,男子壮者皆兵,丁籍和兵籍是一致的。丁男或选充禁军或充州县地方兵,未被签发者在乡充乡兵。与中原不同的是,乡兵也隶兵籍。禁军、方镇兵的组织编制与五代、宋大同小异,亦有厢、军、指挥、都等单位。五京州县都有汉军禁兵驻防。南京(今北京)城内有汉军八营,“有南、北两衙兵,两羽林兵,控鹤、神武兵,雄捷兵,骁武兵”,除两衙兵外,其他皆属禁军。
李瑾他们离着南京还有一百三四十里,来的追兵自然不会是南京城内的禁军,而是驻守在离此不远的永清县的一营禁军,加上借调来的三百渤海军。
辽国的渤海军也是单独编置的,他们主要屯驻于东京地区,是辽对高丽边防的主力,南京地区也有渤海军数千。朝廷每年签取渤海丁男从军,号称“渤海都”。他们勇敢善战,有“三人渤海当一虎”之誉。此次天祚皇帝亲征,南京的数千渤海军大多被征调前往,就剩下了五百人,这三百人因为换防,从永清县路过,他们的统领正好和永清县的驻军将领熟识,被永清的将领邀请,随着他一起来看看情况。
虽然燕云十六州的驻守禁军绝大部分是汉人,但是军官尤其是中上层却多是契丹人。整个辽国的军事指挥权都牢固地掌握在契丹贵族手中,各级军政机构、蕃汉军队的中高级将校主要由契丹人担任。少数受到契丹贵族集团赏识的奚、渤海、汉族人,才能领兵为将。
这五百禁军由永清驻军的最高将领耶律回跋亲自统率,和三百渤海军一起来对李瑾他们进行征剿。死了三百辽军,又是在边境之地,耶律回跋能做到一方将领,自然不是无脑之辈,何况现在辽国正和金国酣战,未免出现什么意外,所以他才亲自带着人前来,还特意请了自己的渤海朋友安居骨荣带着手下来帮忙。
是不是觉得耶律回跋的名字很奇怪?耶律?不会是皇族吧?事实上,这样的名字在辽国境内常见得很,在父系氏族社会时期,契丹族都是有名无姓的。契丹族传说中的三位精明能干的国主名为:乃呵、口呙呵、尽里昏呵,并没有姓氏。契丹发展史中记载的阻午可汗、鲜质可汗、昭古可汗也是以名字来划分的。《契丹国志》记载:“契丹族本无姓氏,惟各以所居地名呼之”。即使在北魏、隋唐时期,契丹族已经逐步发展壮大,但仍然没有出现姓氏。那时,人们区分不同的地区是依靠部落的名字,如:悉万丹部、何大何部、具伏佛部、郁羽陵部、日连部等等。即使是契丹的统治者,也没有自己的姓氏,比如耶律阿保机的祖父匀德实、叔父述澜,德祖国撒刺的都只有名字。
契丹归附于唐朝后,唐太宗设置松漠都督府,封窟哥为都督,赐契丹姓“李”、“孙”两姓。李姓的契丹首领有李尽忠、李失活、李过折,孙姓的契丹部落首领有孙散曹、孙万荣等。这时,契丹族虽然有了姓氏,但只有李、孙两姓,且只有少数上层贵族有姓,一般平民是没有姓氏的。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建国后,契丹皇族、后族均以耶律、萧为姓。“耶律”姓就是汉姓中就是“刘”姓,以“耶律”和“萧”作为姓氏是因为契丹人尤其是契丹贵族崇拜中原的汉高祖刘邦和贤相萧何。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中层人士以及平民百姓也开始使用“耶律”和“萧”作为姓氏。契丹族的两姓制的落后状况一直持续到辽国灭亡。
至于他的名字回跋,则是说明他是回跋部的人,以部落名作为自己的名,在辽国也是一抓一大把的存在,在辽国境内说不定就有好几万和他同名同姓的存在。
五百禁军在前面开路,耶律回跋和安居骨荣带着三百渤海军走在后面。
“回跋,你也太过小心了吧?不过是一群草寇而已,派手下人剿灭了就是,何必亲自来呢,和我在城中喝酒不好吗?”安居骨此次只是正好从永清县路过,原本打算和耶律回跋喝酒聚会,却被他请来剿匪,在野外奔驰了半天,此时心中不爽,他开口说道。
耶律回跋说道:“安居骨,我的兄弟,皇帝正在北面和女真人大战,还不知道战况如何,现在我们这边境之地却有三百人被消灭了,不亲自来看看,我不放心。”
安居骨荣是个粗豪的汉子,闻言疑惑道:“有什么不放心的?难道你怀疑是胆小懦弱的宋军干的吗?他们没有这个胆子!”
耶律回跋笑了笑,开口说道:“我的兄弟,你说得对,宋人胆小,平时肯定不敢做出这样的事情来,不过现在北面战事不停,谁知道他们会不会趁机对我们打什么不好的主意呢?再说了,不管是不是宋人干的,我们都应该把他们剿灭,我们光在城内喝酒有什么意思,正好趁着这个机会比试一番。”他心中有这样的猜测,但也觉得可能性不是很大,只是职责所在,一向小心谨慎的他,要亲自来看看才能放心得下。
“好啊!那我们就比试一下,看看谁的手下能取得更多的人头。”说起比试,安居骨荣来了兴趣。
“那你可要做好输的准备,我手下可是有五百人呢。”
“渤海士兵的勇武,在我们整个大辽境内都是前列,虽然我们只有三百人,但我们一定会赢过你手下的汉军的。”
“那就等着看吧,不管谁输了,回城之后,都要请对方喝酒。”
“好!”
第六十四章 分头突围()
这边耶律回跋和安居骨荣赌赛要捉拿李瑾他们,那边李瑾他们自然不会坐以待毙,也在商量对策。
“寨主,该怎么办?”听完哨兵的禀报之后,有亲卫问道。
李瑾思索了一番,开口布置道:“辽军有八百人,兵力上咱们处于劣势,又有不少兄弟受伤了,不可与辽军硬碰,但是他们急急赶来,必定人困马乏。这样吧,林冲兄长,你率领没有受伤的兄弟,先去和他们接上一阵。”
“林冲领命!”林冲抱拳。
李瑾嘱咐道:“兄长千万注意,不要与他们纠缠,只需惊扰他们即可,接阵后马上回来,从另一处谷口出去,跟在他们后面。”
“我省得。”
“我与林教头一起去。”许贯忠说道。
“许先生还是留在寨主身边照顾吧,战阵之事交给林冲这样的厮杀汉来便好。”林冲这么说,一是因为李瑾和史进身上都有伤,身边没有人照顾,二是只看过许贯忠练武,从没有看过他出手,担心他在战阵上出现意外。
虽是强敌当头,许贯忠仍能谈笑如常,笑着说道:“教头这是担心贯忠本事稀松,拖了教头的后腿吗?”
“先生说笑了,林某不是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