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风雨亦同舟 >

第1部分

风雨亦同舟-第1部分

小说: 风雨亦同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简介:本书讲述的是完全架空的中国古代朝代——“华朝”的历史故事,书中的人物,事件,语言,典故,用具都是脱胎于中国古典文化,但又有作者天马行空的发挥。希望通过讲述华朝百多年来的起伏兴衰来折射出一部中国古代的国家演绎史,同时杂糅进作者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理解。读者们不必对书中的人物,话语,用具,典故做仔细推敲,因为作者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使用是打破历史时空局限的。本书所述故事的时间跨度约五十年。
 109825

第1章 军情急报() 
苍山如海,残阳似血。

    此刻,那个平时习惯头戴纶巾,身着文服的华朝将领,那个惯善谈笑,儒雅满身的华朝北方军副元帅,正怒目圆睁,披甲在身,胯下的玉龙驹也已经和它的主人一样,两三个昼夜不曾休息了。紧握尖枪的他正在最后一遍巡视着他的部下,这次的战役不同于往日,所以才要逼得这位禁晖军统领,堂堂朝廷的从二品大员,亲自披甲上阵,不但如此,这个被部下敬佩,皇帝器重的中年将领,此番担当的还是突围的先锋,全军主帅就等着他为整整七万军队撕开一个敌军的口子,方能顺利引兵南归,不至于全军覆没,毕竟此刻的他们已经在四面围困,粮草渐渐不继的情况下坚持了十七天了……

    马上的将领名叫仲平,文党出身,投身军旅,累功官至华军禁晖军统领,从二品大员,先帝和今上都十分看重他,不仅因为他的武功,还因为他自身脱离朝廷派系争斗,是皇家眼中又忠又有用的典型。自古天家无非就是期盼这样的臣子多些,仲平当然能算一个。

    此番出征,是朝廷的镇北关截获北方敌寇——河罗的重要军事情报,说是河罗可汗率少量精骑打算探听华朝边防的虚实,试探性进攻华朝边防重镇——云门,朝廷接报以后,经军方最高机构——军帐商议,拟请主动出击,截杀河罗可汗,并报请华朝最高议政机构——仪阁,仪阁的七位阁员中,虽然在具体实施上有些分歧,但基本同意军帐报请的主动出击方略,故写成奏议,上呈御览,当今皇上继位两年多来,严守先帝——昭帝的遗命,小心经营国事,主要整顿内政和国家经济,对外采取守成策略,尤其对北方善战的游牧民族河罗,更是一反几代先帝连续对外征伐的国策,秉承昭帝晚年的对外政策,积极防御,战略后撤。可是经过昭帝、今上加起来十多年恢复和发展,华朝内政和经济情况都有所好转,但河罗人见南边的华朝主动战略退却,甚至放弃一些关隘和城塞,于是步步紧逼,不断试探华朝的底线,妄图恢复几十年前与华朝的疆界线,所以弄得这位二十几岁的皇帝十分头疼,每次见到军报,尤其是北方军报都十分懊丧,而且怒火中烧。

    结果这次北方军驻军总关——镇北关发来的军报如此提气,这位隐忍多年的皇帝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怒火,他大喜过望的兴奋批示“军情朕已悉知,速筹措擘划,调派得力战将,精锐甲士,务必击杀贼酋”,又叫来身边的太监,让他给当朝仪阁首辅,朝廷征讨大元帅葛昀带话,“卿宜知之”。

    这位皇帝虽然今年不过二十几岁,继位也不过两年多,但是为人极有城府,说话办事都很稳重,也经常话中有深意,需要下面的臣子去悟,这一点不像他的父亲昭帝,更不像他的祖父烈帝,倒是很像他的曾祖父——华武祖晚期执政的风格。

    话分两头,这位年近古稀的老元帅葛昀,自从自己不到20岁投军以来,已经历经武祖、烈帝、昭帝、今上四朝了,从无名小卒一步步被擢拔,也因为华朝四十余年间战事不断,战将奇缺,所以让这位毫无背景,武功谋略都仅属中上的平民将领,得以平步青云,接连被几代先帝器重,甚至在昭帝后期,正式拜为大元帅,填补了华朝这一职位从武祖后期就一直虚设的空缺,成为华朝开国以来的第三位正职元帅。今上登基之后,为显隆恩,也为稳住朝局,进一步对这位老臣进行提拔,昭帝后期的老丞相兼仪阁首辅田慎岂还骸骨,今上慨然应允,转过头来,却又马上把比田慎还大两岁的葛昀从仪阁次辅的位置上提到仪阁首辅的高位,使之表率群臣。让军方的大元帅担任仪阁首辅,这是华朝几十年间,两朝先帝时期都不曾有过的恩遇,光是这一手,就让朝中许多臣子都对这位少年天子不敢小觑,这样的政治魄力,确实让人叹服。

    实话说,葛昀能得今日的荣宠,连他自己都不曾想到,尤其是被昭帝破例扶正,把常年空悬的元帅位赐给他,以及被今上恩赐仪阁首辅,这真是几辈子都修不来的福分,要知道,自从高祖开国以来,华朝在高祖、武祖两朝战将如云,而且不少都立有赫赫战功,无论比智还是比勇,都有许多人超过这个葛昀,可是也不过只有两位担任过正职元帅,况且自从武祖敕令第二任大元帅林卫致仕之后,华朝几十年都默认不设元帅,由几位副元帅分行其职。更别提让军方大元帅领衔仪阁了,这份恩宠之前也只有开国元帅吕涛一人有过。可就是这位葛昀,凭着老到的政治智慧,明哲保身的处事艺术,又加上自己对华朝几代皇帝确确实实的忠心,不但成为几代皇帝的心腹重臣,没有受到“一朝天子一朝臣”式的政治清洗,反而一步步巩固和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话说回来,昭帝和今上也正是看重他老成谋国,能顾大局,不贪图小利,不与人争执的个性,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葛昀为人确实忠诚,尤其是对皇家,每每在关键时刻,总能做到和皇帝站在一边,无条件地支持皇帝的任何决策,但又不至于成为一个别人眼中谄媚阿谀的小人。所以,这种人屡受提拔其实也不足为怪,他自己也常常想,如果生在太祖、武祖那样战将如云、群星璀璨的年代,他的战功也许比不上那些老前辈,可是自己的官职恐怕也不会低,毕竟,为将之道,智勇二字,他独独占了个“忠”字,光这一点,就足够了。

    却说老到的葛昀接到今上派人传来的口谕“卿宜知之”,细细琢磨:军报明明是先报到军帐的,后来又经军帐报向仪阁,仪阁复议以后再上呈御览,自己身为大元帅兼仪阁首辅,不可能不知道这件事啊,可是皇上为什么还要单单提醒他要“知之”呢?还能怎么知呢?葛昀去仪阁看了皇上回复的御批,又想了想皇上单独给他传的口谕,他大概猜到皇上的用意了……

    本章完

第2章 云门激战() 
葛昀猜想,皇上一定是希望他亲自戴甲,但他官居首辅,又是大元帅,最主要的是自己年近古稀,皇上不方便直接下旨命令他这位老臣出征,可是明明白白的口谕却是事实,这是皇帝的暗示,希望他自己提出来出征,皇上再做个挽留的样子,最后君臣相宜,皆大欢喜。浸淫官场多年的葛昀当然明白,这回是无论如何也躲不过去了,可是自从昭帝改变国策,对外和缓以来,自己已经十多年没有上过战场了,到底自己还行不行他自己心里也没底。可是这次皇上的批复里都带着杀气,加上前线的军报又言之凿凿,分明是敌在明,我在暗,调集主力打个伏击战而已,应该问题不大。更何况,这次如果打赢了皇上肯定龙颜大悦,这位少年天子登基以来大刀阔斧,看得出是个好大喜功的皇帝,对外边功可是彪炳史册的功绩,还是击杀河罗可汗,这是武祖武功全盛时期都不曾做到的,如此大功,皇帝动心是肯定的。葛昀还有个考量,自己这次要是能打胜归来,正好请辞,这样功盖当世,全身而退,当然是自古武将最好的归宿,而且极有可能在百年之后进入华朝的功臣殿——华英殿,这可真是无上荣耀,想到这里,就是再老谋深算,患得患失,葛昀也不免动心了。

    于是,葛昀提笔写了奏折,奏请自己披挂出征,另请陛下恩召南方军副元帅林允贞,北方军副元帅迟峰,作为自己的副手,领兵五万,出云门伏击。

    皇上拿到奏章以后,先是看也不看直接驳回,批复“中军主帅岂可轻动,老帅不必远赴边塞,再经风沙”

    葛昀三日之内,连上三道奏折,请求出战,皇上表示拗他不过,终于降旨“老帅壮勇,务须保重,所请皆允,另掉禁晖军统领仲平率所部兵马北上,受老帅节制”

    这样一来,华朝此番出兵,由征讨大元帅奉圣命戴甲七万,辖林允贞,迟峰,仲平三员大将,从北方军中调三万精骑,南方军里调两万,京畿卫戍军队之一禁晖军全体两万兵马。浩浩荡荡,千里疾驰,赶往云门设伏。

    是夜,河罗可汗的汗旗飘飘荡荡进了华军的伏击圈,近处的斥候来报,河罗军队不过几千人,刀利马快,估计是打算打了就撤,葛昀在后方营帐当中几次询问,反复确认是否真的看见汗旗进了伏击圈,另一面又传令给前线具体指挥的三位将领,要求务必要看真切,而且无论谁率先发起进攻,则无论如何三人要统一进攻,彼此呼应。

    率先发起进攻的是迟峰,他率领北方军的三万骑兵迅速截断河罗人的后路,林允贞和仲平见状,不敢怠慢,也迅疾出兵从两翼杀出,很快双方的军队绞杀在一起。

    夜色苍凉,北风呼啸,寒夜当中,血流溅在人的身上也感觉不出有什么异常,唯一知道自己还活着的方式就是不断的挥刀砍杀,把和自己服色不同的敌人一个个斩落马下。华朝军服主要是赤色,红袍红衣配金甲,河罗人的军服大多都是动物皮毛制成,基本都是灰黄色,双方人马绞杀在一起,根本不能分辨人脸,夜色下只能从衣服服色的稍微不同上判断对方是敌是友。

    突然,两军之中杀出一个白衣白袍白马的将领,他左冲右突,挥舞手中尖枪,呼啸生风,策马直奔河罗可汗的汗旗,倏忽之间便杀到汗旗之下,手起刀落砍杀了汗旗下的敌军主将,转手刺穿了汗旗的木杆,两臂运力砍倒汗旗。

    这位白袍将领正是华朝禁晖军统领仲平,他所穿的白衣白袍金甲,是先帝所赐,所乘白马是今上所赐,可见他受恩深重。尤其他和今上的关系非同一般,早在今上居东宫时,他就担任过东宫禁军的统领,能担任这个职务,他的武艺自不必说,更重要的是他深得先帝和今上的信任,不然今上也不会刚刚即位就把他调任京畿卫戍军队中最精锐的禁晖军担任统领。此番出征,葛昀上奏请掉兵马时只提到了林允贞和迟峰,可是皇上在最后出征的名单中不露声色的加了仲平,这很明显是对仲平的特殊礼遇,不但是要他在这场战役中立边功,而且把他派来还有监军的意思,他是代天子出征,不过好在仲平这个人儒雅的很,起先是读书科举走仕途上来的,曾经还是文党的官员,后来被昭帝无意间发现仲平练过武功,也十分出色,于是十分看重这个文武双全的人才,才把他放到京中的几支军队里面历练。所以此番他代天巡阅倒也不会对葛昀治军有什么掣肘,只是实在缺乏真正的战功,难免有些立功心切,冲杀起来也干劲十足,行军途中也有些冒进。不过,也就仅此而已。

    却说这位仲平将军,砍倒汗旗之后,两军交战的远处陡然响起号角,火把如星光一般多如牛毛,几位主将赶紧观阵,前方斥候迅疾调转马头向后方帅帐奔去,赶忙回禀元帅葛昀。

    四面的火把都向交战之处涌来,尘土飞扬,此时天已见亮,绞杀在一起的兵士都能听的见远处马蹄奔腾的声音,可现在几路人马都混在一起,这边实在抽离不开,三位主将各自都不敢下令撤退,因为三人都明白此刻一退,全军必然崩溃,没接到元帅的命令,又不知道对面河罗军队的状况,三个人都不敢擅自做主,只能硬着头皮顶上,抄底的迟峰下令务必要全力搏杀,为后方全歼河罗可汗本部兵马争取时间,两翼的林允贞、仲平也都下令迅疾解决战斗,打完才能有序撤退。此刻,葛昀在营帐中也已经接到前方军报了,他隐隐有种不好的预感,他难以判断从后方赶来的河罗军队到底只是营救河罗可汗的援军,还是从一开始,镇北关截获的军报就是个陷阱,如果要真是那样,整个华军很可能不但设伏不成功,反而是中了埋伏。

    但他还不至于惊慌失措,一是由于他前半生打过许多这样的危难阵仗,不是个没见过世面的将领,二是因为他觉得河罗人即便准备了埋伏,但他们很可能没有料到华军会调集几支精锐主力,全力出击,也许河罗人安排的伏兵并不足以击败此次出征的华军军队,更何况他还没接到前线进一步的军报,所以他紧紧盯着地图,尽力平息自己的喘息,心中焦急等待前方最新的军报……

    本章完

第3章 胜败已分() 
话分两头,前线设伏部队中,抄底扎口袋的迟峰所部已经和赶来的河罗主力骑兵接上阵了。迟峰率领的三万北方军骑兵已经是北方军精锐了,可是即便是华军的骑兵精锐,由于近十几年来华朝对外政策的调整,很多将士虽然精干强壮,弓马骑射在各项考校当中属于上乘,可是自从两淮地区的新兵营直接分配进了北方军以后,从来没有打过打仗,更不可能和河罗人的主力骑兵过招。

    这些年轻的将士刚才围剿河罗人的先头部队时,还在抱怨自己没能捞到仗打,功劳都被左右两翼的华军给抢了去,现在自己面前陡然出现河罗人的主力精骑,一时间都慌了手脚,担当外围阻敌任务的弓箭手,有一些被眼前万马奔腾,蹄扬尘飞的场景吓得连箭都握不稳。迟峰见状,略一思索,想到:与其让河罗的骑兵掌握这段冲刺距离,然后冲垮他的整个阵形,进而影响林、仲两翼的兵马,不如自己先发制人,出其不意,把战线往前推,既然自己这边的阵线要乱了,不如也打乱河罗人的阵脚和部署,或许能收到奇效。于是,他当机立断,勒转马头,跃出中军的护卫中,纵马到全军的中央,拔出佩剑,仓促间只能对对全军简单喊话:

    “将士们,功名富贵,在此一战!”

    农家贫民子弟出身的他,深切知道这些当兵的苦楚,不是活不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