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庶子春秋 >

第39部分

庶子春秋-第39部分

小说: 庶子春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出乎秦奕意料的是,凌志竟然站在了法循古不变的一边,而且这一边的人数,至少比即坚持变法一边的人多一倍。

    见到此情此景,秦奕便是明白了许多事情,下面的人反对变法的都有这么多,更不用说朝堂上的了?

    一种制度的变革,必然会引起利益的纠纷。这种利益,涉及到很多方面,并不是一个人或者是一个群体能承受的。这也就是为什么,会有如此的辩论了,也就是所谓的舌战。

    “哎呀呀呀,你们看,蜀郡英才榜榜首都站在了法循古不变一列里!”

    “二者人数相差太多,怕是舌战起来,将会是一番碾压局!”

    “非也!你看号称全益州舌战最厉害的公孙衍,站在了法因时而变的队列里,说不定能够引发一场真正的唇枪舌剑。他的舌战能力,不是常人所能够比拟的!”

    人们议论着,他们最为期待的一个环节,即将展开。这一场环节,评比头名的方式很简单,那就是看在规定的一个时辰内,谁的发言内容最多且获得喝彩程度最高,谁就是头名!

    尽管这一个方法有些不符合公平性的原理,但是对于这样的一场文会,足够用了。

    梆子声音响了起来,旋即场中热烈起来。

    “夫前夏之时,丞相之制不废,以至于有前夏末年申不易之乱!如今虽无丞相之制,但尚书左仆射等官,实掌丞相之权,今若不废,恐将后患无穷!”

    东侧众人,公孙衍从其中站了出来,他的声音足够大,话音刚刚落,便是引来芙蓉楼大厅围观之人的喝彩。

    “以古时的例子为引,来说出官制若是不改变的后果,倒是从侧面印证了法因时而变的重要性!”

    有人做出评论,他的神色之中,充斥着期待。

    议论的声音稍微轻了些以后,凌志从西侧座位中站了起来,侃侃而道:“公孙公子此言差矣!常言道,制不变,则国不乱;国不乱,则民不判。若是猛然之间进行变法,便会引起国乱民判!”

    这倒是一个道理,秦奕听到这里,却是不由得点起头来。

    “更何况,祖宗之法不可变,乃是宣宗武皇帝留下的遗训!”

    西侧众人之中,再次有人站起,附和着秦奕。秦奕听到这里,原本有些赞许的神色,便是变得厌恶起来。难道说,前人留下的东西就必须遵守吗?这是谁规定的?人死都死了,就算不遵守,人家还能从棺材里爬出来打你不成?

    秦奕自然是有这种想法的,他不由得瞟了几眼那人,对号入座,却是梓潼郡英才榜第二名古风。听他的语气,显然他是一个坚决不变法之人。

    “哼?祖宗之法是什么?你说一个看看?要说祖宗之法,为什么当初宣宗武皇帝要改变丞相制这种官制?为什么他不将这种制度坚持下去,反而是要后人坚持他创制的三省制度?”

    公孙衍一声厉喝,惊得包括秦奕在内的众人,身体一怔。不愧是英才榜榜首,竟然有如此见地。秦奕等人,皆是不住的在心中为这个公孙衍竖起了大拇指。

    他口中的三省制度,实际上就是将原本丞相制度中的丞相,分为了三个不同的职位。

    原本丞相一人,可以掌控朝堂乃至是全国的兵马、政治、人口等大事;而现在分为了尚书省、门下省、行军省。

    尚书省之下,最高长官为尚书左仆射,分管之前丞相的政治权力,天下一切有关于官职升迁等的政治,都归于他管辖;门下省之下,最高长官则为门下左太府,天下所有跟财政有关的事情,都交给其审阅;行参省之下,最高长官为行参大将军,顾名思义,自然是掌控着全国的政治。

    现在,众人所辩论的,就是围绕着对三省制度的废除或者是改革。究竟要不要改变这样的制度,怎么改,这背后涉及到的东西极多。就是秦奕这样子两世为人的人,也难以说个明白。

    当然,这背后为什么要变法的原因,秦奕倒是能够说出来。依旧是秦奕曾经说过的那两个字:党争。

    党争不止,争论不休,变法难以为继!

第八十四章 法循古不变VS法因时而变(二)() 
不论是尚书左仆射,还是门下左太府,亦或者是行参大将军,他们都掌握着曾经所属于丞相的部分权力。换句话说,当年的丞相这一官职,被拆分成了三个官员。

    这样的制度,听上去是把原本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的权力削弱了,也解决了一部分相权和皇权之间的矛盾。

    但也带来了数个弊端,这种弊端,在三省制度创立之初,虽然没有多大的表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然逐步的展现在了世人的面前。

    这其中最大的弊端,所带来的后果,就是党争。换句话说,自三省制度创立起,党争也就伴随而生。

    三省职官,各位一党,结党营私,拉帮结派,早已是将朝堂上的氛围搞得乌烟瘴气了。

    所以,鉴于这一点,有些不参与党争的官员,便是提出了改革官制一说。这其中,以长阳侯虞世番为代表。他主张,将三省制度废除,另外设置一个由数人或者是数十人组成的机构,共同决策某些事情。

    虞世番提出来的主张,实际上实验将皇权,进行再加强。

    然而,三省最高长官,都代表着其所属家族,在他们的背后,站着一个富可敌国的家族。家族的利益至高无上,在他们眼里,国家利益可以不要,但必须保住自己的家族利益。故而,当虞世番提出变法的主张时,便是立刻遭受到了迫害,变法也被一拖再拖,甚至是几近被推倒。

    所有的这些事情,芙蓉楼场中郡学出生的榜单头名,自然是知晓的。有人认为三省制度应该保留,他们就会站在代表该利益的一方;而有的人,则是支持虞世番变法,自然会站在这一边。

    这也就是为什么,群英会上会出现这样的舌战主题。

    公孙衍的那一声厉喝,众人不由得一惊,旋即芙蓉楼之中,便是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公孙公子说的好及了!什么是祖宗之法,可谓是抛出了一个大问题。若是凌志他们答上来了,那也就罢了。若是,凌志他们答不上来,恐怕这一场文会也就到此结束了。”

    秦奕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听着公孙衍的话,不由得赞赏起来,同时也在为凌志一队担心着。

    公孙衍的那句话,可谓是说到了这一次舌战的根本上。变法,变的是什么法;改制,改的是什么制。

    很显然,正如公孙衍说的,以长阳侯虞世番为代表的变法派人物,他们要变得就是公孙衍口中的祖宗之法;而改的自然也就是相对应的官制。

    “哼,公孙公子,请注意你的用词?宣宗武皇帝并不是大夏的开国之祖!”凌志似乎想到了什么,便是往前一脚,紧跟着回答,“宣宗武皇帝,只能说是中兴大夏,而不是开国之祖!”

    “既然不是大夏的开国之祖,那么也就没有所谓的祖宗之法。若是有,那也应该是太祖皇帝创立的,可是当年他创立的丞相制,在宣宗武皇帝时就已经被废弃了。从这一点看,当年宣宗武皇帝的所作所为,早已经对祖宗之法变革过了,压根就不用再担心。所以说,后世人只需照着规定去做就是了!”

第八十五章 法循古不变VS法因时而变(三)() 
一问一答之间,芙蓉楼舌战的双方,似是被彼此的言语激怒了一样,纷纷站起,或是厉声呵斥对方的观点,或是拆穿某些观点的不正确性。

    总之一句话,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彼此的言语,外人听上去,感觉都是很有道理的样子。

    “凌志刚刚的言论,真是精彩啊!制度上的变更,必然会引起大夏社会的动荡,而一旦发生动荡,就有可能发生民变。古往今来,一旦有了民变,也就意味着一个国家不稳定,必然会遭受到周边敌对势力的攻伐!曾经的大齐王朝,就是这个样子的!”

    州文院的一众评审,似乎也分为了两派,但很显然支持法循古不变的人,占据了九成。

    “公孙衍的观点,虽然没什么错,但是在现在大夏,这么个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之下,谈论法因时而变为时过早!宣宗武皇帝,在中兴大夏的当年,似乎就预感到现在大夏的危机,故而制定了种种条例,这其中的官制就是最为重要的一方。三省制度,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规避了一人擅权的弊端,可以说是加强了皇权的集中性!”

    几名州文院的职官,显然是对凌志等人提出的观点表示赞赏。这样的言语,自然是传入了秦奕的耳中。秦奕细想之下,又是对比着公孙衍等人的观点,结合自己所掌握的大夏情形,不由得叹息了一下。

    当今大夏的国内形势,还算是比较安定,然而周边的环境,却是让人不由得忧心起来。西边的西戎,尽管数十年未曾和大夏发生战争,但所谓狼子野心,即便是被驯服了,那也是一头狼,倘若大夏国内有什么变化,那么雍凉两州,必然会遭受生灵涂炭,战火重燃。

    北边,东北地区,新兴的异民族建立政权挹娄,窥伺东北边境,另有新罗王朝等小国,时不时的骚扰。

    南边,南蛮之地其中的蛮族,屡次入侵南部的州府。暹罗与身毒,虽然与大夏友好相处,但是在过往的岁月之中,他们与大夏之间,也是发生过战争的。正是因为如此,南方的军事上的防御,甚至是要比北边西边来得重要。

    好在,大夏的东边,是广袤无垠的大海,在海中则是分布着数个岛国,其中以东瀛为最大。这些岛国也并不是安分守己的呆在自己的国土上,每隔一段时间,他们就会侵略沿海州府,劫掠人民。

    虽然,曾经中汉时代,宣宗武皇帝,派兵消灭了这些国家,然而因为地理缘故,并没有派兵驻守。直至中汉结束后的数十年时间里,这些岛国便是陆续重新建国,成为了大夏的海疆之患。

    这也就是为什么,朝堂上虽然长阳侯虞世番提出了变法的主张,但是在这外敌环绕,国内家族利益的错综复杂等诸多情况之下,变法的事情,依旧在拖着。

    想通了这些,秦奕倒是有些支持法循古不变的这个理论了,准确的说是,如今并不到变法的时机。

    吵吵嚷嚷的声音,持续了半个时辰,州文院的评审官也在皱眉思考着某些事情。忽的,一声梆子响,意味着时间到了,双方的人员,重新回归自己的座位,而州文院的众多职官,则是聚集在了一起。他们要商议一下,这一场舌战,谁的表现最为优异。

    舌战并不分胜负,毕竟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观点,有些观点,也学在现在的这个时刻,并不是正确的,然而在历史上的某些时间段上,却又是正确的。

    比如说,法循古不变与法因时而变。

    秦奕看的明白,众人也都是知道,现在的大夏,应当遵循着法循古不变的规则来运行,而不是要靠着改变某种制度来维持。或者换句话说,变法在现在的大环境下,虽然有可行度,但其所引发的后果,不是中央朝堂所能够控制得了的。不要说因为党争的原因,就说官制的改革难度,也不是一般人能驾驭的料的。

    “秦公子,你身为西宁镇官学院考的头名,虽然不曾接触到这些时事政治,但今日你听他们所说的观点,可曾有什么不对的地方?”秦奕正在沉思之间,陈耀的声音,却是传入了他的耳中,“或者换句话说,你觉得这些人之中,谁能够配得上头名?”

    这是要让秦奕参与评判这一场舌战。

    秦奕听着陈耀征询自己的意见,脸上流露出谦虚的表情道:“虽然是院考头名,然而终究是没有功成名就,只是一个小卒子罢了!郡学之上的事情,还是诸位大人参与吧!我来到此地,只是旁听而已!”

    陈耀听着秦奕如此回答,便是点了点头。他也是明白,秦奕作为一个镇学的学子,本身并没有接触过太多上层的一些文会,缺乏经验。尽管他作为西宁镇来此公干的人员,但自己也不能强求太多,只是客气一番便是足够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秦公子若是有什么想法,还请一定要说出来。毕竟,你也是一任职官!”陈耀笑呵呵的客气道,“像这种主题的舌战,益州地区各个郡城也会组织一些,秦公子若是有兴趣,可以自行去观看!”

    陈耀说的没错,秦奕在这之前,也已经了解过,群英会是益州举办的州一级别的文会。不论是汉中郡,还是梓潼郡,都会有类似的舌战举办。只是,秦奕公务在身,心中已然打算,不再去下面的郡城了。

    群英会最终的结果,在晚间的时刻公布了下来,令人意外的是,三场综合评定下来,获得头名的竟是来自于永昌郡的穆杰。

    虽然令众多围观之人感到意外,但是在秦奕这里,却并不是。秦奕注意到了,他收集下来的文章诗词之中,穆杰所写的,都被州文院的职官,给予了较好的评价。

    这一点倒不像凌志,凌志的诗词虽然不错,但是文章有瑕疵,在舌战中虽然表现优异,但是总感觉他的观点有些牵强附会。故而,凌志的综合评判,排在了中等的位置。

    事实上,参与这一场文会的诸多学子,并不是为了要争夺什么头名,而是要将自己所学的才华,展现在世人的面前,以赢得一些名声。这,才是他们的真实目的。

    十二月的时间,已经时将近年关了。秦奕在益州蜀郡,凌志带着他拜访了一些重要人物,其中包括凌志的父亲凌文,之后秦奕便是到了要离开的时间。

    “佳人可再得,知己却难觅。秦公子,你我一别,也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再相见!”

    十里长亭外,秦奕带着卫子衿,与一众随从,正与凌志告别。

    “延平二十七年,你我应当是要一起参加国试的,那时候想必你我再相见,应该就是在太学或者是尚武院之中了吧?”

    “但愿如此!”

    将近隆冬的时节,秦奕一众人走过了十里长亭,逐渐消失在了暮色之中。没有太多的感情,只有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