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宰三国 >

第17部分

宰三国-第17部分

小说: 宰三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陈嫣儿听着陈平的话,眼泪以成珠帘。

    一块挂着红绳的白玉,栓在了陈平的脖颈上。这是陈嫣儿的贴身之物。

    “今日与君一别,我陈嫣儿,将日夜念君。我会一直等你回来。只愿君心似我心。”

    只愿君心似我心。

    如此女子,如此红颜,我陈平怎能辜负她的一片心。

    陈平看着美丽的陈嫣儿,一滴湿润的泪水从眼角划过。

    “吁。。。”,“驾。。。”

    陈平翻身上马,握紧缰绳。看了陈嫣儿最后一眼,然后头也不回,带着千余兵甲,车备军粮,踏上了前往东阳的路。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杜甫《兵车行》的第一句,恰恰映射了现在的场面。

    “原地休息。”

    刚过了一段陡峭的上坡,陈平不得不下达休息的命令。

    因为沉重的运粮车,消耗了兵卒的所有体力。

    糜竺赠予陈家的十倍赌资。加上刺史大人拨给的一千石军粮,整整六千石粮食,用了六十辆大车,耗费了六百多人力,在这驿道上,艰难的前行。

    陈平为了快速行军考虑,只想运一千石,但在张昭的强烈要求下,所有粮食,必须全部带上。

    “家不可一日无米,军不可一日无粮。有了粮,军心可稳,民心可定,粮,乃命之根本也。岂可随便舍弃。”

    张昭的话,让陈平醍醐灌顶。

    适逢乱世,这兵马钱粮,可谓缺一不可。经此之事,也让陈平更加尊重起张昭来。

    “张先生可安好些。”陈平拎着水囊,轻手轻脚的进了一辆马车。先将水囊递给了孙乾,然后关心的问起了张昭的身体情况。

    “勿要再叫我先生,汝现在身为县令,我只是你手下的县丞,官职有别,还是唤我张昭或子布吧。”

    张昭稍微支起了身,那苍白的面色已有几分红润,虽然还不能行走,但气色好了很多。

    服用了陈平做的饭食,张昭是赞不绝口。从饮用的饭食来看,张昭能感受到,陈平对他的尊重。得知要帮其打理一县之事,亦是为了避祸,张昭毫不犹豫,答应了下来。

    “那平就称先生为子布兄,可好。”

    张昭看着陈平愈发尊重的态度,满意的点了点头。

    一士族子弟,不骄不傲,的确是可造之材。

    “子布兄,公祐兄,我军还有三日就能到达琅邪郡,然后转驰道,再行一日,就可到东阳县。但这一路,农田荒废,驿站残破,十里无鸡鸣,百里无狗吠。想必那东阳县,亦是如此。平担忧的是,到了东阳,如何发展也。”

    张昭看着陈平,有些感慨的道。

    “时年大旱,百姓居无定所,民不聊生,又逢黄巾之乱,想必千里之外,亦无人烟。但要召集人口,发展东阳,却是不难。”

    陈平一愣,连忙道。

    “愿闻先生详解,平虽是一县令,但亦想发展一县之地,治理一县之民。至少能让他们吃饱穿暖。”

    陈平语气诚恳,说着说着,眼中泛出泪光,那爱民之意,尽显张昭,孙乾面前。

    陈平的表演很到位,瞬间感染了两位寒门子弟。

    让孙乾张昭没想到的是,杀人如麻的陈平,竟然是一位爱民之人。

    陈平之所以这么做,当然是有原因的。

    那就是陈平需要人口,来填充他的军队,发展他的地盘。

    陈平知道,在这乱世,增加自身实力,比什么都来得可靠。

    陈平要将东阳,当成他的发家之地。

    “陈平,汝真乃爱民之官也。吾张昭,孙乾定帮你打理好东阳”

    张昭孙乾两位寒门子弟,对陈平的爱民之意,深感拜服。

    张昭又道。

    “要说这聚民,并非难事。流民,自然要去那吃饱之地。而这乱世,吃饱之地,一是各大州郡。二是那黄巾贼寇。用粮召集流民,用兵俘虏黄巾,人口可得也。”

    (本章完)

第34章 黄巾力士() 
用粮召集流民,用兵俘虏黄巾,人口可得也。

    张昭没有想到,他的这句话,成了陈平今后的奋斗目标。

    用粮召集流民,对于拥有六千石军粮的陈平来说,完全可以办到。

    而用兵俘虏黄巾,陈平感受到了不少的压力。

    统兵,可不是简单的事情。

    由于时间仓促,陈平带领的一千兵卒,虽然是精兵,但陈平对军队的掌控能力,可以说非常低。

    陈平需要威信,需要这一千兵卒完全听从自己。其中最好办法,无疑是制定军规。

    要制定军规,先要将军队细化。

    陈平自命总兵,御所有兵甲。

    其下分,骑兵卒长,领五十骑士。伙头卒长,领五十伙头兵。

    亦分,九大百夫长,其内又分,十八卒长,九十什长,一百五十伍长。

    当然这些低等军职,陈平还没有制定一人。这需要军功换取。

    陈平先是制定了与军功相关的赏令。

    甲,乙,丙,丁四赏,出现在陈平制定的军规中。杀敌越多,奖赏越高。

    甲赏,赏千金,官升千夫长,可领一千兵。

    乙赏,赏百金,官升百夫长,可领一百兵。

    丙赏,赏五十金,官升卒长,可领五十兵。

    丁赏,赏十金,官升什长,可领两伍,十兵。

    在此期间,陈平又制定了一条极为人性化的赏令。

    那就是遵守军令一年者,可领十金,粮十斛,归家省亲十天。

    赏令以出,当然也有罚令。

    军规,既是军纪,必须赏罚分明。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军队士气,保持军队的战斗力。

    一道残酷的罚令,亦称十大斩首令,在兵车行的路上,诞生了。

    十大斩首令的内容是。

    “违抗军令者,轻则十军棍,重则斩首。”

    “动摇军心者,轻则十军棍,重则斩首。”

    “延误军机者,轻则十军棍,重则斩首。”

    “谎报军情者,斩首。”

    “泄漏军机者,斩首。”

    “投敌叛变者,斩首。”

    “临阵脱逃者,斩首。”

    “谎报军功者,斩首。”

    “****妇女者,斩首。”

    “杀俘虏子女者,斩首。”

    陈平制定的赏罚军规一出,震撼了所有兵卒。

    陈平要求,除了张昭和孙乾两位先生外。军中的所有人,必须在三天时间内,将他制定的军规记下,并能熟练背出。如若不然,十军棍伺候。

    陈平需要将他的军队洗脑,洗脑的方式,就从背军规开始。

    军规一出,军中琐事亦多了起来。

    陈平暂命孙乾为行军书记,除了照看张昭外,还需管理一些军中军务。

    而陈平自己,则是在慢慢的兵车行中,锻炼这些兵卒。

    练兵,是掌控军队的重要一环,可谓重中之重也。

    前进,后退,左转,右转,原地不动。

    先从简单的指令练起,然后循序渐进,一步步的磨合整个军队。

    陈平要感谢古人的智慧,旗语,这一重大发明,可以更好的指挥军队。

    红前黑后,蓝左白右,青旗则原地不动。再配合旌旗兵穿插军队内外,整支军队,在陈平手中的五方旌旗下,调转自如。

    甚至陈平还能通过旌旗,组成两方他无比熟悉的战阵。

    那就是道体养生术中的一字长蛇阵,二龙出水阵。

    经过旌旗指挥军队,让陈平认识到了旌旗兵的重要作用。

    战场打仗,斩将夺旗,当得首功。这话,是有道理的。

    斩将,斩杀对方将领。而夺旗,就是夺敌方旌旗。

    这旌旗,必须牢牢的把握在己方手中。如不然,没了传令的旌旗兵,主帅再想指挥打仗,变得困难重重。

    陈平开始挑选起旌旗兵来。

    旌旗兵,乃精兵中之精也。

    能成为旌旗兵者,必须要眼力广,耳力聪,速度快,以及力量强。如能娴熟弓马,再好不过。

    通过甄选旌旗兵,陈平亦领悟了练兵的要旨。

    这练兵之道,不就是练兵之眼力,耳力,速度与力量么。

    如果手下的所有兵,都能达到旌旗兵的标准,那么此军队,定是一支强军。

    兵不在多,在于精。

    无师自通的感悟,让陈平哈哈大笑。看来我陈平,天生就是一块练兵的料。

    找到了练兵的方向,让陈平喜不自禁。

    但是很快,陈平又苦恼起来。

    这昼战可以使用旌旗,如夜战,这旌旗的效果却微乎其微。

    陈平苦苦思考,亦不得其法。

    陈平将自己的想法道与张昭,却惹得张昭一阵嘲笑。

    “陈平,看来你这士族子弟,不读书也。“

    “这自古有之,昼战多旌旗,夜战多火鼓,击鼓出军,鸣金收兵,此乃最基本的兵家之要也。汝要多看看兵书了。”

    张昭的话,让陈平无地自容。再也不敢自称练兵奇才。

    因为先祖的那句话,陈平很少读书。

    先祖曾说,你看到的书,都是前人写下的糠糟。不能深读,否则会误入歧途。

    看来这句话的意识,陈平还是理解错了。

    不能深读,不代表不读。古人的智慧,亦博大精深也。

    道家的《周易》,儒家的《论语》,兵家的《孙子兵法》。法家的《韩非子》。

    还有等等奇书著作。如要错过,岂不可惜。学到老,活到老,古人之言,诚不欺我。

    有了新的方向,陈平亦有了新的动力。

    白昼练旌旗,黑夜练火鼓。闲时看兵书。

    以旌旗,火鼓,兵书为指引,陈平对这练兵,变得愈发狂热起来。

    与兵同食,与兵同眠,爱兵如子,罚兵如虎。

    练兵两天之后,成果显著。陈平能感受到,他手下的这支千人部队,以完全掌控。

    是应该让手下的兵卒,见见血了。

    陈平认为,只有在战场上经历生死的兵,才是一个完整的兵。

    想到这里,陈平的心中一片火热。那嗜血的欲望越来越强烈。

    或许老天要满足陈平这个愿望,快要到达琅邪郡的时候,战争,爆发了。

    (本章完)

第35章 古之恶来(一)() 
六百余辆粮车,排一字长蛇阵,在距离琅邪郡城五十里处,遭遇黄巾军劫粮,蛇头率先受到袭击。

    处于蛇尾的陈平,看着前方的骚动,焦急万分。

    由于粮车的阻隔,陈平完全不知道,蛇头发生了什么。

    袭击车队有多少人,用什么武器,是否还有伏军。一切的一切,陈平都不知道。

    陈平有些恼怒和后悔,如果自己派骑兵,密切侦查路况,也不至于发生袭击。

    陈平能推测出,这是一次有计划的劫粮。

    现今所处的位置,可谓道况狭窄,只能容一辆车通行。

    两边则树高林深,在这里伏击运粮车队,是绝佳位置。

    而袭击车队的目的,也一目了然。那就是断大军军粮。

    使陶谦率领的先头大军,在无粮的情况下,不能顺利的清剿黄巾军。

    “快跑,黄巾凶猛,我们不是对手。”

    前方三五个逃兵,满脸恐惧之色,一边大喊,一路踉跄的向陈平所部跑来。

    有一人逃跑,那么就会有一群人逃跑。甚至去往各县的武官,也跨上战马,准备放弃抵抗,奔跑逃命。

    陈平看着这一幕,脸上全是凶厉之色。握紧手中太牢,一刀将逃跑的兵卒斩杀。

    然后手起刀落,将最先冲来的三五个逃兵,全部砍翻在地。

    “传我命令,临阵脱逃,动摇军心者,必斩不饶。”

    陈平高举太牢,那带血的屠刀触目惊心。一时间,震慑了所有人。

    处于蛇尾部位的陈平,命千余兵卒,一起高喊。

    “临阵逃脱者杀,动摇军心者杀。”

    “临阵逃脱者杀,动摇军心者杀。”

    “临阵逃脱者杀,动摇军心者杀。”

    一面阻止后退的屏障,在陈平的命令下,出现了。

    陈平要告诉所有人,退就是死,只有全力以赴,抗击敌人,才能活。

    其实陈平这么做,也是有原因的。

    其一,如果逃,那么整支运粮队,将全军覆没。即使生还,待刺史大人追究下来,也是被斩首的份。躲得了初一,躲不过十五。这句话,陈平深有体会。

    其二,陈平打算让前方的兵卒先抗击黄巾军,借此拖延时间,用来判断敌我双方所处的的态势。

    在陈平眼中,这些运粮军就是炮灰,死了,就死了吧。

    如能打败黄巾更好,这样陈平的军队可以不受损失,还白得战功,何乐而不为。

    如果运粮军未能打败黄巾,那也一定会消耗黄巾军的力量,待其两败俱伤之后,再一鼓作气,率领千余兵卒,杀退黄巾。

    到那时候,这份护粮的最大军功,定会被我陈平所获。

    其实陈平的最初想法是,支援运粮军。但在重重阻隔的粮车下,陈平只能做如此选择。

    死道友不死贫道,损人利己的事,陈平还是喜欢做的。

    惨叫声,痛苦声不时从蛇头处传来。而两边的密林,亦有救命声传出。

    从声音中,逃兵的表情中,陈平隐约能猜测出,现今面临的形势。

    这支袭击运粮车队的黄巾军,数量应多余运粮军。密林中,亦有黄巾,埋伏左右。

    黄巾军并没有烧粮,说明他们对军粮非常在乎。

    从战斗力来看,黄巾军势如破竹,屠杀运粮军如猪狗。双方刚一交战,就土崩瓦解。

    这让陈平感到了好奇。

    到底是什么样的军队,能如此凶猛。

    要知道大部分黄巾军,都是一些流民组成。

    他们没有正经的武器,盔甲。怎么能如此轻而易举,打败全副武装的运粮军。

    就算是黄巾的精锐,也不可能。

    强烈的好奇心让陈平不得不冒险。从粮车下,爬到粮车上。

    陈平小心的查看左右,然后趴在高处,遥望着杀过来的黄巾军。

    陈平想要看一看,也想借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