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之末日守护-第8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孙进连忙介绍,果然是东缉事厂督主,魏进忠魏厂公。
连忙再拜,魏厂公硬是拉着不允,你来我往了几下,便也作罢。
落座之后,魏厂公继续散发着他那和颜悦色的独有魅力,嘘寒问暖了好一阵子。
这厂公总不会是来拉家常的吧,正在想着。魏进忠步入了主题。
“皇上若是问话,辽东的事情,是王化贞所误还是熊廷弼所误,不知道王将军有何感悟。”
原来是辽东的事情。王俭想了想,答道:“愿听厂公大人教导。”
魏进忠一愣,然后哈哈大笑。
“王将军有何感触,就如何作答好了,咱家没有什么偏持。”
又想了想,王俭回应道:“若是依卑职所想,卑职分不清是哪位大人所误。”
魏进忠收起笑容,面色有些凝重。
“请王将军详细讲来。”
“卑职只知道奋勇杀敌,庙堂决胜于千里之外,不是卑职这样的莽夫所能猜测臆断的。”
又是一阵爽朗的笑声,笑过之后,魏厂公兴致很高,拉着王俭参观东缉事厂。
这个东缉事厂完全没有傅先生说的那么阴森恐怖,不仅设施陈旧,而且杂草丛生。
厂内也见不到人犯,只有一些皂靴褐袍的番役往来走过。
这是怎么回事?难道傅先生说的不对吗?
“王将军,你看看,这里杂草丛生,真是可惜了。王将军可愿随咱家一起,替圣上铲除这些害人的杂草,还大明一个朗朗乾坤?”
口中应着是,王俭的后背出了一股冷汗。
“熊廷弼这厮最是可恶,不仅失陷封疆,不战而逃,随军携带的十六万两饷银也不翼而飞。”
魏厂公所说的每一个字都扎进了王俭的心中。
难道魏进忠知道自己得到了那些银子,这是在旁敲侧击吗?
“这样的人就是大明的一颗杂草,咱家必须将之斩草除根,王将军你说是也不是。”
惊的王俭出了一头的汗,那魏厂公似乎并没有留意王俭的神情。
又讲了一些忠君为国的豪言壮语,这才送王俭出了东缉事厂。
“我们被发现了,那些张进贤给的银子,十六万两,魏进忠全都知道。”
一回到驻地,王俭就告诉了李云璐。
李云璐的看法与王俭截然不同,银子是张进贤给的,就算是传到魏厂公的耳朵里,那也和熊廷弼没有关系。
所以这十六万两饷银的事,绝对不是针对王俭。
正在聊着,有司礼监的太监到来,讲述了面圣的礼节,又带来一件崭新的武将官服。
沐浴更衣,刚要试穿,不料又有太监来到。
“万岁爷还是想看王将军一身戎装的样子。”
无奈之下,又连忙更换了戎装,那太监看看,感觉不太威武,便差人去取来锦衣卫大汉将军的盔甲来。
金盔金甲,护心宝镜,显得威风凛凛。
“这样王将军就更加威武了!”
第152章 三十三节武英殿对答()
第二日清晨,孙进和司礼监的太监又到了住所。
引领穿戴整齐的王俭进入紫禁城。召见的地点不在平台,也不在文华殿,而是安排在武英殿。
“茶水还是少喝一些。”
值房里的桌上摆着茶水和点心,孙进小心翼翼的提醒。这个孙进看起来还是蛮讨喜的,不仅没有什么架子,似乎对人也比较贴心。
终于有小太监跑来,带着王俭进入武英殿。殿内有淡淡的檀香味道,令人肃穆,转而又感觉心情舒缓。
在小太监的引导之下,行过礼。
“起来吧,王将军不必局促。”
一个温和而略带稚嫩的声音从殿中响起。身上的甲胄叮当作响,起身的时候,禁不住好奇,王俭偷偷的望了一眼。
那是一张年轻、白皙或者说有些苍白的面孔。
小太监有过交代,万岁爷不问,就不要说话。于是乎站立好以后就默默的等待。
“王将军就给朕讲讲辽东的故事吧。”
辽东的故事,那应该是辽东的战斗经历吧。这样想着,王俭开始讲述起他在辽东的战记。
从跟随熊廷弼入关开始,张进贤给了一百副铁甲,黑云鹤罗一贯血战西平堡,刘征摆出三才阵击退镶红旗。
讲到此处,年轻的天子大叫了一声好。
这声好字让王俭精神倍增,有声有色的接着讲了下去。
当讲到刘渠率领三万明军与建州军队展开决战的时候,天启皇帝站了起来,走到王俭的身边。
“给王将军赐座,上茶。”交代完之后,天启皇帝继续说道:“王将军不要紧张,讲的很好,慢慢讲给朕听。”
喝了口茶水,王俭继续讲述,讲到与孙有光联合腹背夹击镶红旗的时候,天启皇帝又叫了一声好。
当讲到刘渠兵败的时候,王俭小心翼翼的轻描淡写一笔带过。
讲述起宁远卫与正蓝旗交战,天启皇帝低声说了一遍张进贤的名字。
这时,听到了傍边一声轻咳,王俭抬头,见是魏公公矗立在一边,面色有些微紧。
很快王俭讲完了宁远卫阻击战,也就结束了整个辽东的战记。
天启皇帝若有所思的问道:“王将军,你说奴酋到底有多少兵?”
王俭沉思一下,回答道:“算上辅兵和助战的蒙古,大约有十几万。”
这个数字还是比较中肯,既没有夸大,也没有轻视。
“那为何我军多于奴酋,却失地丧师呢?”
这是一个比较难以回答的问题,也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王化贞是认为中了奸计,熊廷弼是认为操之过急,那么孙承宗,王在晋,这些人每个人都会有自己心中的答案。
王俭低着头,想了一会,这个问题不能回答,说深了不是,说浅了也不是。怎么说都会得罪人。
而且一个年轻的军户出身的将领,即便说出一语惊人的话来,也看不出有任何的好处。
年轻的皇帝没有难为王俭,他淡淡的说道:“看起来辽事还需要一些时间来平定吧。”
这句话算是给王俭解了围。
此时,大殿里静的掉下一根针都可以听到。
终于等到这句话了。
这个时候是到了说话的时候。
“微臣现在有三千子弟兵,如果有了粮草和渡船,明年三月开了春,微臣可收复盖州。”
武英殿里的人都睁大了眼睛。天启皇帝也吃了一惊。
“你说什么?收复盖州?”
“是的,盖州,在奴酋的肚子上插上一把钢刀。”
看起来天启皇帝对于辽东的地形还是熟悉的,唤人取来辽东的地图。
天启皇帝手指着地图,那神态像是一个军队的将领。
“叶先生在山海关,前出到宁远、锦州,毛文龙在金州,在宽甸,插汗在黄泥洼,喀尔喀蒙古在北面。而王将军准备直插盖州,是这样的吗?”
王体乾和魏进忠凑近了一些,垫着脚望着地图。
“是的,我将取下盖州,这样四面的各方军队将不再观望,如果奴酋不夺回盖州,那么就不敢放肆地向其他方向进攻。”
王俭的话语很坚定。
“可是王将军只有三千兵马啊!”
天启皇帝似乎有些不敢相信,他摇了摇头。
“如果微臣以三千兵马收复盖州,而且牢牢守住的话,那就请圣上调兵选帅,或从盖州,或从广宁,收复辽东。”
天启皇帝再次摇了摇头,不过这次与刚才不同,他呵呵笑了起来。一边的魏进忠和王体乾仍旧是一副沉思的模样。
天启皇帝手背在身后,踱了几步,转过身来,说道:“王将军是担心朕不相信王将军所言吗?”
王俭躬身说道:“圣上乃尧舜禹汤再世,微臣所为必被兵部各位大人所怀疑,那么臣只率本部兵马,若是败了,仅是微臣之罪,与他人无关。”
王俭的意思也很简单,打赢了是皇帝的功劳,若是打败了,那就自己来顶罪。
“哦”
天启皇帝上下打量着眼前这个浑身甲胄的年轻将领。
“没想到王将军年纪轻轻,竟然还知道庙堂之事!”
说完,天启皇帝轻松的走到御座前,忽的一转身。
“赐宴,朕要与王将军再聊一聊。”
宴席就设在了武英殿,一人一个饭桌,桌子不大,菜品也很简单,却十分的精致。
一开始有些拘谨,喝了几杯酒,渐渐放松了一些。
吃过饭,天启皇帝意犹未尽,带着王俭去喝茶。
茶厅布置简单,只是座椅宽大一些。天启皇帝落位主座,竟然令王俭坐于侧坐之上。
王俭有些受宠若惊,更加小心谨慎的应答。
“现在,你可以向朕说说代王府的事了吧。”
天启皇帝说着话,脸上竟露出一丝顽皮的笑容。
王俭发窘,便红着脸将想好的那套说辞又讲述了一遍。
“原来是令尊托梦啊!”
天启皇帝似乎有些失望,宛如一个调皮的孩子发现手中的玩具并没有那么好玩一般。
他又想了一想,忽的脸上又有了一丝的笑意。
“王将军以前和代王府的护军有过交道吧?”
话说的很婉转,王俭只得点头称是。
天启皇帝端起茶杯,眯着眼睛,吹了吹杯中的茶水,表情有些古怪的问道:“王将军想过没有,你打了岳父家里的人,又要上门去做人家的女婿。”
话一说完,年轻的天子竟笑出了声音。
王俭有些不好意思的低下头。
天启皇帝停止了笑声,朗声说道:“王将军,你若是给朕拿下了盖州,朕会亲自作证,王将军绝不是中了什么魔咒。”
第153章 三十四节又一张字条()
从紫禁城出来,王俭明心情极佳,年轻的皇帝是一个聪明、宽和、甚至有些腼腆害羞年轻人。
这和傅先生的描述差异很大,他可以成为一个好皇帝。能够为这样的皇帝赴汤蹈火,真是一件幸运的事情。
目送王俭离开,魏进忠长长的出了一口气。
“这个人不会是一个妄臣,也不会是一个幸臣,你我大可不必担心。”
听了魏厂公的话,王体乾的眉头还是紧紧的皱着。
“厂公,我总感觉哪里有点问题啊!”
魏进忠眯了眯眼睛,说道:“是啊,这个娃娃身上似乎有些霸气,王八之气。”
“对,是王八之气,藏的很深的王八之气。”
对于出兵盖州的事情,王体乾仍然有些放心不下。如果兵部不配合,仅靠司礼监的力量,恐怕难以实现。现在孙承宗很快就要以大学士的身份督师辽东,那么空出来的兵部尚书一职,兵部和吏部推出董汉儒和高第。如果能选中一个配合的人来,那么事情就好办许多了。
“我看还是选高第吧,董汉儒过于偏激,兵凶战危,过于偏激之人,难免运气不好。”
还是魏进忠拿了主意,王体乾点头称善。
“那就让万岁爷和叶阁老聊聊,让高第执掌兵部吧。”
王体乾说完,还是有些担心,望着那巍峨的宫门说道:“厂公,你说这个娃娃能拿下盖州吗?别闹出一场笑话来。”
魏进忠苦笑,回应道:“咱家也不知道啊,咱们的手不要伸得太长,别被那帮人给咬到了。”
说着话,他指了指内阁的方向。
“不过,”魏进忠话锋一转,“如果手里真的是一把好牌,不妨赌上一把。”
天启皇帝此次召见王俭对于外廷来说十分的低调,赏赐也只是盔甲和宝刀。
此次边将入京,即没有引起朝廷文官们的不满,也没有触动内廷宦官们的猜忌。就像一颗小小的石子丢入一片湖水里,泛起几许涟漪,便迅速的恢复了平静。
而就在这片涟漪之后,历史悄悄发生了转向,高第提前数年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大明兵部尚书高第将迎来他人生中崭新的一页。
外廷的文官们对高第的安排也很满意,这个老好人几乎没有政敌,一个面团总比一块硬骨头容易拿捏。
只有一个人在此间嗅出了异常的味道。
坐在内阁一间不起眼的值房里,汪文言将王俭进京和高第的任命联系在了一起。
王俭不会成为下一个江彬,这一点从内廷里流出的传闻可以证实。武英殿召见,紧接着赐宴,这种殊荣的后面竟然是只给了一副盔甲和一把腰刀,而且不是当时赐予。
这说明这个王俭并没有得到天启皇帝的喜爱。
但是,所有人都忽略了一个细节。
只有汪文言觉察到这个细节,并且将这个在别人看来,无足轻重的事情与王俭进京联系在了一起。
他的手中有一张纸条。
一张从宫里来的纸条,上面写了一行字。
“阳和郡主进宫,与皇后相谈甚欢。”
就是这张纸条,引起了汪文言的注意。算起来已经半个多月了,阳和郡主还没有离开,这当然是皇帝或者皇后的意思。
这是一件异乎寻常的事情,代王府与紫禁城关系没有什么渊源,更谈不上融洽。
怎么王俭前脚走,这个阳和郡主后脚就进宫了,而且呆了这么久,这个阳和郡主在宫里面在做些什么呢?
没有得到确切消息之前,汪文言不打算和叶阁老聊这种事情。
等一等,看一看吧。这个王俭是个很有意思的人。
跟随王俭返回大同的还有一位太监,新任大同镇守太监孙进。
孙进有些后悔自己对厂公的话太多。
“这个王将军练的一营的好兵,那真是威武之极。”
帮助王俭练兵并且时刻汇报发生的事情。这是孙进接受的任务。
对于军务,孙进一点也不熟悉,一路之上,他始终缠着王俭。
“王将军再给咱家讲讲辽东的事情。”
当得知他的生死之交的张进贤就在忠烈祠时,孙进认为自己到大同就是命运的安排。
“咱家谢谢王将军了。”
孙进眼含热泪双手拉着王俭,久久不愿放手。
天启二年九月,五屯堡,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