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宋从靖康开始-第14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报纸上还详细里讲述了营救过程,以及在营救过程中以身殉国的如海军镇指挥使王海的英勇事迹,写得惊心动魄,看得让人热泪盈眶。
最后还指出大宋皇帝为了纪念这些英勇献身的军人们,准备在杭州城外西湖的孤山上建立一座英烈祠,专门用来纪念为国牺牲的军人,而王海等作为第一批被祭奠的大宋英烈。届时,大宋皇帝赵君将率领文武百官亲自祭奠,并将每年十二月十六日作为公祭日,
这个消息突然公布,顿时震惊了朝野,大家都为刚刚登基不久的皇帝赵君的魄力所震撼,“直捣黄龙,迎回二帝。”这一曾经响亮的口号竟然用这种方式实现了一半。同时也为大宋拥有这样一支强悍而又忠心耿耿的军队而狂喜。至于设立英烈祠,祭奠牺牲军人这些提高军人地位的措施也在这种狂热的气氛中通过,没有人提出异议。
二帝的回归,许多大臣都想去探望,顿时一向冷清的龙井山庄热闹起来,为了保证二帝的安全和建康,最后只有李纲等三朝元老才允许被探望,君臣见面无不唏嘘,一时间老泪纵横。
最后,赵君特地在皇宫请赵佶、赵桓二人进行了一次皇家私家宴请,隆裕太后也参加,连被软禁在显忠寺的赵构也被请回,作为一家人吃了一个团圆饭,气氛很是融洽,四个皇帝竟然围坐在一起吃饭,开创了一个历史先河,这件事也被大宋日报大书特书,体现了皇家的和睦和赵君的大度。
其实在这件事上,有大臣也提醒赵君,前皇三人中,除了赵佶年长之外,赵桓、赵构都处于壮年,而且赵佶之子,太宗一脉,根正苗红,朝野还有许多人对于他们抱有同情和怀念。
三人之中,除了赵桓在文学艺术方面相对平庸,赵佶、赵构可以都算是大宋很有才学之人,这才以文采为时尚的大宋自然很受士大夫的欢迎,而相比赵君,虽然也出自皇室但只能算是旁门偏支,何况武夫出身有意一种暴力的方式取得皇位,登基以后所做之事也往往激进,不符合士大夫中正平和之态,要赵君注意防止三人复辟。
对于这些提醒,赵君一笑置之,作为一个现代人,自然能站在历史的高度看待有些问题,他相信如果把自己放在宋真宗、宋仁宗年代,那是大宋最鼎盛,文化最璀璨的时代,一大批能臣如韩琦、司马光、王安石、欧阳修、苏轼等,那么自己根本不可能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位置。但是现在正是大宋最虚弱的时候,更需要自己这种军人身份的帝王才能带领大宋走出泥沼,重振雄风。
怕这个三个先皇背后搞什么小动作?简单,赵君就在十月底皇宫门口搞了一个盛大的阅兵式,请了三位先皇和大臣在城楼上观看,从近卫军团中抽调精兵强将,组成了骑兵方队、步兵方队、长枪兵方队、击发枪方队和红衣大炮方队,陆续从皇宫门前经过。
近卫军团的家底是扬州军三个主力厢,都经过的正步训练,所以当士兵们在军官的口令下,迈着整体的方步,高喊着“大宋万岁、皇帝陛下万岁的口号”从皇宫门前经过时,在场的大臣们无不被这种则阵势所压倒,特别是最后五十门红衣大炮组成的方队,被战马拉着从宫门路过时候,青石板的路面被震得发出嗡嗡声,第一次让临安的朝廷官员和百姓感受到了这支军队的强大。
说咱这个皇帝没有文采?那更容易,赵君一口气在大宋日报上发表了十首诗词,从“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豪迈,到“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摸鱼儿•雁丘词》的婉约,最后赵君实在没记得宋以后的诗词,竟然将那首戴望舒的《雨巷》搬了出来,“那个打着油伞如丁香花的般姑娘”竟然成了临安城中那些多情少女中最念叨的一句诗,纷纷猜测我们的大宋皇帝陛下是不是心里还藏在一位美丽的小娘子?
总之,赵君在绍熙元年的冬天,凭着自己的实力和穿越这个强大作弊器大肆炒作,出尽了风头,这种不安常理出牌模式让人感到新鲜,在士林和广大百姓中获得了很好的口碑,皇帝的位置也日益稳固。
在朝廷内部,商贸及税制改革进展也比较顺利,通过出售原来官营的作坊也给朝廷带来了不菲的收入,陆续放开官府专营的行业,使整个大宋的商贸更加活跃,商贾竞争也日趋激烈,诸如茶、醋、丝绸等老百姓日常用品的价格也开始逐步下降,老百姓得到了实惠,从而提高了赵君和朝廷的威望。
时间过的很快已经到了年底,纷纷扰扰的大宋绍熙元年就这么过去,登基这半年并没有多大的动作,一切以稳定为主,整个大宋王朝并没有因为皇帝的突然变更而陷入动荡,这让赵君心宽了不少,更让他感到高兴的是柔福和种彦燕双双怀孕,成了皇宫的一大喜事,特别是柔福成亲了好几年总算盼来了子嗣,高兴的喜极而泣,一天小心翼翼生怕有什么闪失。
算是过了一个祥和之年,开年后就有大事引起朝野上下的关注,科举的省试开始了。
第278章 科举()
省试即科举中的礼部试,在唐、宋、金省试,考试在京城举行,由尚书省的礼部主持,每三年一次,逢一般安排在二三月进行,因此又称“春试”
宋代的科考分为三级:解试州试、省试由礼部举行和殿试。解试由各地方进行,通过的举人可以进京参加省试。省试在贡院内进行,连考三天。为了防止作弊,考官俱为临时委派,并由多人担任。考官获任后要即赴贡院,不得与外界往来,称为锁院。考生到达贡院后,要对号入座,同考官一样不得离场。试卷要糊名、誊录,并且由多人阅卷。而殿试则于宫内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及定出名次。自宋代起,凡于殿试中进士者皆即授官,不需要再经吏部选试。
虽然从后世来看,科举考试有种种弊端,特别是到了明清后期,八股文的出现,它逐步成为僵化模式,特别是到晚清时成为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暴露出种种弊端。
但是在宋朝,科举制度正在焕发出勃勃生机,科举制度为宋王朝源源不断地输送治理国家的优秀人才,特别是宋仁宗嘉祐二年的省试,出现非常多的牛人:苏轼、苏辙、曾巩、张载、吕大钧、程颢、王韶、吕惠卿……后来的宰相章惇也参加了这一次考试,但因耻于名列其侄子章衡之下,放弃了功名,嘉祐四年又参加考试,名列进士甲科。这份名单,庶几囊括了当时最优秀的政治人才、文学人才与哲学人才。宋仁宗朝四十年间,无数才俊都被科举制发现,进入国家的储才库,几乎做到了“野无遗贤”。
赵君对于这项复杂的工作自然算是外行,自己也不在指手画脚,于是钦点李纲为主考官,礼部尚书洪拟为副主考官,主持这次考试,自己就做个甩手掌柜。但是没过两天,李纲就到了御书房请奏赵君:“请官家拟定殿试之题目。”
由自己出题?赵君顿时来了兴趣,上辈子还没当过老师呢,他也知道宋代的殿试都是策论,也就像后世的议论文。既然让他出题目选拔人才,自然按照现代人眼光看待,于是他想了想,拿起笔墨在宣纸上写下了三个题目《大宋与周边国家对策》、《大宋经济弊端及对策》、《关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所见。》
看到赵君这半文不白的题目,李纲有些发愣,他知道赵君的古文功底太差,也就将其忽略,但是题目似乎有些不符合儒家教义啊。
“官家,策论之范围不易超出儒家之经典,否则士子们则无所适从。”李纲建议道。
“读儒家经典是为了活学活用,朕不要只会读四书的书呆子。朕这三个题目都切近当前大宋所面临的问题,连这些都无法回答,将来如何为官,要其何用?”赵君有些不以为然。
“即便如官家所言,但是题目还是太多,一般以一道为宜。”李纲说道。
“这样,士子们可以在三者中任选一二即可,朕不在乎所选题目的多少,而看中的文章本身,写三篇不如精一篇。”赵君回答道。
李纲想了想就答应了,在这个问题上他不想和赵君多争辩,反正被省试录取以后的士子都是贡士,到了殿试阶段,只排名名次,并不再淘汰,而最关键的钦点状元一步,皇帝个人好恶占了很大比重所以这就是赵君的权力。
他刚准备告辞离开,没想到赵君又叫住了他:“李卿,这次进士预备录取多少名?”
“根据去年解试中举子人数,今年预备录取进士三百五十人左右。”李纲回答道。
“三百五十人…。。”赵君沉吟了一下说道:“先录取三百名,未录取者再给一次机会,朕亲自出题,补录取五十名。”
“这……这是何故?”李纲大吃一惊,这个管家做事老是出乎意料。
“无论是解试州试、省试由礼部举行和殿试,皆为文,但我大宋需要更多专业人才,如户部就需要大量的算学人才,工部需要懂修建、懂水利,而在州县,所接触更多为杂学之内容,朕称之为理工科。”赵君继续说道:“因此,我打算在逐年增加理工科之内容,为我大宋培养更好的人才。”
李纲既当过地方官,现在又是宰相,对于赵君的观点倒也理解,在州县中最需要的就是那种专业人才,反倒吟诗作赋,写一首好文章懂经义策论的官员用处不是很大,所以赵君提出这个观点的时候,他想了想又说:“如官家所说,颇有道理,但是一则大宋懂杂学,也就是官家所说的理工科之人太少,无法教书育人。二者这样一来士子们学习内容太多,不利于人才的选拔。”
“这个更简单。“对于后者,我们可以进行文理分科,从省试开始,学文者跟现在的省试内容相似,学理工科者着重考其理工之学科,当然经义策论也是要考的,不过要求没有文科那么高而已。”赵君说的有些得意洋洋:“至于前者,我们可以办一些理工科学堂嘛,如扬州学堂那样,增加教授理工科内容,经过若干年以后,学些理工科之人自然越来越多,当然这要逐步为之,故今年只增加理工科考试,并不分科,等三年或者六年以后的省试就可以进行。”
文理分科?这个名词倒也新鲜,李纲捋了捋胡须,点点头算是同意了,又问道:“这理工科之题目?”
“朕亲自出!”赵君兴奋了,天文地理物理化学就算了,这个时代的认知和现代科学相差太远,给自己的几位秘书讲了一些现代科学常识已经就震惊众人,如果真正作为考天下才子的题目出来,答案绝对惊世骇俗,离经叛道,没准又引起一大片争论。但是出几道算数题,什么鸡兔同笼,N个头N条腿,问多少只鸡多少只兔,…。。什么有井不知深,先将绳三折入井,井外绳长四尺,后将绳四折入井,井外绳长一尺。问:井深绳长各几何?。。。。。。这些都是后世在中学时候所接触的古代数学题,现在统统给搬出来,当然不止这些,考个小学初中知识出几道数学题还是难不倒赵君。
嘿嘿,看看这帮士子抓耳挠腮的样子也很有趣。
李纲当然不知道赵君心中的恶趣味,告辞后就按照赵君之意和礼部尚书洪拟商议细节后,就以朝廷正式公文形式向天下公布,顿时引起士子们议论纷纷,有赞成,有反对,闹得临安城闹得议论纷纷。
当然赵君不管这些,他的最终目的是形成像后世那样的一套教育体制,这不过是刚刚开始。
第279章 理科状元()
不过在第二天一大早,王十朋、梁清,还有在商贸改制衙门和御书房之间来回奔波的史浩,突然一起向赵君请求允许他们参加省试,取得进士功名。
“朕不是已经赐你们三人同进士出身了吗?”赵君有些奇怪,你们跑去凑什么热闹?
“官家对我等仨人的恩典,我们不会忘记,但是臣等还是想去参加省试,看看我们的水平到底如何。”王十朋恭敬的回答道,其实心里话没说出,皇帝赐予的哪有凭自己真本事考上的硬啊,省的那些同僚们老是瞧不起自己。
“你们可想好了,如果参加省试落榜,那么现在职位则不保,同进士身份也会被取消,免的丢朕的人。”赵君很严肃说,既然你们这些学霸看不上特招非要去试水,那么就不能闹着玩玩。
三人沉默了一下,又互相看一眼一同回答:“臣遵旨。”
“那就祝你们好运,从今日开始就放下手头之事,安心学习,祝你么金榜题名。”赵君笑着说,学霸就是学霸,竟然这么有信心。
省试在三月初三进行,在礼部礼部贡院进行,大宋的省试至神宗时王安石推行科举考试新法,废除明经诸科,增加进士名额。进士科试考经义,罢诗赋、帖经、墨义。考试分四场:第一场试本经,第二场试兼经,第三场试论一首,第四场试时务策三道。至此往后,考三场或考四场不断更替,考试内容亦不断变化。神宗以后,时而诗赋与经义并行而举,时而又罢诗赋,专用经义取士。
而今年的省试,赵君亲自拍板,决定诗赋与经义并行,虽然说写诗与做官之间并没有多大关系,但是能出几个大诗人也是不错的。
省试在贡院内进行,连考三天。为了防止作弊,考官俱为临时委派,并由多人担任。考官获任后要即赴贡院,不得与外界往来,称为锁院。考生到达贡院后,要对号入座,同考官一样不得离场。赵君本来想亲自光临贡院,看看士子们如何答题,自己在后世的电视剧里看过但是却没有见过真正的考场,但是却被李纲等劝住了,说是官家驾临必然会惊动士子,不利于其答题,赵君想想也就罢了,等殿试还是有机会的。
第一次省试在三月十五日由尚书省张榜公布,在东华门外唱名,一共录取贡士350人,等名单送到赵君手中,他赫然发现梁清、史浩的名单在内,但是王十朋落榜。
这段时间他们三人都没来御书房,赵君本来想安慰王十朋几句,想想也算了,毕竟还有一次机会。还有复试加考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