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雍王-第14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廷和没有多做纠缠,他说这个话的目的就不是朱厚煌,以杨慎与朱厚煌的关系,他也会为朱厚煌留些颜面。
杨廷和说道:“安庆之事暂且不提,不过据臣所知,宁王被擒在十四日,而许泰下两府的日子在十六日,许泰根本就是乘着宁王被擒,人心惶惶的时候。夺下两府,固然有夺地之功,但平定宁王的首功,当是王阳明。”
“不然。”一个白发老者朗声说道。他昂首出列,说道:“王阳明虽然有功,不过是坐守之功而已,奉新知县刘守绪,于樟树镇之役功劳第一,破南昌,又是入城第一,火烧赣江,又是刘守绪所为,连宁王也是刘守绪所擒,故而,臣以为刘守绪当为首功。”
说话的人是王琼。
王琼也是正德倚重的一位名臣。与杨廷和不同,杨廷和之所以在朝廷之上有着特殊的位置。是因为他与正德之间的交情,是正德用来平衡朝政的关键,所以位置至关重要。而王琼却不是。
王琼与正德关系不深,但却是一位能臣干吏。
王琼的功绩与漕运有着密切的关系,他先为户部负责漕运的官员,对治理漕运的时候,功效显著,在正德登基之后,就被正德任命为治理漕运的要员,经历数年,功效显著。
随即又代替陆完署理兵部。
正德时期,是大明从前期到后期的过渡时段。
民乱频频,有刘六刘七这样的大乱子,还有很多小乱子,而王琼是一一平定,不管是多么艰难的事情,在王琼手里,都能一一解决,这样的能臣最符合正德的脾胃了,故而这一次平宁王之乱。所有的后勤事务都是王琼处理的。陆完去职之后,吏部尚书之职,内阁屡次推荐,正德都不满意,只有内阁推荐王琼的时候,正德才点头答应,所以王琼虽然比不上杨廷和,但是在正德的心中也是特殊地位的。
“笑话。”杨廷和说道:“难道,要昭告天下,平定宁王之乱的第一功臣是一个区区的县令,岂不是遗笑天下。”
王琼脸上一滞,随即朗声说道:“有何不可,如果平定宁王之乱的第一功臣是一个县令,岂不是昭告天下,太平无事,宁王之乱,一县令就能擒拿。”
朱厚煌眼睛珠子都快出来,他明明觉得王琼是在信口开河,但是为什么他觉得还很有道理啊?难道面不改色的信口雌黄,是朝廷大员的基本功吗?
正德看见朱厚煌惊呆的样子,他向朱厚煌眨眨眼,好像两位大臣唇枪舌剑之余,还有余光看向正德,正德立即变成正襟危坐,一副侧耳倾听的样子。
“且不说一县令够不够资格,自古以来,运筹帷幄之功,就在攻城拔寨之功上,运筹帷幄者,王阳明也,攻城拔寨者,刘守绪是也,刘守绪固然有功,只是他的功劳又怎么能在王阳明之上。”杨廷和不慌不忙,确定要点。朱厚煌也听出来一点,杨廷和一只在为王阳明请功,而王琼一直想将功劳从王阳明身上挪开。
朱厚煌心中暗道:“却不知道王阳明哪里得罪王琼,王琼想这样埋没王阳明的功劳。”
忽然朱厚煌看到他身边的许泰,咬牙切齿的看着杨廷和,心中明白,他在责怪杨廷和将他首功给弄没有了。
朱厚煌乘着上面唇枪舌战之时,低声与许泰说道:“别在意这个首功,该是你的就是你,不是你,将来也是隐患。”
许泰冷笑一声,低声说道:“你以为王阳明稀罕这个首功,我当时接过宁王的时候,还不明白,但是现在却明白多了。王阳明绝对不想要这个功劳。这功劳在我身上,是助力,在王阳明身上是负担。”
朱厚煌有些不明白,说道:“许将军,你说杨廷和不是想帮助王阳明,而是想害他吗?”
许泰冷笑说道:“你以为王琼与王阳明是什么关系?王琼与王阳明的父亲王华是同科进士,王阳明从小就叫王琼叔父,他们两家是世交,你绝对王琼会害王阳明吗?”
朱厚煌的三观再次被洗涮了一遍。看来表面上对你好的人,并不是对你好。而表面对你坏的人,并不是对你坏。
第二百七十三章争功四()
第二百七十三章
争功四
朱厚煌在下面思索之间,上面的唇枪舌剑也告一段落了。
这大臣都是一等一的聪明人,自然知道世间最困难的事情,就是把自己的思想放进别人的脑袋里。所以他们之间的争辩,从来不是为了说服对方。因为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从孔子开始,儒生都知道,批判的武器不如武器的批判,所以就用孔子诛少正卯。他们一边说要要求别人不以言罪他,一边要讲究诛心论罪。
杨廷和与王琼都是意志坚定之人,想说服对方,还不如一把刀杀了对方痛快,但是他们之间的争论,从来不是为了说服对方,而是为了说服旁边的人,就是正德。
两人说到僵局,就众口一词,说道:“请陛下圣断。”
正德早已习惯了这样的争执,论到他下定论的时候了,他缓缓的说道:“刘守绪虽然有功,但并不是首功,着有司安置。”
王琼身为吏部天官,正德所谓的有司,就是王琼。他说道:“臣遵旨,不知道安边伯许泰如何安排?”
这是一个小小的话术,正德只要顺势说了安边伯的赏赐,王琼就能顺势将许泰定为首功。
“陛下,如今天下多事,国家需要将才,而王阳明就是难的的将才,请陛下不要因为小事,让大将离心。”杨廷和急忙说道。
“将才。”这个词让正德听来很奇怪。
这么多天正德也熟悉了王阳明。他当然知道,王阳明是文武双全,不过在儒学上的造诣远远在其将略之上。一般情况形容王阳明,有儒家宗师之类,但是从来没有什么将才的称呼。
正德不是笨蛋,他略略一想,就明白了杨廷和的暗示。
将王阳明封爵,那么文官绝对不会让王阳明有太大的前途,王阳明只要有爵位在身,什么六部尚书,什么内阁大学士,王阳明统统没份了,这一辈子就在地方上混吧。
这样的报复,让正德心里一阵痛快。他还有一点小心思,他想将王阳明拉到自己身边,只有让王阳明走投无路,才能拉到自己身边,成为彻彻底底的帝党。
总之,正德对于能打仗的人,总是高看一眼,而且正德决定重重赏赐王阳明。虽然爵位对王阳明的前途有碍。但是大明朝的爵位也是好东西,能世代相传与国同休。王阳明的得失如何,也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正德说道:“王阳明擒宜春王,破南昌城,迫宁王撤军,擒宁王。论功当为第一。以朕的意思,当封伯。名有司商议。”
王琼咬着牙,死死的看着杨廷和,固然如果没有正德在场,王琼就想与杨廷和来个全武行。
不要以为明朝的文官都很文明,其实在朝廷上弄全武行也不是没有先例的。
正德决议已下,王琼再怎么不情愿,也得从命,他说道:“是。”他知道,这简简单单一句话,他的世侄,王阳明的仕途就到定了。
正德说道:“既然首功以定,下面的就让吏部论功行赏吧。”
“是。”王琼说道。
首功之事处理完了,杨廷和猛然出列说道:“赏功罚过,圣王之理也。如今功劳已赏,当罚过,陛下已明将宁王明正典刑,但是宁王暴起发难,纠结数万之众,如今在南昌有俘虏数万之多,当如何处置?还请陛下圣裁。”
正德相当熟练的反问说道:“杨先生,有何建议吗?”
很多少时候,下面的人请正德圣裁,并不是他们不懂得怎么办,恰恰相反,他们都早有有了腹案,不过是一个礼仪上的请示而已。
正德当初就是不明白,每次别人请他圣裁,他都认知思考,绞尽脑汁。但是最后他弄出来的解决方案,都不如请他圣裁的人弄的,甚至他出了解决方案之后,下面的人都要绞尽脑汁,想方设法让正德改变注意。这样彼此都累。
所以正德干脆谁提出问题,他就问谁。
果然,杨廷和立即说道:“臣请按照国朝旧例,将附逆之人打为贱籍。”
朱厚煌有一点不明白,贱籍是怎么一回事。却听许泰出列说道:“臣有奏。”
正德饶有兴趣的看着许泰,因为许泰并不像王阳明,王阳明是文武双全,甚至王阳明的将略不过他才能的一小部分了。而许泰除却打仗之外,再也没有别的什么才能,从来不在打仗之外的事情上,多说话,也算是一种自知之明。
所以正德看见他突然说话,很是奇怪,说道:“说吧。”
许泰说道:“臣以为将数万青壮打如贱籍,当有数十万人成为贱民,从此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生不如死,恐有伤陛下仁德。以臣所见,不如流放海外。远窜他方。”
听到最后八个字,朱厚煌心中忍不住跳跃。有着几十万人丁,足以将整个东雍填满了。几十万人,对于大明也许不算什么,但是对东雍来说,就是东雍立国的根基了。
朱厚煌怎么会不在乎啊。
而在坐各位没有一个是傻子,在听到流放海外之事,所有人都将目光看向了朱厚煌,他们立即明白了这是朱厚煌的意思,虽然不知道朱厚煌怎么请动许泰帮他说话,但是这不是重点。这些大臣都很明白,人口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之前所谓的雍国不过是一个笑话而已,但是此刻将这些人都发配到雍国之后,不出数载之后,东雍就是一个真正的国家了。
其中的影响如何,需要细细思量。
杨廷和先反应过来,他心中暗道:“雍王不习儒家,偏爱征伐,如果东雍贫弱,雍王还能安分守己,如果雍国富强,雍王定然不甘心在荒地之地,或者说起了不该有的心思,到时候有是一场大乱子。早晚要将雍国给削了。”
私交是私交,公事为公事,纵然杨慎与朱厚煌关系不错,但是却不能改变,雍国在杨廷和心中不和谐的地位。如果不是有正德在,杨廷和早就将雍国给削了。又怎么想给雍王增加的实力。
他立即出列说道:“不可,流放荒地,使百姓流离失所,而且长途迁移,不知道有多少人会死在途中,岂不是更陷陛下于不仁。”
王琼还没有考虑清楚利弊,他其实也不太赞成增加雍国的实力,可惜杨廷和先说一步,王琼的立场完全就变了。一来敌人的反对的就是我们支持的。二来就政治立场上了,杨廷和虽然因为丈量田亩的问题,得罪了不少人,但杨廷和的基本盘还是文官一系了,杨廷和的基本盘与正德并不对付,甚至说是对立,也亏有杨廷和居中调和,这才在正德面前杨廷和不可或缺的原因。
而王琼就灵活多了,作为一个实干家,他所注重的并不是什么道德礼仪。而是如何将事情办下来,所以讲究实际的王琼就与正德身边的近臣关系不错,这也是为什么王琼想为许泰请功的原因之一。
这是许泰提出来了,王琼也要考虑得罪正德近臣的缘故,也不能轻易否定。不过杨廷和一出口,就将王琼所有问题解决了。
王琼立即出列说道:“臣以为杨大学士之言不妥,为这些叛军士卒着想,就当流放海外,虽然流放荒芜之地,会有很多伤亡,但是流放乃是一代之苦,而贬为贱民乃世世代代的苦楚。如果叛军士卒知道,他们自己也会选择流放吧。这才是昭显陛下仁德之举,请陛下三思而后行之。”
第二百七十四章贱民()
第二百七十四章
贱民
正德知道让他们说下去,就不知道说到什么时候了。他决定快刀斩乱麻。将这一件事情快速定下来。
该怎么办?
正德本身是有倾向的,他的倾向是倾向朱厚煌。
毕竟朱厚煌分封雍国,最大的支持者,就是正德。
没有正德,根本就没有雍国的存在的可能。
当然了,皇帝也做不得快意事,正德也不能完全和大臣对着干,如果不是大臣本不想朱厚煌当皇储,封藩之事,也不是那么容易定下来的。
今天也是这样,如果现在满朝大臣都齐声反对,正德也只能搁置。不过现在有人支持,有人反对,就好办多了。
正德咳嗽两声说道:“上天有好生之德,朕亦思慕之,宁王做乱,罪大恶极,首恶必除,但是附逆之人,朕当网开一面。将从逆之人流放东雍。放为良民。”
这个问题解决之后,关于宁王之乱的事情,大方向就处理完了,剩下的都是不需要正德出面的小事了。
杨廷和被王琼搬过来一局,脸上丝毫不漏,再次劝谏说道:“陛下,如今宁王之乱已经平息,还请陛下鸾架回宫。”
正德怎么肯这样回去,他还没有玩够,一摆手。打着哈欠说道:“今日到此为止,朕累了。”说完,也不等下面是什么反应,起身就走了。
王顾左右而言他,这伎俩正德熟悉的很。
不仅仅他熟悉了,他的大臣也熟悉了。
正德离开之后,其他人也离开了,朱厚煌也离开了。
朱厚煌刚刚出去,就迎面看见一个人,不是别人,正是安庆知府伍文定。伍文定向朱厚煌见礼说道:“见过雍王殿下。”
朱厚煌立即说道:“你与孤是患难之交,情谊不比平常,就无需多礼了。”
伍文定与朱厚煌寒暄两句,说道:“雍王殿下,不知道平叛之功封赏下来吗?”
“纵然是伍文定也少不了功名之心啊。”雍王心中暗道。他微微一笑,将刚刚议定的事情,告诉了伍文定,最后说道:“凭借伍大人在安庆的功劳,高升在即。”
伍文定听了很少高兴,最后却有一丝惆怅,说道:“我伍某人自然有些功名利禄之心,只是我在安庆已经有数载光阴了,此刻要离开,反而有一些舍不得了。”
人就是这么矛盾,有些东西是孜孜以求的,但是得到了之后,反而却想念当初没有得到的时候。
朱厚煌看着伍文定的惆怅的样子,心中暗笑,他忽然想到了什么,暗道:“刚刚里面说贱民之事,我不大清楚,但眼前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