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大亨-第36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该死的,你又迟到了!”
“少废话,快来搭把手!”
哨兵听到了楼梯上传来的脚步声,他飞快的跑到梯口,打开木栅栏,接过同伴递过来的陶罐,顾不得许多就稀拉哗啦的吃了起来。更换他的同伴爬上来,生了个懒腰,看了看远处的海面,低声抱怨道:“还没到最冷的时候就这样了,一个冬天待下来估计手指头都要冻掉了!”
“有什么办法?没有钱贿赂上官,就会被拉来当兵!”正在吃粥的哨兵抬起头:“说是良民,可在上官眼里,我们就不是人,官厩里的马都比我们要贵重些!”
与当时的大多数东亚国家一样,李氏朝鲜在政治、文化等方面几乎都仿效中国,但其兵制与其说像大明,还不如说更像大唐,即著名的府兵制。即除去少部分两班军事贵族所豢养的亲兵之外,其绝大部分军队皆是轮流征发的军户。不难想象,除去北疆应对女真部落的少部分军队之外,绝大部分时间都处于和平状态下的其他地方驻军的战斗力会废弛到什么样的地步。加里浦也不例外,只有家中困苦不堪,无钱贿赂官吏的穷人才会被征来当兵,对于这些被征发来服役的穷苦农民来说,当兵与服苦役没有任何区别。
那哨兵将瓦罐中的粥吃完了,才觉得身上多了点热气,站起身来对同伴道:“接下来就辛苦你了,明天早上这个时候我来接替你!”
“等会!”同伴突然喊道。
“又有什么事情呀,要拉屎就在这上面拉,我在这上面熬了一晚上,要下去睡觉!”哨兵不耐烦的问道。
“你过来看看,是不是倭寇的船!”
“哪来的什么倭寇!乱喊乱叫的,小心我揍你!”哨兵不情愿的走了过去,顺着同伴手指的方向望去,果然在海上的晨雾中依稀可以看到一排黑影,正朝这边行驶过来。
“这肯定是船!”
“是船又不一定是倭寇,说不定是渔船呢,别大惊小怪的,我下去了!”哨兵不耐烦的挥了挥手,转身便向楼梯走去。这时一阵凌冽的海风吹过,将哨楼顶上的大旗刮的哗啦哗啦作响,正好将晨雾也吹散了不少,露出第一个黑影来,却是一条关船,主桅上船帆上正是八幡大菩萨的图案。
“倭寇,倭寇来了!”刚换上来的哨兵看的清楚,赶忙大喊起来。朝鲜虽然武备废弛,但这些被征召来的士兵都是沿海居民,自然知道这八幡大菩萨乃是倭人武士护佑之神,许多倭寇船上张有此旗。慌乱之间,两人赶忙用力敲响警钟,点燃了报警的烽火。
汉京,景福宫。
在尹元衡的眼里,明宗的纱冠宛若一副重担,沉沉的压在他稚嫩的肩膀上。
这个刚刚年满二十二岁的年轻人正是凭借尹元衡和其妹文定王后的支持才登上王位的,尹元衡还记得他刚刚登上王位时的模样,苍白的面孔、稚嫩的眼神、单薄的身体,坐在宝座上显得格外宽敞。而时光飞逝,十年过去了,明宗也从一个孩子成长为一个年轻人,宝座也不再显得太过宽大了,填满宝座的不光是明宗飞速增长的躯体,还有他的权欲。
两年前王太后形式上交出了权力,明宗得以亲政。但实际的权力还是掌握在身为执政的尹元衡与王太后兄妹二人手中。矛盾与嫌隙就像野草一样在舅甥之间的生长出来,对于这一切,尹元衡虽然有几分哀伤,但并不感到意外。宫廷原本就是这个世界上最险恶的所在,争夺权力的斗争更是永不休止,有一天他也会倒下,但时间还没有到。
“领议政!”明宗的声音显得有些单薄:“加里浦倭乱的事情你怎么看?”
“那边的情况现在还不是非常清楚,微臣以为应当镇之以定,不应该轻举妄动!”尹元衡沉声答道,按照情报,有四十多条倭寇船抵达加里浦,分兵两路登陆之后,放火焚烧房屋,大肆抢掠,守兵却不敢出。倭寇在抢掠完毕之后,不但不撤兵,反而围攻镇兵屯守的卫城,形势万分危急。守兵的战斗力倒是在尹元衡的意料之中,毕竟你不能指望这些临时拉来的农民能击败全副武装的倭寇。
“臣以为不然!”表示反对意见的人正是明宗王妃的舅父李梁,只见其慷慨激昂的大声道:“倭人围攻镇城,形势已经万分危急,若是镇城被破,长兴、灵岩两郡就都暴露在倭寇面前,而汉京也会震动,应当立刻出兵征讨!”
“李大人!”尹元衡抬高了调门:“我们都知道道兵征调需要时间,仓促应战只会把事情变得更糟,现在是冬天,倭人没有那么容易破城的。我已经下令临近诸道征调士兵,并且让水军准备出击,水陆夹攻倭寇!”
“领议政大人,诸路兵马需要一个统辖之人!”明宗问道:“你觉得派何人前往比较好呢?”
“这是一个圈套!”尹元衡的脑子里顿时闪过这样一个念头:自己肯定不行,如果自己离开汉京,那京城就成了一个权力真空,妹妹在宫里就孤立无援了;李梁也不行,如果让他出外掌兵平倭,说不定他就会带着这些军队回师汉京,杀掉自己,幽禁妹妹。必须选择一个忠于自己的人来督领平倭军。
第两百九十章夺宫之变2()
转瞬之间,尹元衡的脑子里已经闪过数十个人选,却一一都被否定,他沉吟了片刻,沉声道:“陛下,微臣以为还是先派出船只确定倭寇的兵力和意图再做决定的好!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呀!”
明宗目光转向李梁,发现对方在微微摇头,心里明白对方的意思是还没到撕破脸皮的时候,便点了点头:“既然领议政这般说,那就这样吧!不过宿卫汉京之兵须得加强戒备,以防备倭人入寇!”
“臣遵旨!”
尹元衡回到家中,神色凝重,方才在朝堂上明宗与李梁的眼神交流都落在他的眼里,背后的意思他也猜出了几分。这一次自己是过了关,那下一次呢?说到底,妹妹这个王太后早晚是要去世的,而外甥国王却是正当青壮,如果有一天妹妹不在了,那自己的下场会怎么样呢?想到这里,尹元衡就觉得头疼欲裂。
“老爷,外边有人求见!”
“什么人?”尹元衡问道。
“是刑曹佐郎王尧,他说有要事求见老爷!”
“是他?”尹元衡皱起了眉头,原来朝鲜的官制与大明相仿,领议政便相当于大明的首辅,而领议政下有吏、户、礼、兵、工、刑六曹,相当于大明的六部;首长称判书,正二品,对等大明的尚书;副职称为参判,从二品,对等大明的侍郎;其下有参议,正三品,正郞,正五品,佐郞,正六品等,类似于大明的六部的佐贰官。按说像王尧这等微末小官身为领议政的尹元衡未必记得,但王尧之父王贞却是开城京的判官,而且这几年来通过礼成港与外国通商赚了不少钱,还着实输送了自己不少好处,其间的沟通都是通过这个王尧。所以尹元衡才记得这个人。
“让他进来吧!”尹元衡冷哼了一声,心中暗想:既然王家与海商关系这么熟稔,那这次倭寇的事情也可以让他们出一把力。
“下官参见领议政大人!”王尧进得门来,恭谨的向坐在上首的尹元衡敛衽下拜。
“罢了!”尹元衡放下茶杯,沉声道:“来人,给王大人赐座!”
“多谢领议政大人!”王尧赶忙又向尹元衡长揖为礼,他不敢坐踏实了,只是在椅子上放下了半边屁股,便低声道:“恩相,下官今日冒昧前来,却是为了两件事情。一件是关于生意的事情。”说到这里,他便从袖中取出一张纸,双手呈上:“这是最近三个月的一点意思,家父让学生送来,还请恩相笑纳!”
尹元衡从婢女手中接过礼单,目光一扫,上面的数字让他脸上多了一丝笑容:“嗯,令尊有这份心意,我记在心里了。”
“多谢恩相挂念!”王尧又欠了欠身体:“第二件事情便是关于加里浦倭人入寇的事情!”
“哦!你也知道了?”尹元衡睁大了眼睛:“你们父子消息好生灵通呀!”
“不敢!”王尧赶忙笑道:“家父在礼成港做的就是海上的生意,您也知道,这些吃海上饭的商盗不过是一字之隔,其实分得也不是那么清楚。我们与这些人的打的交道多一点,自然知道的也多一点!”
“嗯!”尹元衡点了点头:“那你可知道这些倭寇的来路?”
“回恩相的话,这伙倭寇原本是倭国村上海贼,不久前倭国之西国探题在严岛大破村上海贼,旋即又围攻村上家的老巢,将其大部分消灭。有一部分余党逃脱,无处可去,便渡海西来了。”
“原来如此!”尹元衡脸上多了几分笑容:“那你可知这村上余党有多少人船?”
“这个就不知道了!据说他们逃脱时只有船十余艘,六七百人,但是其后有裹挟多少支党就不清楚了!”
“嗯,原来是这么回事,这么说来,那这次倭寇入侵还大有来历呀!”尹元衡叹了口气。
“恩相说的是!”王尧道:“村上家乃是倭人西国有名之海贼,骁勇善战。现在又是没有了退路,若是纯用武力,只怕不易取胜!”
尹元衡点了点头,当时朝鲜与日本的交往十分密切,尤其是与其只有一海之隔的西国大名,自然也听说过村上海贼的威名,知道这股势力虽然号称海贼,但实际上却是称霸濑户内海的强大海上势力,这样的势力失去了巢穴之后,只怕更是凶残难制。
“你的意思是想要用招抚之策?”半响之后,尹元衡突然问道。
“不错!”王尧低声道:“这伙海贼已经是穷途末路,所以才围攻镇城。说白了也就是想求一个立足之地,若是以大军攻打,即便将其驱走,彼等也不过是换一个地方骚扰。”
“嗯!”尹元衡笑道:“你说的也有道理,只是眼下朝中用剿的声音颇大呀!”
“这些多是幸进之徒,期徒侥幸以邀功名,恩相老成谋国,自然与彼等不同!”
“嗯!”王尧这番话正好挠中了尹元衡的痒处,他看了看这年轻人,越发觉得对方顺眼,笑道:“那你说说应当如何做!”
“恩相,朝中幸进之徒想的不是平倭,而是借平倭的机会夺权,所以才这么急着要出兵,打赢了他们自然是功臣,打输了也能借着这个机会来削恩相的权!”
“不错!”尹元衡轻拍了一下几案:“那你觉得应该如何做?”
“首先恩相须得表明自己的态度,平倭之事须缓,须持重,须有完全的把握,不可急于求战,这样若是打了败仗,彼等便无法攀诬到您身上来!”
第两百九十一章夺宫之变3()
“我身为领议政,只要是朝政之事皆与我有关,怎么会攀诬不到我身上来?”
“若是死人自然无法攀诬到您身上来了!”王尧笑道。
“死人?”尹元衡目光一凝,声音也变得阴冷了起来:“你这是什么意思?”
“恩相,据在下所知,您的心腹大患不是在朝中,而是在宫中呀!”
啪!
尹元衡猛拍了一下几案,霍的一下站起身来,眼睛死死的盯着王尧,一副择人而噬的样子。王尧却面带微笑,静静的坐在那儿,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
“说,谁让你对我说这些的?”尹元衡问道。
“回恩相的话,在下不过是说出肺腑之言罢了!恩相您身为领议政,妹为王太后,若不是陛下有心,又有哪个违逆您的心意?”
“胡说!”尹元衡拔出佩刀,指着王尧的眉心厉声喝道:“陛下乃是我的亲外甥,当初也是我与太后费尽心力方才扶他继位。说,是谁让你来我这里挑拨离间的?”
王尧强压下心中的恐惧,竭力不去看明晃晃的刀尖,苦笑道:“恩相,此一时彼一时,当年陛下是一个十二岁的少年,若无您与太后之力,他无法继承大位;而现在他已经是正当盛年的御天之君,而您和太后已经成为了他独掌大权的障碍了。这件事情陛下知道,您知道,满朝文武都知道,只不过那些人选择了陛下,而我选择了您罢了!”
“呵呵!”尹元衡冷笑了一声:“即便如你说的,那陛下才是御天之君,为何你不去陛下那边呢?”
“恩相,您在位一日,我们王家的生意就可以做上一日;若是换了陛下,您觉得我家的生意还能做下去吗?恐怕连性命都难以保住吧?”
尹元衡也不是傻子,已经听出了几分王尧的言下之意。众所周知,李氏朝鲜虽然几乎号称小中华,几乎将大明的科举、官制照搬过去,但实际上却是一个阶层高度固化的社会,能够出仕为官的只有一小撮被称为“两班”的世袭贵族阶层,不但如此,而且在两班内部也存在着森严的等级,像开城王家这种前朝余孽,虽然也属于两班贵族,但实际上只属于两班中的二流、三流家族,其官职、拥有土地和人口都受到了相当的限制。如果不是机缘巧合王家父子遇到了周可成,打通过海上贸易的渠道,王家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集聚如此巨额的财富的。
即便如此,王贞父子也面临着随时可能被夺走这一财源的危险。毕竟以他的家世,是没有能力影响汉京的政局的,而身处汉京的权贵们是不会允许只不过二三流家世的王贞父子长久控制这一财源的,到头来王贞父子恐怕连性命都难以保住。因此王贞便想方设法投靠到了执掌朝政尹元衡门下,并将海贸获得巨额财富中的相当一部分以进献为名送到了尹元衡囊中。也正是凭借尹元衡的庇护,王贞父子才能保持到今日。显然如果尹元衡倒台,那王家能够继续控制礼成港的海贸的可能性也是微乎其微了。
“罢了!”尹元衡还刀入鞘,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不管怎么说,陛下总是君上,这三千里河山也是他家的,我毕竟只是臣下!”
“恩相,三千里河山确是李家的,不过却并非陛下一人的!”王尧答道:“其实倭人入寇不过是个引子罢了,便是没有这件事情,也会有别的事情发生。您身为领议政,已经是人臣的尽头,众矢之的。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