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明-第4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实行这一过程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稳定外部环境。朱勉正是想通了这些,才决定答应三名使者的要求。
与徐家不同的是,朱勉要利用这短暂的和平时间,让大明国重新崛起。
回报三名使臣的诏书,自然是很快下达了。想当然的,一些臣子不明白其中的道理,而闯入瑞华宫,冒死劝谏。但经过朱勉一番劝说,也都明白了。不过,这也让朱勉很欣慰,至少大明国的骨气没有消失。
一时的受辱,不代表一辈子就得受辱。
这是一种国耻,朱勉牢记在心,并以此来鞭策自己。其后不久,他便是让人刻了一块国耻碑,安放在金銮殿大殿正门之前。
国耻碑上,血色的“国耻”两个字,足有两三丈高低,刻在碑的正中央。这是碑的正面,朝着所有大臣进入金銮殿的方向。此意,便是要提醒众臣,不要忘记大明国曾经所受到的屈辱。
而在国耻碑的后面,则是刻着国耻的内容,不光光有三方势力索取领土的,还有过往徐家掌政时所遭受到的。
这是大明国的耻辱!
抬头不见低头见,就是这样一种鞭策,朱勉才能够让所有大臣,牢记天下来之不易,天子守业的艰辛。
时间恍惚,朱勉用了足足半年的时间,才将所有的弊政,整理清楚。并为此,优先免除了一部分战争税,以安抚民心,平息民变。
这只是沉淀的第一步,往后的日子,便是要对这种弊政,进行革新。
然而,因为春季的那一场倒春寒,导致整个大明国的粮食产量,出现了大规模的下滑。以至于,到了秋季时光,大明国的百姓,竟是闹起了饥荒。
不得已,户部拿出存银,朱勉也拿出皇家私库,最后派遣使者前往暹罗国买粮,以赈济灾民。
远水毕竟解决不了近渴,这是一场大规模的饥荒,波及范围,覆盖了大半个大明国。以至于,到了冬季来临之时,路有饿殍的情况,屡见不鲜。
甚至是在京城蓟州,也出现了饿死人的现象。
饥荒之后,便是瘟疫,多灾多难的大明国,又是有着吏治不清的问题,很多地方再次爆发民变。尽管,这一次民变被镇压了下去,但最终大明国那仅存的一些强大军队,也被消耗殆尽了。
瘟疫一直持续到弘光二年的春季,本应该在今年举行的春闱,再一次被推迟,定在了弘光四年。
弘光二年夏天,黄河泛滥,决堤之后,淹没了沿岸数十个州郡,以至于百姓流离失所。夏末,长江沿岸溃坝,暴雨连天,再加上东南沿海,大风海啸,朱勉简直是一夜白了头。直至秋初十月,这些天灾才稍微停歇。
然而,百姓艰苦,各地职官却贪图享乐,以至于益州、川羌、湘豫各地,再次爆发民变。这一次民变,远比以往来的凶狠,两三个月的时间,就占据了大明国大半土地。为此,朱勉将镇守边关的徐志良调了出来,方才镇压这一场民变。
在徐志良与各地民变大军作战的时候,大金国却趁机偷袭宁锦防线,占据了宁远、松江、锦州三府。自此,大明国长城以北,再也没有任何的土地,而蓟州城也直接暴露在了大金国的视野之下。好在,长城高深,大金国也没有继续攻伐大明国,朱勉方才松了一口气。
自此,国耻碑上,再次多了一条大明国的耻辱。
弘光三年春天,徐志良平叛结束,一切也归于正常,天灾不再有。此时的朱勉,以及朝廷的众多大臣,方才继续研究着如何改革弊政,以消除过往政策带给大明国的苦难。
直至弘光四年祭天结束,这一项政策,方才拿了出来:精兵简政!
skbshge
第111章 自上而下的改革()
弘光四年一月一日,朱勉祭天结束。
他要在今日进行大明国的革新,以结束朝廷上的弊政乱象。自古以来,皇帝不革新,遵守老一套的法子,必然会被老百姓赶下台。
朱勉不想走到这一步,所以他主动进行革新。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革新,其阻力之大,朱勉无法想象。但他必须实施,否则的话这大明国再依照以往的政策执行下去,迟早会被百姓们自下而上的革新。
“朕自即位以来,天灾不断,人祸不绝,外辱常有。为此,朕常常思虑,忧心如焚,不知该如何面对列祖列宗。”朱勉坐上龙椅,望着朝堂上的众多大臣,“如今,百姓太平,大明国也缓过气儿来,朕决定革新!”
他想要革新的想法,从一开始宫变,夺取徐家的兵权的时候就有了。在前几天,朱勉还和内阁辅政大臣商议过,甚至是具体的革新内容,也一起敲定的。
“皇上,自古以来,但凡是明君,必定是革新而治。如今,我大明国积重难返,也确实到了应该革新的地步了!皇上真乃是圣君啊!”大理寺卿陆桂走上前一步,脸上谄媚的笑容,自然是在讨好朱勉,“此一件事,臣愿意第一个支持,坚决执行!”
虽然神色不让朱勉看好,但言语之中表达的意思,却是朱勉想听的。
“太祖皇帝传承至今,我大明国也曾经有过数次的改革,其中的结果,自然是极为丰硕的!如今,正值大明国重症缠身,革新之举,乃是万全之策,臣支持吾皇!”
听着唐浩所言,朱勉不由得点了点头,挥了挥手道:“张生全,颁旨!”
“奉旨诏告群臣,大明国革新第一步,即日起,裁撤六部,立三院四厅!”
此一道旨意刚一出口,众臣的神色旋即一愣,但很快就变得难看起来。除了内阁辅政大臣以外,几乎所有人都觉得诧异。大明皇帝,要裁撤六部?
“皇上,革新之策,当以奖励生养,革除前朝弊端为宜,此刻却为何要裁撤六部?更何况,如今六部的职能,早已经明确划分,现在猛地撤换,恐怕会引起朝纲不畅,职官混淆!”
最先站出来反对的是户部左侍郎范迁,中等个子,有些沧桑的面孔上,浮现出严肃的神情。很明显,范迁对于朱勉的革新政策,有着很大的意见,要不然也不会第一个站出来。
“自古以来,太祖皇帝分丞相权于六部,其中的好处自不必多说。再者,六部之制,自中汉年间便是已经有了。传承了将近千年的制度,怎么可能说废除就废除呢?”
“臣下建议,当今天下,战乱方止,百姓需要的是休养生息,众多官吏,需要的是和平环境。如此,当以奖励百姓耕种,鼓励农桑,方才能够振兴大明,以恢复往常的辉煌!”第二个站出来反对的是吏部尚书陈合,作为管理着大明国成千上万官吏的他,自然明白变革官府制度的目的。
这是为了改革官吏制度,而下的重手,龙椅之上的少年天子,已然开始了他整顿吏治的措施。
宫内传闻,说是朱勉将“吏治”、“藩王”、“外辱”、“民情”四大词汇,以血书书写在了重阳宫的柱子上。这其中的用意,自然是要警醒自己时刻惦念着这些事情,以及制定合适的国策。
如今,朝堂上的这一道旨意,很明显看得出朱勉的决心。那宫内的传闻,自然是没有错。
“众位爱卿,朕还没说这三府四厅是什么呢!”朱勉听着几人的反对声,眉头一皱,“这其中的目的,只是为了让大明国的官吏体系更加完整。六部的职能的确很规整,但毕竟是传承了上千年的制度,已然是不符合时代潮流!”
朱勉并没有责备这些反对的人,作为一个帝王,他深知即便是自己以绝对的权力,使这些反对之人屈服了,但也难以保证,这些人不在背后给自己的革新下个绊子。明目张胆的不敢,但会以各种理由,推迟圣旨中的事情。
倘若真是如此,那朱勉口口声声所说的自上而下的改革,到最后一拖就会是三五年,甚至是引发自下而上的改革。
这种事情,在当下世界里也屡见不鲜。
然而,一旦将其中的道理说通了,朱勉相信这些反对之人,会跟自己站在一条线上的。毕竟,当今的大明国,已经不再是以往徐家掌权的环境了,所有的大臣都明白,只有跟着眼前的少年天子,才能有出路。
“臣依旧保持自己的意见,此前因为战乱等诸多缘故,春闱之试,不断被推迟,以至于春闱秋试同年,再加上明年的春闱,科举之下,录用的新进官吏自然是十分的多。如今,却要裁撤六部,重新整理官吏制度,那么那些录用之上的新科举人,岂不是成了问题?”
陈合显得很固执,毕竟作为吏部尚书,他很明白革新吏治之中的利害关系。如今的大明国六部,其中的职位,甚至是担任了三四名官员,负责相同的事情。而有些的职位,又是十分的空缺。
这些就是弊端。
但陈合不能随便安排,否则的话就得得罪人。他虽然固执,但在众官之内,可是实打实的老好人。
朱勉当初对大明国六部官吏进行清洗的时候,这个陈合还是个主管外放官员的司正,只是因为迎合了朱勉,才被提拔做了吏部尚书。这么几年下来,谁也没得罪,谁也不欠人情,可以说是做的太平官。
而如今,朱勉要裁撤六部,设立新的制度三院四厅,不管这三院四厅究竟是个什么制度,这官吏的任免、调动等工作,都得由他陈合来担当。如此一来,陈合就算不想得罪人,也难以做到。
为此,陈合才会如此的反对。这是从他自身利益一方面讲的,但从实际上的大明国国情来说,陈合也是不同意这么做的。毕竟,刚刚安定下来,就进行一场大变革,从道理上来说,不太可行!
skbshge
第112章 三院四厅()
听着陈合的话,朱勉当然清楚他心中所想。这是所有吏部官员的心思,毕竟吏部掌管着一部分官吏的任免大权,任谁都不可避免的得罪人或者欠别人的人情。
“自弘光元年以来,朕遍观世界诸国,无一不是进行着一场大变革。即便是漠北草原以北的莫斯科公国,也在不断的革新着自己的制度。”
朱勉从龙椅上站了起来,手中拿着一本书,书封面上的名字,恰好为众臣所见——《诸国见闻录》。
“这是岭南省的一位出海商贩所写的,其中所记录的一些新鲜事物,远比咱们大明国强得多。他们虽然是蛮夷之邦,却能够开疆拓土,一方面自然是因为其手中的技艺比我们强大,另外一方面就是,他们在不断的革新自己国家的体制!”
朱勉这话说得很明白,朝堂上只要是读过书的人,都能够听得懂。当今大明国的改革,并不是一时的兴起,而是顺应世界潮流,应对过往弊端所制定的。
“其余各国的吏治,自不必多说。倘若我大明国,仍旧坚持着六部制度,虽然说可以维持着大明国的运转,但走向世界却并不那么方便。”
世界是发展的,人心也是发展的。在这各国都进行变革的潮流中,大明国若是一意孤行,始终坚持着旧有的制度,将来人心思变之下,不想变革都不行。
与其坐等那样的时机到来,不如先进行自我的变革,以期站在这一场潮流的最前沿。这,才是朱勉想要表达的真正意思。
一些官员,听着朱勉的话,原本有些犹豫的神色,猛地变得热切起来。正如朱勉所说的那样,大明国接下来的改革,一方面是为了革除旧有弊端,另一方面就是为了紧跟世界潮流。然而,这一过程中,不知道又会产生多少的机会。
这种机会,将会是士子们建功立业的机会。于众多官员来说,也是证明自己能力的机会。一旦把握好,将来平步青云自不必多说,甚至是封侯拜相,做到边疆大吏也说不定。
这也是一种壮志雄心!
若是如同往常一样,太平官下太平人,什么事都不用操心办理,直至老死,一个人岂不是废了?故而,很多稍微年轻的官吏,脸上便是冒出了热切的表情。即便是那些上了年纪的人,神色也微微一动。很明显,他们是表面不赞同,心里却是十分同意朱勉的做法。
“臣下明白了!”陈合也听出了朱勉的意思,这是强国的举动,不管自己答不答应,朱勉都会推行的。
“敢问皇上,三院四厅究竟是个怎样的概念?”
听了朱勉的话,已然是有些人等不及了,从众多官员中站了出来,想要向朱勉问个明白。三院四厅,究竟是什么?
实际上,对于这个问题,朱勉此前已经跟内阁辅政大臣说过。如今,众多大臣既然询问,那自然是要开诚布公的讲个明白。
“唐浩,你是三朝老臣了,在众臣中的威望极高,不妨就由你来说一说吧!”
站在最前的唐浩,此时听着朱勉的话,便是拱手道:“臣领旨!”
“所谓的三院四厅,本质上是对六部职能的重新划分。皇上以及我等辅政大臣,皆是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六部的职能也需要进行调整。比如说礼部,司礼等诸多事情,已然不能跟国政之类的相提并论,因此礼部被裁撤,编入了其他职能部门。”
此言一出,礼部尚书曹光便是脸色一黑,他实在是没有想到,自己这个礼部尚书,太平官一个,竟然是第一个遭殃的。
当初司马德告老还乡,自己这个侍郎捡了个便宜,谁曾料到位置还没坐得安稳,屁股还没坐热,就要被罢官免职。这种情况,放在谁的身上,谁都不舒服。
但曹光无法反对,因为这是皇帝和内阁辅政大臣的们决定的。换言之,礼部被裁撤,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就算自己有通天的能耐,也无法改变皇帝的想法。
“臣曹光,坚决服从皇上的决定。从目前来看,礼部诸多官员,太过于清闲,没有太多的事情要去做。因此,裁撤合并,理所当然!”
唐浩本以为自己说出这一番话后,曹光会坚决反对,谁曾料想,曹光竟是坚决支持。这与意料中的情景,有些差别,但唐浩转念一想,便是有些明白过来。革新方案中,礼部将会被裁撤,就算礼部之人有再多的不满,也只能干瞪眼。
少年天子是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