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皇太子-第10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将卞玉京由妃降为嫔一样,有时候妥协不是退让,为的是更好的进攻!何况他也实在不喜欢出一次宫弄的前呼后拥鸡飞狗跳的场面,那不是出去游玩散心纯粹就是去找罪受的。
可朱慈炯活在现代的时候就有两个最大的爱好,一个是围棋,但是很不幸,先是碰上石传风连输几十局毫无还手之力,然后就是卞玉京,一开始还顾忌他的面子,可为了怀上龙胎狠狠给了他一个下马威,至于其他人现在陪他下期,他就算赢了也会疑神疑鬼,弄到最后对围棋的兴趣越来越兴致缺缺,直到现在干脆不玩了。
另外一个爱好就是当驴友,但现在看看,连出宫一趟都这么费劲,想当驴友去游遍大江南北,简直就是妄想,就算成行恐怕后世史书上也会记载什么圣武皇帝劳民伤财不知体恤百姓等等乱七八糟的评价。
所以朱慈炯终于体会到为什么过去的时候,生孩子一生就是一大堆,固然是出于强劳力的需要,可在这个没有娱乐活动的年代,天一黑除了上床造人以外还能干啥
自行车这玩意在近现代根本不算什么,可在现在可是绝对的新兴产物,在没有大型运输设备出现的时候,自行车完全可以取代马匹成为第一机动力,中原历来缺马,就算不缺,可养一匹战马所要消耗的代价实在是太大了,用自行车取代战马作为短途机动,无疑可以让军队行军的速度增加数倍以上,不过很显然赵立功并没有大规模生产自行车的打算,焦炉炼钢厂的生产水平是坩埚炉的十几倍,但不管是铁道还是造船厂更或是正在筹建的第二炼钢厂都需要海量的钢铁,赵立功可没兴趣耗费大量的刚才和人手去生产几十万辆自行车。
又骑了差不多一刻钟,朱慈炯也不知是累了还是兴致过了,一个刹车便停了下来,抬头看了看宫殿的门楣,‘春和殿’三个字赫然映入眼帘。
春和殿是顺妃杨芹的住处,这个年方十七的小丫头性情和惠妃顾颖几乎如出一辙,都沉闷的很,所以朱慈炯如今虽说有两妃两嫔,可他还是愿意和卞氏姐妹在一起,卞玉京如同解语花一般很懂朱慈炯的心思自然很对他的胃口,至于卞玉敏性情活泼,和其在一起总能让自己心情莫名舒畅,不过作为笼络军中大将的政治联姻,朱慈炯也不会太过冷落两位妃子,不过很显然,两妃的肚子很不争气,侍寝的次数不比卞玉敏少,可卞氏姐妹先后有孕,两妃的肚子却半分动静都没
小半会的功夫丁卫甲终于追了上来,再往后看提着清水的太监,拿着毛巾的宫女还落后一大截呢。
“万岁爷,您可吓死奴婢了。”丁卫甲拿袖子擦了擦汗苦着脸道,说着还拿眼神瞄了一眼朱慈炯的左臂。
“朕都不怕,你怕什么?”朱慈炯甩了丁卫甲一眼又拍了拍自行车的坐垫笑道:“朕这铁马如何,要不你也来试试。”
丁卫甲被唬了一跳,惶恐道:“铁马桀骜难训,唯有真命天子才能驯服,奴婢可不敢”
丁卫甲确实不敢,可不敢却不是他说的这样,先前朱慈炯摔了一跤,可把他的命给唬掉了一半,朱慈炯让他去把铁马扶起来,他倒是扶起来了,可没稳住整个人随铁马一起栽了下去,鼻子还和地面来了个亲密接触,扶都扶不住更不用说骑了,更何况这铁马还是万岁爷骑的御马,借他十个胆子他也不敢把屁股骑在马背(坐垫)上啊。
后面的太监宫女终于跟了上来,朱慈炯接过清荷递过来的毛巾胡乱擦了把脸,指了指春和殿的匾额笑道,朕也累了,就去顺妃哪里坐坐吧。
丁卫甲领了旨,赶忙跑进春和殿让杨芹接驾,至于他跑了谁去伺候那匹野性难训铁马可就不是他要关心的问题了。
“臣妾恭迎圣驾,陛下圣安。”顺妃杨芹盈盈一福。
“平身吧。”朱慈炯迈步走进寝宫,端起桌几上的茶杯便喝了一口,杯口留有余香,想来刚和杨芹的朱唇亲密接触过。
朱慈炯面带笑意的看向杨芹,如今的杨芹已经没了一进宫时候的青涩拘谨,十七岁对于一个女孩子来说正是如花一般的年纪,也应该处处洋溢着青春阳光的气息才对,可这些在杨芹或者顾颖的身上通通看不见,能看到的唯有中规中矩的深宫妇人作态,说话更是谨言慎行,似乎生怕因为自己言语上的过失让身在外朝的兄弟蒙受灾难一样
帐中被翻红浪之时,朱慈炯也曾循循善诱的告诉过两女不必拘束释放自我一类的废话,两女答应的爽快,可是第二天依旧我行我素,时间长了,朱慈炯也就习惯了。
第两百一十章烦扰(2)()
不过两女至少在人老珠黄之前并不用担心失宠,谁让他们都有一个好哥哥呢,杨衡与顾骏如今可都是手握重兵的一方重将,虽说如今还没有什么拿的出手的战绩,可随着军工的完善配备,原四镇兵马整训完成,国内平乱战争即将爆发,到了那个时候,身为武将又何愁军功傍身。
当然要想在宫里保住一世荣华,凭借外力终归不够,老朱家的子孙防范外戚是出了名的,所以身为宫里女人最重要的还是诞下皇嗣,只要膝下能有一儿半女,那么就算因为年老色衰失去恩宠,也能靠子女保障后半生不受欺凌,卞玉京就是因为深切的知道这一点才铁了心求子,卞氏姐妹身世飘零,又曾双双论入风尘,若是无子再没了朱慈炯的宠幸,就算升到妃位,以后也只能看宫里大太监的脸色过日子。
如果不是朱慈炯看上了卞氏姐妹,那么卞氏姐妹最终的结局多半都是被权贵收为妾侍,就算生下子女最后也极有可能被扫地出门,历史上卞玉京成为郑建德的小妾,因见郑建德有意将其献给南下的多铎,最后逃出郑家改名换姓隐居道观,四十出头便郁郁而终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但如今卞氏姐妹身为皇室嫔妃,生下的子女就是皇子皇女,就算犯下大过最多也就是被赐死,绝无撵出宫再嫁他人的道理,皇室虽说冷酷,可身为女子谁不想从一而终,谁又想被人当成货物一样买来送去呢。
“今天读了什么书?”朱慈炯没头没脑得问了一句,如今杨芹认识的字已有数千,阅读方面已经不存在太大问题,何况朱慈炯也不求她能理解多少,为的只是让这些深宫女子能有个消磨时间的方式,不要一个个的最后变成深宫怨妇。
“回陛下的话,臣妾今日读的女诫。”杨芹怯生生的答道。
朱慈炯眉头微微一皱,女诫都已经这样了还读这些古板教条一样的书籍,就不怕把自己给逼疯了啊,记得他还特意让韩赞周寻了几十本奇志杂谈一类的书供两妃消遣,现在看来好心成了驴肝肺了。
本来朱慈炯还打算劝上两句,可转念一想还是算了,读书最主要靠的还是兴趣,强加头上去看也未必能读的下去,效果没准还适得其反,与其如此还不如顺其自然。
朱慈炯心里叹息嘴上却说道:“平日里无事也不要总闷在宫里,多去惠妃哪里走动走动。”
朱慈炯原本是打算让两个妃子多和卞氏姐妹接触的,多学习些琴棋书画什么的,可两女只在两个月前去过一次便再未踏足过一次永寿宫,也不知道是自惭形秽还是从骨子里面看不起风尘女子,朱慈炯也不好勉强,只能听之任之。
“臣妾省得了。”杨芹答了一句。
“嗯”朱慈炯应了声道:“朕还有些国事需要处理,待忙完之后再来陪爱妃,嗯爱妃的手艺不错,今晚就在爱妃宫里用膳,记得多做两个朕爱吃的小菜。”
杨芹脸上终于洋溢出一丝喜意,天子要在春和宫用晚膳,自然而然晚上也会宿在她宫里,能有侍寝的机会就多了一分怀上龙胎的希望,宫女的女人除了这个也没什么别的追求了,朱慈炯以为两位妃子不愿意去永寿宫是因为看不起卞氏姐妹或是觉得自己色艺比不上,其实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卞氏姐妹都已有孕在身,如今卞玉京有孕已达半载,大腹便便的样子看得两女心里实在是不是滋味,干脆来个眼不见为净,宫里姐妹仅仅只有她们四个,谁看不上谁啊。
朱慈炯确实有事,当了近一年的皇帝,他多少有点理解大明体制下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奇葩皇帝了,也更深刻的理解为什么‘嘉靖’‘万历’皇帝几十年不上朝,大明的文臣对于权力和名声的追求简直只能用登峰造极来形容。
一年多以前,天下纷乱异族入关,无数的文臣武将都认定大明的天下快要完了,三百年必有王者出,大明三百年天下气数确实也该尽了,也正是因为很多官员心里抱定这个想法,所以李自成入山西才能一路势如破竹,数十万大军不战而降,各府州纷纷递上降表,最后崇祯皇帝血溅御庭更是证实了这一说法。
定王南下虽最终登基为帝,可天下的官员多半还是不看好残明朝廷的,一个十五岁的少年皇帝能有什么作为,内有乱镇外有强敌,以残明的实力如何会是满清或是顺贼的对手,如果残明能像南宋那样苟延残喘一百多年,都能算得上是邀天之幸了。
少年天子练兵江心洲的事百官不是不知道,可谁也没当一回事,一群流民组成的军队又怎么可能抵挡天下百万乱匪,大明想要偏安一隅,最终要依为长城之靠的只能是五镇兵马。
可圣武皇帝登基以后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瞬间平定四镇,还以爱民大名义在玄武门外杀了个人头滚滚,更是为了震慑天下玩出了一手磨体炼魂,百官确实被朱慈炯的狠辣手段给镇住了,可依旧不认为凭借新军的力量可以剿灭流贼驱逐鞑虏,覆灭四镇也完全是因为高杰等人上了朱慈炯的恶当。
所以很大一部分官员对于大明的形势并不看好,朱慈炯前前后后搞出那么多玩意,处处表露出来锐意改革的决心之所以没有受到太大阻力,主要还是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自身的根本利益没有被触及,二是并不看好大明未来的前途,始终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反正这个天下是朱家的,你朱慈炯可劲折腾,到最后把天下折腾没了也怪不到他们的头上。
然而逐日、神武两军悍然北上,几战之后打的狂妄不可一世的满清铁骑狼奔鼠窜,隐隐已有席卷天下之威的西路大军更是一战过后灰飞烟灭,满清最后为了让贵族以及保持最后一股力量退回关外,甚至不惜将太后皇帝押在大明手里做人质,更是赔偿了数千万两战争赔款
这说明什么?说明大明气数未尽啊!
第两百一十一章烦扰(3)()
大明气数将尽,那么身为大明的臣子,最终是为大明殉葬还是去新朝谋取进身之阶,满朝大臣心里都有自己的算盘,巍巍华夏数千年何时又有过不败的王朝,身为儒家文臣变节固然令人不耻,可只要能在新朝崭露头角,名垂千古也不是什么难事,历朝亡国或是政变之时,变节之臣流芳千古的可不在少数,鼎鼎大名的魏征不就是很好的例子吗?
良禽择木而栖,若是李自成坐了天下,同为汉民变节投靠,对于大多数官员来说不存在什么心理负担,毕竟和家族利益和自己的命比起来,为了一个没落王朝殉葬实在是件愚不可及的事,当然如果是满清异族占了天下,那么他们最终会如何选择还是未知数,但想来为了保住荣华富贵,剃发易服也不是不能接受。
但现在形势突变,令无数官员意想不到的是,原本以为不堪一击的流民军伍摇身一变成了张开利爪的虎狼,几番大战歼灭满清数万强军,更是兵不血刃的迫使西征大军烟消云散,连满清铁骑都不是对手,最终只能落得个屈辱祈降的下场,那么祸害大明这么多年的流贼又算的了什么?攻陷帝都逼死先帝的李自成面对满清尚且不堪一击,那么面对连满清都不是对手的大明新军,自然也是待宰的羔羊。
三百年必有王者出,清醒过来的大明官员,原本打算得过且过的大明官员终于意识到这个诞生的王者不是李自成、张献忠也不是皇太极、多尔衮,而是大明新君英明神武的圣武皇帝!
悄无声息的练出一支铁血强军,雷霆之势覆灭四镇,改革盐政让空虚的国库顿时变的充实无比,受损的却只是那些盐商和盐政官员,其他能从盐政当中获取好处的官员当然也不在少数,可损失的部分还远远不足以让他们有勇气联合起来对抗强势天子的地步,当然这些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通过满清狼狈退出山海关,山西山东相继光复来看,大明灭掉内贼圣武中兴已是注定,于是那些个原本三心二意的官员顿时收起别样心思,一心在想在如今的形势下如何为自己争取到最大的好处。
朱慈炯最近这一段时间很烦,原本大小朝会,大臣们要议的都是无关痛痒的小事,最多也就是他在推行几项政策的时候,有些不满的官员会跳出来以祖制为借口说些废话,而大多数朝臣上朝都是闷声葫芦,基本上是一言不发站班来的。
大臣们第一次统一行动还是因为洪承畴被俘,满朝上下一片喊杀声,不过被朱慈炯以崇祯的名义压了下去,可随洪承畴失踪,朝议也就慢慢平息了下去,可随着天下形势的越来越明朗,原本还是显得有点死寂的朝堂顿时变得活跃了起来,满朝大臣唇枪舌剑,围绕两个议题展开大战,大小朝会硝烟弥漫,惨烈程度比起血腥战场有过之而无不及
第一个争论的重点就是还都!大明立国以来自成祖皇帝迁都北京后,洪武皇帝的南京便成了南都,两座都城历史地位虽然不分上下,两班官员品级也不差分毫,可谁又不知道南都的大部分官员,要么是北都放逐而来要么就是挂个名义荣养的。
甲申大变,李自成攻陷北都,崇祯皇帝蒙难殉国,四百年帝都先遭流贼肆掠后被鞑虏蹂躏,圣武皇帝临危受命南都登基,混吃等死的南都官员一下子翻身成为炙手可热的权贵,而原本那些在北都呼风唤雨的高官显贵辗转逃到南都以后,虽说官禄和以前比起来不差分毫,可却失去了当官最重要的两个字,权势!
当今天子冲龄践怍,虽说是先帝在世唯一子嗣皇位当仁不让,可南都官员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