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穿越未来电子书 > 明末皇太子 >

第104部分

明末皇太子-第104部分

小说: 明末皇太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官最重要的两个字,权势!

    当今天子冲龄践怍,虽说是先帝在世唯一子嗣皇位当仁不让,可南都官员多少也能沾上些许拥立之功,南京自然而然也就是今上的龙兴之地,身为南都官员,不管局势如何发展,却一心想的都是让南京恢复成为新的政治中心。

    北京逃来南京的官员一开始对此当然没有异议,他们九死一生的逃来南都,圣武皇帝让他们领着原先的职衔享受着原先的俸禄,对他们来说可谓是仁至义尽,除了午夜梦回的时候因为失去实权有些失落以外,其他的倒也不算什么,无非就是南北调了一个个罢了。

    若是大明如同南宋一样最终只能守住这半壁江山那也就罢了,可偏偏一年不到窃占北京的满清便灰溜溜的滚出了关外,北都毫发无损的回到了大明的手里,外患已除内贼平定指日可期,那些个北京逃来的大臣们心思无可避免的活络起来。

    因为他们中大多数人的根基都在北方,要想恢复往日的权势最好的办法就是还都北京,就算还都北京以后重要职权依旧还是落在南派官员手里,可凭借他们在北方的资源用不了多久就能将南方的强龙给打压下去,至少也能分庭抗礼,比起现在半死不活的不知道要强多少倍。

    北方官员的依据很直观,大明自成祖皇帝迁都北京之后,便有了‘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美谈,崇祯皇帝宁死不弃祖宗陵寝更是能够说明一切问题,今上仁孝又岂有不会北京兴建先帝陵寝的道理!

    南派官员当然不可能愿意还都北京,和北方官员一样,他们中大多数人的根基在南京,难得逢上甲申之变才能再次活跃在大明的政治舞台上,随帝回转北京变数实在太大,北方官员的心思他们岂能不知,是以坚决反对还都之议。

    反对还都的南派官员又分为三派,一派属于温和型的,认为南京不但是今上的龙兴之地更是大明的龙兴之地,何况太祖陵寝就在南京,北派官员所谓的守护祖宗陵寝的说法根本不成立,论祖宗谁能大的过洪武皇帝,至于兴建崇祯帝陵,完全可以委派官员督办,甚至可以迎先帝灵柩入南都,在南都觅一风水宝地安葬先帝云云。

第两百一十二章烦扰(4)() 
第二派可以勉强算得上是中立派,这个中立不是说在定都南京还是返都北京的事情上中立,他们依旧是定都南京的坚定支持者,只不过他们的观点比温和派还激进一点,比激进派又要温和一些。

    这一派的官员认为,今上因受先帝之旨前来南京祭奠孝陵,方能躲过甲申大变,若是当时身为定王的圣武皇帝没能来南京谒陵,此时多半已经陷在北都,若是果真出现如此情状,那么大位无主,谁能入继大统必然会让大明陷入一片腥风血雨,社稷因此倾颓都不是没有可能,但是冥冥之中,今上得太祖庇佑得以躲过大劫,于情于理都应该做坐镇南都,就算是要还都北京也绝不应是当下,中立派用出拖字诀打定主意想要把还都之事无休止的拖下去。

    最后一派自然就是激进派,之所以说他们激进,是因为不但他们的观点激进,而且受到的反驳也更为激进,甚至在朝堂上这一派的官员和北派官员的斗争已经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

    原因很简单,因为激进派的主要观点就是北京已经不适合继续做大明的帝都了,换句话说,北京作为大明帝都的气数已经尽了,然后这些被冲昏头脑的激进派官员拿出汉朝、宋朝说事,顿时被北派官员抓住痛脚,言称激进派官员是在诅咒大明,因为不管是东汉还是南宋,国怍不过一两百年,激进派言称要换都,言下之意就是说大明的国怍已难长久

    天下没有不败的王朝,可心里知道是一回事,说出来自然就是另外一回事,激进派官员被抓住小辫子当真是百口莫辩。

    高坐御庭的朱慈炯头大如斗,冷冷的看着满朝大臣吵成一锅粥却一言不发,现在天下还未平定,挖了大明祖陵的张献忠和‘逼死’先帝的李自成依旧肆掠数省之地,这些官员真是吃饱了撑的,手上有大把的事情可以去做,偏偏日复一日耗在还都的事情上争的脸红脖子粗,真是活久见。

    还不还都自然是朱慈炯一言可决的事,只是是否还都就连他自己都没有拿定主意,真要说起来,现在还都北京自然是最佳时机,因为南派官员大多赋闲日久,新君方立百废待新,南派官员对于天下的掌控力远远不能和崇祯时期的北派官员相提并论,这也是朱慈炯一上位便能以强军快速推动几项改革的重要原因,手段固然狠辣可与南派官员没能凝结成为一个整体对抗皇权不无关系,如果不是还都事件爆发,南派官员抱成团恐怕至少还得再等三年!

    可以预见还都之议争论的时间越久,将来受到的阻力必然就会越大,北派官员虽说人少,但凝聚力比起南派官员不知道要强上多少倍,在官场上打滚多年,又岂会看不出时日耽搁越久形势对他们就越不利,而且一眼便能看出皇帝如今对于还都之事举棋不定,换句话说就是皇帝并不排斥还都,这就是他们的机会,如果不能借此机会促成还都,那么他们的机会就会越来越渺茫

    朱慈炯确实不排斥回北京,对于生活在现代三十多年的他来说,北京作为一国之都早已是根深蒂固的想法,尽管封建时期北京作为帝都一大半都是异族的都城,但三朝将都城建于此处自然也有其道理,风水什么的朱慈炯不懂也无心去深究,但‘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理念是后世明粉提起大明的时候引以为傲的佐证之一,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称臣、不纳贡代表的更是一个民族绝不妥协的崇高气节。

    所以朱慈炯比排斥还都北京,但是朱慈炯何以迟迟不表明立场,结束朝堂上这场无休无止的争论的原因还是因为他觉得时机未到。

    如今的南京不仅仅只是大明的文化政治中心,在其周边有短时间内能作为大明经济支柱的两淮盐业,还有刚刚起步的工业基地,也有以后是否能够称霸海洋的松江船厂,更有两座小岛上的军工、军事基地,另外刚刚在南直隶地域逐步开展的全民教育制度以及大明联合人民银行的总部等等,这些都还是属于需要逐步完善的产业,关系到大明是不是能够千秋万代传下去直至迈入全球现代化文明的关键,如果这个时候弃南归北,没有他亲自坐镇的南方,这些产业会不会因为官员的贪渎而产生变故,朱慈炯吃不准更不敢用这些儒家文臣的良知去赌,所以朱慈炯现在不是不愿意回北京,而是最近几年内不会考虑这方面的问题。

    至于南北两派最终在朝堂上会演变成什么样,朱慈炯没心情更没兴趣去管,所有与还都相关的奏折也一概不看,大臣们要狗咬狗就让他们咬去好了。

    朝堂上除了还都之争以外还有一争论的焦点,就是督师!

    儒家文臣是从骨子里面看不上武将的,宋明两朝更是将以文抑武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大明以文臣领军宦官监军,历来武将只负责听从文官的号令去打仗,不管领军的文官只不知兵会不会在战场上胡乱指挥,反正打胜了自然是文官的功劳最大,打败了武将必然是第一替罪羊,论辩才武将又怎么可能是文官的对手,更何况大明历代皇帝对武臣的防范之心也并不比文官弱到哪里去,久而久之武将也都习惯了上头有一个文官压着。

    崇祯年间,督师这个手握重兵的职位再也没了以前的辉煌荣耀,反之已成了文臣避之唯恐不及的高危职业。

    袁崇焕被千刀万剐,洪承畴兵败被俘以至于最后身败名裂孙传庭督师剿贼,最后兵败身死,还不为崇祯承认可以说崇祯年间但凡和督师挂上钩的文官就没几个有好下场的,以至于最后崇祯委派重臣督师的时候,被委派的官员以各种理由推脱死活不肯去,比如吴チ艘院笃ü梢坏骶屯督邓吃舻睦罱ㄌ�

第两百一十三章烦扰(5)() 
如果换到新军北上之前,朱慈炯想要委派朝中那一个高官去督师北伐,可以肯定除了有数的几个人以外,别的必定会百般推脱,可现在风向彻底变了,北伐三军连战连捷,房山之战、大同之役还有紧随其后的保定保卫战,杀的满清人头滚滚血流成河,最后逼的满清十万西征大军不战自乱,满清权贵更是屈辱求和,一扫数十年间大明颓废之气。

    这些代表什么?对于武将来说这是军功,对于文官来说就是政绩,是以后向文臣巅峰攀登的重要资历啊!

    看看北伐三军主将都是些什么人,神武军的黄得功还好些,至少眼前也是个总兵也有能拿的出手的战绩,不过要是按资排辈,崇祯年间黄得功在大明武将当中连前十甚至前二十都算不上,逐日军那个林森就更不用说了,要不是命好摊上护送定王南下的差事,其身份不过就是京营里面的一个小小把总,没准李自成破北京的时候就已经身首异处了,至于备武军的赵吉祥原本就是一个笑话,因为当今天子看上了铁匠杨衡的妹妹杨芹,这才破格提拔了这三兄弟,当真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可现在再看看,谁还敢不把武将放眼里,天子为了肃清天下,对武将甚为倚重,谁要敢觉得自己可以学袁崇焕那样不管不顾随随便便一刀把毛文龙砍了似得来对付现在的武将,估计都不用天子动手,武将自己就能把文官大卸八块,但是督师是去混政绩谁又耐烦去找武将的麻烦。

    以前不愿意出任督师是因为他们怕输更怕死,可现在大明新军之强犹如虎狼,若能督师这样的军队何来半点风险,分明就是白送的政绩,如今满清已丧胆出关,可境内尚有李自成和张献忠两大悍匪数十万军队,若是不把握住机会,只怕要后悔终身呐。

    于是一个个自认为自己有资历可以出任督师的官员纷纷跟打了鸡血一样毛遂自荐,只要皇帝首肯,只怕当天就能快马赶往军营坐镇,天知道平寇之战会不会和北伐一样,天子直接下旨给武将让新军对流贼发起总攻。

    要说满朝对于督师之职没有野心的唯有一人,就是当朝首辅史可法,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史可法现在年纪不过四十出头,就已经坐上了内阁首辅军部尚书的高位,说是文官第一人都不为过,可以想象以他的年纪还有漫长的仕途要走,这个时候要是自清督师来个文武大权一把抓,非要把自己弄出个功高震主的嫌疑出来,那就是典型的和自己过不去,拿自己的小命开玩笑了。

    朱慈炯回去的时候没有骑自行车,这玩意对别人来说是个稀奇玩意,对他而言根本不值一提,之所以兴致勃勃的骑上几圈,完全是被勾起了在现代时候的些许回忆,如今兴头已经过了,等待这辆自行车的命运差不多就是束之高阁

    内阁五老已在御书房候驾候了足足一个时辰,皇帝没有赐坐他们只能站着,史可法毕竟正值壮年,站上几个时辰都不存在问题,可高弘图毕竟老了,站的双腿犹如灌了铅一般的沉重。

    内廷一号人物苗宣此时依旧在各地‘代天巡查’,二号人物韩赞周已被朱慈炯派去北京接顺治母子顺便押送满清的战争赔款来南京,其实顺治母子在朱慈炯的眼里就等同于三千万两白银,之所以把二人带来南京,无非就是想满足一下好奇心,想看看这两位在历史留下不少传奇的人物现在是个什么模样。

    所以现在内宫宦官最大的话事人就是丁卫甲,丁卫甲寸步不离朱慈炯身边,朱慈炯又没有旨意让五老坐下歇着,五老除了站着等还能怎样。

    甚至可以说朱慈炯是故意的,他上午骑过自行车,基本上已经过足了瘾,甚至还摔了一跤,如果不是听闻五老请求觐见,他下午多半不会出去,现在朱慈炯见到这些官员就感到莫名心烦,说来说去都是那些破事,所以他有意把五老凉在御书房,自己跑出去散心。

    “臣等叩见吾皇万岁万万岁。”见到朱慈炯圣驾终于进了御书房,五老顿时松了一口气跪倒见礼。

    “平身,赐坐。”朱慈炯随口吩咐了一句,高弘图站的腿酸,他双腿迈入御书房的时候,何尝不是重逾千斤,如果有可能他实在是不想和这些儒家文臣打交道,身心俱疲啊,在他看来,他是大明的皇帝天下的主宰,身为臣子只需要完美的去执行自己的意志就是一等一的忠臣,整天没事来找他的麻烦,说来说去就那么几件事难道就不嫌累的慌?所以他故意把五老凉在御书房一个多时辰,以表示自己内心的不满。

    不过五老显然没考虑那么多,就算猜到也不会表露出什么,在他们看来他们都是一心为了国事鞠躬尽瘁,皇帝如果不满嫌烦了来个从此君王不早朝,那没准正合了他们的心意,这个天下有他们这些大臣去治理就够了,天子嘛最重要的职责是待在深宫为皇室繁衍子嗣。

    “诸位爱卿有何要事?”朱慈炯心不在焉得问。

    高弘图刚碰到凳子的屁股一触即分,恭声道:“户部上个月”

    朱慈炯郁闷的看着高弘图上下翻飞的嘴皮,听的昏昏欲睡

    朝廷的各项开支,身为户部尚书的高弘图了然于胸,可现在一项项报出来,依旧感到一阵阵肉疼,今上捞银子的本事朝中大臣都见识过了,光是一个新盐政就让国库每年岁入增加四五千万两,原本高弘图还有点沾沾自喜,毕竟大明垂三百年,论起国库之充盈谁敢于本朝相提并论,就是一代名相张居正也得甘拜下风呐,能有如今景象天下之政当属首功,但他身为圣武朝的第一任户部尚书,后世史书岂能不给他写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他已经老了,政治生命即将结束,身为儒家纯臣,能在死了以后留下千载贤名才是他毕生的追求。

第两百一十四章烦扰(6)() 
国库前所未有的充盈一开始高弘图很是满足,可随着满清战事的结束,高达七千万两的战争赔款让高弘图很是激动了一阵子,要知道今上捞银子很有一手,可花银子也从不手软。

    官员俸禄提升一倍,每岁光是俸禄支出就四百多万,三十万新军军饷每月至少五十万两,一岁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