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皇太子-第1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都是对的,那么反对的人自然就是错的。
说一千道一万,主要还是因为朱慈炯对于历史上明末的绝大多数臣子内心深处感到失望,正如崇祯殉国前所说‘百官皆可杀,勿伤百姓一人’一样,明末时期的文臣和宋亡之时的文臣在道德操守上相差了何止十万八千里。
但朱慈炯想要堵塞的只是官员的言路,却没有打算堵塞百姓的言路,相反他准备大力提倡百姓论政,让广大的人民群众加入到对政治得失的讨论当中,不但能听到最底层人民的心声,更能够对官员起到很好的监督作用,后世网络舆论的威力朱慈炯可是知道的很清楚。
提到舆论就不能不提舆论的载体之一报纸,眼看五老慢慢从思索中回过神来,朱慈炯眼中闪过一丝亮色道:“现如今读书人也好官员也罢,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清谈,不管对错都想要把自己的政治见解给说出来,朕和诸卿身处庙堂之高,想要听到底层士子乃至百姓的声音难之又难,但朕又不愿意天下大事全都由官员的嘴来告诉朕,那不仅少之又少,而且朕对各地灾害乃至民间疾苦一无所知,官员是不会告诉朕这些的,粉饰太平报喜不报忧才是他们的拿手好戏,所以朕决定设立一个专门的机构广开言路。”
五老脸色又是一黑,天子这话再一次表达了他对于官员骨子里面的不信任,这其实归根究底也不能怪今上,虽让北京城破的时候那么多的儒家文臣东林‘君子’变节降贼甚至降了异族呢,这些人背叛了今上的父皇,论谁摊到这样的事,不心存芥蒂也是不可能的,要想改变今上对儒家文臣的印象,只能一步一个脚印慢慢来,终有一天能让今上知道他们东林君子的赤胆忠心,当然在这之前得要把今上交代的事情办好。
现在听到今上又要成立新的部门,五颗心顿时又悬了起来,一个个竖起耳朵想要第一时间内捕捉到新机构存在的目的和意思,乃至会对朝政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方便他们能够及时做出应对。
“新机构不是衙门。”朱慈炯喝着茶淡淡得说道:“是以朕的名义开设的一家报馆,就叫‘大明时政报’吧,南京城内的馆址就设在午门大街,以后各省城府城乃至县城都会开设分馆,天下的官员、喜欢清谈的士子、乃至最普通的百姓都可以将见到的听到的猜测到的,或者对于朝政上面的见解写下来通过匿名的方式投给报馆,一旦录用就刊行与世,朕也会派出专门的人去到民间了解百姓真实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们对于官员执政的得失看法,让大明上下所有的百姓都知道国家有什么样的政策,有利还是有弊等等。”
五老稍稍松了口气,这什么大明时政报听上去似乎就是一个增大版的邸报,让士人百姓多了一个畅所欲言的途径,而且是匿名还不用担心被追责,今上裁撤了锦衣卫,就弄出这么个报馆,想要知道天底下发生的事情,怎么说也是无可厚非,是以五老谁也没把这样的‘小事’放在心上,可如果他们要是知道过不了一年半载,这大明时政报展现出真正的威力,数以千计的官员因为报纸披露后被调查,最终被罢官甚至斩杀的时候,回头想想今上当初轻描淡写的说建报馆时的场景,不知道会不会笑话自己目光短浅。
“韩公公。”
韩赞周一怔赶紧答道:“奴婢在。”
“建报馆以及派人去往民间倾听百姓心声的事就交给你一手负责,下去的人不一定非要用宫里人,可以在民间自行招募读书人,按月发放月银,记住朕要看到的是真话,而不是歌功颂德的道德文章。”
“奴婢领旨。”刚才朱慈炯说的那些话,韩赞周可是一字不落的听在耳朵里面,万岁爷对文官整体失望,那么对于他们宦官来说就是绝佳的机遇,如果他办好这件差事,而内阁没有办好交代下去的几件事,万岁爷必然对文官更加失望,那么宦官集团不敢说能取代文官集团,但以后万岁爷有什么重要的事情要办,必定会首先考虑内廷的人,那么内廷宦官离权势熏天就不远了。
韩赞周如今可是司礼监秉笔大太监,他想拥有魏忠贤一样的权势却不想有魏忠贤那样的下场,魏忠贤为什么那么得熹宗皇帝信重,还不就是能把熹宗交代的事情办的妥妥帖帖,顺带着狠狠打击了失去皇帝信任的文官群体,如果不是熹宗英年病逝,魏忠贤的权势不知道还要延续多少年,崇祯一朝也不至于被文官祸害到那种地步,崇祯‘殉国’前不也是因为想起长兄临终前让他倚重魏忠贤的话,加上司礼监掌印大太监曹化淳说的那句‘若是厂公在,事必不至此’才幡然醒悟,最后收敛魏忠贤遗骸建坟立碑的吗?
万岁爷如今年仅十六,多半是因为父皇的缘故对文官同样不信任到了极点,韩赞周相信若非天下还需官员去治理,没准这些官员早就被罢免一空,相比较而言,对宦官的信重就要好的多,看看苗大监,人家到了南京以后几乎没消停过,安置流民、组建新军、负责军工厂、北上救帝、督建梅山工业基地,现在更是直领一卫新军督办全民教育,手持天子剑诛杀十几名官员连眼睛都不带眨的,面对官员弹劾苗宣的奏章是什么态度?三个字!杀得好!
当然,人家是陪伴天子长大的大伴,韩赞周比不了也不敢比,身为内廷宦官是最容易得到天子青睐也是最容易失去圣眷的,韩赞周比谁都会做人,加上他当南京镇守太监多年,做事的能力也绝不差,所以才能得到天子的信赖,最终没有选择文官而是让他北上押解满清太后皇帝和是数千万两金银入京,归根究底天子还是怕文官从中巧立名目谋取私利罢了。
第两百四十六章改制(6)()
现如今韩赞周对提督东厂已经不抱任何希望,锦衣卫都撤了东厂复兴的可能性几乎没有,但锦衣卫也好东厂也罢,实际上充当的角色就是天子耳目,近卫军中谍卫情报组织起到的作用也是一样,这个谍卫组织名义上的首领是金恩泽少将,但实际上负责的就是他韩赞周。
对于这种情况,朱慈炯显然是默许了的,所以金恩泽才会对谍卫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近卫军存在的第一职责还是护卫天子和皇城的绝对安全。
现在万岁爷要在全天下建报馆广开言路,聆听百姓对于朝政得失的看法,实际上就是情报机构的一个分支,不过谍卫是暗中搜集,报馆是明面征集,这样的机构当然不会交给文官去办,否则万岁爷想要听到底层百姓的声音根本就是痴心妄想,但交给内廷,韩赞周现在铆足了劲想寻文官的不是呢?交给他去办自然再合适不过。
果不其然,五位阁臣一听建报馆的事交给韩赞周,脸色顿时一黑,尽管报馆在他们的眼里无足轻重,可这大明时政报接受的毕竟是舆论,舆论不让文官去引导反倒让宦官去署理,万一有刁民肆意诽谤朝政诋毁官员怎么办?以阉人和文官之间的刻骨仇恨,宦官接收到这样的消息岂有不推波助澜落井下石的道理,天子这么做算几个意思?
史可法等人心里郁闷,却只能接受现实,现在要是想从韩赞周的手里夺走报馆,不但天子不可能会答应,还势必会得罪韩赞周,在文官不得天子信任的时候开罪内廷实权人物,这无疑是极其愚蠢的做法,还是那句话,要想重获天子信任,让其不偏向内廷,唯一的办法就是办好当下几件事。
于是内廷外朝对于朱慈炯交代的事都极力想要去办好,内廷韩赞周是想用办事能力彻底压倒外朝,重现天启年间的风光,外朝是一心想要挽回北京城破,无数大臣投降后给天子造成的负面形象,这无疑也是朱慈炯最想看到的良心竞争。
从皇宫回到内阁已是日暮,五位阁臣浑然已经忘了先前进宫时抱着的那一丝决然,什么犯颜直谏,什么为了东林道统不惜和天子决裂,乃至罢官入狱也在所不惜,在天子对东林乃至儒家文臣的一番诛心点评下通通都是浮云,现在摆在五人面前的只有去办好天子刚刚交代下来的几件事。
为了不让方才君臣谈话传出去造成轩然大波,让他们去办这几件事的时候产生太大的阻力,五老恳请朱慈炯交代内廷之人守口如瓶,天子答应了,不过当时看韩赞周一脸失望的样子,就知道如果不是他们提出来,这个阉货必定会把天子对东林极度不满的事情宣扬的沸沸扬扬,那么他们很有可能就要被百官诘难成为众矢之的,什么事都不用指望能办好,真要到了那种地步,他们五个除了引咎辞官外已是无路可走。
年逾六旬,渐渐感觉有些力不从心的高弘图深深的叹了口气道:“首辅,各位大人,天子让内阁半年内必须将交代的几件事办妥,如今户部、刑部重组倒还好办,可裁撤锦衣卫和废除屯兵制,诸位大人可有良策。”
良策几人当然没有,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总不能坐等内廷看内阁的笑话,然后想办法取而代之吧,依今上的心性,若是办不好,恐怕连内阁都不会有存在的必要了。
“不如稍稍透露一点风声出去。”王铎言道:“废除屯兵兹事体大,百官若是知晓天子有意废除屯兵,必然上书言事,若能罢朝给天子施加压力,没准事情尚有转机。”
“这是找死!”姜曰广寒声道:“如今今上已恶群臣,这个时候以罢朝要挟,最后只会自食其果,湖北平定,天子却迟迟不委派官员赴任,仅让望月一军对湖北全境施行军管,目的何在?就是要告诉我们,大明天下即便没有我们儒家官员去治理,今上也可以暂时用军队进行统治,何况这天下读书人有多少?有功名在身的又有多少?就算朝堂为之一空,天子也可以很快简拔别人充斥朝廷,六部官员、十三道言官等等官员只要敢闹事,今上绝对会全部罢免永不录用,甚至今上很有可能希望有官员出去闹事,如此一来罢免其官正遂了他的意。”
王铎老脸一红,他也就是这么随口一说,真要让他冒着丢官的风险去做这件事,那就是借他十颗胆子也不可能敢去干的。
姜大人此言不差。马士英同样叹息道:“今上方才所言就是告诉我们他现在对满朝大臣已然失望,甚至于将北都陷落,先帝殉国的责任也推到了吾等文臣的头上,要怪只能怪北都官员只顾争权夺利不顾社稷危亡,要怪也只能怪降顺降清的官员多如过江之卿,要怪”
“怪谁都没用!”史可法冷冷的打断马士英话头道:“如今当务之急是怎么办好眼前的差事,否则让今上从此倚仗武臣重用阉竖,等待我等文臣的就是灭顶之灾!”
内阁顿时又是一片哀叹
“军部行文,以天子旨意令各省在籍锦衣卫火速上京。”史可法断然道。
“首辅大人此为何意?”四人同声问道。
史可法眼中闪过一丝厉色道:“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事!直接裁撤锦衣卫根本不可能,唯有让天下锦衣卫全部来到京城,然后借助近卫军弹压,将数万锦衣卫就地改编,裁汰老弱发放安置银,其中精壮编入公检法税司财政衙门,各级锦衣卫将领按天子旨意遣往江心洲大营整编,不服者就地格杀!”
四人忍不住打了个寒颤,史可法这是要趁锦衣卫不备,将其一网打尽啊!没了各级将领,数万锦衣卫只能是一盘散沙,就地整编就要变的简单的多,以近卫军之强悍对付几万解下绣春刀的锦衣卫还不跟玩似的,这一招釜底抽薪果然是用的绝妙。
第两百四十七章改制(7)()
“那屯兵之事何解?”高弘图忍不住问道。
史可法说道:“这三个月内户部拨银给省府州县,由工部官员督建各地有司衙门,严惩从中贪墨渔利之官员,吾等文臣要想改变在今上心目中的印象,唯有自己动手肃清内部不法之臣,待锦衣卫整编过后,令其各归原驻地加入有司,一旦形势稳定,公检法各司衙役联合各府州巡防营,即往屯兵各营地宣读今上废除屯兵的旨意,若有胆敢抗旨者就地格杀!挑选原各屯营兵充入有司衙门,裁汰掉的屯兵发放土地就地安置。”
高弘图四人思量了一会,发现首辅大人的办法虽然有些过激,可无疑是解决锦衣卫和屯兵的良策,于是一个个点头赞同不再多说。
史可法略显疲惫的坐到椅子上,然后看了一眼王铎,刚才为了保密,内阁里面的属官全部被肃清了出去,现在要行文给各省各府州,自然需要把属官文书叫进来,否则那么多份行文也要让阁臣亲自去写,岂不得要累死,王铎会意转身走了出去。
不大一会专门负责起草行文的几名属官走了进来,对内阁五老行了一礼便端正坐到书案后面,拿起笔一丝不苟的写了起来,王铎方才已经把要写文书告诉了他,他只需写好加盖内阁大印,便是正式有效的内阁公文,当然召集全天下锦衣卫进京朝见天子这样的大事,还需要送进宫加盖天子印玺,不过这也就是一道程序而已,朱慈炯想要看文臣的办事能力,就没有理由拒绝内阁用这个法子解决锦衣卫。
“去知会解学龙解大人、杨廷枢杨大人、左懋第左大人、刘宗周刘大人、黄宗羲黄大人、孙嘉绩孙大人、熊汝霖熊大人。”史可法淡淡得吩咐道:“史某今晚于醉月楼设宴,几位大人务必赏光一叙。”
高弘图几人相视一笑,宋太祖杯酒释兵权传为美谈,如今史首辅也想玩一出杯酒解官职,当真是不想古人专美于前啊。
内阁的折子很快递进宫里,朱慈炯正百无聊赖的喝着酒,他在现代时候为了应酬也算是酒经沙场,但不代表他很喜欢喝酒,但是自从当上皇帝以后,和大臣放对烦心事一件接着一件,渐渐也就有郁闷的时候小酌一杯的习惯,不过今天小酌却是因为心情太过舒畅,压在心里的几块石头可算是搬掉了一块。
朱慈炯相信今天自己的一番话已经足够让内阁五老惊惧,只不过他没有想到五老最后会认为自己不怕官员反弹的底气是用军队接管天下,当然就算想到也不可能去说破,以军治国那是军国主义,他可没打算让大明的子民变成狂热的军国主义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