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皇太子-第14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食的土地税,但是超出三千亩不足一万亩的部分,每亩便要交纳两石,超过一万亩不足三万的每亩三石,以此类推,儿臣要让他们知道兼并的土地越多,所需缴纳的赋税越重甚至得不偿失,如此一来看谁还有兴趣去肆无忌惮的兼并土地,若是想要隐瞒田亩数的话,儿臣也不介意将其土地全部没收!”
“够狠!”崇祯由衷赞叹了一声:“为父已经可以预见百官群情汹汹以死劝谏你的场景了,只怕到时候朝堂为之一空,各府县群起请辞也不是没有可能吧。”
朱慈炯呵呵一笑道:“以死劝谏那就让他们去死,群起辞官就让他们一起回家种地,儿臣于各省兴办新学,读书人不敢说遍地都是,但要选出几万十几万愿意当官为民请命的人出来还是很容易的,正好让那些尸位素餐之辈一起滚蛋,就算一时半会凑不齐,大不了空置出来的施行军管便是,有对儿臣忠心不二的军队接手府县,未必就会比那些贪官污吏治理的差了。”
崇祯:“”
朱慈烺:“”
洪承畴:“”
朱慈炯说道:“其实高迎祥、李自成祸乱大明这么些年,固然让大明险些亡国,但要细细算来也并非一无益处,河南、湖北、湖南、西川等地豪族为之一空,李自成大败孙传庭之后进兵山西之后,又祸乱了整个北直隶,清兵入关虽说未了站稳脚跟除了一个剃发令以外没有其它的大动作,可山东豪族因为降过清,在如今的大明兵锋面前连粗声喘气都不敢,因此儿臣将要面临的反扑主要集中在南直隶和云贵两广,现在就看张献忠这狗贼能为儿臣清除掉多少,剩下的儿臣说不得只能让近卫军假扮成流匪去祸害一番了,如此一来遍及天下的豪族几乎被铲掉了个七七八八,剩下的自然不足挂齿。”
崇祯很是无语,甚至有种上去抽朱慈炯一耳光的冲动,折腾了他十几年,让他心力憔悴的几乎癫狂的流贼到了朱慈炯嘴里尽然成了功臣!难道这小子忘了张献忠曾经掘了大明的祖坟,李自成险些让他父皇身殉社稷,简直岂有此理!
不过崇祯心里也清楚,如果朱慈炯真能让全天下的士绅再无特权一体纳税的话,那么大明很显然能摆脱历代王朝不过三五百年的宿命,大明便真的有机会传承万代而不绝!
“我儿有此雄心壮志,当浮一大白!”崇祯很快从郁闷中解脱出来,道:“洪先生去换几只大碗来,今日我便与我儿,大明的圣武皇帝一醉方休!”
朱慈炯看着面前海碗中的大半碗酒都快哭了,这估摸着得有半斤吧,这个时候的酒的度数虽然达不到现代时期经过几十道蒸馏出来的那么高,可烧酒之法早已流传了数百年,眼前这酒度数差不多有三十五度左右,一口干朱慈炯心里明白,以他现代喝四十多度酒能喝一斤左右的量来说,照这么个喝法最多三碗他就得到桌子底下去。
崇祯的酒量很大,这其中愿意不言而喻,这么些烦心事傍身,唯有一醉方才解去千愁嘛,久而久之这酒量就练出来了,一碗酒下肚跟个没事人一样,看这架势放倒两个朱慈炯问题不算太大
“你们没怎么喝过酒,意思意思便是。”崇祯很是体贴的说了一句。
朱慈炯挤出一丝笑容心一横道:“父皇都干了,我与大哥岂有不干的道理。”说完端起海碗咕咚咕咚几口喝了个干净。
朱慈烺则是彻底傻眼,他才是酒量最差的一个,喝个几小杯问题不大,拿碗喝父皇说让他们兄弟意思意思,心里一块大石头刚落地就听到朱慈炯说的话,然后眼睁睁的看着朱慈炯把酒喝干,只能硬起头皮把一碗酒往嘴里灌了进去,刚灌完便狠狠打了一个酒嗝趴倒在桌上。
崇祯看了看朱慈烺又看了看朱慈炯叹了口气道:“你大兄治国之道不如你,没想到这酒量与你比起来也相去甚远啊,洪先生将烺儿扶去休息吧。”
洪承畴扶着一碗倒的朱慈烺下去休息,倒酒的重任自然而然落在朱慈炯身上,忍住胃里的翻腾,朱慈炯拿起酒瓮提父皇倒了大半碗,又替自己倒上后硬起头皮端起来说道:“这碗儿臣敬父皇!”
“还能喝?”崇祯面带笑意的说道。
朱慈炯很是干脆的说了一个字,:“能!”
“好样的,为父已经很久没有这么痛快过了,今日倒要与我儿一醉方休。崇祯端起海碗一口干净。”
第二碗酒下肚,朱慈炯已微微有些醉意,崇祯却依旧看不出深浅
崇祯轻轻将碗放在桌上,道:“我儿今日能来看望为父,为父于心甚慰。”
朱慈炯刚要开口,便看见父皇摆了摆手,生生把话又咽了回去。
“为父当了十七年皇帝,没想到看得都没有你这个连十七岁都没到的孩子看的明白,大明九弊说的好啊。”
“其中第六点说的是制度不和致使奸邪之徒有机可趁,这制度变革如今你已经在做了,传承千年的六部都被你改掉了三个,为父虽还看不清最后成效如何,但想必终有一天能见的到。”
“第七点是儒家势大难制,终使朝廷成为一学之堂,所以你在极力兴办新学,为的就是有一天能够以新学人才取代儒家,其中利弊为父同样看不明白,但同样等的起。”
“第八说的是民智未开导致百姓对官员贪腐祸民敢怒不敢言,这一点似乎与第七点相差仿佛,理应是与新学有关,不知为父猜的对于不对?”
第三百一十九章雄图(21)()
“父皇说的极是。”朱慈炯连忙接道:“历朝历代都喜欢愚民,因为百姓一旦开了民智,儒家赖以生存的道统就会受到威胁,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家’,让儒家独霸朝堂两千年,儒家士人可以容忍在儒学的基础上另辟分支,诸如理学、心学一类,但绝对无法容忍百家争鸣的局面再次出现,儿臣大兴教育,要求治下百姓每一户至少要有一名孩童接受新学教育,为的就是开启民智为的就是打断儒家两千年来一家独大的局面,甚至是为了掘了儒家的道统!”
“为了达到这一点,儿臣这几年不惜斥资亿万两白银在各府州兴办各级学院招揽学子,新学以杂学、算学为主儒学为辅,等到时机成熟儿臣便会改革科举,改革后的科举所考同样不以儒家学说为主,如此一来用不了二三十年,新学士子便会遍及天下,杂学便会彻底取代儒学成为主流学派。”
“另外儿臣如今还在各地兴办报社,让百姓能有一个畅所欲言的地方,也让百姓多了一条监督各地官员政绩与不法事的渠道,如此一来不敢说吏治从此清明,但那些个喜欢鱼肉百姓,喜欢挖空心思贪赃枉法的官员从此而后想必会收敛许多,老百姓也会少受一点苦。”
“儿臣令杨衡率领望月军平定湖北全境,因大量官员空置,故而儿臣让望月军控制各州县,此举实为军管,吏部最后拟定湖北官员任命名录,被儿臣驳回不少,后来史可法等阁老联袂前来向儿臣兴师问罪,呵呵最后儿臣直接当着他们的面把东林党争险致大明亡国,儒家霸政党同伐异祸害万年的话说了一遍,史可法等人自然知道儒家在儿臣眼里的印象已经跌至谷底,如今做起事来兢兢业业,就连裁撤锦衣卫和废除屯兵的事都办的有模有样了。”
“由此可见整日里标榜自己春秋大义的儒家文臣,其实骨子里面依旧摆脱不了奴颜婢膝,只不过他们崇奉的经典,其中的治国理念和忠君思想深得历代君王赞赏而已,但儿臣不吃他们这一套,儿臣要的是治世能臣能吏,不需要哪些只会拍马屁的所谓道德君子。”
“两千年来儒家势力庞大,几乎读书人都与他们脱不了干系,所以想要掘了他们的道统光靠军队只能是压制一时,唯有大兴教育开启民智才是兵不血刃的治本之法,有儿臣鼎力襄助,儒家唯一的出路就是变革,但他们怎么变儿臣就不知道了,不过历史上儒家为了迎奉君王变过也不是一次两次,这方面他们应该很有心得才是。”
崇祯赞叹道:“能在你的圣武朝做百姓实在是百姓之福啊,可叹的是儒家文臣只怕往后要如履薄冰了。”
朱慈炯道:“大势所趋罢了,以民为本方能天下大同大治,儿臣一直以来都是这么想的,也一直在努力去做,等到民智一开,儿臣便可以着手培养全天下子民的民族荣誉感,儿臣以为只有有了民族荣誉感的国家才是真正的开明国度,才是对抗异族入侵最强有力的武器。”
崇祯不解道:“民族荣誉感?什么意思?”
“简单点说就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清军是异族可以将他们称之为满族或是清族,他们颁行剃发令,号称‘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为的就是将我们汉民变成他们奴役的对象,所以激起了很多汉民百姓的强烈反抗,数以万计的百姓为之而身首异处,蒙元入住中原,陆秀夫抱帝投海,数以十万军民从之,一是忠君二是殉国三便是不愿被异族奴役,这些都可以看作是民族荣誉感的一部分,也可以说是民族觉醒的前兆。”
“这种情感也能培养?”
“当然。”朱慈炯很是笃定得说道:“比如可以制作出一张大明独属旗帜,告诉民众这就是大明的国旗,民众看到国旗的时候便能激发出一股难以言明的自豪感,还可以选定一首乐曲作为大明的国歌,每当国歌响起的时候,民众都应该驻足等国歌演奏完成,但是要想让一个民族的荣誉感终归还是要靠国力,越是强大的国家越是能让天下所有国度臣服的国家,民众的民族荣誉感便越强烈,反之则越弱。”
崇祯苦笑道:“为父活了这么多年,直到今日才发现论起见识竟然还不如你这孩童,奇思妙想更是远远不及,圣人言‘天降神圣生而知之’,你之所作所为当真对的起一个‘圣’字啊。”
朱慈炯笑而不语,他总不能说你儿子去了三百年后转了一圈回来,要不然大明已然亡国了吧。
“很好,很好。”崇祯又赞了两声,伸手去端酒碗,想了想还是缩了回来道:“还有最后一弊说完再喝。”
朱慈炯笑了笑道:“最后一弊实际上也是历代通弊,皇子们降生以后多长于深宫妇人之手,他们身份尊贵从小锦衣玉食,何曾能体会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句诗所表达的真正含义,‘何不食肉糜’的晋惠帝真的是弱智吗?当然不是,因为肉糜在晋惠帝的眼里只是最寻常不过的吃食,甚至是他厌恶的食物,所以在听到百姓饿殍遍野的时候才会自然而然的联系到自己也不愿意吃的东西,没有吃过苦当然不能体会民间疾苦代表的是什么。”
“故而儿臣以为想让后世之君成为有为之君社稷英主,首先要让他们走出深宫,最好是能多走访民间,真切的去了解一下百姓的生活,其次便是吃苦,老话说的好‘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他们一出生就是人上人,但人上人的前提首先得要成为一个人,把百姓当猪狗把社稷当儿戏的君主皇子,在儿臣的眼里根本不配做人,说是牲畜也不为过。”
“让皇子龙孙出宫体察民情,这个倒不是什么难事。”崇祯苦笑道:“但你所说让他们去吃苦,他们能吃的了吗?还有谁又敢让他们去吃苦?别的不说就是宫里的娘娘们只怕哭哭啼啼的都能把你烦死。”
第三百二十章雄图(22)()
昨天家里事太多,忙晕了
朱慈炯无奈道:“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平民家的孩童如果从小不学无术,祸害的只是一户最多成为流氓恶霸祸害乡邻,可皇家的孩子不一样,皇子不肖祸害的就是一府一州,储君不肖祸害的则是整个大明江山,与此想比让皇子们从下多吃些苦头,在儿臣看来是有百利而无一害。”
崇祯呵呵笑了笑道:“话说的容易可真要做起来何其之难,为父倒是很好奇,你会如何让你的子嗣去吃苦,甚至尝一尝人间冷暖。”
朱慈炯神色一正,好似连酒意都消了八分:“历来皇子接受教育都在深宫,由所谓的饱学大儒亲身教导圣贤经典,儿臣不是说这种教育不好,但闭门死读不问世事,教出来的很有可能只是不通人情世故食古不化的书呆子。”
“儿臣大兴新学,于全天下兴建学院,可不打算只让平民百姓的子弟去学习新学,未来权贵豪族乃至王侯子女和皇室贵胄都应入新学读书,接受和普通百姓子弟一样的正统教育,儿臣会故意隐瞒皇子的身份,不会有丝毫优待,功课学的不好一样会被教授先生骂的狗血喷头。”
“如此一来便可从小培养皇子的独立意识,而不是一直在父母的庇护下成长为一个目空一切唯我独尊的人,还可以从小接触社会上各个阶层中的孩童,培养起深厚的同学情谊,日后称帝也好称孤也罢,便有几个知交好友可以委以重任,而不是现在能够信任的只有宫里的太监大伴。”
“其二便是游历,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想要增长见识了解大明各地的风土人情,游历无疑是最佳的方式,待皇子到了一定的岁数,儿臣便会要求他们去各地转转,甚至隐藏身份去各级衙门任官,当然儿臣会安排高手暗中护卫,不至于让他们有性命之忧。”
崇祯怔怔得看了一会朱慈炯,方才叹息道:“你哪来的这么多离经叛道的想法,你既然说是太祖皇帝召你上天传话,难不成做的这么些背弃祖制的事情也是太祖授意?照你现在的意思,似乎立嫡立长在你这里要改为立贤了吧,若果如为父所料,大明只怕又要来上一出旷日持久的国本之争了。”
朱慈炯说道:“立嫡还是立贤现在还言之过早,但若嫡子不肖,儿臣也绝不会将皇位传承与他,否则儿臣就是对大明的江山社稷不负责任,但若嫡子贤达与庶子差相仿佛,儿臣自然也会让嫡子继位免受争端,至于国本之争,儿臣以为在未来不太可能会发生了,因为到了那个时候,朝堂早已不是食古不化的儒家文臣的一言堂,没了儒家文臣与儿臣抬杠,又何来的国本之争?”
“心思缜密,环环相扣啊。”崇祯叹服,端起酒碗说道:“今日与我儿一见,为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