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穿越未来电子书 > 万里河山别样红 >

第191部分

万里河山别样红-第191部分

小说: 万里河山别样红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时平汉线上张维玺、冯治安、田金凯、任应歧等部很快在新郑一带陷于蒋军的重重包围之中。最终,该部5万多人于10月8日放下武器。

    在中原战事已接近尾声的时候,蒋中正为了迅速回师江南对红军作战,对善后问题的处理故示“宽大”,将收拾华北残局的全权委托给张学良;对河南方面的军事也摆出一了百了、以政治和平解决的姿态,并邀请与西北军有关系的马福祥、张之江等于10月上旬到河南洽商收拾西北军的办法。冯玉祥命鹿钟麟出面与接洽,并表示自己不再过问。

    鹿钟麟向马、张提出的条件是:一、冯下野外游,希能予以便利;二、军队由鹿负责改编为十个师,以河南西部及陕、甘两省为驻防区域;三、拨给编遣费三百万元。但是,蒋中正已经打定了主意要把冯玉祥的西北军彻底瓦解,对鹿钟麟妄图占有两省、保留西北军建制的提议根本不予以理会。当然,蒋的说法是吉鸿昌、梁冠英等已经投降,在新郑被围的张维玺等部亦已表示愿意缴械,这些部队的去留问题已经不在与冯、鹿的洽商范围之内。

    最终,冯玉祥曾经的部下们,吉鸿昌被蒋委为第二十二路总指挥后,即调赴豫、鄂、皖边境,归豫鄂皖边区绥靖督办李鸣钟节制;梁冠英为第二十五路总指挥,调赴苏北,归江苏绥靖督办张之江节制;葛运隆为第三十三师师长,所部由洛阳调赴湖北;停留在焦作的孙连仲也自谋出路,派田镇南、李汉辉到济南,通过韩复榘的关系,接受了蒋介石的第二十六路的任命。就连冯的卫队旅季振同部也愿随孙共同行动,不愿退往山西。而曾经追随冯玉祥的庞炳勋、孙殿英、刘春荣等部则干脆脱离西北军。

    10月8日,冯玉祥到石家庄与阎锡山会面。鉴于大局败坏,已经回天乏力,而蒋中正又坚持阎、冯二人必须下野,便商定阎锡山把军政交与徐永昌,冯将西北军交与鹿钟麟,他们两人出国暂避。阎锡山回到太原后,便将军政作了安排,并声言去日本游历,实际上却只是去了大连。

    而冯玉祥到了晋城,却没有出国远游的意思,仍然希望掌握西北军残部开赴西北另谋出路。这个残部是在宋哲元、张自忠、刘汝明、童玉振、孙良诚、秦德纯、赵登禹、张维藩等人的分别带领下,陆续退入山西的,一共约有6万多人。但这个时候,鹿钟麟却从自己派往南京接洽代表所发回的电报中得知,蒋中正坚持冯玉祥、鹿钟麟必须下野。随后,鹿钟麟去往天津,发出漾电,声明下野。

    就这样,冯玉祥惨淡经营,名噪一时的西北军就此分崩离析。冯记西北军彻底成了过去时。

    与冯玉祥所部彻底瓦解的结局不同,阎锡山所部的晋绥军却基本上都撤了下来,特别是徐永昌在陇海线上指挥的晋绥军,几乎算得上是全师而还。

    由于提前接到阎锡山的密令,加上此前徐永昌就有所准备,因此陇海线上的晋绥军是有组织的交替掩护撤退。在过黄河时,徐永昌所部除了受到降蒋的梁冠英部炮击,将桥头堆放的弹药一度爆炸引起惊慌外,别无损失。甚至连野炮、山炮、机枪等重火力装备都全部运回黄河北岸。

    10月中旬时,徐永昌全师回晋,津浦路晋军在遭受严重损失后也按建制回到山西,整个晋绥军虽遭受了一定损失,但未伤元气。这成为后来阎锡山东山再起的资本。

    而阎锡山在得知这一结果后长长地松了口气,10月26日,阎锡山委徐永昌为晋绥警备总司令,杨爱源为副司令;赵承绶为绥远守备司令;王靖国为晋东边防区守备司令,李服膺为副司令;杨澄源为河东区边防守备司令,关福安为副司令;杨效欧为潞泽区守备司令;张会诏为平绥路区守备司令;李生达为孟辽区守备司令。

    只是,阎锡山、冯玉祥两人虽然都通电下野,表示要出洋,可两人却都不想离开山西。老蒋却不会和这两位战败者客气。10月28日,中央军飞机到太原投弹,炸死4人,伤8人,并散发传单,限阎、冯于两周内离境。

    可即便这样,阎锡山也没有按时离开,而是磨蹭到11月29日,才离开五台老家,经大同到天津后乘船去了大连。而冯玉祥则干脆到山西汾阳隐居起来。由于西北军已经彻底被瓦解,老蒋和张学良对冯玉祥并不怎么担心,对其并未逼迫过甚。

    历时长达半年之久的中原大战以反蒋联军的失败而告结束。这场双方出动兵力百万以上,死伤30多万的国民党新军阀之间的混战,在整个民国历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在这场大战中,输家不仅仅是阎锡山、冯玉祥等反蒋联军,一定意义上说,蒋中正也是一个失败者。他虽然赢得了战争的胜利,却在政治上输了。被蒋打倒的阎、冯、桂系等军阀心底从来就没有真正服过老蒋,甚至蒋军一方中人也并非就完全信服他。这从其后的福建事变、察哈尔同盟军、两广事变,甚至桂系借中。共之手使蒋第三次下野等等事件中都可略窥一二。

    当然,中原大战还有一个最大的输家,那就是国民党政权。除了因这场大战而导致的民心大失之外,在这次大战中,作风彪悍的西北军作为一个集团消失了,剩余的是蒋、阎、张以及桂系这四大势力。而这四股势力在这两年中却各有损伤,彼此之间又勾心斗角。国民党统治阶层的这种状态,以及国内民众因大战而对政府的失望,难免给窥见了虚实的国内外其他势力以可趁之机。从此后,华夏大地便开始进入内外交迫的多事之秋。

    

第九章 :战后乱局(二)() 
大声呼唤:求关注!求点击!求收藏!求推荐!

    ……

    10月初,当中原大战结局已定的时候,赵振中便召集沂蒙自治政府和护卫军一众领导成员进行形势分析。

    会上,张明瑞在听了赵振中把参战中的几方评为输家之后,忍不住问道:“先生,既然蒋、阎、冯、桂,甚至国民党政权都成了大大小小的输家,那赢家是谁?是出兵关内的张学良么?”

    赵振中在以前世界中也曾从有关资料中了解过中原大战的情况,但这段时间冷眼旁观战局,并通过获得的消息印证自己以前所知道的资料,却又有许多新的感触。听了张明瑞的问题后,赵振中摇头说道:“张学良此次出兵关内,老蒋允诺把黄河以北的事务都交给他决定,表面上看他张学良占了天大的便宜,其实却种下了祸根。张学良眼下的这种风光很可能只是昙花一现。”

    见谷海川、张明瑞等人有些不明所以,赵振中便继续说道:“东北军现在总兵力大约不超过30万人,除了要维持原本占据的黑、吉、辽、热几省的防务外,还要防备苏联、日本两大个大敌,兵力上并不充裕。加上东北军去年和苏联因为中东路又打了一仗,伤筋动骨,其实力并没有现在表现的那样强大。而现在,张学良出兵关内,不但将察哈尔、河北、平津等地收入囊中,还把手伸到了山东,将青岛市也纳入掌中,就连山西阎锡山的余部也要看张学良的脸色说话,他张学良有那么大的胃口消化掉这么多地盘么?有那么多兵力兼顾过来么?”

    “现在东北军的主力在关内,如果东北有变,日本或者苏联趁关外兵力空虚发动攻势的话,那张学良怎么应对?要是东北根基有失,那张学良就是在关内占的地盘再多,也将是无根之萍。到时候,他不但要面临国内舆论的压力,就是蒋、阎、冯等人也不会放过压制东北军的机会。”

    东北军眼下占据的地盘包括了后世沈阳军区、北京军区以及北海舰队的防区,如此广袤的区域,单凭东北军不过30万的兵力肯定是不够的,更别说在东北还有苏联、日本这两个大敌在虎视眈眈。就是后世国家统一,内无军阀割据,外无强敌入侵,且一再裁军的情况下,这几个地方的正规野战部队、武警部队以及北海舰队合在一起的总兵力也不止30万。

    “春节前后,我曾和大家说过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日本可能会通过向外扩张的方式来挽救其国内经济。通过去年的中东路战争,日本人看清了东北军的虚实,现在又通过这次中原大战看清了国民党政权派系林立,勾心斗角的本质,加上东北军主力又调到了关内,没有比现在更好的时机了。当然,日本人从现在着手准备的话,那也需要一段时间,至少到明年春夏之前不会有什么大动作。”

    赵振中叹息道:“就好比一个家里,如果几个兄弟齐心的话,外人是不敢明目张胆地上门欺侮的,可现在自家兄弟几个打得你死我活,两败俱伤的时候,那些早就在一旁觊觎的人或势力又怎能放过这坐收渔翁之利的机会?更何况,张学良明知道日本人是他的杀父大仇,却还在7月份聘用日本人帮助他管理整个东北空军,把自己一方的虚实主动送给日本人?权衡利弊,日本人又怎会放过如此良机?”

    谷海川、张明瑞等人默然。

    “至于明瑞问到的赢家,除了日本人外,还有**。”赵振中解释道,“中原大战中,国民党几大派系打得你死我活,**却趁机发展壮大,更在7月27日攻占了长沙。这表明**不但度过了27年之后的低谷期,还发展壮大,重登中国的政治舞台,更拥有了改变社会现实的力量。现在中原大战尚未完结,老蒋就开始调兵遣蒋的准备对红军进行围剿,只看老蒋的这一反应就知道,红军乃是老蒋心目中的头号大敌。”

    “先生,那这场大战只是国民党新军阀之间争权夺利的混战么?”谷海川问道。

    “你这问题问得好。”赵振中笑了笑,便思索着说道,“蒋、阎、冯、桂之间的争权夺利只是这场大战的一个方面,是表象。在实质上,这场战争是国内各方势力对老蒋究竟是不是中国合法的最高统治者的争执之战。”

    “这场大战的根源是去年编遣会议上,老蒋处事不公,企图压缩他人部队而扩充自己实力,导致国内大小军阀不满。加上国民党的改组派、西山会议派以及汪精卫等人参杂其中,最终使得国内大多数国民党人都否定蒋中正及其控制下的南京政府的合法性。而老蒋为了维护自己所攫取的最高权力,不惜以各种方式排除异己、打击政敌,并诉诸于武力手段解决党内不同政见,才最终导致了这场战争。”

    “战争爆发前,老蒋在政治上不敌阎锡山的电报攻势,舆论几乎完全倒向阎锡山;战争爆发后,老蒋在前期军事上又不敌冯玉祥所部,多处败退;最终,老蒋虽然获得了战争的胜利,但却并非完全靠军事实力打下的,而基本上是用钱‘买’下的。不说老蒋在平汉线、陇海线上对冯玉祥所部收买的花费,光是让东北军入关挺蒋,老蒋就花了几千万大洋并以黄河以北的地盘做代价。从一定意义上说,是阎锡山这个山西土财主在财力、物力上输给了蒋中正这个当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混过的新锐。毕竟,老蒋背后有江浙财团以及英美的支持,比单凭山西一省之力支撑反蒋联军消耗的阎锡山要财大气粗多了。”

    “正因为如此,阎、冯、桂系这些输家才不会对蒋服气,肯定会变着花样否定老蒋政治上的合法性。今后,他们之间还有的斗呢。”

    “先生,那岂不是说反蒋联军就败在‘钱’上了?”邹德贵问道。

    “这么说也不算错。”赵振中点头说道,“战争是对综合实力的考量,除了部队的装备水平、技战术水平、指挥能力、作战意志等因素外,后勤物资的保障至关重要。反蒋联军的兵败,除了他们没有抓住几次关键时机扩大战果,痛失胜局外,主要还是败在后勤上。阎锡山不是神仙,他就是能力再高,政治优势再明显,也无法只凭一省之力来支持整个战争。同样,冯玉祥的西北军就是作风再彪悍,战斗力再强,饿着肚子也没法打仗。事实上,反蒋联军自身出现的问题,都是由财力、物力不足所引发的,如果反蒋联军后勤没有问题的话,老蒋早就败了。”

    “后勤方面至关重要。拿我们护卫军来说,我们在这几年里能发展壮大到现在这个样子,除了我们在座众位的努力外,周恬、周昊以及李云天等人同样功不可没。如果没有周恬、周昊在美国为我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物资供应,没有李云天通过四海实业将这些物资通过一定渠道及时运进根据地。我们也根本不会有有眼下的建设成果。”

    “嗯哪,要不是有周师姑、周师叔在美国为我们张罗,我们肯定没有现在这个局面,很可能连吃饱饭都成问题,更别说还收留那么多灾民、难民,建设那么多工程了。”刘成林开口说道。谷海川、姜一山、张明瑞等人均各点头赞同。

    “先生,那除了后勤这个决定性因素之外,反蒋联军这次战败还有哪些值得我们汲取的教训?阎、冯等人有没有责任?”谷海川又问道。

    “反蒋联军战败的教训有很多,但主要的无非是财力、物力不足,以及阎、冯二人没有抓住对自己有利的战机。由于财力、物力不足,阎锡山不但不能满足联军部队对作战物资的需求,更无法象老蒋那样拿出几千万大洋来拉拢张学良。另外,阎、冯二人分别在津浦线、平汉线上错失战机,也是联军失败的一大原因。”

    “阎、冯二人作为联军的最高指挥者,肯定要对战败负责。但若要仔细衡量的话,阎、冯二人在这场大战中已经尽力了,就是其中的一些错失,从整体上衡量的话,也是小节有瑕而已。”

    “物资供应不利,那是财力、物力有限。要说阎锡山最大的问题就是在津浦路方面,听信了张荫梧的谗言,怀疑傅作义要投向张学良,并因此防备傅作义而兵分两路,最终导致晋绥军在山东战场惨败。可实际上,如果阎锡山不分兵,仍由傅作义统率津浦路方面晋绥军主力南下,也不见得就能如愿打到徐州。在7月份的时候,南方桂系已经失败,老蒋已着手把蔡廷锴、蒋光鼐等部从湖南战场抽调出来向津浦路集中。也就是说,在傅作义指挥部队冲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