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穿越未来电子书 > 万里河山别样红 >

第318部分

万里河山别样红-第318部分

小说: 万里河山别样红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好吧,就叫你振中。”见赵振中语出坦诚,朱庆澜也不多客套,接着问道,“要我到这边来,不是说还有救助灾民的事情么?”

    “朱老,在说救助灾民的事情之前,我和望溪兄这几天一起陪您老到西北看看。让您老了解一下我们这几年建设的成果,也好明白我们是真的想救助灾民。”赵振中却并不着急,“保德这边朱老以前也曾来过几次,我们就不看了。按现在时间算,今晚赶到榆林,明天中午过后就能到兰州。”

    ……

    在通过黄河浮桥时,朱庆澜看着两座能承载载重5吨卡车通过的浮桥,不由感叹起来:“这浮桥的变化可不小,比以前结实多了。”

    “爹,你以前来过陕北和甘肃,我敢保证你现在到了肯定还会吃惊。”朱榕一边开车,一边满有信心地说道。

    似乎是为朱榕的话做注解,过河之后,朱庆澜看着新修不久的宽广公路,以及公路边田间地头上面带笑容劳作的民众、正在灌溉农田的柴油机水泵,心中很是感慨。曾几何时,陕北这边在井岳秀治下,民众脸上只有苛捐杂税所逼迫出来的愁苦,哪有现在如此舒心的笑容?

    “榆林东边这几个县,是春节之前才被我们掌握。开春后把地分了,家中困难的都由政府提供了补助,农闲时又在原来基础上整修了道路。当然,按照惯例,我们新掌握地区都要实行最低两年的免税,除了大额交易商税外,免除一切税赋。”赵振中在一边解说道,“榆林往西,我们掌握早的地方还要更好些。等明天一早朱老就会见到的。”

    一路上听着赵振中和朱榕的解说,看着路边的景象,以及来往运送物资的车队,朱庆澜真的难以相信这是自己所多次往来并熟知的陕北。

    快到榆林时,朱庆澜看到天空中在飘着的风筝和旷野里奔跑嬉闹的孩子,不由脱口赞道:“好一幅农园景象”

    “呵呵,今天是星期天,这个年龄正是贪玩的时候,在学校里关了几天,估计现在正抓住机会撒野呢。”赵振中笑道。

    随即,赵振中就把现在推行的免费强制教育解说了一遍。当朱庆澜得知,人民军控制区域内凡是年满7周岁的儿童必须去学校上学且不用家里负担时,便连声叫好:“这个措施好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可是事关国家兴旺的大事,轻忽不得。不分贫富贵贱,一体教育,好啊”

    “爹,象这种措施,我们人民军政府可太多了。估计你要是下车和路边的老农唠起来,能说上几天。”朱榕一边减慢速度接近榆林,一边兴奋地说道,“自从我到这边了解到我们党的政策,见识到我们党领导下的民众生活,我就知道,这就是我以前所向往的,也是我今后要为之奋斗的。”

    听朱榕毫不掩饰自己对民众党、人民军的拥护,心中还是有几分复杂情绪。毕竟,人民军可是在当局那边挂号的“乱匪”。可这“乱匪”治理之下的民众生活,却比国内那些自诩“模范”的省份强出太多了。

    ……

    接下来的几天时间,朱庆澜在赵振中、朱榕的带领下,走马观花的参观了海原的西北军政大学、已经竣工的靖边黄河大桥、即将完工的宁夏—兰州铁路和已经修成的兰州—酒泉铁路、仍在施工的刘家峡大型水利工程、永昌以北的钢铁冶金基地等一系列大型工程建设成果。

    当然,在此期间,朱庆澜也曾抽空亲自询问过几个不同地方的农民、工人的生活情况。而得到的情况却又再次证实民众党、人民军是真真切切的在为民众谋利益。甚至就连几户家中土地被政府征收的地主,也对人民军称赞有加。这实在让朱庆澜有些奇怪。

    “你家中的地被征收,你就真的没有一点怨言?我听说人民军曾经清算、处置过不少地主,你就不担心?”朱庆澜问一个在兰州一家小酒店结实的乡绅。

    “要说没有一点怨言,那肯定是假的。毕竟自己的产业被征收了嘛。不过,那已经是过去的事情了。”曾在报纸上见过朱庆澜照片的李姓乡绅很健谈,“说起来,人民军还是讲道理的。在按照家中人口留下一定耕地供我自用外,其他征收的土地虽然我当时没有拿到现银,但却在其他方面予以补偿,比如说,鼓励你兴办工商,并按照征收田亩数量一定年限内免除一定数额的税收。或者按照征收你的田亩数量作价入股,成为政府控制下一些大企业的股东,等企业赢利后可按年分红。这两种方式,可比白拿强太多了。”

    “我原本经营了一家店铺,就入股了毛纺企业,人民军占领这里近4年时间,我的店铺一直免税,企业那边也拿了两年红利了。”李乡绅捻着胡子,笑眯眯地继续说道,“从大清到民国,经历的多了,对比之下,觉得还是人民军这帮娃娃说话算数,不孬”

    “至于被清算、处置,甚至被枪毙的,确实有不少。不过,那些人被处理了,这附近的百姓心中却在叫好。那些人,不是身有血债,就是当过惯匪,做过贩卖鸦片、巧取豪夺、逼良为娼等恶事的,而且对这些人的处置都是经过民众大会公开进行的,没有冤屈。”

    顿了顿,李乡绅有些自得地说道:“我以前家中虽然地产不少,可那都是祖辈辛勤劳作积攒的。而且,一直做救济灾民、修桥铺路等善事,人民军还给我家门框上钉了个‘开明士绅’的牌子表扬呢。”

    ……

    一个多星期的时间了解下来,朱庆澜对人民军、民众党的所作所为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也打消了对朱榕加入民众党、人民军的那一丝不满。自己亲眼所见的一切,使朱庆澜意识到,民众党、人民军在西北的作为已经是民心所向。

    在民国这个充满各种陈腐气息、尔虞我诈的社会里,民众党和人民军这样一股新生的势力宛如一股涤荡尘埃的清风,正展现其越来越强大的生命力,也势必在中国未来的局势变化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朱庆澜知道,自己是应该和赵振中好好谈谈了。。。。

    更多到,地址

    

第十七章 :比邻天涯(一)() 
第十七章:比邻天涯(一)

    “这几天看的、听的也不少了,该说说救助灾民的事情了吧?”5月3日,朱庆澜在见到赵振中、朱榕时,忍不住开口提及前事,“这边虽好,我却不能长待,还是早点把事情定下来的好。”

    “通过这几天的初步了解,相信朱老应该明白我们西北确实有收留、救助大批灾民的诚意,更有这个实力。”见朱庆澜主动提到救灾的事情,赵振中也不多做客套,直接说道,“不过,由于我们和南京当局处于敌对状态,肯定无法派人到邻近省份或其他地区招收灾民并转移到西北。因此,想请朱老出面招收灾民并转移到这边。”

    “这确实是一大善事,不过,若是大批向西北转移灾民,特别是灾民中的青壮,恐怕南京当局也不会同意啊。”朱庆澜有些为难。

    朱庆澜的担心是有道理的。若转移的都是老弱妇孺,那等于替南京当局减轻了大量负担,应该比较容易,可青壮是会被训练成武装力量用来和南京作对的,南京当局的那些大员们应该不会昏庸到资敌的地步。

    “我们并不需要移来的灾民以青壮为主,相反,我们希望移来的是以少年儿童、适龄妇女为主,加上适当比例的青壮。”

    说完后,见朱庆澜有些奇怪,赵振中又进行了解释。

    少年儿童在和适龄妇女在大灾之年是生存能力很弱的群体。其中,少年儿童的数量和成长却又关系到一个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的情况。人总是会长大的,现在的儿童几年之后就是少年或者是成年。因此,对于少年儿童这样的群体,西北方面是愿意花大力气来接手培养的。况且,赵振中至今无法忘记当年听朱庆澜所说的“饥饿之下,幼童成为他人口食”的惨状,现在西北这边有能力,尽量多救助一些无家可归的幼儿及其家人,也会减少一些人间惨剧。

    而适龄妇女,在大灾之年,往往成为毫无做人尊严,被辗转贩卖的“货物”,甚至有时也会成为别人口中之食。救助、收留适龄妇女,除了能救人一命并解决女工短缺的原因外,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西北前些年连年灾害所造成的男女比例失衡的问题。让区域内适龄男女尽可能组建家庭,这也是民众党政府要考虑的事情。在禁绝区域内的ji院后,男女比例要是长期严重失衡,这是不利于区域内安定的,也不利于人口增长和边疆稳定。

    至于青壮男子,哪怕南京当局有明确限制,但饥饿之下,也肯定会有不少人跟随进入西北。何况,赵振中对南京政府治下各省地方政府执行命令的程度是持严重怀疑态度的,只要有确实利益,那些诸侯肯定会对有关灾民组成睁一眼闭一眼。只要到西北的灾民中有四分之一青壮人口,那就是胜利。

    对于灾民中的老人,赵振中是不抱太大希望的。大灾之年,一家之中,为了节省一口饭食给儿孙,老人往往是最先去世的。况且,长途跋涉加上水土不服,老人又很难承受这番辛劳。当然,若是能救助一些老人来西北,赵振中也乐见其成。至少,老人们照顾那些失去亲人的孤幼还是没问题的。

    “我们的想法是,尽可能把孩子多的灾民全家移到西北;救助、收留孤儿和单身女性;适当招收一定比例的可靠青壮。”

    听完赵振中所说,朱庆澜沉思片刻,觉得这个想法确实不错,便点头赞同。随即又问道:“那西北这边究竟准备接收多少灾民?”

    衡量了一下周安舒、田云逸等人上报的数据,考虑到还要留出一定余量空间,赵振中回道:“从今年开始,西北这边准备用5到6年时间,接收两千万左右的灾民。”

    “两千万?”朱庆澜咋舌。

    “朱老也看到了,我们在宁夏、甘肃两省已经建立相当完善的农田水利工程。仅凭这两省每年出产的粮食,我们就能供应两千多万人每年生活所需。而且,有关粮食产量随着可耕地数量的增加,以及水利条件、耕作技术的改善,也会逐年增长。另外,我们掌控的西北地区,现在总人口还不到千万。”

    赵振中并未夸口。到34年底,人民军控制的宁夏、甘肃两省已经有耕地2785多万亩,采用套种方式可一年两到三熟,当年产各种粮食共545万吨,平均亩产粮食斤。按每人每年消耗粮食200公斤计,仅凭粮食一项就能供2700多万人一年吃食。而除了粮食生产之外,畜牧业、渔业、家禽养殖业每年又提供了数量可观的肉食和蛋类。

    朱庆澜这几天虽然是走马观花式的参观了人民军控制区域内的一些建设成就,不过,从民众面带红润和路边小摊、饭馆中花样众多的吃食来判断,西北现在的家底确实不错。何况,赵振中作为西北最高领导人也没有必要夸大其辞给自己找麻烦。

    “你这边能收容得起,我却未必能收留够这个数量啊。”朱庆澜有些苦笑,“去年虽说北方省份旱灾不轻,灾民数量也不少,可愿意背井离乡到西北的灾民也远远不到两千万。今后几年若是年景好,那你们的打算不是要落空了?”

    “我们倒是都盼着风调雨顺、民众安居乐业。可国内连年战乱,各地鲜有兴修水利顾及民众的,结果就是大雨洪灾,小雨涝灾,无雨旱灾。我们多准备一些总是好的。”

    朱庆澜也知道赵振中所说的情况,当下点点头,不再继续这个话题,转而说道:“同南京和地方省份打交道的事情我可出面办理,相信凭这张老脸,各路大员应该会卖个面子的。不过,灾民可不能空着肚子一路到西北,沿途所需的粮食也不是个小数,这个怎么解决?”

    从招集灾民,到安排运输,直到灾民进入西北之前,这期间的时间不会短。而这其间所需要的粮食、衣物以及运输所需要的费用更不是个小数,不解决这个问题一切都无从谈起。朱庆澜知道西北这边现在家底殷实,可若是由西北提供这些物资的话,那与西北处于敌对状态的南京当局及其治下的地方政府肯定会把这些物资以“敌资”名义全部吞下。

    “这个我们已经考虑过。我们想用华美公司的名义提供一笔资金和粮食、衣物等救灾物资,供朱老招集、转移晋、冀、鲁、豫、绥、陕、川等省灾民用。”赵振中笑了笑,“我想有美国公司出面,加上朱老的面子,南京和各省地方应该不至于乱来。”

    “这个法子倒也不错。不过,你说的这些省份基本上都是北方,南方灾民不管了?”朱庆澜有些疑惑。

    “西北这边气候、环境、语言和浙、两江、两广、两湖等省迥异,又距离太远,若是把那里的灾民向西北移送,恐怕不是好事。而北方省份的灾民到西北,在适应气候、环境方面问题不大,语言又基本能沟通。加上北有平绥和正太、南有陇海,运输也应该不会太过困难。”

    赵振中解释完,想了想,便又补充道:“为了加快运输,可由华美公司出面,从美国引进几部内燃机车加挂大车厢。陇海线上,从河南开封到陕西西安每两天一趟;平津、平绥线上,每天一趟。不过,四川到西北,只能走川北、陇南,限于交通状况,恐怕也就能用马车了。”

    这样一来,铁路每月至少可运送27万灾民,一年最低也是300多万。再加上加上公路运输以及自行赶往西北的,每年到西北这边的灾民数量至少能达到400万左右。

    听赵振中这么一说,朱庆澜心中也就有数了。要想办成这件事,至少要和南京当局、太原阎锡山、西安邵力子,还有成都刘湘好好交涉一番。救助、移转灾民,这从南京到地方在明面上应该都难以说出个“不”字来。不过,其间的种种关卡却肯定不会少。

    “南京那边,我们可以同意在3年后上交4列内燃机车做代价,加上我们免费为当局解决了如此众多的灾民生活问题,又有美国人和朱老的面子,应该问题不大;太原方面有人民军、华美公司、山西当局年初签定的协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