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穿越未来电子书 > 万里河山别样红 >

第323部分

万里河山别样红-第323部分

小说: 万里河山别样红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由于自成立以来,民众党就奉行以民众为基石,以国家、民族为依托的“民众主义”,因而在了解该党的真实面目之后,民众党内对赵振中所提出的这一系列准则一致通过。

    这也是为何邹德贵现在能对陆近礼、陈敬棠两人侃侃而谈的原因所在。这其中不仅有邹德贵自己的认识,也体现着民众党的会议精神。

    “贵方对**‘以邻为壑’,真的只是因为在国家、民族上的认识不同?不是因为地域上的利害?”在清末、民国官场上耳濡目染多年,见识过各样人等表演的陈敬棠有些难以置信地问道。

    勿怪老先生不信,想当初,商震辛亥时也曾是不惜性命参与**的热血青年,可后来却在绥远种罂粟、制鸦片、卖车皮……甚至在做山西省长的时还为争夺村政处的几十万元和老先生撕破了脸。这以往种种,也使得老先生对邹德贵所说的充满怀疑。

    “要说利害,贵我双方的利害关系应该更严重,可我方进占晋西北以来却愿意与贵方和平共处。而导致我方出兵的原因却又是晋绥军在宁夏北部、陕北对我部的攻击。”或许感到自己词锋逼人,杨天明缓和下又道,“陈先生现在有疑虑很正常,不过,我们人民军做的究竟如何,今后的事实会说明一切。”

    “老朽拭目以待。”陈敬棠不紧不慢地跟了一句。

    ……

    8日的会谈结束后,陆近礼、陈敬棠便将有关进展情况电告了阎锡山。

    看着手中那份长长的电文,阎锡山心中的一块石头落了地。只要人民军没有和**串通一气,那对晋绥、对西北乃至华北都是一大好消息。而身处各方势力之间的太原当局也更能游刃有余,为自身谋得最大利益。

    对于人民军所提的,只要晋绥军不主动进攻或协助其他势力进攻,以及晋绥军不投敌卖国两个和平共处的前提条件,阎锡山思量了会儿,也点头认可。只要老蒋的中央军不进入山西,那这两个条件答应下来并不困难。就是万一老蒋派兵进来了,想法让中央军顶到前头就是。

    汾河水库的事情虽然没有解决,不过阎锡山也心中有了底。至少,人民军还是有克制的,不会动辄就水淹太原。在无法强行迫使对方停止有关工程的情况下,阎锡山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至于陆近礼在电报中提到的人民军警示太原工业过于集中的情况,阎锡山虽然认为有一定道理,可随即摇摇头便将有关说法抛在脑后。眼下西北实业公司旗下的各产业大多已经进入了实质生产阶段,这个时候搞什么搬迁,费时费力不说,还会少赚不少钱。眼下国内基本上还算平静,只要人民军这边能稳住了,未来山西基本上不会有大的战乱。这种情况下搬迁,那不是花钱打水漂玩,自己跟银子过不去吗?

    心情大好之下,阎锡山又电告陆、陈二人,要他们抓住机会多在晋西北了解一番。看看能否发现人民军在短短几年内就发展到如此规模的内在原因,也看看能否找到人民军内在的弱点,以便为太原制定有关政策提供依据。

    对于陆近礼、陈敬棠在9日提出的“想四处看看”的请求,邹德贵、杨天明只是有限同意,毕竟,人民军在晋西北有不少的秘密,可不能随便就泄露出去。为了保证不出娄子,邹德贵找来后勤部在这里派驻的方允中,又安排了几名战士护卫,由他们带陆、陈两人到农村去看看。

    在人民军进占保德之前,陆近礼曾以西北实业公司董事长的身份多次到华美工业区洽商业务,加上这两天已就近看过华美的一些产业,因而对邹德贵的安排并无异议。而陈敬棠曾主持山西省村政处,此次到保德也希望能多了解人民军在晋西北的作为,也同意邹德贵的安排。

    陆、陈两人跟方允中等在晋西北的几个偏僻县里转了10多天,又拿到了邹德贵提供的一些书面资料,便心绪复杂地返回太原。

    在陆、陈两人心里,一直觉得山西被誉为民国的模范省,村政建设也是独居特色,加上阎锡山治理山西多年,这晋西北几县的民众怎么也该感念太原当局的好才是。但让两人沮丧的是,分到田地并且两年免税的农民几乎全在人民军的帮助下忙着整修河道、水渠、打井,保证夏粮收成,没人还想着太原当局和阎锡山。

    加上人民军在各县推行小学、中学的免费教育,以及枪毙身负血债的地主恶霸等措施,人民军政府在这半年时间里已经获得了晋西北9县民众的广泛拥护。甚至一些被征收了多余田地的地主乡绅也一边私下里发着牢骚,一边期盼着人民军能按时兑现承诺的红利或免税。

    而各个村口、主要道路上不时闪现出来的经过人民军组织、训练的盘查人员,又真切地提醒着陆、陈两人:人民军对晋西北的控制严格、有效,并且已经深入到最基层

    ……

    6月22日,一身疲惫的陆近礼、陈敬棠赶回太原面见阎锡山。

    当听陆、陈二人说完这些天的见闻后,阎锡山也暗吸冷气:“这才半年左右,西北9县真的就变天了?真的没人对省府感念?”

    一直以来,阎锡山都自诩其对山西治理的功绩,以山西民众对他的拥护为自豪。可现在陆、陈两人传回来的消息却让他的自信有了动摇。这才半年,若是再过个一、两年,恐怕晋西北9县就真的再难找到心向太原的人了。想到此处,阎锡山不禁有些颓然。

    应当说,阎锡山治理山西确实有功绩。不过,他推行教育不假,却不象人民军那样实行免费教育;他发展工商也不假,可获利的却是家有产业的地主和富商;阎锡山对农民征收的田赋与其他省份相比确实算低的,可再低也比不过按人口分地和两年免税。同人民军相比,阎锡山在山西推行的所谓善政相形见绌。况且,占人口多数的无地、少地的农民在阎的善政中根本就享受不到实际益处,晋西北9县在半年左右便被人民军征服了民心也就不奇怪。

    “这人民军又是两年免税,又是免费教育,在修建防御工事的同时还组织人力兴修水利,他们真的能负担得起?”不甘之下,阎锡山又置疑道。

    对经济在行的陆近礼这些天就在思考有关问题,当下便回道:“西北那边地处偏远,山多地少,人口不多,免除两年田赋、实行免费教育确实减少了收入、增加了负担,可人民军守着华美工业区,每年的进项足以弥补相关开支。若加上从一些地主恶霸手中得到的资产,还会有剩余。”

    “人民军还有另外的财源。”陈敬棠补充道,“宁夏的畜牧,青海的盐,陕北的煤炭,这可都是财富。人民军若是开发利用好了,对新占区域两年免税完全能做到。”

    “芷庄,你以前负责过村政处,你说说,人民军在农村推行的政策真的就那么好?我们能不能拿过来用?”阎锡山依然心绪难平,想找到对方的不足或者找到能为己用的方式。

    “我这些天也在琢磨,觉得人民军实行似乎与‘井田制’类似。”陈敬棠皱眉说道,“当然,这种说法难以对人民军在晋西北推行的政策进行说明。”

    “‘井田制’?你没说错?”阎锡山惊讶道。

    一边的陆近礼也难以置信地看向陈敬棠。

    井田制是我国古代社会的一种土地制度。据说,夏朝曾实行过井田制。商朝、周朝的井田制因夏而来。到西周时已经发展很充分。到春秋时期,由于铁制农具的和牛耕的普及,井田制逐渐瓦解。

    《孟子?滕文公上》载:“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从这一记述来看,井田制应当是一种土地公有制度。当然,由于周仍属于奴隶社会,这个“公”也只是周王室或其他贵族的“公”。

    而根据一些论述,周朝施行井田制,其下的土地一律不准买卖,只能由同姓依照嫡庶的宗法关系去继承。耕种井田的农业庶世也随着土地同属于领主阶级所有,终生不得离开土地,更不准转业。

    人民军现在推行的土地政策,是在每村拿出10到30的土地作为村集体公用地后,再将剩余土地按人口分配到个人手中。

    村集体公用地,一是保障村里新增人口的土地分配;一是其出产作为村里公共开销。新增人口分地或公共开销都要举行村民会议,在政府工作人员主持下列明帐目并予以公示。通过这种方式保证公开、公平、公正。

    按人口分配的土地不准买卖,但在缺乏劳动力或者从事其他产业时可以转租,或者由村集体收回。转租的租金不能超过政府所定田赋的两倍。

    而按照规定,人民军政府每年夏、秋两季,将按照每亩田地出产总计征收十五分之一的田赋。当然,由于这两年人民军在晋西北免税,田赋也就不用征收。

    陈敬棠大致介绍了一番人民军在农村中推行的政策,又指指带回的公文包:“那边提供的一些资料都在里面,应该比我说的详细些。”

    听完陈敬棠的介绍,阎锡山既震惊又庆幸。

    震惊的是人民军竟然只按十五税一征收田赋。要知道,南京当局一再鼓吹的“二五减租”,在施行后,虽说要求地租不得超过收获的30,可由于地主阶层的活动,最终仍保留了各类地租最大不得超过45的弹性规定。而这种所谓的弹性规定,实际上却导致各地地租居高不下。就连阎锡山自得的山西模范省,地租平均水平也不低于20,是人民军规定的十五税一的三倍

    阎锡山庆幸的是人民军能够遵守协定不向晋绥两省其他地方扩张。人民军现行的政策实在太有吸引力了,若是任其向外扩张,估计几年后晋绥两省还感念阎锡山好处的人可就真的不多了。不过,这样被动可不行,总得找个有效的应对法子才是。

    从这开始,阎锡山一有空闲就拉着陈敬棠、陆近礼以及晋绥方面的有关人员研究对策。在借鉴、消化人民军政策的基础上,总算捣鼓出一套阎锡山认为可行的方案来。

    7月29日,阎锡山在太原讲演,宣称防共的根本办法是实行井田制及农民武装自卫。其后,在9月8日,阎锡山在太原讲演时,又进一步提出“土地公有权为澈底防共之法。”

    阎锡山的这种说法,实在让南京当局的要人耳目一新。一些人甚至私下嘀咕:“这阎老西莫不是被赤化了?”就连老蒋心中也有些诧异。

    当阎锡山专门呈文南京,希望同意在山西实行土地村公有的试点时,老蒋看完有关资料后虽然同意其所请,但也叹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阎百川身在太原,距离共党、人民军近,就想学人家。这想法不错,但恐怕是推行不了啊。”。。。

    更多到,地址

    

第十八章 :明修栈道(一)() 
第十八章:明修栈道(一)

    通过阎锡山上报的《土地村公有办法大纲及说明》以及其他相关资料,老蒋看的很清楚:**能实行土地**,靠的是消灭地主、富农,也就是依靠大棒;人民军则通过镇压有血债的地主恶霸震慑了其余地主乡绅,同时,又以红利、免税等吸引地主乡绅让出土地,减轻了阻力,是大棒加胡萝卜,这便使得按人口分配土地的政策能够顺利推行。

    但**和人民军的政策却难以在南京政府治下推广。原因无他,南京当局及其治下的各省政府和军队中,大多官员家里都置办着或多或少的田产。南京当局或者阎锡山领导下的山西省要想推行土地村公有,势必触动那些家有田产的各级官员切身利益,而这些遍布朝野内外、从上到下的大小官员就是新政策推行的最大阻力

    这些政府官员明了政府的财力窘迫情况,用免税、红利等说法根本就打动不了他们。至于强行动武,那连想都不用想,别忘了,有不少地主出身的军官或带兵或身居高位,硬来的话,恐怕这些人就会先反了。

    实际上,当初孙文所提出的三民主义中,所谓“民生主义”就是希望能通过一定方式收取地主阶层手中土地,但“民生主义”从提出来后,任凭孙文及其党羽鼓吹,国内那些大大小小的地主根本就不买帐。即便后来广州政府一路北伐,也不敢过于触及地主阶层的利益,仅仅提出了个后门广阔、弹性十足的“二五减租”来。有这样的前例在,阎锡山要想实现土地公有,谈何容易

    当然,阎锡山也不是不知道其中的利害,这从他只提出土地村公有而不是国家公有或其他公有方式就可见一斑。不过,阎锡山还是低估了山西地主老财们对土地那种根深蒂固的执念。

    政策再好也要靠人来推行,在没有外力强制推动的情况下,要那些各级政府官员和乡间作威作福惯了的地主老财们主动把土地等产业上缴,那真是拿钝刀子割他们的心头肉

    在官员和地主们看来,阎锡山愿意把他自家土地拿出来,除了阎老西现在身居高位用不着从土里刨食外,还因为土地村公有并由村公所出面管理后,最终的利益还是落到了阎锡山这个山西王手中。这在实质上不过是左手换右手罢了。如此结果,又怎能让那些大小官员和地主们心服?

    官员和地主们相互勾结、阳奉阴违、办事拖拉之下,阎锡山所谓的土地村公有政策,从一开始推行就走了样。无权无势的乡间小地主成了这一政策中利益受损的主体,而那些高级官员和有势力的大地主则依然逍遥。不说别的,就拿太谷孔祥熙家族来说,就是阎锡山惹不起的。再加上不好触动其他山西籍的高级政府官员、将领的利益,土地村公有政策推行得非常缓慢。对此结果,阎锡山也无可奈何。到后来抗战爆发,阎锡山的土地村公有也便偃旗息鼓,不了了之。

    事实上,到35年7、8月份的时候,阎锡山的虽然在关注土地村公有,可同时他把更多精力放在了引发国人怒潮的华北事变,特别是何梅协定披露后的华北局势上。

    华北事变是35年日军在华北同中国政府和军队一系列冲突事件的统称。在日军尚未对宋哲元抛出《华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