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穿越未来电子书 > 古墓贼影:中国盗墓史全记录 >

第58部分

古墓贼影:中国盗墓史全记录-第58部分

小说: 古墓贼影:中国盗墓史全记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连房子都舍不得花费巨资兴建的汉文帝,怎么会对自己的陵墓建得过于豪华呢?这是明摆着的事。汉文帝生前立下诏书,告诉群臣自己死后要施行薄葬,不要什么陪葬品。历史上的许多记载都显示,汉文帝的陪葬品,都是些不值钱的瓦器,根本没有金、银、铜、锡之类的随葬品。

    一直主张薄葬的汉文帝陵墓并没有避免被盗掘的命运。西晋时期,建兴年间,还是有盗墓者抱着侥幸的试试看的心理,进入了汉文帝的墓『穴』,结果盗得的金银珠宝不计其数!

    我们有理由这样认为,汉文帝的所谓薄葬,其实是一场政治秀和道德秀。汉文帝依山为陵,开凿石头作为棺材,就是为了防盗,也为自己的薄葬做了反面的注解:你薄葬了,成穷人了,干嘛还在坚固的山石上费工费力开凿墓葬呢!还有一种解释就是,或许汉文帝和其他前代君王相比,真的节俭薄葬了。但是作为一国之主的君王,再怎么节俭,里面的宝物也比寻常百姓的多,这足够让盗墓者趋之若鹜,铤而走险了。

    还有一种情形更是让人啼笑皆非,竟然将自己的“薄葬”宜言,写在了墓门上。除非盗墓者是瞎子,否则看到墓门上的“哭穷”,说不定会“知薄而退”呢?

    关于“哭穷”一事,我们在前面的章节里也已经提到过徐州的小龟山楚王刘注及其夫人的合葬墓。为了劝阻偷盗者,墓道外侧的塞石上写着一段情真意切的“穷人告白”。虽然他情真意切的对盗墓者哭穷,终究没有躲过被盗挖的厄运。

    诅咒恐吓也上场

    事实证明,像小龟山汉墓这种哭穷式的“跪地求饶”根本不起作用,怎么办呢?那就只有破罐子破摔,撕破脸皮,『露』出狰狞的本来面目。古墓的防盗也是一样,我好言相劝,不要挖我的墓,你非不听。那我就诅咒你,你要是敢破坏我的墓,我就让你不得好死!

    现有资料仅山东济宁汉墓石刻防盗咒语“诸敢发我丘者令绝毋户后”一例。这在我国古代的许多文献里也有相关的记载,但是并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也许作为一个盗墓者,过得就是今天不想明天事的日子,那些恐吓诅咒所起的作用真可谓微乎其微。盗墓本身就是被人诅咒、被人骂的缺德事,从事这些危险游戏的家伙们,根本不理这一套。不过,还真有催命的咒语,就出现在埃及法老的陵墓中。

    古埃及第十八王朝法老图坦卡蒙国王的陵墓上镌刻这样一句墓志铭:“无论是谁『骚』扰了法老的安宁,死神的翅膀将在他头上降临。”从表面上看,虽然这句咒语读来有点『毛』骨惊然,无非是想告诫那些企图窥视墓『穴』的后人,望而却步,但是咒语却神奇地应验了。1922年英国考古学家霍华德·卡特及其同伴进入图坦国王的墓『穴』,此后不久,卡特就由于被蚊子叮咬感染而神秘死亡。此后一直到1935年,与图坦卡蒙陵墓发掘工作直接或者间接相关的21名人员先后死于非命,这些人中包括主要发掘人卡特的助手、秘书及其家属等,这个咒语的传说便不胫而走。究竟是什么原因,直到现在,医学界也不能给出一个确定的结果。

    刻上咒语对于目不识丁的盗墓者来说,根本没有效用。于是墓葬中就产生了这样一种吓唬人的玩艺——镇墓兽!镇墓兽是楚墓中常见的随葬器物,也是楚漆器中造型独特的器物之一种。此种器物外形抽象,构思谲诡奇特,形象恐怖怪诞,具有强烈的神秘意味和浓厚的巫术神话『色』彩。迄今出土的镇墓兽共约200件,均为战国时期文物,以战国中期为多。我们通常看到的天王俑,其实也是镇墓用的。一手持着宝剑,一手托着镇妖的宝塔,脚下还踩着小鬼。这样的护法天王,面目狰狞,在黑咕隆咚的墓葬中碰见了,冷不丁一看还真能把人吓个半死。

    为防泄密用哑巴

    清西陵泰陵的方城南墙中,有一个洞口,称作古洞口,是登明楼、上宝顶的必经之处,古洞口内有一个小院落,面与琉璃影壁相接。因为这个小院的前半部分呈弧形,酷似月牙,所以又叫做“月牙城”,俗名又叫“哑巴院。”

    为什么叫“哑巴院”呢?这里有一个传说故事。“哑巴院”迎面的琉璃影壁是进入墓『穴』的隧道口,封闭墓『穴』的出口处是整个陵寝的最后一道工序。按照历代惯例:凡参与修筑墓『穴』晚期工程的工匠,当皇帝的梓宫(棺椁)入葬后,怕他们泄『露』墓内秘密,一个也不准活着出去,都得给死去的皇帝殉葬。

    清朝已革除了殉葬这一恶习,但是封闭墓『穴』的一批工匠放出去又怕他们泄『露』了进入墓『穴』的位置和墓『穴』的秘密,将来有人盗墓,于是监工大臣们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就叫哑巴来完成这最后一道工序。这样完工之后即使这些哑巴放出去他们也泄『露』不了秘密。于是在建陵将要竣工,只剩下封闭墓『穴』和修筑“月牙城”这最后一道工序的时候,监工大臣们从全国各地选来的哑巴聚集到这里来做封门的前后工程。但监工大臣们还不放心,叫这些哑巴们白天休息晚上做工,使他们不分白天黑夜,整天『迷』『迷』糊糊的不知干了些什么。完工之后,使这些哑巴发配到边关服苦役。因为“月牙城”是哑巴们修建的,所以人们又叫它“哑巴院”。

    月牙城在方城以北,因为它的形状如同一弯新月,故而取了这个形象而动听的名字、福陵月牙城周长二十三丈四尺三寸,高一丈六尺五寸,城内空旷、沉寂,只有北墙正中镶嵌的一座彩『色』琉璃照壁,为这座空城增添了一点生气。这座照壁又叫“月牙影壁”。正中的“盒子”内镶有象征富贵的牡丹花及花瓶,枝叶繁茂,五光十『色』。据说,这座照壁是地宫的入口。

    月牙城尽管名字十分动听,却有不少令人『毛』骨悚然的传说。相传,当年在修地宫之际恐怕修陵工匠泄『露』地宫秘密,在地宫建成后,把所有工匠集中在月牙城,给他们每人吃上一种『药』,这些人立即都成了不会说话的“哑巴”,从此人们称月牙城为“哑巴城”。也有些人说,修地宫时,招来的工匠全部不会说话。因为地宫口就在月牙城的北墙上,所以将月牙城叫哑巴院。还有人说,修地宫时恐怕工匠暴『露』地宫秘密,当梓宫进入地宫之后便将所有工匠全部封闭在地宫里边了。其实这些都是不经之谈,并非信史。

    月牙城这种建筑形式是清代陵寝的一大特点,在明代及其以前的陵墓中是没有的。它是方城和半圆形宝城之间出现的一个特殊空间,并在此修建了“蹬道”,以上下方城和宝城。

    殉杀工匠最残忍

    中国古代的殉葬习俗出现在距今约6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时期。山东龙山文化的大型墓葬中常有人殉现象,多者可达几十人。进入商代,这种残忍的丧葬制度空前发展,将贵族生前的奴隶、妻妾、近臣等殉葬墓主人。商代人的灵魂观念认为人死之后,灵魂在另一个世界中仍然长存不息,而墓葬则是墓主人死后在另一个世界的居所,殉葬的奴隶、近臣等人在阴间仍能陪伴、侍奉墓主人。河南安阳的殷墟遗址是商代晚期商王朝的都城所在,这里发现了商代的大型宫殿遗址和王陵,一般的大型墓葬中都有殉葬者,几个到几十个不等,有的大墓中人殉数量可达两三百人。

    汉代之后,统治者虽然明诏废除人殉制度,但人殉现象却始终存在,尤其是十六国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时常发生殉葬现象,如后燕慕容熙的妻子苻氏死后,慕容熙竟然要求其嫂子张氏殉葬。

    使殉葬成为一种不可更改的制度的,是明太祖朱元璋。明代从朱元璋开始,规定残酷的后宫殉葬制度。据记载,朱元璋次子死后,朱元璋下令其王妃侍妾殉葬,被迫殉葬的竟有38人,而明成祖朱棣死时也有30多个妃嫔殉葬。对于妃嫔殉葬,明代法令中有明文规定,贵妃以上封号、生子并被封为藩王以及功勋之女可以不必殉葬,其余妃嫔无一可免。这种残忍的制度一直持续到明成宗时期,直到明英宗才将其废除。然而,继明朝入住中原的满清却重新启动人殉。直到封建社会灭亡,人殉制度才真正消亡。

    在历史悠久的殉葬史中,有这样一种特殊的人殉,殉葬的人既不是墓主人生前忠诚的奴仆,也不是亲昵的侍妾,而是那些为贵族修建陵墓的工匠。他们之所以悲惨地沦为殉葬品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确保墓葬的隐秘,防止被盗。

    这种将工匠和知情人就地处决的旧例恶习,一般出现在早期帝王级丧事中,并美其名曰“殉葬”。实际上,这是为了防止知情人泄密而采取的灭杀活口的行为,是一种反盗墓手法。这种方法是极其违反人权的,虽然工匠被诛,却依然难逃盗墓者的黑手。用古话说,这是“天理循环,报应不爽”。

    在历史上,有些君王为了避免陵墓的秘密外泄,常常在工程竣工之时,为了一己之私利,将成千上万名工匠役夫全部杀害。

    相传阖闾死后,他的儿子夫差在虎丘山为阖闾修建墓葬。墓葬修建完毕后,夫差害怕这些工匠知道墓葬秘密,心想,“这么多人都知道我父亲的墓葬地址,如果有一天他们利欲熏心,结伴挖盗坟墓怎么办呢?”于是他想出一条毒计。有一天,他召集了参与阖闾墓修建的一千多个工匠,设宴请他们观看鹤舞。狂欢饮酒到深夜后,他命令手下官兵,将这些工匠全部杀死。

    苏州西北阊门外虎丘,有一块石头可以容纳千人席坐,被称为千人石。千人石依山傍水,形状奇异。相传,千人石下面有一个万人坑,吴王夫差杀死造墓的工匠后,将工匠的尸体扔到万人坑。千年以来,每逢阴天下雨,千人石常有淡红的“血水”渗出,将四周的土地浸染的血红,所以千人石也叫“渗血石”。当然,石头是不会渗血的,这个现象有着科学的地质解释,是因为石头含有大量的氧化铁,遇到雨水游离出来,呈现红『色』的血水状。人们将这种现象和吴王夫差屠杀役夫的事情附会联系起来,表明了对这种残暴行径的不满。

    通过杀死工匠来防范盗墓,手段残忍却收效甚微。极具讽刺意味的是,吴王阖闾葬后仅仅十余年,墓葬就被大肆盗毁。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期间也创造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殉葬。

第60章 黑暗中隐藏的杀机——反盗墓技术(5)() 
秦始皇死后,秦二世除了以未生育女子出宫不宜为由命令无数女子殉葬,还下令修建秦始皇陵的全部工匠殉葬,“葬既已下,或言工匠为机,减皆知之,减重即泄。大事毕,已减,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减者,无复出者”。秦二世下令所有工匠殉葬的原因是担心熟知秦始皇陵内部结构的工匠将有关秦始皇陵的机密外泄,所以索『性』将之全部杀害,不留活口。

    文献中记载的秦始皇陵内地宫规模宏大,机关重重,“穿三泉,深极不可入”,更有可以自动躲避灾难的“游棺”,考古发现地宫面积约18万平方米,在这广阔的范围内,何处才是秦始皇的藏身之处?这样费尽心机的设计,即便是火烧咸阳数日的项羽也未能开启秦始皇陵的地宫之门。可是,一旦熟悉陵园内部布局,甚至是地宫布局的工匠将有关陵园的秘密泄『露』,那么,秦始皇陵还能历经2000多年保持完好么?秦二世正是感受到修陵工匠的威胁,才下令将所有工匠殉葬。

    传说秦始皇死后,秦二世派人秘密把秦始皇灵柩运入墓中,然后令修建的工匠到墓中领赏。那些工匠、征夫、刑徒刚一进入墓葬,秦二世便下令关闭羡门和外羡门,将所有工匠困在墓中,无一幸免。

    元朝皇帝元宪宗死后,为了防止墓葬秘密外泄,不但进行了秘密下葬,而且还进行了一场血腥大屠杀。公元1259年,元宪宗在合州(现在的四川合川县)死亡,大臣们用『毛』驴驮着宪宗的尸体,运送到成吉思汗墓地旁边。为了保守秘密,护卫的士兵见人就杀,沿途被杀者竟多达两方人,其暴行令人发指。这和屠杀役夫的目的相同,都是为了防止盗墓。

    传说当年慈禧入葬时,负责大臣从工匠中挑选出81人负责封闭墓道,并告诉石匠们,完事后从另一预先挖好的隧洞出去。工匠心里明白这是要将他们殉杀。其中有一个石匠,老婆刚为他生了儿子不久,不想死。他干活时有意走神,脚下一滑,石头砸在身上,当场就昏过去了。监工以为石匠真的死了,便令人将尸体扔到荒山坡上的『乱』尸堆里。就这样,这名石匠捡回了一条命。

    然而,是不是所有的殉葬都能确保墓葬平安呢?实则不然,《资治通鉴》中记载的关于南朝时期齐国齐献武王死后将修墓和参与下葬的工匠尽皆杀死的故事。“甲申,虚葬齐献武王于漳水之西;潜凿成安鼓山石窟佛顶之旁为『穴』,纳其柩而塞之,杀其群匠。及齐之亡也,一匠之子知之,发石取金而逃。”齐献武王下葬后杀死了全部工匠,却不想工匠的儿子也知道墓葬所在。齐献武王虚葬、殉杀工匠一系列防盗措施付诸东流,最终墓葬还是被盗一空。

    防盗无毒不丈夫

    古人反盗墓的手段多种多样,虚冢、崖墓、流沙墓、火坑墓这类墓反盗的成功几率相对较高,但其中问题也有,就是设计过于复杂,一般人家也难以做到。但有一种方法却比较简单——在墓内置放有毒物质,形成毒墓;或在尸体涂上特殊物质,制造尸毒。盗墓贸然进入这种毒墓,便会中毒死亡,轻者也会成了废人,遭到所谓的报应。

    古籍中,“毒墓”的记载很多。汉广川王刘去盗掘战国古墓魏襄王冢时,除了发现墓是铁汁浇灌之外,在打开后还有惊人发现,里面竟然喷出一种有毒气体:“黄气如雾,触人鼻目皆辛苦,不可入。以兵守之,七日乃歇。”墓中冒出的气体是黄『色』,气味辛苦,刺人眼鼻,令人无法进入,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