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穿越未来电子书 > 古墓贼影:中国盗墓史全记录 >

第64部分

古墓贼影:中国盗墓史全记录-第64部分

小说: 古墓贼影:中国盗墓史全记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传说钟繇小时长相不凡,聪明过人,他曾经与其叔父钟瑜一起去洛阳,途中遇到一个相面者,相面者看到钟繇相貌,便对钟瑜说:“此童有贵相,然当厄于水,努力慎之”(这个孩子面相富贵,但是将有一个被水淹的厄远,请小心行走)。结果,走了不到十里路,在过桥时,钟繇所骑马匹突然惊慌,钟繇被掀翻到水里,差点被水淹死。钟瑜看到算命先生的话应验了,感到钟繇将来一定会有出息,便加倍悉心培养,钟繇也不负厚望,刻苦用功,结果长大以后便先被当时颍川太守阴修举荐为孝廉,做了尚书郎,并在阳陵(今陕西高陵)任县令,后因病去职。钟繇还在宫中任过廷尉正及黄门侍郎,成为皇帝身边侍从官,董卓之『乱』时,钟繇随曹『操』平『乱』,献计献策,深得曹『操』重用。当董卓挟持献帝刘协时,钟繇又与尚书郎韩斌一起商议,救献帝出长安,因钟繇屡立奇功,被拜为御史中丞,又迁侍中、尚书仆『射』,并被封为东武亭侯。钟繇对曹『操』统一北方起了重要作用,当马腾、韩遂诸将恃强居于关中时,曹『操』便命钟繇以侍中守司隶校尉之职持节监督,终于说服马腾、韩遂诸将。官渡之战时,袁绍与曹『操』相持不下,钟繇及时送一千余匹马给曹军,为曹『操』大破袁军立下汗马功劳,因此,曹『操』写信给钟繇说:“得所送马,甚应其急,关右平定,朝廷无西顾之忧,足下之勋也。昔萧何镇守关中,足食成军,亦适当尔。”对钟繇之功劳予以彰扬。

    钟繇不但在政治上,军事上取得重要成就,而且,更重要的是其书法成就经常被人称颂,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钟繇在中国书法史上影响很大,历来都认为他是中国书史之祖。他在书法史上首定楷书,对汉字的发展有重要贡献。陶宗仪《书史会要》云:“钟王变体,始有古隶、今隶之分,夫以古法为隶,今法为楷可也。”钟繇之后,许多书法家竞相学习钟体,如王羲之父子就有多种钟体临本。后张昶、怀素、颜真卿、黄庭坚等在书体创作上都从各方面吸收了钟体之长、钟论之要。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赫赫有名、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的书法家,早年竟然为了学习书法而“掘墓盗书”,做过盗墓贼。只是他盗墓的原因也颇合他名士的身份——他不是贪图古墓中贵重的随葬品,而是为了一本书法著作——东汉末年书法家蔡邕的《笔势》。

    蔡邕(公元133~公元192年),字伯喈(jiē),陈留圉(yu)人,汉献帝时曾拜左中郎将,故后人也称他为“蔡中郎”。蔡邕是东汉时期著名文学家、史学家、书法家,名声最大,是名闻天下的才女蔡文姬的父亲。蔡邕在文学、书法方面有很深的造诣,而关于他的很多故事,如听琴、三绝碑、哭董卓等,家喻户晓。蔡邕一生精于书法,是“飞白体”的创始人,《笔势》是蔡邕所著的关于书法理论的一本着作。公元176年,他以八分体写《尚书》、《周易》、《公羊春秋传》、《礼记》、《论语》五部经书,使刻工刻成了石碑46块,立在太学讲堂前,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熹平五经”,成为两汉时期书法的典范。对于蔡邕的成就,钟繇十分仰慕。蔡邕被杀后,这部凝结他毕生书法心得的《笔势》辗转落到曹魏时期一个叫做韦诞的人手里。韦诞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家、制墨家,擅长草书、飞白体,并自创了“剪刀篆”。

    钟繇和韦诞同殿为臣。一次,他到朋友韦诞家做客,发现其家藏有蔡邕的遗墨,欣喜若狂,不惜千金要买,但韦诞视其为心之最爱,决不相让。由于求之不得,钟繇便对此事耿耿于怀。后来,他得知韦诞死后将遗墨带进了坟墓,不禁起了歹心。他重金收买盗墓贼于黑夜偷偷挖掘了韦诞墓,将蔡邕遗墨盗出,自此据为己有。

    之后,他发奋研读、练习,终于学习到蔡邕书法的精髓,成为一代书法大家。然而,他夜盗同僚之墓的偷鸡『摸』狗的勾当却成为他一生洗脱不掉的污点,为后人所诟病。

    然而,真如人们所说的那样,钟繇置自己朝中大臣、名士的颜面于不顾,为了一本书法著作而让人盗挖同僚的墓冢了吗?事实并非如此。

    钟繇盗墓得蔡邕遗书的故事,见于一本叫做《志林》的书,这本书成书于西晋时期,作者是当时的名士虞喜。就成书时间来看,《志林》成书时间比这个故事并没有晚多少年,可《志林》遗书不过是笔记而已,虞喜也不是专攻历史的学者,因此这个故事的真实『性』也值得商榷。唐人张彦远在一本书名为《法书要录》的书中写道,钟繇的书法得传于蔡文姬,而蔡文姬自然是学自其父蔡邕,这种说法似乎更合乎情理。

    从时间上看,韦诞卒于公元253年,钟繇卒于230年,韦诞死时,钟繇早已作古,当然不会出现钟繇盗韦诞墓的怪异之事,《志林》中记载的故事纯属无稽之谈。

    钟繇书法效法蔡邕,因此后人牵强附会编造了这个钟繇盗墓的故事,后世人通过考证文献记载,可以给钟繇翻案。但这个故事却说明,在三国那个『乱』世,盗墓是一件再寻常不过的事情,即便是那些衣冠楚楚的文人士大夫,也有可能是墓地中的夜行人。

第67章 中国盗墓史上的挖祖坟事件(1)() 
寻地误挖自家坟

    挖祖坟这种陋习之所以在历史上屡屡上演,主要是因为『迷』信风水的结果。人们大都相信,一个家族之所以兴旺发达,很大程度是因为他们的家族葬到了一块风水宝地。相应的,对于帝王家族而言,他们也相信如果他们的祖坟葬在了龙脉上的话,那么在龙脉的保佑下自己家族的皇位就会千秋万代。如果龙脉断了,或者祖坟被挖了,那么就意味着自己家族和国家的衰落。所以,在古代,不论是王侯显贵,还是普通百姓,都相信陵墓风水的存在。

    正因为有这样的心理基础,所以历史上才会屡次出现挖祖坟的事件,其目的就是使被挖祖坟的家族从此一败涂地。当然,对于挖帝王的祖坟,其政治目的也是显而易见的:就是从政治和心理上来打击自己所要反对的帝王。不可否认,挖祖坟的行为和帝王所倡导的道德价值观是不相符合的,但是在中国古代复杂的历史背景之下,却又似乎有着某种合理『性』。

    晋人郭璞着《葬书》称,“葬者乘生气也,经曰,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风水。”

    风水与坟墓,一直是连结一块的。

    过去,人死后要请风水先生(堪舆家)择卜墓址,如果葬到了风水宝地,可保子孙兴旺发达、官运享通,永世荣耀。如果葬到真龙天子『穴』,那就不得了了,要出皇帝了。虽然风水一说涉嫌『迷』信,但古人就是相信。

    所以,古人最怕祖坟遭挖,犯了风水大忌。

    古人对祖坟的看护相当认真,新坟也要三年守孝。在今天看来,这是古人讲孝,是对长辈的尊重。但古人却认为,这事关家运和风水,不可粗心大意,坟上的一草一木,都不能动。

    《白下锁言》(卷五)称,“芮氏兄弟皆诸生。庚寅,其祖墓上石楠树,百余年物也,为守墓者盗伐,项气大伤。其年,父子三人皆病卒。”仅仅是祖坟上长的一棵百年石榴树,被守墓人盗伐,便惹下了家破人亡的惨剧。此事太蹊跷了,并不可信。

    也有人因为过于贪图“风水宝地”,而坏了祖坟风水的。

    《子不语》(卷三)“介溪坟”条,严介溪为其妻欧阳氏卜葬,召门下风水客数十人,嘱曰:“吾富贵已极,尚何他望?只望诸君择地,生子孙能再如我者而甘心焉。”诸客唯唯。未一月,有客来云:“某山有『穴』,葬之,子孙贵寿,与公相埒。”介溪命群客视之。一客独曰:“若葬此,子孙虽贵,但气脉太迟,恐在六七世后耳。”俱以为然。介溪买成。开『穴』,中有古坟墓志,摩视之,即严氏之七世祖也。介溪大骇,急加封识。然自此严氏大衰,且籍没矣。此事严后裔名秉琏者所言。

    严介溪老婆死后,本想给她找一块风水宝地,以保将来子孙能像他一样大富大贵。便找来门下几十个风水先生,为他卜择宝地。有一个风水先生不到一个月就给他找了一块宝地,严介溪让大家去看看,一起参谋一下,大家都说这块地好,缺点是要过六七代后才能大发。严介溪相信此说,便买下了这块地。但在掘挖墓『穴』时发现了一块墓志,仍知是严家七世祖坟。严介溪大为吃惊,赶紧让人把土埋上。但为时已晚,地气外泄,严家从此败落了。

    这种因为寻找风水宝地,把自家的祖坟挖开的,实属巧合,偶然之下,把风水也弄坏了。

    一统天下占周墓

    秦国原是处于西陲的一个毫不起眼的小国家,为何它能一跃而起,一统天下?据说是沾了龙脉风水的光。这一说法可能不能被大家所接受,但还有更为离奇的说法:秦王占据了周天子的墓『穴』,所以才使得秦国从此鸿运当头,最终得以一统天下。之所以有这样的说法提出来,那也是有“理论依据”的:考古学家在考察咸阳塬上的“周陵”时,竟然发现西周王陵和战国秦君墓同『穴』!

    “周陵”位于咸阳城北6公里处渭城区周陵乡周陵中学内。周陵外园墙,南陵和北陵共享的陵园园墙以及两陵各自的墓道,还发现了6处建筑遗址、27座外葬坑、161座陪葬墓。现在的陵墓共有南、北两座,南陵外形为截锥体(即“覆斗状”),平面基本为方形。北陵南距南陵为145。8米,外形基本为截锥体,方锥体略圆,平面基本为方形略圆。两座墓葬形制均为“亚”字形,在封土四面的中部各有墓道一条,平面均为梯形。

    一直以来,人们大都相信“周陵”为西周文王、武王墓的合称,南为周文王之陵,北为周武王之陵。周文王陵底部周长310米,高11。8米,墓前有清代毕沅所立的碑石。陵北100米处为周武王陵,底部周长285米,高12。3米。两个陵丘保存基本完好,献殿、木牌楼经过修葺和彩绘。

    不仅如此,考古人员曾于2004年发现了周公庙遗址群,而且相伴随着的是出土了一些甲骨文字,价值非凡,也让考古界更为坚信此处就是西周王陵。

    但是,后来随着新考古成果的不断发现,先前所作的推断似乎又动摇了起来。因为考古队在陵园内的地表发现了散落的大量残砖块、瓦片,并在残瓦片的外表上还发现有粗绳纹、细绳纹、篮纹以及素面等。根据有关资料推断,素面圆瓦曾存在于战国早期,到了战国中晚期就已经很少了。结合以往的文献记载以及此次考古的调查勘探成果,有些考古专家认为所谓的“周陵”其时代应为战国晚期某代秦王陵,而非传说中的周王陵。

    这些考古专家的理由如下:

    第一,历史上的考古文献记载倾向于此处是秦王墓。《集解》引《皇览》曰:“秦武王冢在扶风安陵县西北毕陌中,大冢是也。人以为周文王冢,非也。周文王冢在杜中。”《正义》引《括地志》云:“秦悼武王陵,在雍州咸阳县西北十五里也。”《皇清经解》引孙星衍《毕陌毕原考》云:“毕陌在渭水北,秦文王、武王所葬,即今咸阳之陵,先诸书甚明,其误自宋人始。”

    第二,根据陵园的布局分析,这座墓符合秦墓规制。因为墓为东西方向,东西方向的亚字字形符合战国晚期秦王墓的特点。此外,根据陪葬坑内所陈列器物的次序比较混『乱』等情况来判断,墓葬应该不是西汉时期的。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在考古过程当中还发现了一些青铜器,根据其纹路等特征被专家鉴定为战国晚秦时期的器物。

    鉴于以上理由,这些考古专家认为,所谓的“周陵”其实应该为“秦悼武王或者秦惠文王”的墓。既然“周陵”并非周王陵墓,那么周陵到底在哪里呢?

    一般来说,周朝之后的陵一般有封土,历史文献对此记载也很多。但是,周王陵则是不树不封的,而文献对此也少有记载,因此寻找的难度很大。所以,综合分析这几种情况来看,最大的可能是,最初的墓『穴』原址是周王的陵墓,因为他们不树不封,所以战国时期的秦王又在其上修建了自己的陵墓,由此便造成了同『穴』的特有历史现象。

    随着问题的日趋明朗,占墓『穴』讨鸿运的说法在一些风水术士嘴里也就应运而生了。而且战国后期的发展趋势也似乎印证了这一点,偏安一隅的秦国在不占据天时、地利的情况下,竟然一举消灭了其他列国而一统天下。如果真是因为陵墓风水的话,那么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功劳,恐怕与他的老祖宗选择陵地是分不开的。

    秦皇改名断王气

    俗话说,大江山容易坐江山难。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也就有了这样的担心,他总是担心自己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江山被别人给抢了去。当始皇帝听到统治天下者,皆因祖陵葬在龙脉上的说法时,他动了心。为了使自己的统治能够绵延千秋万代,使自己家族的子孙永远能够当皇帝,秦始皇想尽了各种招数在全国各地来挖掘龙脉,以避免有人再度称王称帝。但是却事与愿违,造成了天怒人怨,天下大『乱』。很快,人们揭竿而起,奋起反秦,秦朝也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短命王朝。

    那么,秦始皇到底采取了怎样的措施来挖断龙脉,让人们奋起反抗呢?请往下看。

    春秋战国时代,丹阳是楚国的属地。公元前222年,秦始皇平定楚国江南地带,并设置会稽郡,管辖今江苏东南部和浙江东部,丹阳也被改为了云阳县。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云阳县邑,不知让秦始皇费了多少心思,甚至不惜代价地来破坏此地的“王气”。

    秦始皇这样做,自然是有他的原因。当初,他在东巡路过丹阳境界时,随从史官便占卜称云阳有“王气”。因而,秦始皇害怕丹阳会出皇帝,来与他争夺江山,所以就立即下旨来破掉丹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