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穿越未来电子书 > 皇帝好多啊 >

第126部分

皇帝好多啊-第126部分

小说: 皇帝好多啊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苏秦曾挂六国相印,风头无两,并完成两次大合纵。

    在当时,有“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盛,谋臣之权,皆欲决于苏秦之策(《战国策》)”的盛况,苏秦的辩才,更是达到了“不费斗粮,未烦一兵,未战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于兄弟(《战国策》)”的境况。

    张仪破坏齐楚联盟,以片言得楚六百里;凭一己之力游说韩、齐、赵、燕,破纵连横,使秦国实现了最初的连横蓝图,为其统一大业奠定坚实基础。

    张仪的辩才达到了随心所欲,无往不利的境界,即使在仇敌要捕杀他时,他也并不惧怕,反而欣然前往,并将对方说得心服口服,时人称其“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苏秦为纵,张仪为横;横则秦帝,纵则楚王;所在国重,所去国轻。

    以天下为棋盘,帝王为棋子,合众横强,阴阳开阖,万物纵横!

    此时,正逢大争之世,这个比战国还要精彩绝伦的舞台,正在等待纵横家的登场,因此,许许多多眼光绝伦之士,纷纷投入了纵横家的怀抱。

    除却纵横家以外,兵家,也是被所有人注目的一个学派。

    兵家强调要懂得战争的规律,注意利用和创造有利于已的形势,重视人的作用。

    兵家管理思想是对战争决策、指挥、统筹及其规律方面的理性认识的总和。

    中国古代兵家管理思想包括若干科学的管理观点,它既把政治、经济、军事、天文、地理、国际关系等各种客观因素作为决定胜负的条件,并把它们看成是相互关联的管理决策的统一整体。

    同时又把战争主观指导,即主体的决策、指挥、组织、运筹等军事理素质(所谓的“将能”、“将才”)作为一项基本因素,并由此而引出争取战争胜利的一系列战法。

    关于计谋(战略)的论述,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兵家管理思想中内容最丰富方面,它所揭示的许多带有规律性的原则,是至今仍必须遵守的。

    许多名言已成为脍炙人口的管理格言,诸如:“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居安思危”,“有备无患”,“先计后战”,“远交近攻”,“攻其无备、出其不意”,“避实击虚”,“以众击寡”,“兵贵胜、不贵久”,“兵贵神速”;“兵贵其和,和则一心”,“三军一人,胜”,“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密察敌之机,而速乘其利,复疾击其不意”等等。

    这些著名的兵家管理格言运用的一些基本原则,与后世科学理的理论,不仅基本精神一致在语言上也有明显的渊源关系。

    兵家二圣的传承,可以说,但凡对建立军功有渴望的人,绝对是垂涎欲滴。

    哪怕是李靖,薛仁贵等天下闻名的老将,对于他们二位的传承,也是想窥探一二的。

    至于和兵家紧密相关的医家,则是吸引了天下医者的目光。

    医家,自然是悬壶济世,救人医病,不过这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他们带来了扁鹊的医书以及各种各样,并不流传于世的医书。

    姬长安已经征发天下名医主要是孙思邈,建立医家学院,以大批量的培养医师。

    对于帝国来说,医生是很重要的,战争一起,就需要大量的医生,所以姬长安也是再为未来布局,毕竟一个活下来的老兵,比一个初上战场的新兵强多了。

    不过光有医生还不行,还得有草药,于是乎,农家,便派上了用场。

    农家,又称“农家流,是先秦时期反映农业生产和农民思想的学术流派。

    该流派主张劝耕桑,以足衣食。

    战国农家的代表人物许行大约生活在公元前390年至公元前315年之间,与孟子是同时代人。

    他的事迹和主张见于《孟子·滕文公上》。

    他依托远古神农氏之言来宣传他的主张,是战国时代农家的代表人物。

    从孟子骂他是“南蛮甹ué音决舌之人”,和“自楚之滕”看,他是楚国人。

    有人认为《吕氏春秋·当染篇》所说的墨子的再传弟子许犯就是许行,但也有人认为此说并无确据。

    《汉书·艺文志》有《神农》二十篇,是农家的著作,可惜早已失传。

    农家的材料还见于《吕氏春秋》的《上农》、《任地》、《辩土》、《审时》四篇,同书《爱类》篇和《淮南子·齐俗训》也有部分材料。

    战国时期农家的兴起不是偶然的。

    春秋战国的社会大变革使阶级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动。

    由于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土崩瓦解,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权尚未巩固,因而在意识形态领域里代表各阶级利益的学派和学说十分活跃。

    反映劳动人民利益的思想学说,在当时有其存在和活跃的条件。

    剥削阶级的思想不能代表被剥削阶级的利益,被剥削阶级在一定条件下表现出自己的思想理论。

    恩格斯指出:“虽然总的说来,市民等级在和贵族斗争时有权认为自己同时代表当时的各个劳动阶级的利益,但是在每一个大的资产阶级运动中,都爆发过作为现代无产阶级的多少发展了的先驱者的那个阶级的独立运动”。

    这一精辟的论述,对分析战国时代各阶级的思想派别,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长篇论述许行,是因为,许行的思想代表着劳动人民的心声

    skbshge

第291章 百家思想(三)() 
新兴地主阶级为了巩固他们的统治,把自己说成是代表一切人利益的,尽管实际上他们并不能代表劳动人民的利益。

    在战国时期,反映劳动人民利益的思想学说和学派,主要有以墨翟为代表的墨家,以杨朱为代表的扬朱学派和以许行为代表的农家。

    他们的学说都属于劳动人民思想的范畴。

    由于他们所代表的阶级和阶层各不一样,因此,他们的学说思想又有差异。

    墨家是小手工业者的思想代表,杨朱学派代表小土地私有者的利益,而以许行为代表的农家则是下层农民的代言人。

    许行的主张,主要有以下两点:

    第一、主张君民并耕之说。

    许行说:“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音同庸飧音同孙而治。”他认为贤良的国君要和老百姓一起参加耕种才能吃饭,自己做饭吃,还得为老百姓办事。

    《吕氏春秋·爱类篇》提到:“神农之教曰:士有当年而不耕者,则天下或受其饥矣,女有当年而不绩者,则天下或受其寒矣。故男亲耕,妻亲织,所以见致民利也。”

    焦循在《孟子正义》中说:“神农之教,即所谓神农之言也。”

    这与孟子所说“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相合,内容也与许行君民并耕之说相符。

    因此,可以认为《爱类篇》这条材料应该就是许行的思想。

    许行还认为,如果国君不与民并耕,而是像滕文公那样,拥有储藏粮食的仓廪和存放钱财的府库,那就是损害老百姓来供养自己,这样的国君就不配说得上贤。

    这是许行对当时统治者的尖锐批评和控诉。

    许行君民并耕之说的提出,是由于战国时代战争频繁,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因此他强调国君必须重视农业并亲自耕作,以救时弊。

    第二、提出“市贾不二”的价格论。

    许行在主张社会分工互助的基础上,提出从事农业劳动的要可以用农产品直接去交换手工业产品,如帽子、锅甑和铁制农具等。

    这是一种以物易物的交换办法。交换时的价格是如何规定的呢?许行认为:“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麻缕丝絮轻重同,则贾相若;五谷多寡同,则贾相若;屦大小同,则贾相若”,即市场上的同种物品数量相同则价格相等。

    这样,市场上的各种物品的价格都有了统一的规定。比如一尺布或一斤麻、一石谷的价格是多少钱,市场上所有的布、麻、谷的单价都相应的是多少钱。

    某种尺寸的鞋多少钱一双,则所有同样尺寸的鞋都是多少钱一双。

    这样,在市场上的同种物品只有一种价格,没有第二种价格,这就是“市贾不二”。

    许行认为,这样一来就不会再有弄虚作假的现象,即使小孩子到市场上去买东西,也不受欺骗。

    许行的主张反映了战国时期贫苦农民的利益和要求。

    君民并耕之说,反映了当时贫苦农民的平均主义思想和共同劳动思想。

    它要求人人都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但是这种主张却只能是一种幻想,根本不可能实现。

    许行的主张与儒家孟子所主张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的思想是针锋相对的。他的价格论反映了当时贫苦农民反对商人利用市场高利盘剥,要求调整物价的原望。

    这种主张比杨朱的“为我”、“贵己”而又不“纵欲”、“侵物”,更激进一些。

    杨朱代表的是小块土地私有者的利益,他们只要求保护其小私有者的财产;而许行则代表贫苦农民的利益,他们一无所有或者虽有也不多,仅靠两手劳动维护生活。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使许行对社会分工和价值问题不可能有正确的认识。

    孟子的“劳心”、“劳力”的社会分工说,在一定程度上有其合理的成分。因为社会分工的不断扩大,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所以在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是不可避免的历史现象。

    它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一个进步,当然这个进步是建筑在劳动人民付出血汗代价基础上的。

    随着阶级的消亡,这种不合理的社会分工也会逐步消失。

    孟子抓住许行关于社会分工理论的弱点,用偷换概念的手法,把脑力劳动者和剥削者等同起来,用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分工的必然性为剥削制度进行辩护,时而把它说成是“天下之通义”,提高到普遍原则的高度,从而论证了剥削制度的合理性和永恒性,这当然是十分错误的。

    许行的价格论只注意到了物品的数量长短、多寡、大小等而忽视了物品的质量。

    这说明许行并不了解生产品价格构成的原理,因此他的价格论只能流于空想而根本不能实行。

    孟子强调了同种物品的质量相差悬殊很大,生产同种物品,所需付出的劳动的多少也很悬殊。

    他抓住许行价格论的这个漏洞,认为许行把不同质量的物品规定相同的价格,就会造成天下大乱。

    生产质量不同的产品要付出不同的劳动,如果市场规定的价格是一样,那么,质量高的产品就会没有人生产。

    因此,孟子认为:“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

    就是说,用许行的办法,结果会使人互相弄虚作假,这样怎么能治理好国家呢?

    这里,孟子夸大了许行价格论的缺陷,在某种程度上也歪曲了他的愿意。

    比如许行说:“屦大小同,则贾相若”,孟子就歪曲为“巨屦小屦同贾”。

    但是,孟子注意到了物品质量的问题,则是比许行的价格论更进一步的地方。

    还有在战国时期,金属货币早已出现,如齐国有刀币,楚国有“印子金”等等,而许行却主张以物易物,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倒退。

    skbshge

第292章 百家思想(四)() 
以许行为代表的农家思想,只有在地主阶级政权尚未统一和巩固的战国时期,才可能有存在的条件。

    一旦地主阶级统一政权建立并巩固起来之后,贫苦农民很快就变成佃农或农奴而成为附庸。

    他们在政治上的发言权和行动上的自由就丧失了。

    因此农家自秦之后很快地就销声匿迹,就连他们的思想资料也很少能够保存下来,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姬长安前世作为一个劳动人民的儿子,对于农家,自然是没有什么恶感。

    君民并耕,姬长安是可以接受的,无非就是走走形式,而且对于姬长安来说,以他的身体素质,就算是来真的又怎么样?

    至于市贾不二,姬长安是绝对不会接受的,那种东西,在大唐强行实行绝对是坑爹,姬长安才不会做那么蠢的事情。

    农家也不能要求更多了,他们是一群失去的家国的流亡者,他们在最困难的时候,都想放弃自己的坚持,成为大秦帝国的良民时,是易水寒,带他们来到了大唐。

    大唐以无比包容的姿态接纳了他们,姬长安更是宽容的允许他们传播自己的学说,更为他们建立了农家学院,可以说,绝对是仁至义尽了,因此,农家也很难要求姬长安再做什么。

    当然,农家是绝对不会放弃自己思想的,他们还会在姬长安面前大力推荐自己的思想,至于会起到什么效果?你觉得呢?

    诸子百家十派学说,如今还剩下最后一派没有介绍了,它就是,名家。

    名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从事论辩名名称、概念实事实、实在为主要学术活动而被后人称为名家。

    当时人则称为“辩者”、“察士”或“刑形名家”。

    代表人物为惠施和公孙龙。

    名家注重辩论“名”与“实”之间的关系,是一种逻辑学。

    名家与各家不同之处,正是在于“正名实”的方法。

    他们主要是以逻辑原理来分析事物,而辩的内容,又多半是与政治实务无关的哲学问题。

    因此,名家的理论在中国五千年来的学术沿传里,一直被冠上一个“诡辩”的恶名。

    名家的没落,除了因为不受上位者的支持之外,也因为弟子们并无能出前人的创新主张。

    公孙龙约公元前325…前250年魏今河南省北部人,或曰赵今山西南部人,有传字子秉。

    约生于周显四十四年,死于周惠公六年,生平与庄子、惠施、孟子、邹衍同时。

    公孙龙因为是“专决于名”,执名为实,他的辩论主要是语言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