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好多啊-第15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18世纪开始,德国先后进行三次大学改革。
1809年柏林大学创立,在世界上首次把科学研究功能引入大学,创立研究生制度,在大学设立研究实验室,使大学成为社会中心研究机构,开启现代大学模式,成为当时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竞相学习的典范。
从柏林大学创立,德国仅用30余年时间便取代法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直至二战后被美国取代。
“从1826年吉森大学实验室建立到1914年,学术研究的有组织工作在德国异常发达,远非他国所及”。
在德国,科学研究有着与宗教同等重要的地位,被视为“我们时代的世界征服者”。
1920年以前,德国拥有200名科学家,279项科技成果,同期英国科学家人数为122人,科技成果174项,法国为88人和107项,德国几乎为英法两国的总和。
1914年以前,德国科学家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有14人,为全部获奖者的13。
1901至1940年间,德国科学家获诺贝尔奖36人,远超过英法美各国,占绝对优势。
在工业化期间,德国科学家的发明创造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
例如,适用德国铁矿特点的炼钢法、煤焦油提炼法、新型发电机设计并应用,推动德国钢铁、化工、电气工业飞速发展,遥遥领先欧洲各国,展现出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
德国是最早重视职业教育的国家。
到19世纪,职业教育逐渐成为德国教育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817年,普鲁士在各个城市设立了手工业者学校,逐步形成地方工业学校网。
1850年建立全国统一的中等工业专门学校,拥有26所州级新型职业学校,开设模型制作、纯粹数学、应用数学、物理、化学、力学、机械等科目。
联邦宪法规定,凡是工厂所在地有工业进修学校的,工厂主必须提供方便让工人入学。
到1900年,德国共有工业学校1070所,在校生152900人,农村开办的各类技能培训学校2000余所。
到1913年,德国每年培养3000名工程师,而英国在相关领域每年仅有350名毕业生,被视为当时英国在电气、化工等高新技术产业被德国超越的重要原因。
德国职业教育的系统性、组织性、规范性和普及性在19世纪的欧洲无可比拟,并在20世纪逐渐发展成为独特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
普鲁士进行强制性义务教育,其最初目的是培养恭顺的、敬畏上帝的人,储备合格兵源,并非为了发展经济。
但由于教育和兵役制度紧密结合,国民长期接受教育和军事的双重训练,形成了独特的精神传统:一是严守纪律,忠于职守,严谨认真;二是教育文化素质普遍较高,善于思考和辩论;三是崇尚自强不息,精益求精,永不满足。
这些特点在德国工业化进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造就了一批能快速掌握工业化技能、组织性强、效率高的产业工人,和一支素质很高、梯队稳定、敬业精神极强的科研队伍。
而这些,都是姬长安渴求的。
(许多内容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兴衰的人力资本研究”课题组,标题为“德国崛起人力资本质量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skbshge
第362章 蒸汽机车()
从德国的经验看,人力资本对国家崛起具有根本性影响。
总的逻辑是,国家崛起需要强大的综合国力和良好的社会秩序。
综合国力主要源于经济创造,经济创造的潜力在于人口和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经济创造的活力源于有效的市场机制和政府行为对创新人才和创新活动的鼓励。
而创新人才和创新活动的涌现,需要大量的高素质国民和优良的国民精神。
国民素质和国民精神的培育则源于长期的教育、文化、培训、健康及医疗投入。
同时,良好的社会秩序源于社会阶层优化和合理流动,流动的前提是机会公平、有效激励以及完善的社会保障,也就是促进人尽其才、安居乐业的体制机制。
当一个国家人力资本积累到相当程度,形成较大优势,在实施恰当的国家战略甚至仅是看似偶然的历史机遇下,人力资本活力得到充分释放,带动社会创造潜能和国家经济潜能的释放,往往就此打开国家崛起之路。
大唐帝国的识字率,大概在百分之五以上,也就是一千万以上,再加上被征服的明国还有一亿左右的人口,大唐帝国之中,认识文字的,大概有一千五百万以上。
当然,这些只是大概的估计,具体的数目是没办法查的,哪怕在信息时代,这种数据就算是国家,查起来也十分困难。
不过姬长安估计,识字的人应该在两千万人左右,多不可能太多,少也不可能太少。
现在姬长安要做的,就是效仿德意志,进行免费的小学教育,同时,还有中学,大学,职业学院等。
大唐的教育体系,必须正规化,制度化。
帝国美好的,每年都能剩下大笔银子的日子,将一去不复返。
帝国将展开工业革命,教育革命,体制革命,铁路已经在建设中,而姬长安也已经说服了众多阁老,教育改革即将展开。
帝国即将步入发展的快车道,现在的帝国,要做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十年之内,姬长安起码要把帝国发展到一战水平,到时候,他就可以来一波平推世界了。
当然,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这种事情,不能操之过急。
长安四年的帝国之冬,在悄无声息中,来临了,长安城的百姓们,在冬至这一天,早早的出了门。
很多小孩子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被大人带出了门,冬至虽然还没有下雪,但是可是已经有寒意了,大早上的,出门实在是冷。
不过孩子们虽然冷,却十分的好奇,他们问大人,要去做什么,大人们却是神神秘秘的。
十多万长安城百姓一齐出了东门,虽然他们井然有序,但是还是惊动了金吾卫。
金吾卫上万武侯,立刻维持起了秩序。
姬长安,也看到了那些百姓们的到来,不过,是在那些百姓出长安半个时辰以后了。
姬长安站在月台上,一袭黑衣黑袍,他看着蜂拥而至的百姓们,开口吩咐道:“让军队维持好秩序,千万不能引起混乱,若有敢乱人心者,直接抓获,敢阻拦者,若冥顽不灵,就地格杀,另外,让他们不要靠近火车轨道,会死人的。”
“诺。”
鱼朝恩连忙去传达命令了,而高力士,则是小心的站在姬长安身边,看着庞大的火车惊诧不已:“陛下,这么大的东西,真的能动起来吗?”
姬长安点了点头:“等一下你就知道了,安静的看吧。”
高力士咂舌道:“战争监还真厉害,这种东西都弄出来了。”
姬长安看着比原来大上许多的火车,开口笑道:“这叫火车,未来,帝国每一个角落都将见到它,这也是帝国强盛的源泉。”
高力士不了解这个东西,他不予置评。
姬长安等待众多百姓被安置好以后,正准备让火车试行时,百姓们突然注意到了姬长安。
一个老者高喊道:“那是陛下,黑衣的是陛下!”
那老者行礼道:“参见陛下!”
十万多个百姓连忙行礼,高呼参见陛下。
姬长安笑道:“诸位请起,请起,朕只是来这里主持火车的第一次试行而已,诸位不必多礼。”
那些百姓闻言,乱七八糟的喊了起来。
一个老者大喊道:“陛下,您可是圣人啊!当得起此礼!老朽从乱世活到现在,少有人为我们发放衣物,提供火炉,借贷食物等,如此种种,实乃万世难遇之明君啊!”
姬长安连忙回应道:“当不得,当不得此言,先帝在位时,励精图治,为朕留下了一笔丰厚的遗产,不然的话,朕可出不起这笔钱,我这是,‘崽买爷田不心疼(官话,参考关中地区庆阳方言)’呢。”
众人都笑了起来,那些百姓不但认为姬长安心善,还认为他平易近人了。
姬长安笑了笑,没有再说太多,他开口说道:“让火车启动吧,让我大唐的子民看看,这个东西,到底是做什么的。”
“诺!”
在姬长安的命令下,火车开始“咔嚓咔嚓”的轻轻的响起来了,然后它不断的冒出白色的蒸汽,仿佛一头怪物,下一刻就要苏醒了。
它的汽笛鸣起,然后头上的烟囱不断的冒出黑色的蒸汽,它,慢慢的向前动了起来。
车轮开始启动,上面黑烟滚滚的同时,下面有冒出一股股白色蒸汽。
刚开始它很慢很慢,但是后来,它慢慢的快了起来,一骑绝尘,只留下浓烟滚滚。
它越来越快,仿佛一头出闸猛虎,一路往前。
大部分人都呆住了,姬长安大笑道:“这个东西叫作蒸汽机车,每个时辰,可以走四百里!一日,便是近五千里!万里之遥,两三日便到了,十年!十年之内,长安城的百姓,我保证有一半的人都可以坐上它,到时候,千万里距离,数日可至,你们想经商,想云游天下,想探亲访友,都可以坐蒸汽机车!”
众多百姓欢呼了起来,姬长安所描绘的那一幕,他们都很明白,将是如何巨大的进步,作为天底下最繁华的城市,他们太明白速度对于商人的意义了。
skbshge
第363章 准备种田()
帝国此次建设的铁路线,是从帝都长安,往陪都洛阳而去的。
“陪都”是我国历史上在政治制度上的重大创举,又叫“两京制度”,它始于西周。
西周都城在关中的镐京,周武王为了加强对东方诸地的控制和防止商朝残余的复辟,因而在洛阳首建陪都。
此后,历代的大小王朝等,无不模防周朝的两京制度,且许多王朝或政权不只两京。
综观历代陪都的设置,大体分为四种情况:
一,由于都城地居偏远,不利统治者管辖全境,有必要在位置适中的地方建置陪都,加强对全国的控制。如西周的洛阳。
二,由于该政权兴起于边疆地区,建都在边区,后来该政权强大,入主中原,为了便于控制全国而迁都内地,之后将原都改为陪都,如清之盛京,元之开平府。
三,都城别为全国政治军事的中心,但随着经济文化中心的转移,在接近经济文化中心且交通便利的地方营建陪都,如隋唐时的东都洛阳。
四,皇帝或政府因巡幸或躲避战乱临时住过的地方,如唐朝的南京成都,清朝的承德和民国的重庆等。
再说说大唐的陪都,洛阳。
洛阳之所以在大唐是陪都,而不是首都,那是因为它作为国都时,相比于长安城来说,它周围的地形存在一些缺陷。
洛阳地处三川河谷,便可依靠三川河谷周围的地势来布置防守。
函谷关拒其西,扼崤函之险;虎牢关汜永关阻其东,扼嵩山北麓与黄河之间的通道;伊阙今洛阳龙门阻其南,扼嵩山与熊耳山之间伊河河谷通道;孟津阻其北,扼黄河渡口。
另有广成关控制汝河方向来的通道,輾辕关控制颍河方向来的通道。
扼守住这些关隘和渡口,可以很好的拱卫洛阳,这是洛阳的地理优势。
洛阳地处中原,位于天下之中,方便接受天下各地的进贡,交通便利。
向北渡过黄河便是河内郡夹在太行山和黄河之间的一段狭长地带以及河东地区今山西,东出虎牢关便是郑州、开封所处的平原地区,一系列淮河支流分布其间,漕运十分发达,南出便进入南阳盆地,可通往荆襄之地,西部掌控住函谷关便可扼住关中。
但是,洛阳内部却是地域狭小,缺少防御的战略纵深。
当洛阳作为首都时,如果是太平盛世,自然是万国来朝,作为天下之中接受四方的朝贡,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可当天下有变,群雄并起之时,洛阳的外围攻占,从而面临被围困的局面。
一旦被围困,由于内部土地并不算多(和关中比起来),不足以支撑长时间的对峙。
汉初刘邦在讨论定都时,张良就是用这个原因力主应该定都关中。
汉初,关下初定,刘邦身在洛阳,娄敬力劝刘邦定都关中:“夫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之众可具也。因秦之故,资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谓天府者也。陛下入关而都之,山东虽乱,秦之故地可全而有也。夫与人斗,不镒其亢,拊其背,未能全其胜也。今陛下入关而都,案秦之故地,此亦镒天下之亢而拊其背也。
娄敬从山河形势的角度阐述了关中优于洛阳之处,认为定都关中是按住天下的后背,扼住天下的喉咙,一旦山东指崤山以东有变,可以据险自守,同时关中的“八百里秦川”可以作为根据地提供长久对峙的钱粮。
刘邦身边的人,大都劝刘邦定都洛阳,认为:“雒阳东有成皋,西有崤黾,倍河,向伊雒,其固亦足恃。”
刘邦有一些犹豫不决,于是去询问张良,张良说道:“雒阳虽有此固,其中小,不过数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敌,此非用武之国也。夫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娄敬说是也。”
张良从经济角度进行了对比,认为洛阳虽然有险要可守,但内部过于狭小,只有几百里,土地太少。
而且洛阳四面受敌,关中则更加易守难攻,天下太平则可以通过漕运逆黄河而上供给京师,天下有变则可以东出攻击。
于是刘邦采纳了娄敬和张良的建议,定都长安。
而后来历史的发展也印证了二人的观点,无论是剿灭异姓诸侯王,还是后来爆发了七国之乱,关中地区都能够稳固的输出钱粮和部队来打击他们,同时关中也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