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穿越未来电子书 > 太平江山 >

第39部分

太平江山-第39部分

小说: 太平江山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江宁战役中,萧庆衍负责辅助韦志俊管理陆军,立下了汗马功劳,所以正式得到洪天的重用。

    一路由刘官芳统领,字溧水出发,进攻金坛。

    这是刘官芳主动请缨的,因为金坛以前是他的老巢,对那里十分熟悉,甚至曾在那里打败过戈登的洋枪队。

    最后一路,则由李臣典统领,自高淳出发向着溧阳扑去。

    李臣典无论是在江浦之战,还是征剿冯子材部,都战功显赫,已经显现出对天国的忠诚,洪天自然不会亏待他。

    总共四路军,洪天一路总数达三万人,刘官芳部、萧庆衍部、李臣典部各一万。

    而火炮则全部集中在洪天这一路,并且其中有万人是水师,连两艘英国舰队都开了过来。

    那些英国大兵竟然有大半投降,愿意帮助太平军驾驶战舰,是洪天始料不及的,不过他想到后世日本攻打东南亚时,大批英军投降就不感到奇怪了。

    和威妥玛他们驾驶着三艘快捷的战舰,轻装上路不同,李鸿章和李鹤章兄弟,沿途不断调兵遣将,所需要的时间自然要多得多。

    当得知太平军出发东征的时候,李鸿章和李鹤章,以及其他淮军将领才刚在常州汇合。

    中军大帐中,淮军主要将领济济一堂。

    “发匪分四路大军将至镇江,各位以为如何?”李鸿章问道。

    “我们已经将驻地的部队大多召来,发匪全线攻来,我们不能放过任何一路,否则让他们东窜,将对苏南各地造成难以估计的损失。”吴长庆道,“我愿前往丹阳,那萧庆衍竟然投敌,我定将他斩于马下!”

    吴长庆父亲也是团练出身,在对抗太平军的战事中阵亡,他身负父仇,对太平军痛恨之极,在得知昔日好友萧庆衍竟然投降太平军后,心中愤怒之极,恨不得生吞了萧庆衍。

    “我愿意前往金坛。”说话之人是潘鼎新。

    “我愿往溧阳。”此人是张树声。

    李鸿章扫视这这几名自动请缨的将领十分满意,这几个都是淮军老将,跟随他从安庆东至上海,算是自己的心腹干将。

    见到他们斗志如此激昂,李鸿章对于此战越发有信心了。

    “就如此吧!我亲帅大军前往丹徒,接应刘省三,军情紧急,都马上出发吧。”李鸿章道。

    “诺!”众将领命出发。

    太平军直扑镇江各地,而淮军则快速驰援,双方很快就打了起来。

    首先交锋的水师,太平军水师强大之极,只是一波攻势就冲散了驻守在丹徒的淮军水师,封锁了丹徒段水道。

    两艘英舰对丹徒发动炮击,掩护太平军陆军登陆。

    洪天一开始对丹徒围而不攻,直到火炮运到后才发动总攻击,火炮大肆轰炸,让丹徒烽火连天。

    这次的火炮数目达一百三十门,其中的一百门是原本攻打江浦所用过的,十门是鲍超部的,还有二十门是缴至冯子材部广勇的。

    说起来也奇怪,鲍超部兵力数倍于冯子材部,但是火炮数目则只是冯子材部的一半而已。

    后来洪天一问才知道,湘军的火炮大多都集中到在天京外,希望借助火炮之威,攻陷天京城,所以其他部队很少配备有火炮。

    至于冯子材部的火炮,则是广勇十数年来的积累,虽然数目较多,但是质量并不佳的,都是旧炮,否则以冯子材的权势,根本就架不住有心人的觊觎。

    如此数量的火炮齐射,简直震天撼地,让整座丹徒城的地面都仿佛要震动起来。

    而淮军仅有六十余门火炮,虽然有部分是购置列强,但是在火力上依旧不及太平军一方,特别是那两艘英舰也加入炮击,淮军很快就撑不住,只能龟缩在城中坚守。

    不过,淮军相当坚强,坚决抗击太平军,将太平军数次试探性的攻城击退,让洪天无计可施,只能进行持续性的炮击,寄希望于瓦解淮军的斗志。

    而其他各路军,形势则差不多。

    吴长庆镇守丹阳,和萧庆衍部激战数次,各有胜负,谁也奈何不了谁。

    期间吴长庆多次阵前辱骂萧庆衍,而萧庆衍直接无视,丝毫不为所动。

    而潘鼎新虽然先一步抵达金坛,但是在刘官芳首轮攻势下就被迫撤出金坛城,倒不是他所部实力不济,而是城中的百姓得知刘官芳重返金坛,竟然纷纷响应,潘鼎新为避免腹背受敌,果断的撤出金坛城。

    不过,潘鼎新也没有走远,他可不希望自己离开后,刘官芳东进常州,那是整个苏南恐怕会乱成一团。

    而刘官芳也是如此想法,他占据金坛后,屡次对潘鼎新部发动攻击,但是成果不大,虽然想东进,但是又担心潘鼎新部离开他所部的监视,无论是其前往其他战场,或者西进都可能对天国一方造成麻烦。

    两人皆有些投鼠忌器,在金坛一带僵持着。

    至于溧阳一带,张树声坚守城池,而李臣典则日夜攻城,双方皆损失惨重,至今胜负未分。

    太平军和淮军之间的这场大对决,主要战场在镇江之内,但也波及到江宁,双方在镇江和江宁交界处爆发大小战斗数十次,相当的频繁。

    它被后世记载为镇江会战,是太平军发动的苏南战役的一部分,也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因为镇江会战后,苏南战役大局已定。

    太平军和淮军的激战在整个镇江越演越烈,双方总共投入十余万兵力,两者兵力基本持平,不过在水师方面太平军全面占优,火力上也占据优势,所以一开始太平军就占据了主动,特别是在主战场丹徒,一直压制着淮军。

    不过,淮军的实力也不容小视,得到列强支撑的淮军装备要比太平军略胜一筹,而且因为之前在苏南战场上对战太平军屡战屡胜,所以士气高昂,并不比太平军弱多少的,所以镇江之战变成了一场消耗战。

    扬州府江都城内江宁将军临时府邸。

    都兴阿在书房之中,看着手中的军情报告,神色变得凝重,道:“镇江已经开始打起来了,发匪和李少荃的淮军銮战,双方兵力相仿,短时间之内恐怕分不出胜负。”

    “李少荃一败,江南局势将会逆转,我们旗兵,淮军和湘军皆无法抵挡发匪,恐怕扬州之地,也守不住,难道这样也要坐视不理?”富明阿道。

    “不然我们可以怎样?驻守六合的发匪谭体元,依旧没有撤退,显然发匪早就防备我们了。而且长江已经被发匪封锁,连洋人商船都不允许同行,我们根本就无法渡江支援他们,看来他们也是急眼了,竟然宁愿得罪洋人,也要杜绝我们借助洋人船只调兵。”都兴阿叹道。

    “或许我们可以东进通州,从海边南下松江,那样就可以避过太平军的封锁,抵达长江以南。”富明阿道。

    都兴阿脸色一沉,道:“那样我们不是远离扬州了?如果太平军进犯怎么办?而且如此周折,路途遥远,费时费力,到时抵达镇江,战斗都可能结束了。”

    富明阿道:“是属下失言。”

    他口中虽然如此说,但是心中却颇不以为然,因为他知道都兴阿并不是真的担心这些,而是依旧担心折损八旗兵实力而已。

    太平军和淮军势均力敌的战斗,除非出现重大的变故,否则轻易不会快速的结束,如果都兴阿真心支援淮军,刚才之计策绝对是一着妙棋,谁会料到八旗兵会自东南而来,就算不采纳此计,仅是兵出江都,西进江宁,骚扰六合的谭体元部,也是对淮军的一种无形支持。

    可是都兴阿什么都没有做,他只是按兵不动,打探消息等待时机。

    富明阿对都兴阿越发失望,因为他知道时机从来都不是等出来的,而是要靠自己努力营造出来的,现在这样的八旗兵,就算保全完整,又能统治这万里江山多少年呢?

    都兴阿对于富明阿面上的失望之色,似乎丝毫没有注意到,只是自顾自的道;“继续让人探听镇江消息,一有消息就即使通报,另外将现在收到的消息,分别传往朝廷和僧王。”

    “是!”富明阿道。

    听着隆隆的炮声,洪天眼神无比的坚定,炮战已经持续三天三夜了,期间洪天又命人尝试攻城,但是依旧被击退,可他相信总有一天会破城的。

    “报!”就在此事,一个探马传来通报声。

    这是一个好消息,不过和镇江会战基本没有什么关系,因为这是来自浙江湖州的消息,前往湖州的探马终于冲破清军的层层拦截传来消息了。

    黄文金还活着,湖州依旧在太平军的手中,而且黄文金在得知洪天在天京城中的事迹后,自愿辞去王爵,而且说在湖州的其他诸王同样如此。

    不过较为遗憾的是,虽然围攻湖州的淮军撤退北上,但湖州在楚军的攻击下局势依旧不容乐观,无法对洪天进行支援的。

    说实话,如果不是淮军北撤,投入镇江战场,湖州的消息能否传到洪天这里真是未知之数。

    不过,就算如此,洪天依旧很高兴,看着不远处的丹徒城,眼中发亮,只要击败李鸿章的淮军,就能打通通往湖州的道路,到时双方联结起来,天平天国的局势将会大为好转,再也不用如现在这般危如累卵。

    他心中暗道:希望就在前方。

第77章 满清在行动() 
满清帝国京师北京紫禁城金銮殿上,正举行着朝议。

    年幼的同知皇帝坐在高高在上的龙椅之上,不过在他身后还有垂帘听政的两宫皇太后,慈安和慈禧。

    下面则是一众满清高官,其中以两人为首,恭亲王奕䜣和文祥,前者为议政王兼军机大臣,后者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兼军机大臣。

    慈安、慈禧、恭亲王和文祥四人,是当今大清朝最有权势之人,至于同治皇帝现在未亲征,不过是个傀儡而已。

    “湘军两次惨败,已经无再战之力,发匪有死灰复燃之象,诸位爱卿可有高见?”慈安问道。

    同治帝的生母虽然是慈禧,但是慈安却是咸丰帝的皇后,论地位要比慈禧高上一些。

    “江苏巡抚李少荃已经奏请西征金陵,剿灭发匪,太后你尽可放心。”恭亲王道。

    “湘军尚且败北,淮军又如何能抵抗得了发匪,恐怕未比可行,何不让僧王南下支援?”慈禧道。

    众人闻言心中都是一跳,这可是很容易引起南方汉人督府的不满,到时引发满汉之争,谁来收拾残局?

    “金陵局势我们并不算清楚,此事应该征询两江总督曾涤生之意见。”文祥道。

    “中原之捻军尚未平息,僧王所部如若离开,恐会导致中原局势糜烂,请两宫太后三思。”恭亲王道。

    慈安道:“如此,就依两位爱卿所言行事吧。”

    慈禧则没有开口,但这也就是默认了。

    随后,又商议了半日国事,才散朝。

    回到深宫之中,慈安和慈禧两人相聚。

    “都不知道我们大清朝是谁家的天下!有些人打了败仗,都不能责罚,而且还要事事征求他的意见,这将我爱新觉罗家的威严置于何地?”慈禧愤然道。

    慈安清楚慈禧为何如此言语,在之前曾国荃在天京之战中惨败的消息传来,慈禧想撤掉曾国荃浙江巡抚一职,但是却遭到很多人的反对,就连恭亲王和文祥都是一样。

    原因无他,曾国藩势力太大,朝中大员很多都和其有关系,纷纷为曾国荃求情,就算和曾国藩不睦之人,都觉得不能轻举妄动,否则惹得曾国藩暴怒,后果将不堪设想。

    就如此,天京之战湘军虽然惨败,但是却没有遭到朝廷的斥责,只是督促曾国藩尽快挽回局势。

    但是就在不久前,鲍超部在江浦惨败,整个江宁府都危如累卵,就连附近州府形势也变得恶劣的消息传来。

    可是就是这样,恭亲王和文祥依旧对曾国藩多有袒护,并且阻止僧格林沁部南下,说这样的事情要征求曾国藩的意见。

    这自然是害怕僧格林沁部南下,和湘军、淮军等发生冲突,造成满汉之间的纠纷了。

    “汉人势力日渐强盛,江南已经不属于旗兵和绿营掌控,这的确是忧患,但是轻易引发争端于大局不利,会被人斥责卸磨杀驴。”慈安道。

    慈禧摇头道:“任由汉臣如此下去,大清江山终归不保,不如我们下令让僧格林沁试探一下曾涤生,看看是否可以让旗兵南下,反正捻军现在式微,太平军也败亡在即,也是时候让那些汉臣知道谁才是天下之主。”

    “如果曾涤生不愿呢?”慈安担忧道。

    “那我们就知道他的德行了!虽然暂时不宜妄动,但是以后终归有收拾他的机会。”慈禧冷然道。

    “这样好吗?”慈安道。

    “为了我们大清的江山,唯有如此。”慈禧道。

    慈安默然,他知道“如此”的意思,并不单指这件事,而是指压制汉臣这件事情上,虽然她觉得这样终归会出问题,但是也清楚慈禧是对的,汉人太多了,如果真让他们强大起来,那样满人的江山终归是不保的。

    “那命恭亲王和文祥入宫吧。”慈安道。

    恭亲王和文祥回去之后,又被密诏进宫,两人都聪慧过人,心中顿时有所猜测。

    当他们听到两位太后的吩咐,证实自己的所想后,都道出自己心中的忧虑来,可是无论是慈安,还是慈禧都显得很坚决,他们也只能无奈的接受。

    他们当然也清楚满汉之间的对立,这几乎是不可调和的矛盾,这矛盾自从满清建立起来之后,就一直存在着。

    而在太平天国起义之后,这场矛盾就变得更为尖锐,部分的汉人造反,部分汉人依旧选择支持满清。

    他们竭尽所能的拉拢支持满清的那一部分汉人,重用他们,赏识他们,希望他们继续支持朝廷,就算他们势力渐渐变大,甚至能威胁到朝廷,也没有改变这种初衷,因为他们明白,如果失去这部分汉人的支持,朝廷就真的完了。

    重用汉人是为了剿灭太平军,平定天下的动乱,而当这些动乱消除后,自然到削弱汉臣势力,巩固满清江山的时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