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穿越未来电子书 > 太平江山 >

第43部分

太平江山-第43部分

小说: 太平江山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现在好了,李鸿章等人投降,丹徒城可以不战而定,洪天松了一口气,不过对于此事他也相当的警惕。

    这两派之间的分歧,除了各自的担心和忧虑之外,太平军旧部和新归附部队之间的争斗也不能忽视的。

    外患虽然可怕,但是内忧是更加让人担心的,所谓攘外必先安内,内部不稳如何抵御外来的敌人呢?

    将这些忧虑压下,洪天带着亲兵出营纳降。

    “投降不杀!”劝降声响成一片,淮军将士原本就生出投降之念,仅是顾虑上司李鸿章而已,现在李鸿章宣布投降,他们自然纷纷放下武器投降了。

    曾国荃和彭玉麟这对纳降组合,让淮军基本没有顾虑,一个是老上司,一个名誉极佳,所以在投降的过程中十分配合。

    很快城中近三万的淮军全部投降,太平军获得了丹徒之战的胜利。

    此战可以说是太平军和淮军之间进行的镇江会战,乃至整个苏南战役中决定性的一战。

    战后淮军主力损失过半,连总指挥李鸿章都投降了,这让淮军在镇江会战处于绝对的劣势。

    而这场战争的功劳,自然也归入了洪天的名下,他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威名,自此向外广播开去,成为他无数光辉事迹中的一笔。

    洪天和李鸿章的初次会面,是在镇江府城丹徒城之内,而当时与会之人很多,王诩、曾国荃、彭玉麟、杨岳斌、周馥、刘铭传、郭松林等。

    洪天看着李鸿章,脸上满是惊喜之色,李鸿章的名头之响亮,他在后世可是闻名已久了,虽然李鸿章自称自己是个裱糊匠,但是洪天却深知这位仁兄之能耐,独自支撑晚清和列强周旋,让清朝不至于被瓜分殆尽,可谓艰辛卓越了。

    至于那些不平等条约,时局艰难能不签吗?恐怕换一个人也无能为力。

    而在甲午之战中以北洋一军独抗日本,惨败当场,也只能让人唏嘘,毕竟在满清体质之下想要让中华强盛起来,不过是痴人说梦罢了!

    “得汝归附,何愁大事不成啊!这真是我太平天国之幸事!”这是洪天对李鸿章所说的第一句话。

    “败军之将,陛下不用抬爱。”李鸿章谦恭道。

    洪天摇头,道;“此战本侯不过是侥幸获胜,如果不是曾爱卿相助,恐怕败的是本侯也未可知。”

    曾国荃闻言心中微喜,洪天这是认可他的功劳,说实话他心中可是相当忐忑的,因为洪天在见到他之后,显得相当的冷淡,他估计是洪天对他下令屠杀天京百姓一事,依旧又所怨恨,所以一直如履薄冰,在战斗中十分卖力,此时得到洪天的赞扬,心中终于轻松了一些。

    而洪天也就这一句提到曾国荃而已,随后和李鸿章两人又互相吹捧,很快双方都开怀大笑。

    洪天是真心笑起来的,丹徒一战大获全胜,李鸿章投降,剩下的淮军余部,已经不足为虑,苏南平定将近,而且还得到那么多人才,当真是喜事连连。

    而李鸿章笑容也相当真诚,洪天平易近人,十分好相余,而且言语中对他十分看重,自己的前途似乎并不差的,当即对自身以往劣迹被对方追究的顾虑消于无形。

    除了李鸿章外,洪天也和刘铭传、郭松林、李鹤章,以及周馥等淮军降将聊了数句。

    对于这些人,洪天多少都有些耳闻的,刘铭传后来是一省巡抚,才能出众可堪大用;郭松林悍勇之将,在淮军中数一数二,是大将之才;李鹤章洪天倒不熟悉,不过既然是李鸿章的弟弟,他就不能忽略了。

    至于周馥,洪天相当在意,这个人名声不显,但是才华出众之极,在淮军中的地位,相当于湘军中的赵烈文。

    赵烈文才华横溢近乎妖,这位周馥帮助李鸿章筹谋淮军,让淮军后来壮大成为中华第一强军,并且辅助李鸿章筹建北洋,也绝非等闲之辈。

    历史上,周馥在随同李鸿章视察北洋海军之时,深感时事艰难,一旦发生战事,防务堪忧,而告知李鸿章:“北洋用海军费已千余万,只购此数舰,军实不能再添,照外国海军例不成一队也。倘一旦有事,安能与之敌!”

    他认为朝官皆书生出身,不懂军事,毫无远虑,若请求扩军增费,必谓劳费无功,若至势穷力绌,必归过北洋,彼时有口难诉。不若乘此闲时,痛陈海军宜扩充,经费不可省,时事不可料,各国交谊不可恃,请饬部枢通同速办。言之而行,此乃国家大计,幸事也;万一不行,我亦可站地步。否则,人反谓我误国事矣。

    李鸿章哀叹:“此大政须朝廷决行,我力止于此,今奏上必交部议,仍不能行,奈何!”

    周馥的这些顾虑,不幸被三年后的甲午战争所验证。

    在满清的愚昧统治下,李鸿章屡次奏北洋扩充,但是却不被允许,在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在数年之内北洋几乎毫无改进,以至于在甲午之战中惨败。

    而当时满清就如周馥所料,将所有的罪责都压在了淮军和北洋的身上,李鸿章自然成了满清朝廷的替罪羊,被四万万人唾骂为误国殃民的卖国贼,而浑然不知这次惨败的原因是满清的腐朽统治。

    像周馥这样有远见卓识的人才,是洪天最为需要的,他虽然是穿越者,但随着他的出现,中国乃至世界的局势都会发生转变,他前世的知识未必有用,而像赵烈文、周馥这些,对未来局势发展有预见之人,可以帮助他看清局势,让他能做出正确的决断。

    洪天扫视着眼前的这些人,新人旧人皆有,其中不少是历史上赫赫有名之辈,他有种豪气,有如此多臂助,何愁大事不成,天国不兴,中华不复,太平江山不现!

第84章 传檄苏南() 
洪天在接纳了李鸿章投降后,马上让其书写檄文,向着苏南各地送出,而第一时间就送到了在镇江和太平军激战的各路淮军将领手上。

    金坛的潘鼎新,溧阳的张树声皆接受了李鸿章的劝降信,向当地的太平军投降。

    接受潘鼎新和张树声投降的,是刘官芳和李臣典,他们二人也没有为难潘鼎新和张树声,反而极力和对方交好,他们都清楚洪天的品性,他们眼前的降将恐怕未来也将成为他们的袍泽,虽然之前还生死相向,但以后估计就要并肩作战了。

    不过,在丹阳的吴长庆,却是拒绝接受檄文,当场就将它撕碎,但他倒不敢说不服从李鸿章的名利,否则自己底下的那些将士,恐怕马上就会反叛,所以他对下面之人宣称李鸿章根本不可能投降太平军,这檄文定然是假的。

    在安抚好手下的将士后,吴长庆秘密的将那些李鸿章的死忠将领除去,换上自己的亲信将领,彻底的掌握自己所部的军权,继续和萧庆衍部激战。

    当这些消息,传到洪天这里的时候,已经是数日后的事情了,这些时日,他已经开始收编投降的淮军将士,并且初见成效。

    在得知吴长庆依旧抵抗后,他倒没有感到奇怪,因为事前他就跟李鸿章询问过他手下将领的事情,潘鼎新和张树声两人李鸿章有信心让他们按照其命令投降,但是对于吴长庆此人,李鸿章就言称丝毫没有信心了。

    因为吴长庆的父亲吴廷香,在太平军转战安徽之时,创办团练,对抗太平军。于咸丰四年,1854年,战死庐江。吴长庆痛父殉难,誓与太平军为敌,不共戴天。

    这是杀父之仇,就算李鸿章曾是吴长庆上司,两人也是知己,但这段怨仇也无法轻易化解的。

    洪天得知这些后,也无可奈何,只能继续领军出征,南下丹阳,进剿吴长庆部了。

    一路上,洪天可谓顺风顺水,在镇江境内长驱直入,根本就没有什么敌人,这里的淮军部队,在见到陪侍在洪天身边的李鸿章和曾国荃之后,全部都缴械投降了。

    据洪天所知,整个苏南地区,在李鸿章所写的檄文之下,基本都选择了投降,反抗淮军部队者极少,除了吴长庆部之外,都不成气候。

    当洪天的大军到达丹阳之时,吴长庆已经突围,向着东边逃了出去,退到了常州。

    洪天无奈,他知道吴长庆是不希望自己的部队和李鸿章会面,否则那些将士是否真会跟从他都未可知,更不要说击败洪天带领的大军了。

    追!

    洪天毫不犹豫的下令,镇江已经平定,苏南乱成一团,正是乘胜追击的大好时机。

    太平军浩浩荡荡出发,其他如萧庆衍部、刘官芳部、李臣典部等则四处扫荡,而彭玉麟和杨岳斌组建的水营沿江东进的同时,也将整条长江水道都封锁起来,阻断了南北往来,满清的漕运路路也被拦腰截断。

    一路上,洪天势如破竹,扫镇江,下常州,破苏州,定太仓,兵临松江,当年淮军辛辛苦苦征战近三年所得成果,被他两个月不到就粉碎掉。

    数万太平军在苏南不断扫荡,能稍微抵挡一下太平军的,也就只有吴长庆部了,不过吴长庆部也难以对太平军造成多大的麻烦。

    李鸿章投降的消息,已经传得街知巷闻,吴长庆的部曲在得知真相后,大部分都溃散掉了,而且数量越来越多,毕竟形势太过恶劣了,都成了孤军了,难道还跟着吴长庆等死不成。

    吴长庆一口气逃到松江,带着亲兵扎入了上海,控制了当地的城防,准备和太平军死战。

    而洪天则毫不客气的将上海团团包围,包围网密密麻麻的足有数十重之多,而松江府内的府城华亭、南汇、川沙厅、金山、青浦,北边的太仓州州城镇洋,及宝山、嘉定和崇明各地,都已经落入太平军手中,可以说上海已经成了一座孤城,而且还被太平军大军围成了死地。

    不过洪天并没有强攻,原因主要有两个。

    其一是李鸿章的家眷就在上海,说起来李鸿章投降后,敢如此肆无忌惮的帮助洪天书写檄文,传檄苏南,完全是因为这一点。

    他的家眷在开战前已经送入了上海租借的洋人朋友那里,安全根本不用顾虑,就算满清恼怒也不敢轻易到租界那里抓人。

    而洪天在意的第二点则是各国列强的大使都前来要求太平军止步上海,不得对上海发动进攻,以免损害列强的利益。

    值得一提的是,英国前来施加压力的是布鲁斯,原本他已经卸任了,但是新任英国公使威妥玛却去了天京后就没有回来,现在事情紧急他也只能暂时重新担起英国驻华大使的角色。

    在警告洪天不要进军上海的同时,他也询问洪天威妥玛的状况,因为威妥玛是去天京之后失去音信的,只能零星的传回一些不确定的消息,那些消息中就有威妥玛和洪天会过面,双方相谈甚欢,并留在天京观察天京状况。

    不过布鲁斯对此很怀疑,因为威妥玛不可能不传信回来的,而且两个月没有确切的音信,这让布鲁斯生出不详的预感。

    洪天知道布鲁斯有所怀疑,知道事情恐怕瞒不了多久,但他也没有承认什么,因为上海附近海面之上,可是有一支英国舰队的。

    这支英国舰队总共也就七艘战舰,其中一艘被太平军击沉在江宁江面,现在已经打捞了上来,另外两艘则成为太平军的战利品,其中那一艘二等战舰更是这支英国舰队的旗舰尤里亚勒斯号。

    失去了三艘主力舰,这使英国舰队的实力大打折扣,战力折损大半。

    说起这支舰队,来到上海其实是巧合,他们的组建是因为上年英国对日本萨摩藩反动的一场战争,也就是历史上的萨英战争,或者称为鹿儿岛炮击事件、前之滨战役。

    这场战事是因为所谓的生麦事件引起的,那是1862年9月14日在横滨郊外的生麦村发生的事情。当时四名西洋人不知日本礼仪,见到武士没有退到一旁,而惨遭日本武士奈良原喜左卫门、海江田信义等人的砍杀,为首的英国商人来不及逃脱被砍死,幸存者中两名负伤,另一名被帽子连着头发一起砍断,一名是女士而安然无事。

    这次事件让英国震怒,派人和萨摩藩交涉,最终萨摩藩不肯屈从英国的苛刻条件,使得谈判破裂,英国就组建了这支舰队,最终发动萨英战争,英方在此战中小胜,让日本德川幕府和萨摩藩都屈服在列强的坚船利炮之下。

    在原本的历史上,此战后的萨摩藩,也知道当时日本国内盛行一时的攘夷不可能成功,转向主张开国,后来成为明治维新的推手。

    在萨英战争之后,这支舰队来到上海休整,并且对在萨英战争中负伤的三艘战舰进行必要的修复。

    后来阿思本舰队事件发生,让这支舰队滞留在上海。

    阿思本舰队,亦称英中联合舰队,是由清政府委任英国人成立的一支海军。舰队有七艘在英国购置的军舰,计有中级兵轮三艘,小级兵轮四艘,造舰武器总经费计八十万两,由英国海军上校舍纳德?阿思本为司令,船上六百名军官及水手俱在英国招募。

    舰队在1863年开到天津,但由于舰队的司令和清政府对指挥权、用人及花费等各方面皆出现严重分歧,最终双方解除合约,舰队解散,各军舰由阿思本带回伦敦拍卖。

    因为此事英国方面觉得有损本国颜面,命令打完萨英战争的库帕,暂时将舰队停驻在上海,修复受伤战舰的同时,也肩负着震慑清廷的使命,直到英国驻华大事布鲁斯卸任后再返回,顺便护送布鲁斯归国。

    布鲁斯卸任后,威妥玛担任驻华公使,因为威妥玛和库帕私交甚好,而布鲁斯也没有立即返国而意思,所以库帕就带着三艘战舰,和威妥玛前往天京,只是库帕怎么都没有想到,他带着三艘主力舰原本是想前往天京耀武扬威,结果却落到了战舰一沉两俘的结果,而他本人也和威妥玛成为了太平军的阶下囚。

    虽然仅剩下的那四周战舰,对拥有两艘英国主力舰的太平军,已经构不成太大的威胁,毕竟那旗舰尤里亚勒斯号是艘二等战舰,排水量高达3175吨,拥有51门炮之多,对上英国舰队剩下的那四艘四等战舰,根本无压力,而且还有另一艘三等战舰帮手,洪天对自己一方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