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穿越未来电子书 > 蜀汉的复兴 >

第115部分

蜀汉的复兴-第115部分

小说: 蜀汉的复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去洛阳做寓公。这么一来,樊家将在九品中正制的晋国沦为三流家族而且生生世世不得翻身。

    这还了得?!所以当务之急,还是把荆州拿回来!拿回了荆州,荆州派才不是无根之木。人才梯队建设有了保障不说,就算万一哪天大汉不在了,樊家也可以在荆州成为一流世家

    可以说,樊建的想法,代表了很大一部分荆州老人的想法。他们真的是被前年的那场大战给吓到了——曹魏也好,晋国也罢,都太强了。一言不合就丢二十多万过来。关键是丢了二十多万还封王了,篡位了。这,对方实在是太强了!所以,趁着曹魏灭亡,蜀汉的政治负担明显减轻的好时机,和晋国结盟,然后柿子捡软的捏,朝着东吴下手吧。大汉四十多年在北方都不得寸进,还不如换个战略方向发展呢。

    “陛下,尚书令之言。臣不敢苟同。”

    此时站出来说话的,是中书射雕(书友tangthuvien帮助提供)。此人乃是扶风郡大族射家的子孙。其祖上乃是先在长安出仕汉献帝,看到献帝那边没前途就跑到益州依附刘焉,看到刘璋不行了就马上投降刘备的射援。

    虽说射援的人品不怎么样,但才华那是杠杠的(现代社会,这家公司发展不好就跳槽换家公司好像也没啥)。在刘备做汉中王期间,射援是尚书令法正麾下的第一仆射,手里的权力比诸葛亮还大。要不是后来蜀汉执行荆州第一的政策,射家说不得就是蜀汉一顶一的大家族了。

    即便如此,毕竟人家入蜀时间早,积累的时间长。正所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在来敏去世,吴家和来家的后人都挂上军职出镇地方后。射家就成了东州派在蜀汉朝堂里的代表。

    对于东州派来说,炎兴元年的那一场大战,他们也是吓得不行。一旦蜀汉灭亡,益州实行九品中正制,他们也将被迁徙回原籍——都离家六七十年了。回去了就是个渣渣啊!而且和荆州近在咫尺不同,东州派的祖籍散布在全国各地呢。所以这个时候,东州派反而成了坚定的北伐支持派:荆州打下来了,东州派就没人陪着一起接受益州人的各种嫌弃了!

    “陛下,无论是魏还是晋,其国力比起我大汉和东吴都要强大许多。当今之世,能够对我大汉生存形成威胁的,绝不是东吴,而只能是晋国。就算晋国愿意与我国结盟共同拿下东吴。那东吴被拿下之后呢?”

    “那中书的意思呢?”

    “派出使者,向东吴重申盟好。然后继续一致对抗晋国。”

    “嗯,那就呵,朕都差点忘了。”刘禅自嘲的拍拍自己的脸:“咦,今天大司马怎么没有来?”

    “启禀父皇,大司马上个月就去了剑阁。至今未归。”

    是的,关大司马作为国家军委主席兼国务院总理,那是相当忙的。

    作为一个穿越者,他从来不相信坐在办公室里就能拿到真实的数据,了解真正的情况。所以从炎兴三年开始,在各项新政(其实也就三条,查户税、卖盐矿、开铜矿交易权)都在蜀汉各郡铺开后,他就带着霍在一头扑了下去。

    当然,除了了解基层民生之外,关彝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要做。这个事情,他预计的是炎兴二年初步开始试验,炎兴三年全面铺开。到了炎兴五年或者六年的时候要基本完成——那个时候,就是再次北伐的时候了。

    这是一个遍及全国的大工程——在北起汉中,南至南中,长达一千五百多公里的一条主干道上。凡是有大山阻隔的地方,全部架设飞索或者加固栈道!

    蜀汉境内的大山实在是太多了。苍莽的群山在为蜀汉提供安全保障的同时,也严重的制约了蜀汉国内的交通。如前文所述,成都地面上生产出来的粮食,运到北伐前线起码要消耗掉七成多。以蜀汉的国力,这种损耗,即使是他这个穿越者不停的给蜀汉开挂,也是无法承受得起的。为了以后他自己的北伐不至于悲哀的再来一次“粮尽退兵”。那么在北伐之前,他要先把粮食北运消耗过大这个问题给解决了。

    没有盾构机,这个时代是不要去想在大山里开洞直通的事了。关彝能做的,就是在蜀汉苍茫的群山之中,到处架设飞索、加固栈道。

    所谓飞索,其制作分为三步。

    第一步先是在甲山和乙山的山体上打洞,这洞呢,先竖着打,打到一定程度了就向左右方法横向延伸一点进去。之后在这个空间内用铁丝编织骨架。然后再注入水泥——犹如在山体里打进去一颗大号的膨胀螺钉。之后就在两颗膨胀螺钉之间架设缆绳。

    这个时代没有高强度钢丝,所以缆绳的制作也非常麻烦。先要把各种藤蔓植物的枝条用桐油浸泡,再用铁丝和竹丝反复缠绕捆绑,之后再用桐油反复浸泡许久,一条缆绳才算制作完成。

    第三步就是架设缆绳。这个是最没有技术含量,但也最耗人工的:先把一头的缆绳绑定,然后另一头抛下山去。山下面的人轮流接力,把另一头缆绳一点一点的挪移到另一座山头上去,在那座山头已经打好的水泥膨胀螺钉上绑定。那么,甲山和乙山之间的飞索就架设好了。

    这个东西,起源于西南地区的横断山区。在明清时代,整个横断山区到处这样的飞索。即使是到了现代,在少数交通不便的地区,飞索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至于加固栈道。这也是因为有了水泥关彝才能这么做。

    以前蜀汉的栈道是什么样子的呢?先派人从悬崖吊绳而下,人悬在半空中往大山的山体里面打孔,之后插入木桩。再在这些木桩的上面铺设木板——这样的栈道,在西南地区潮湿的大环境里,那是需要时刻保养维修的。而且即便如此,这样的栈道,其承重量也非常的有限。

    关彝现在的方法是,在尽可能保持原有栈道的前提下,在这些栈道的底部插入水泥制作的长条形预制板,用他们来做新的承重梁。然后用水泥把栈道路面的木板给粘连起来。之后再在栈道的外侧(悬崖侧)修建护栏。

    毫无疑问,这是极为浩大的工程,需要花费海量的钱粮。非常符合穿越者左手进、右手出。手里尽量不留大量现钱的消费习惯。

第一九一章 大司马很忙(二)() 
“学生拜见山长。”

    “嗯,展飞辛苦了。我有一年多没见过你了吧?最近怎么样?娶了媳妇没有?”

    “嘿嘿嘿。”以前复兴学堂体能吊车尾的李翔,这一年也快二十岁了,大小伙子由于经受了极为严格的训练,加之关彝的手下绝不会缺钱,这营养是完全跟得上的。所以这时候的李翔,全身肌肉粗隆,身材壮硕,和以前的吊车尾比起来,完全变了一副模样。

    “山长,这个事情不急呢。你知道的,我们那批女同学是多么的抢手,而且年龄都比学生大。所以,我还是等着山长哪天带着我们打下了雍州,我到关中世家大族里面的女眷中去挑一个吧。嗯,我都跟皇甫孟导(曹魏降将皇甫辏В┧岛昧耍孟掠褐莺螅涸鸢镂也侔齑耸隆!

    “哈哈哈哈有志气。好,这一天不会太远的。不过在此之前,你得好好保护自己,别死得太早哦!”

    “嗨这点请山长放心,前年的新都大战、阳安关大战,学生从头打到尾,干掉了起码三十个魏逆,油皮都没擦破半块。和山长一旦上阵必然负伤的光辉历史比起来,那还是好得多了。”

    “你这个臭小子,是皮痒了吧!老阿,快帮我抽这家伙的嘴!”

    “呵呵呵,大司马,小老儿是真的老了。打不过这个臭小子啰。”

    “那哪能啊?您是我们的教官,您要打小子,小子只有立正挨打了呗。”

    “哼,李二蛋,不要怪教官不给你留情面。你在那两场战斗里,新都大战就别说,你们枪阵始终占据优势,你根本没有亲自操刀的机会。阳安关那一战,要不是你的室友们觉得你年纪小,时时刻刻保护着你,你能全须全尾的活下来?说不得,你裆下最重要的那一块肉就不见了!”

    “呸!老阿,我丢了哪里都不会把那块肉给丢掉的!”

    师徒三人相互寒暄取笑了一阵后,关彝把脸一肃:“好了,说正事吧。”

    “诺!大司马、霍长史、教官、诸位上官。卑职于炎兴二年十月奉大司马之命,率领一校羽林来此剑阁。在剑阁两侧的山峰中铺设飞索。截止今日炎兴三年八月十日。十个月的时间,共计在两山之间架设飞索六道。累计完成试验三万余次。”

    “在这三万余次试验中我们得出数据如下:首先,山体上的水泥钉,必须至少打入山体三尺(70厘米),然后左右延展至少也是三尺。如此,这根基才算牢固。而缆绳的承重,在每次货物不超过十石的情况下,反复使用五千次不会出现任何开裂、断裂的问题。如果每次货物超过十石,那么货物越重,使用的次数就越少。基本上每增加一石,使用次数至少要往下调五百次。如果直接挂上五十石以上的货物,那么当货物滑动到空中时,缆绳将立即断裂!”

    “善,辛苦了。这打洞、挂绳,一般需要耗费多少时间?”

    “这个嘛,各位上官。由于剑阁两侧的山头其直线距离并不算长,只是在爬山的时候特别麻烦,需要缓慢攀岩而上。所以我们在这里架设一道飞索,整个工期是一个月左右。”

    “单条飞索,若是一切施工顺利,大概需要花费多少?”

    “呃,这个啊。大司马,卑职把所有耗费的粮食每石都按一百钱计算的话,连粮食在内,初期不熟练的时候大概一条飞索需要花费五十到六十万钱,施工人员都熟练后,应该能控制在四十万左右。不过这毕竟是高危工作,属下的这队羽林原先都是武陵大山里的好猎人,攀登悬崖啥的都很熟练了。所以施工途中虽有危险,但没有摔死一人。若是全国铺开,这个,工伤抚恤什么的,估计是难免的。”

    “嗯”关彝拉扯了一下胡须:“辛苦了,你们做得很好。”

    “多谢大司马肯定。”

    从南中开始,一直到汉中、武都、阴平。凡是有大山阻隔的地方,一律架设飞索。这就是关彝念兹在兹的古代版高速物流通道了。

    没得办法啊。南中的物资要运送到成都,需要穿过横断山区和三江并流区。这一路的消耗可是了不得。而成都平原的粮食要送到前线,那更是一个恐怖的大工程。不把这些问题解决掉,蜀汉的北伐永远都无法直面晋国的乌龟战法。

    “方伯,把刚才展飞说的记下来,然后让你的属员抄写数百份。命令各地郡守、县令,自接到此份报告起。立即组织人手,在其辖区内进行实地调研。在我大汉南方的粮食转运北方三郡的沿途,哪些山头需要架设飞索的,山体多高,石质如何,架设之后比起以前的盘山栈道能够节省多少时间等等,全都细致的报告上来。大司马府要在今年的十月结束前完成所有数据的汇总。然后准备各种材料,征召各地的民夫,最迟在炎兴四年的一月,全面开工!如此,才不会过多的耽误明年的春耕。”

    “诺!下官这就去办。”

    霍在带人离开后,关彝对着刚才一直在门口候着的一个属员说道:“什么事?”

    “大司马,这是留府长史发来的。”

    “嗯,我看看。哦,曹魏终于彻底完蛋了啊。嗯?对晋国的态度?嘿嘿,看来荆州派和东州派的观念、角色全都在开始转变了啊。”在心里腹诽了一阵樊建的无耻后,关彝才开了口:“呃,你怎么称呼?”

    “劳大司马过问,下官赵廞,字叔和。现下是留府长史的属员。”

    啥?你叫赵廞?

    “呃,叔和是哪里的人啊?”

    “属下是巴西郡人。”

    那看来没错了,应该就是历史本位面上,身为西晋益州刺史,妄想割据一方的那位赵辛恕D憧梢彩歉鍪肥榱裘的人物啊。可惜,是一个野心勃勃又自不量力的傻叉罢了。

    再一次感叹了蜀汉“荆州第一”的政策埋没了太多益州本土人才之后,关彝收拾了一下心情:“从七月二十五日魏晋禅代到今日,一共也就过了十五天吧。叔和你记录一下。”

    “诺,请大司马下令。”

    “第一,我方此时应立刻派出使者,与东吴重申既往盟约。这使者嘛,就派射中书去吧。让那些吴狗也见识一下我大汉年轻一辈人才的风采。”

    “诺,大司马,下官请问,除了重申既往盟约之外,还有什么需要射中书去做的?”

    “嗯。”这个赵廞也不是个废材嘛。也是,能够在历史本位面做到一州刺史的人,除了家世之外,才华暂且不说,其情商啥的至少也不算弱。也罢,去看看东吴的新君到底是个啥货色也好。

    “这样吧,让射中书做正使,超宗(杜轸)做副使。你的上官马改之看到这样的安排后自然会知道本官的意思。”

    “遵命,请大司马接着说下面的指令。”

    “嗯,回去禀告陛下。晋国新立,按理,应该主动派出使者到我国进行宣示。所以,我国不必急着派出使者去晋国祝贺。如果晋国在两月内没有派出使者来我大汉,则我国不必予以理会。如果派出使者,而且使者表达的是结盟意愿的话。那么我们就结盟好了!到时候我们再派出使者去洛阳对晋国新君表示祝贺。”

    “呃,大司马,下官可能没有听清楚。您刚才的意思是,同时和吴、晋结盟?”

    对呀,就是这样啊。多交朋友嘛。反正盟约签订后其唯一价值就是用来撕毁的嘛!

    然而,正当赵廞躬身领命,准备离开的时候。一个穿着轻甲的士兵匆匆跑了进来:“大司马,汉中的前将军发来急报。三天前,晋国使者抵达兴势,要求到成都朝见陛下!”

第一九二章 大司马很忙(三)() 
“小弟拜见兄长,好久不见,兄长似乎瘦了不少。”

    “哎,一天到晚各种事情,整晚整晚的睡不着觉。不瘦才怪呢。”

    “嘿嘿嘿,兄长,也就你才这样吧。想当年,蒋大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