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的复兴-第17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现在情势完全不同了。大司马前些年在国内夯实内政,百姓民生得到极大改善,声望是扎扎实实的树起来了。大司马之外,蜀汉最有实力的军头姜维呢,这时候已经完全人生圆满,对帮助他实现毕生理想的关彝充满了感激。而罗、霍两家呢?先不说这两家现在已经是复兴社的股东,每年分红已经是赚得坛满钵满的问题。更为关键的是,这两家的继承人已经成了关彝的铁杆!
所以,这一次,关彝将不再允许独立于复兴社之外的军事集团存在了。而罗宪、霍弋也提不起反抗的兴趣。
除了永安军团和南中军团的司令官要换上复兴社的人之外,需要大家一起协商的还有一个重头戏:各个地方的主官。
首先是雍凉二州的刺史人选。毫无疑问,作为对益州支撑蜀汉政权四十多年的补偿,这两州中至少一州的刺史,得是益州人!
按照关彝的意思,最好这两州的刺史都是益州人。但是当霍在把这个意见提出来之后,遭到了霍弋等人的强烈反对。最后经过反复磋商,大家总算是达成妥协:雍州刺史,柳隐柳休然。
事后关彝在知道这群人的商量结果后也是无可奈何的笑了。
没错,柳隐是益州人,又是坚定的北伐派(荆州派能接受)。阳安关大战后还成了太子的老师(皇室能接受)。其本人功劳够大,能力也足。是难得的多方都认可的人选。但是你要看看人家的年纪啊!七十八岁了!
接下来是凉州刺史。这个位置毫无疑问还是得留给荆州人。但是人才凋零的荆州派选来选去,不得已把董厥给推了出来——董厥年轻的时候在诸葛亮的丞相府摸爬滚打了很多年。后来还做过一段时间的尚书令。这能力是没什么问题的。有问题的还是年纪:这也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了啊。
至于益州刺史,现在的步阐步仲思肯定是不能继续担任了:从此之后益州就是整个蜀汉政权的大后方。益州刺史的责任就是维持稳定,给雍凉提供钱粮、兵器甲仗、士兵壮丁。这样的工作,步二爷怎么做得了?
而且,作为这次刚刚纳入蜀汉版图的雍凉二州而言。他们那里世家和百姓的情绪也是需要照顾到的。
所以,这益州刺史的人选是关彝亲自定下的,根本就不允许其他人发表意见:皇甫晏。
至于步仲思,让他来长安做个光禄大夫陪太子聊天吧。
敲定了三州刺史后。接下来是几个军团的司令官人选。
首先,虽然罗宪在历史本位面守御永安打出了极漂亮的成绩。但到底他在永安的时间实在是太长了。无论关彝还是刘谌,抑或罗宪本人,都不愿意继续让其在永安任职了。
所以,罗宪被拜为卫将军,进入中央。永安都督的位置则是交给了现在的巴郡太守,复兴社的元老孙刚孙定烈。
南中军团,霍弋的年纪也大了。而且看着关彝这次北伐胜利后也没有提出封公的要求,加之因为自己儿子的关系,霍家早就和关彝绑定在了一起。霍弋也就熄了抑制关彝的意思,主动的急流勇退了。
新任的南中都督,是刚刚在那里取得了巨大声望的王颀王孔硕。
羽林军团暂时是在成都,但以后是要搬到长安去的。但即便如此,这么大一个益州,在成都平原这种膏腴之地留下一支机动兵力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关彝思来想去,把它交给了牵弘。
毫无疑问,这两位降将,在蜀汉内部毫无跟脚。除了紧紧的依附关彝之外,他们别无选择。
之后是三州别驾。
陈寿担任益州别驾,李密担任雍州别驾。除了协助刺史管理当地民政之外,其主要的工作是继续掌控住复兴社在这两个州的产业。
而凉州别驾,当然是陈袛之子,陈璨陈伯玉——如此,三州的实际政务,其实还是牢牢的掌控在复兴社之手。
基本上,关彝通过隐忍(以他现在的功劳,他是完全可以正大光明的出任丞相并且封公的),放弃虚名等方式。在实际操作中实现了自己利益的最大化。
……
“嗯,以上就是朝廷对封赏和各地官员最新的安排,高尚书可有异议?”
我能有什么异议啊?我就是一个来听结果的。总算你们还尊重人,知道事先让我们晓得这些分配。不要直接在大朝会上宣布出来,那是多么的打脸啊。
“呵呵。”看着面部表情极为尴尬的高逢,刘谌微微一笑:“好让高尚书知晓,朝廷现在新增两州十七郡,加上益州原有的二十二郡。这里面有许多太守的位置都需要动一动。这三十九郡中,有五郡太守,需要交给以高尚书为主的诸位朝官。还请高尚书不要推辞。”
原来我残存的东州派,就只有这点价值了啊。不过,也算不错了。
“多谢殿下,臣岂敢推辞。请殿下放心,臣不管被分到哪个郡,都一定在那里为大汉做好牧守一方的本职。同时,臣回去之后,也会知会雷家、张家等家主,在朝堂之上,决然配合殿下和诸位上官的决定。”
“呵呵呵,如此,孤就多谢高尚书了。”
……
西元268年,九月五日,成都皇宫,大朝会。
“陛下,自先帝肇建基业四十八载以来,我大汉十数次北伐,至此终于拿下雍凉。汉室之复兴,已见曙光矣。臣等谨为陛下贺!”
“我等为陛下贺!”
“呵呵呵,诸位爱卿免礼,同贺,同贺。”
在一阵过场般的互相道贺后,刘谌出列:“儿臣启奏父皇,王师北伐获胜,诸多将士埋骨沙场。这些将士的抚恤,需要早日定下并发放。另外生还将士的封赏,也需要早日定下方案并迅速执行。”
“呵呵呵,太子可以提案?”
“儿臣斗胆做出了一个基本方案,还请父皇审阅。”
这个方案当然就是刘谌和各方代表一起弄出来的东西。作为已经人老成精的刘禅,这时候哪里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呢?
在认真的看完了这整套方案后,刘禅轻轻的松了一口气:“总算是没有提出封公,任命丞相或者相国的要求啊。”
“太子思虑周到,可行。”
“谢父皇。父皇,雍凉新入,还需要酌选操行、能力均为可靠的官员出镇这些地方。同时,雍凉也有大才,应该吸纳这些人才,为我大汉效力。”
“善,太子可有预案?”
“已经做好预案,请父皇审阅。”
“可。”
这些过场都走完之后,尚书令樊建出列。
“陛下,大司马、大将军等联名上奏,请求将行在迁往长安,并定都于长安。此议可行否?臣等伏启陛下圣断。”
“朕,乃刘氏后人,高祖苗裔。长安光复,理当前往长安拜祭长陵等先祖陵寝并迁都于长安。此议可行。然,迁都乃是事关国本的大事,还需要诸位臣工先拿出一个稳妥的方案来。嗯,尚书令,此事就交给你们尚书台来办吧。”
“臣樊建领旨。请陛下定下期限。”
“半年筹备,半年迁徙。一年之内,朕要到长安遏陵。”
“诺,臣明白了,必不负陛下所托。”
至此,在九月初五的大朝会上,刘禅作为橡皮图章,对这一整套利益的重新分配方案做了背书。于是关彝在基本稳定了蜀汉国内政局的同时,最大程度的把兵权和政权都抓到了自己的手里。大司马对这个国家的掌控,前所未有的牢固而全面。
第三零四章 战后的余波(四)()
? “呜呜呜~~~”阴暗的晋国太庙主殿里,司马炎带着司马衷、司马柬、司马景等皇子,跪在司马家的先人灵位前,压抑而低微的轻轻抽泣。
这已经是司马炎连续三十天带领能够独立行走的皇子们来到这里了。
魏蜀吴三国的创始人出身都不算什么高贵,家世都有些弱。所以其宗庙制度也不太完善。到了晋这一代,河内司马家到底是家世渊源,源流清晰。所以晋之宗庙,现在供奉着六尊灵位(等到这一朝的真正开创者司马炎驾崩入庙后,晋之七庙就齐全了)。
汉征西将军司马钧、汉豫章太守司马量、汉京兆尹司马防、晋宣帝司马懿、晋景帝司马师、晋文帝司马昭。三昭三穆,六个巨大的灵牌,无言的倾听着司马炎的哭诉。
“呜呜呜~~~先人筚路蓝缕,历尽艰险,终于使得天命归晋。然,不孝子孙司马炎,开国不足四年,竟使祖宗之基业毁损近半!真是,真是愧对先人啊!”
这一次汉、吴两国同时北伐。晋国在扬州虽然获得大胜,但其在合肥的守军也死伤惨重。荆州这边虽然部队折损不大,但襄阳重镇却是丢了。但吴国在扬州惨败,襄阳终究是不能单独持久坚守的。所以,吴国吐出襄阳是迟早的事情,损失的无非是襄阳附近的几万百姓——还可以接受。
但是雍凉这边的打击就实在是太大了啊。二十多万大军,那么多名臣良将,全都折戟沙场。雍凉二州十七郡,以及两州民册上的七十多万口,全都没有了!
前些时日,虽然惊闻茂陵大败,本方在关中的大军近乎全军覆没的噩耗。但司马炎反而以更勤奋的工作态度来面对这一场战事。而到了八月十三日,马隆发来报告,说是蜀贼已经从潼关城下推走后。司马炎的精神一下子就全跨了。
然后,他就天天的跑到太庙这里来哭泣、请罪。
“父皇,国家虽然遭遇劫难,但正是如此,才需要加倍振作。而这些,都要靠父皇带领全国臣民去实现。所以,还请父皇暂熄哀痛,收拾心情。带领我们振兴大晋!”
能说出这番话的,当然不是太子司马衷。而是司马炎和杨艳的第三个儿子,司马柬。
“呵呵呵,皇儿说的好啊。”伸出手,摸了摸司马柬的头。然后又看了一眼目光仍然呆傻,嘴角还留着口水的司马衷。司马炎微微一笑,另一只手紧紧的在大袖里握了握。
这一个月来,司马炎并不是光在太庙里哭泣了。相反,他想了很多很多。也确实想明白了一些问题。
“吱呀”声中,太庙的大门从内而外打开了。司马炎轻轻的用手遮挡了一下眼睛,待得适应了外面的光线后,对着身边的宦官道:“传旨,招安平王、齐王、尚书令、车骑将军、张尚书、杨尚书到御书房觐见。”
“遵旨。”
看着一个小黄门匆匆离开后,司马炎回过头来,对着自己这位满脸呆萌的次子看了好半晌,终于还是长叹了一口气:“来啊,送太子,四皇子、五皇子、六皇子回宫休息。”
“遵旨。”
最后,他伸出右手,对着司马柬道:“皇儿,随为父来。”
“喏,父皇。”
两父子牵着手,慢悠悠的来到书房。司马孚、司马攸、裴秀、贾充、张华、杨珧等六人已经在那里等着了。
牵着司马柬的手坐上主位,并让司马柬在其下方也坐下后。司马炎说的第一句话就让在场的诸人吓得不轻。
“朕意已决,明日昭告天下,更换储君,立柬儿为太子。”
在场的六人中,司马孚的眼皮微微跳了一下,但很快就回复了正常。倒是司马攸开了口:“皇兄?”
“朕一开始是想差了。”这个时候的司马炎,完全没有刚才在太庙里的小女儿姿态。相反,此时的他,面容之上满是坚毅。
“朕以前想,吴蜀两国,淖尔之邦,在朕的有生之年是一定能够将其平定的。到时候天下一统,就算衷儿的能力稍稍差一些,做个太平天子也是没什么大碍的。但是现在看来,呵呵……”自嘲的一笑后,司马炎道:“在朕的有生之年,没有看到大晋灭亡就已经是很幸运了吧。”
“陛下慎言!我国虽然遭遇大败,但论其底蕴和实力,吴蜀两国,仍然不能单独对上我国战而胜之。”
“叔祖这话说得很对。但是朕也想通了,就算吴蜀灭不掉我们,但我们要想灭掉他们一统天下,没有数十年积累,恐怕也难以成功。而且我大晋遭逢如此大败,重要的是如何收拾人心。所以,衷儿是不适合做太子了。”
应该说,在如何收拾空前绝后的惨败上,司马炎这个切入点是找得极准的:换太子。
在不能换皇帝的情况下,换太子,真是统治者振作刷新的最强信号和表示了。而且司马家的现任太子是出了名的智障,这种太子在太平年月并没有什么,但是在当前局势下,如果司马衷还是太子的话。恐怕诸多世家大族都会对晋国这个政权的未来感到悲观和失望。
因此,换太子,就是明确的向全国发出信号:大晋要振作,大晋的未来还有希望!
这是大败之后收拾人心的第一步。在场的诸人都是人精,稍稍一思索,就明白了里面的关窍。
所以,在司马炎稍稍做出解释后,六个人都表示了同意或者默认。
“接下来朕要说说各个边境地区守将的人选。首先,朕认为,吴蜀经过此番大战,短时间内已经没有再次进犯的可能。所以,当前各个边境地区应该是安稳的。但我大晋遭此大败,三五年内也无力发动反击。所以接下来的几年,即便吴蜀对我大晋挑衅,我们也只能以防守为主。”
看着坐在主位上说话都不打忒的皇帝,下面的六个人都或多或少有那么一点陌生的感觉。
果然,挫折是使人成长的最佳食粮啊。
“先说幽州,这里的鲜卑诸部,如慕容、段、宇文、拓跋等,已经越来越强了。朕需要一人去那里以强硬的姿态加以震慑。朕意,让孟叔时去担任幽州刺史,镇北将军,护鲜卑中郎将。”
接着,司马炎根本没有一点和其他人商量的意思,自顾自的继续说了下去:“接下来是并州,那里的匈奴也不是善类。而且那个地方已经和蜀贼刚刚拿下的冯翊郡接壤了。所以也得有能征善战同时又善于治政的大将镇守。朕看那个王士治很不错,孤军撤退,居然还撤回来了。就是他了。朕让他担任并州刺史,镇西将军。护匈奴中郎将。”
“然后是司州,司州的命门在潼关。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