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的复兴-第18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启禀大司马,长安蝗市开张近两月,累计收入蝗虫十万三千余石,跳蝻九万余石,虫卵一万八千三百余石。当然,属下刚才列举的数据,全部都是干重。另外需要说明的是,随着天气逐渐转凉,蝗市里各部异族、各地百姓送来的蝗虫和跳蝻已经近似于无。不过虫卵的量应该还会持续增长。”
“善。把这些东西全部打成粉末,一部分送到梓潼去。本官已经行文我复兴社在梓潼的生产基地今年提早开始多饲养鸡鸭。这些粉末送到后,可以充作鸡鸭的部分饲料。另一部分掺进麦粉中,以后赈济粮可以发这个。”
“喏。”
“明年开春后,让梓潼郡那边至少要给关中提供三万只以上的鸡鸭。另外,我们前几个月在郿县那里的蜘蛛,都开始产卵了吧?”
“已经大量产卵。属下已经命令专人把这些蜘蛛卵附着的秸秆保护起来。只等明年天气稍稍转暖就开始分发到关中各地的田间地头。”
“善,诸位。挖掘蝗虫卵,多准备鸡鸭、蜘蛛,都只是未雨绸缪,对蝗灾提前有个应对。但若是明年还是旱灾,地里长不出粮食的话,那这些事情都是没有什么大用的。关键的关键,还是如何减少明年的旱情对生产的影响。嗯,休然公,你是雍州刺史,你这雍州十郡下面各县的主官都安排妥当了么?”
“回禀大司马,十郡太守、六十三县县长均已全部到位。太守均是来自益州的成都朝堂或者益州原本的郡太守转任。六十三县县长有四十县是益州官员转任,二十三县是本地贤良出任。县下各亭的亭长也已经基本配备到位,全部都是我大汉本次大战后因伤退役的老兵。”
“善,诸位。本官的意思,在今年的最后两个月以及明年的前两个月,共四个月的时间里,重新疏浚关中的各条沟渠!”
所谓关中平原,其实是一块被秦岭、陇山、黄土高原所包裹的狭长河谷盆地。在这块盆地里,平原、台原、谷地诸多地形错综复杂。
关中的水源,主要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渭河。渭河从陇山汹涌而来,进入关中平原后水面变宽,流速变缓。横穿整个关中平原。是关中最大的水源。关中平原其实就是渭河中下游的河谷盆地。
第二部分,是来自秦岭之上,由南向北流淌的诸多河流。比如武功水、骆谷水、芒水、涝水等。
第三部分,则来自黄土高原,由北向南流淌的河流。最大的一条当然是泾河。此外还有汧水、漆水、洛河等。
需要说明的是,后面两个部分的诸多河流,其最终基本上都是汇入渭河。可以说,整个关中水系,也基本可以简称为渭河水系。
说了这么多,其实画张图就更直观:先在白纸中央划一条横向直线(渭河),然后在这条直线的上下两边各划几条竖向直线(南北诸多河流)。这就是最简单的关中天然水系。
在这天然的水系中,毫无疑问,渭河沿岸的土地是基本不会因为干旱而苦恼的。可问题在于,一方面渭河沿河的土地和整个关中平原比起来占比极低,另一方面是:其他地方的旱灾会引发蝗灾。蝗灾一起,渭河沿岸的土地上,庄稼长得再好也是白搭。
而且关中的水源中,来自于秦岭的河流还好——这个时代的秦岭植被保存非常完好。来自秦岭的河流水流量充沛,含沙量也比较低。但是来自黄土高原的河流就不太好了:含沙量偏大不说,水量大的时候容易形成洪涝,水量小的时候又容易断流。
最后,到底是处于中国的西北地区。这块地方的降雨量其实一直都不是很充足。所以,关中地区的灌溉系统,如果不加以人工改造,纯粹运用天然水系进行灌溉,剩下的就是靠天吃饭的话。所谓的关中千里沃野,是产不出多少粮食的。
但是,关中这个地方,是秦帝国和西汉帝国的肇业根基。两朝的统治者对这里的农业生产都极为重视。两朝都花了极大的力气对这里的天然水系进行改造。
如何改造呢?修渠。
秦代倾举国之力,修筑了大名鼎鼎的郑国渠。所谓郑国渠,其主要作用就是把洛水和泾河链接了起来。
前文所述,关中虽然有诸多的河流,但除了渭河是东西流向以外,其他的河流都是南北流向。在自然条件下,这些河流除非最终都汇入渭河,否则彼此之间是不会产生联系的。而黄土高原上南来的河流含沙量又偏大,无法直接利用起来耕种。这就造成远离渭河北岸的地区,虽然两边都有河流,但就是无法有效利用这里的水源进行耕种。
而郑国渠呢,是东西走向,起于洛水,止于泾河。在渭河以北,提前的把洛水和泾河给链接了起来。而且关中这块地方,是南北高,中间低。现在郑国渠挂在渭河以北,由于地势的原因。郑国渠里的水流可以依靠地势自然的向南漫灌。于是,郑国渠以南,渭河以北,洛水以东,泾河以西的这一块地方,就从水源匮乏的盐碱地一下子变成了水旱从人的千里沃野。
史书记载,郑国渠建成之后,秦国一下子多了一百一十万亩的可耕良田,每年从这块新增良田上能收获近五百万石粮食。当时秦国全国的人口也就六百余万。也就是说,光是一条郑国渠,就能让秦国的全体百姓多出近一个月的口粮!
所以后来的西汉定都长安后,也大力修建关中的水利系统。其主要方法也是开渠。开渠的主要目的和郑国渠也是一样:通过各种新的沟渠,把关中南北走向的各条河流,在它们汇入渭河之前就提前链接起来。同时通过建设沟渠的地理环境不同,变郑国渠的漫灌为浇灌……然后沟渠经过的地方,就会从缺水的干旱土地变成水旱从人的沃野之土。
整个西汉两百余年,关中修建了很多新渠,并且把各类新渠按照灌溉、运输等做了分类。形成了强大的水利网。从而保证了关中的强大。
西汉后来被新莽所篡,再到后来刘秀建立东汉,国家的政治中心转移到洛阳后。关中诸多的水利工程不可避免的缺少了维护。到了后来董卓、李傕、郭汜、韩遂、马超等先后控制长安,关中反复被战火摧残后,这里的水利工程大多都处于荒废状态了。
待到曹操彻底赶走马超,重新将关中纳入治下后,派出了张既担任雍州刺史。张既在位的时候,倾尽全力修复了部分郑国渠,并疏浚了部分白渠——但到底这时候国家的政治、经济中心都在洛阳和邺城。而在刘备拿下汉中后,关中又成了经常受到蜀汉骚扰的边境地带。所以,曹魏也好,晋国也罢,对这里的投入真的极为有限。因此,关中的水利,始终没有重现西汉时期的盛况。
现在,关彝来了。
“本官认为,在当前局势下,百姓虽然手里因为前些时日晋国的救济还有点余粮。但是他们都知道这点余粮撑不到来年收获,甚至撑不过这个冬天。所以,百姓心里是惶恐的。若是我们单纯的、不断发放粮食救济百姓,呵呵,需知人心永远不足,这样的方法其实效果也好不到哪里去。因此,本官认为,应该趁着冬天将至,农民普遍空闲的时候,组织全关中的百姓,集中疏浚、重修关中的各条沟渠。在修建过程中,按照百姓的出工量,发放粮食给百姓作为酬劳。这样的方法,叫做以工代赈!”
第三一一章 关中的复苏(五)()
? 雍州,京兆郡,池阳县,黄屿亭。
此时已是西元268年的十月初八,关中这个时候的气温已经有些不太友好了。但是,到了辰时的时候,亭里面家家户户的烟囱里,还是飘起了阵阵的炊烟。
吱呀一声,一扇农家小院的木门从里面打开了,一个面相朴实,骨架高大的汉子从屋里走了出来。
他的个头真的不小,估摸着大约有八尺高(185cm)。这时候虽说身上没有什么肉,但是行走之间,双臂挥动极为有力。下肢的步伐也非常的沉稳,一看就是个练家子。
这汉子走到房门前的院坝里,双手平举,反复做了几下扩胸运动后,抬头呆呆的看向了天。
“娃他大,又在哪里发啥呆呢?还不赶紧上屋顶看看那些虫卵干透了莫有?一天到晚的就是发呆,家里人都要饿死了。就巴望着这点虫卵去换粮食呢!”
“晓得了。”被自家婆姨一阵训斥,那汉子也不发火,很是顺从的三步并两步爬上了自家屋顶。
双手轻轻的插进簸箕里晾晒着的虫卵感受了一下湿度:嗯,应该是差不多了。
想到此节,这汉子再也不迟疑。轻轻舒了一口气,把整个簸箕都抬了起来,然后一手举着簸箕,一手扶着梯子,迅速的从屋顶了下来了。
“你这老汉怎么这么大胆?一个人就敢举着簸箕下梯子?摔下了咋办?摔死了你我不心疼,这些干虫卵被摔不见了咋办?拿你去换粮食啊?”
又被媳妇训斥了,但这汉子也不生气,在把簸箕交出去之后,他看着自己的媳妇,一边摸着自己的后脑勺,一边傻傻的发笑。
“哎,这傻子!”婆姨接过簸箕,很是无奈的飞了一个白眼给自己的丈夫。然后仔仔细细的检查了一遍虫卵:“嗯,都干透了,今儿应该是个大晴天,待会让太阳再晒晒。下午你去把它交给亭长。我估摸着,应该能有一百多钱。”
“知道了。”
“拿到钱后,赶紧去县城一趟,我听隔壁的赵家嫂子说,昨天他们家那老汉去县城买粮,县衙标的是一百五十钱一石。”
“嗯,知道了。”
“诶!你这个憨大!别就一口一个知道了。我跟你说啊,家里今天早上过后,米缸里就还有三升面粉,两升小米。你那两个憨娃这阵子特别能吃,若是你不买回新的米面,最多三五天,家里就要断炊了!”
“哦,放心。我会把粮食背回来的。”
“嗯,路上小心一点。待会我问问李家嫂子,看他们家今天去县城买粮不?到时候你和李家兄弟一起搭个伴。我听说,我们亭附近也有抢粮的贼人了。”
“哼!”一开始还老实木讷的汉子听到自己的婆姨说到这个问题后,刚才还淡淡的表情一下子变得傲然起来:“这些贼子抢别的亭额不管,若是来咱们亭。哼,我的刀还没生锈呢!”
“别逞能!亭子里又不是只有你一个从营里回来的。有啥好嚷嚷的!”
“就是啊,你看我们亭,六个从营里回来的。谁出去做贼了?蜀贼,啊不,汉国的大司马心肠好,是个大大的好官。在这样的年份居然高价收购蝗虫、虫卵。粮食也不准各家粮店自己卖而是集中在县衙统一卖。这粮价也从未超过一百五十钱一石只要肯辛苦翻地,就饿不死!为什么不老实捉虫却去做贼?今天多捉一点虫,家里人吃得饱不说,明年还少受点灾。这么好的事情不去做,偏要去做贼!也是就没碰上额,不然,真当额以前杀的都不是人了?”
“别说了!这虫卵,是越挖越少了。就算你明天背一石粮食回来,家里再去挖些树皮啥的,也难撑到明年秋天。到时候又该怎么办?哈,额还说明年秋天的事情做个什?明年开春后,种子都没有了!”
“这又有啥?汉国的大司马肯定不会不管我们的。就算大司马不管我们,我们还可以去附近张家的庄园投靠嘛。我这一身力气武艺,不管是做他的家将还是给他家耕地,我不相信他不要!好了,你去看看锅里的馍馍是不是好了。”
“嗯。”婆娘听了自己丈夫的话,心里一下子踏实了。进屋子的时候,脚步不自觉的轻盈了少许,光看背影,都有点挠手弄姿的风(防和谐)骚感。
但是紧接着,画风一变。
“你们两个憨娃,还在睡还在睡!赶紧的起来!吃了馍,就给老娘下地里挖虫卵去!今天不挖到半个簸箕,晚上不准吃饭!”
看着屋子里面一阵鸡飞狗跳,院子里站着的汉子一点进去阻止的意思都没有。相反,他的脸上浮现出淡淡的微笑,似乎很是享受这种充满了人间烟火气的温暖。
就在此时。
“当当当”
村口平坝上的那口破钟响了起来。这声音是如此的具有穿透力,在这初冬的早晨,迅速的响彻了整个黄屿亭。亭子里的农户们,纷纷从屋子里出来,向着村口眺望。
进去打孩子玩的那婆姨也一脸慌张的从屋子里出来了,到了院子后,她本能的站在了汉子的身旁:“出嘛事了?”
“不知道。那口钟,只有亭长才能去敲。想来是有大事要宣布了。你在家看好那一簸箕虫卵,我去村口看看。”
“诶,去吧。哦,等等,把馍带上,路上吃完了啊,别让其他家的人知道额们家还有小米儿!”
“嗯,知道了。”
那汉子到底是身高达到八尺的巨汉,虽说由于长期营养的缺乏,身上的肌肉萎缩显得一副空骨架很是寒碜。但毕竟腿长,所以他很快的就从自家院落赶到了村口。
到了村口一看,果然是新来不久的本亭亭长在敲钟。
亭长身高大约只有七尺(162cm),正在敲钟的右手肌肉寸寸隆起,给人的感觉极为苍劲有力。而左手那边的衣袖,却是空空荡荡。初冬的冷风刮来,空衣袖随风飘舞,显得有些违和。
虽说单手敲钟的亭长显得有些滑稽,但这汉子却一点小看他的意思也没有。
作为关中军里的逃兵,汉子非常清楚,这位亭长的右手如此粗壮有力,毫无疑问,在这位亭长的左手被战阵之上的敌人砍断之前,亭长应该是一名蜀国的长枪兵。而长枪兵,这汉子一回想起当初在战场上面对的一往无前的长枪兵,心里就不由得打了一个冷战。
关中地面的老百姓,其组织性是极强的。所以这钟没有敲多久,家家户户都派出了代表来到了村口。
“嗯,李家、赵家、王家,还有最先到这里的北宫家。很好,大家都来齐了啊。来齐了,那就说正事!”
这位亭长说到这里,仅有的右手握成了一个拳头,朝着南方微微一拱:“奉我大汉大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