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穿越未来电子书 > 蜀汉的复兴 >

第211部分

蜀汉的复兴-第211部分

小说: 蜀汉的复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种,这一次一定要在罗马和波斯给找齐了!

    至于印度半岛的良种,呵呵,那是南中都督王颀等人的工作了。

    “呃这个嘛。尊敬的李,我只会打仗,不懂农业。不过请放心,我原则上支持双方特有农作物的交换。具体事宜,待会我请比提尼亚行省主管农业的官员和你们详谈。”

    “非常感谢奥大将军,那么在下说第四条,我们大汉的大司马诚挚的邀请罗马的学者到大汉讲学。”

    “这个,我不反对,也不支持。只要这位学者自愿,同时他所知所学不涉及本国的军事机密,我们可以放行。”

    “非常感谢您的开明。奥大将军,在下的上司也就只给在下安排了这几条任务。不过鉴于我们还要在贵国停留相当长一段时间。所以在下临时增加一条要求?”

    “请讲。”

    “我身边这位龙将军,是我国军方有一定指挥经验的骑兵军官。如果方便的话,这次大将军北上平叛,可否带上他一起?”

    “哈哈哈哈哈当然可以!龙!我非常乐意接受你的帮助!”

第三五七章 刑不上大夫(一)() 
?    在现代社会,假如一个男子对女子有好感。那么一般情况下他首先要做的不是直冲冲的去表白,而是要想办法拿到对方的手机号或者其他联系方式,之后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慢慢的去撩不惟如此,现代社会之间,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更是充满了各种试探和耐心的比较。

    但是在汉末三国时代,国与国之间的交往,那就必须要简单而直接。

    汉、晋、吴三国的交往相对来说还好一点,双方使者来回一趟不过一两个月。而汉与波斯,来回起码超过一年。和罗马,来回一不小心就是两年。这样的距离,如果双方还要互相试探,比试耐心。或者给上级打报告再来谈什么的那就不要指望做成事了。

    而且这年月的道路条件和医疗条件,与现代也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头疼脑热可没抗生素可以吃,腹泻拉肚子也没有医院给你输液。总之,在这个时代的长途旅行,真的是在拿生命做赌注。

    所以,李密和波斯、罗马当权者的会谈都非常的干脆。而波斯和罗马除了对李密的到来表示了极大的欢迎外,在外务会谈中,只要不是涉及到本国核心利益的东西,也答应得非常爽快。

    当然了,答应是答应得很爽快,但是书籍的准备、翻译,农作物种子的搜集、罗马使团人员的准备等。都需要花费相当长的时间。所以,短时间内李密等人是无法回到长安了。而在大汉的土地上,现在又是一副怎样的情形呢?

    时间倒回到西元269年五月,李密等人从阳关出发后两个多月。

    暮春时节,整个雍凉地区,上至关彝,下至普通百姓。个个的脸色都很不好看。

    老天爷并没有给穿越者多大的面子,今年的三四月间,还是如同去年那般滴雨未下。然后大司马府那边发了疯似的下了多道严令,其核心内容就两条:浇灌救灾、严查跳蝻。

    严查跳蝻就不必多说,各地官员在辖区内反复巡查,发现有聚集的跳蝻群立即集中人力进行捕杀。而浇灌救灾呢?大家都辛苦一点吧,别等老天爷发慈悲了。国家在去年冬天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增加了各种沟渠的密度。但是再怎么努力,也不可能保证家家户户出门就有水渠啊。所以啊,大家辛苦一点,走个七里八里的,在最近的水渠里肩挑背扛的取来水,对地里的庄稼进行浇灌。能救多少是多少。

    在这农业救灾的活动里,各级政府官员的工作量是很大的:总有刁民一心为己,为了自己田里的庄稼,去悄悄的私自挖沟引水到自己的田里。至于这沟渠下游几百户上千人的庄稼,他才懒得管呢。总有村匪恶霸欺压良民,用拳头威逼街坊邻居先抢救他的庄稼。至于耽误了农时导致别人饿肚子,他才懒得管呢。也总有极少数懒癌深度患者,面对政府的号召就是不听,只是拿着一把蒲扇中气十足的在田间地头大骂贼老天不下雨

    以上种种行为,都是需要政府官员们去管理,去纠正的。两个多月下来,雍凉各地的基层官员,九成九都累得脱了形。

    不止是基层官员类,便是各郡、雍凉二州的刺史府,乃至大司马府的官员们都累。就关彝本人来说,单单三月这一个月,他已经走遍了关中京兆、扶风、冯翊三郡的所有下辖县。亲自下马去担水浇灌庄稼的作秀之举,也起码有个七八回了。

    总体而言,由于以前蜀汉政权各级官员都比较倾向于实干,而雍凉本地的世家子弟由于生存环境的问题,还没有像洛阳那些世家子那样彻底的糜烂。加上现在雍凉各县下面最基层的亭长基本上都是以前蜀汉政权的退役老兵担任。所以,这一次农业抗旱救灾运动,大致是严格按照关大司马的要求在有序进行的。

    当然,凡事总有例外。

    “下官拜见大司马。”

    “咦?茂通,你怎么来了?什么时候来的?”

    “下官今年四月初三从成都出发的。”

    “四月初三从成都出发?现在都五月十二了。你怎么走了那么久?哦,你可是在雍凉各地走了一圈?”

    常忌常茂通现在的职位是大司马府督邮从事。在关彝作为事实上的国务总理的当下,常忌这个头衔其实就相当于总检察长。作为穿越者,关彝对于司法权独立和检察权独立是非常认同的。所以平时很少给常忌安排具体工作。因此常从事的日常行踪,如果关彝不特别关注,并不太清楚。

    看着笑意盈盈的关彝,黑着脸的常忌叹了一口气,对着关彝深深一鞠:“敢问大司马,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大司马以为然否?”

    看着常忌这么郑重的神态,加上又突兀的来上这么一句。关彝的心头有了不好的预感:“这句话,若是戴圣的原意,则是无错的。若是按当下一些流行的观点,则是谬论。”

    所谓“刑不上大夫”,在礼记的原意是:贵族犯了罪,该抓就抓,该杀就杀,但是呢,到底是贵族,还是给你留面子。所以,肢体类的刑罚尽量不用。你作为贵族,到底是有廉耻的是吧?你犯了罪,自裁就是了。这里的“刑”,单单指的是肉刑(断手、刖鼻什么的)。

    而“礼不下庶人”呢,是指“礼”的践行,需要强大的物质基础支撑。比如老爹死了要服丧三年,你家要是没有无数的奴隶给你种田,你敢服丧三年?这样的礼,一般的平民是无法践行的。所以,对于礼的要求,仅限于士大夫们遵守。为了生存不断劳作的普通人,就不要用礼去苛求他们了。

    应该说,这两句话都不算错。

    但是呢,总有达官贵人或者不学无术,或者故意曲解。把这话的意思解释成了:官员士大夫不受任何处罚,平民百姓没有任何权利。这当然就是极大的谬论了。

    “下官所说的,正是后一种。”

    “那当然是极大的谬论,哪个官员敢宣扬此种观点,可立即治罪!嗯?茂通,可有官员敢这么说?你直接拿下便是!”

    “我大汉官吏,总是秉承丞相遗训。倒还不至于有哪个悖逆之人敢公开宣扬此等观点。下官只是要明白大司马是不是还记得这一条罢了。”

    “嗯?茂通这话的意思?怎么?关某有亲戚犯事了么?是何人?犯了何事?”

    话到这里,常忌也不遮掩了,他双膝跪地,大礼参拜:“下官督邮从事常忌,弹劾临泾县长谯熙,懒政无为、压制同僚。歧视异族,激起民变。勾连当地豪强,欺压普通良民。此人罪莫大焉,下官已经亲至临泾县将之抓捕至此,请大司马秉公处罚!”

    听完常忌的话,关彝心里有些火大。

    关家人丁稀薄,现在成年的男人就两个。从这方面来讲,不管谯家因为政见的原因和关家的关系如何不好。但毕竟关系就在这里,对于关家来说,谯家是非常重要的。关家上下,包括关彝本人在内,其实内心里都期盼谯家能够出人才,多出人才。帮助关家稳定朝堂。

    可是现在好了,谯周因为当初在成都朝堂上表现过于抢眼而被迫致仕。现在谯家唯一一个出仕的还捅了一个大篓子常忌的能力关彝是非常信任的。什么冤假错案的几率极小。

    另一方面来说,关彝对常忌也很生气:你这厮绕了那么大一个圈子来跟我说什么礼记干嘛啊?是想先拿言语拿捏住我,然后逼迫我秉公办理么?我关某人是这么不堪吗?我以前做的种种,都是徇私枉法的吗?

    可是常忌下一句话就让他生不起气了:“大司马,下官还要弹劾临泾县县丞张晖张幼朝中饱私囊,鱼肉乡民。弹劾安定郡太守常勖常修业怠于政务,对下情失察。相关犯官和安定郡、临泾县的书吏、佐员以及相关异族首领等,下官已经全部带到长安。请大司马亲自审查。”

    张晖,乃是关中大族张家家主张殷的弟弟。而常勖呢,是常忌的堂哥。好家伙,这个常阎王果然不愧是三国时代的海瑞啊。犯到他手里的,管你是谁,一律抓捕。

    “嗯,抓了这么多人,看来是大案了。茂通,你这督邮从事的权限,本官不会干涉的。但既然是如此大案,本官当然也会重视。这样吧,来人啊,通知甘陵王、大将军、车骑将军、雍州刺史、京兆太守、长安县令、张家家主等。三日后,在长安县衙审理此案,上述人员以及本官,全部参加!”

第三五八章 刑不上大夫(二)() 
?    “带犯官谯熙!”

    三日后,长安县衙。常忌高坐主位,关彝等一众季汉高官分坐两边旁听。所谓的谯熙案,正式开庭审理。

    这三天里,关彝虽说回家后就通报了此事给自己的家眷。但无论谯嫱也好,刘玲也罢,都没有对此表示出很过激的反应。反而是谯嫱还安慰关彝,说关彝坐在这个位置上了,一定要秉公办理此案,不要因此寒了大家的心。若是自己的兄长真的罪无可赦,那就该怎么办就怎么办。

    不得不说,自己的妻子这样的表态,反而让关彝背上了沉重的心理压力。

    在两个衙役的押送下,谯熙被带进了县衙。嗯,衣服很干净,头套也很整洁。看得出来,在长安县衙的监狱里,陈裕还是给了他优待的。

    “啪~!犯官谯熙,你可知罪?!”

    “本官无罪!常茂通,你这卖直邀名的酷吏!为了你的名声而不择手段!诸位,今日常茂通为了邀名便拿本官这样的大司马妻舅下手,若是此事得逞,下一步岂不会拿在座诸位下手?警之!”

    “哼,谯伯和。先纠正你一个口误。本官乃大司马府从事,年俸两千石。你乃下县县长,年俸两百石。见了本官,你要自称下官!”

    “哼!如此上官,下官不服!”

    “呵呵呵,本官会让你服气的。”暂时压制住了谯熙的势头后,常忌再把惊堂木一拍:“本官问你,去岁关中大旱,大司马下令,各县动员百姓搜集蝗虫、跳蝻、虫卵换粮。此令你可知道,在你县是否执行?”

    “此令下官当然知道,也认真执行了。”

    “执行了?哼哼,那本官问你。从去年九月关中初定开始,一直到今年一月,关中大范围降雪,挖掘虫卵基本停工为止。你这临泾县,一共收到多少蝗虫及其虫卵?一共发出去多少粮食?”

    “……此事,下官已经责成有司负责。具体数字……不清楚。”

    谯熙这话一出,旁听的刘永、姜维、张翼等人,人人长叹了一口气,微不可查的开始摇头。

    但是常忌这时候反而不生气了:“那你这个县衙里,谁清楚?”

    “……此事,下官交给县丞张幼朝了。”

    “来呀!带犯官张晖。”

    被带进来的张晖,衣服也很是光鲜整洁,关彝微不可查的瞟了长安县令陈裕一眼:这小子,很会做人啊。

    “犯官张晖,你可知罪?”

    “下官无罪!”

    “呵呵呵,本官问你,你这临泾县一个冬天,上交了多少蝗虫、虫卵。从安定郡太守府领了多少钱粮?”

    “呃……此事繁琐,而且时隔许久。下官记不清了。”

    “呵呵呵,没关系。你记不清,本官可查得很清楚。炎兴六年的冬天。你临泾县交给安定郡太守府的,是一百七十五石蝗虫,一百石跳蝻和三十五石虫卵。这些都是干重。按照大司马府的灭蝗令里的定价,应该从安定太守府领取三十八万钱。你们临泾县没有领钱,而是领的粮食,大约是三千两百石左右。”

    “对啊!常从事,我临泾在去年的蝗灾中全县受灾。整个县的耕地颗粒无收。下官要钱来干什么?发给百姓了百姓还要到处去买粮。不如我们县衙统一买粮,如此路途中的损耗也要小得多。对百姓也是善政啊!不光本县,其他周边诸县,也是如此啊。”

    “~~!犯官张晖,你还好意思说?!三千两百石粮食啊!大司马府给各县制定的路途损耗额度是百分之二。但你临泾县本身就是郡治所在,所以不存在损耗。但是这么点粮食,你让你治下的百姓如何渡过这个冬天?你临泾县的人口可是有汉民三千七百余人,冬季在临泾县北部放牧的异族有两个小部落,也有口两千余人。三千二百石粮食,你让这五六千人吃一个冬天?你刚才也说了你临泾全县颗粒无收是吧?你给本官算算账,五六千人怎么靠三千二百石粮食熬过冬天?本官给你列举你周边几县的数据吧。你南边的,新平郡的鹑弧县,有口五千七百余人,加上在那里过冬的异族。实有人口八千三百余人,他们领了多少粮食回去?两万一千石!便是如此,他们一个冬天下来,还是有两百多人冻饿而死!你东边的安定郡西川县,治下各族人口跟你差不多,有五千八百余人。他们拉了多少粮食回去?一万九千八百多石!结果一个冬天下来,冻饿而死的有一百九十多人。你那个县,才这么点粮食拉回去,你说会死多少人?”

    “这个……本县县民只采集到了这么一点蝗虫、虫卵。下官有什么办法?总不能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