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穿越未来电子书 > 蜀汉的复兴 >

第246部分

蜀汉的复兴-第246部分

小说: 蜀汉的复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诺,属下明白了。”

    “刚才我和仲乐商量的事情你都听到了吧?此事,你全力配合仲乐去办,务必要保证我们在晋国民间的暗子启动后,起码有基本的人身安全!”

    “属下领命!”

    为了这一场的大战,关彝卯足了劲做各种准备。钱粮是不缺了,兵源的问题也解决了,情报战线也有了定案。接下来,就剩下装备了。

    十月下旬,关大司马出巡五原郡。

    这次出巡,非常的低调。他知道晋国有能人,肯定能看破他虚攻潼关主攻并州的方略。对幽州这一路呢,他隐约觉得应该逃不过晋国能人的法眼,但内心深处还是保有一定的希望:万一没人看出来呢?要知道,算直线距离,这一路的后勤简直就要让人崩溃啊。谁会傻乎乎的走这条路啊?

    “下官(末将)等恭迎大司马,大司马一路北上辛苦了。”

    “哈哈哈哈,仲深、次骞、子阳,看到你们身体康健,本官很是欣慰。说起来,这长安到五原的直道修通后,本官一路上过来的很快,也就十天左右的路程吧。所以,谈不上辛苦啊。倒是你们,北地风沙不小,你们的皮肤,一个个都比以前差了不少。”

    “为国家办事,谈不上辛苦。”

    简单的寒暄后,关彝马鞭一甩:“那边重重的高炉,便是子懿先生的炼钢厂么?”

    “然也。呃……大司马,文鸯有个不情之请。”

    “既然是不情之请,那就不要请了。”看了一眼被噎得无语的文鸯,关彝哈哈大笑:“本官和次骞开个玩笑,怎么,你想做先锋么?”

    “哎,一切都瞒不过大司马。大司马这会到了我五原郡,一来就要看炼钢厂,联想到前些时候的全国征兵令,我们终于要对晋国动手了么?!”

    “然也,具体发兵时间还没定,不过迟早是要动手的。到时候本官很是期待次骞的武勇。”

    “这一点大司马请放心。按大司马以前说的那样,首战用我,用我必胜!”

    “我对此深信不疑。”

    一群人说着话,很快就来到了不远处的炼钢厂。刘徽等人已经站在厂房外迎接了。

    “子懿先生辛苦了!”

    “不苦不苦,有了大司马的支持,徽可以把以前很多存在于头脑中的东西付诸于实践,这真是人生中最大的快乐,说起来徽才要感谢大司马呢。”

    “嗯,闲话我们待会再说吧,想来先生也听说我大汉发布了全国征兵令。所以……”

    “徽已经从皇甫太守和文将军那里听说了此事。只是不知道大司马要把军队扩张到何等程度?”

    关彝转身看了看周围,其他的人赶紧的自觉离开两人数丈远。然后关彝才贴近了刘徽的耳朵轻轻吐了一句:“三十万!”

    刘徽的面色稍微变了一下,但很快就恢复如常,也贴着关彝的耳朵回答道:“若今年发兵,全军的兵器可全部换装。但是甲胄可就有些不够了。”

    “本官知道了。”轻轻的回答了一句之后,关彝再次把声音放大:“来,子懿先生,请带我参观你的杰作!”

    “呵呵呵,大司马请。”

    前文所述,五原郡这块地方的地下,有大量的煤,也有大量的铁矿,而且紧邻黄河,水资源极为丰富。所以,这里是天然的钢铁生产基地。自三年前拿下这里后,关彝往这个地方砸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生生的在这里建起了这个时代最大的钢铁和兵器甲仗生产基地。

    “大司马请看,这是徽改良过的炼铁竖炉,铁水出产量比前汉时期的竖炉大约要高三成,铁质的纯度也比以前要高得多。”

    “嗯,这里有多少高炉?每日出铁水量有多少?”

    “十五座高炉,每日出铁量两千斤。”

    “嗯。”关彝点点头,非常的满意。

    每天两千斤铁水,一年就是七十三万斤。这点产量,大约是初唐时期的三分之一,北宋的十分之一。不过一方面这只是一个铁矿的产量,另一方面,这个铁矿现在才正式投产两年多。他的产能,未来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

    现在社会最常见的高炉炼钢法,在中国其实早就有了雏形。关彝能做的,就是给刘徽做出理论上的提示:比如热的传递方式,如何更好的散热或者更好的防止热量的损失等。剩下的事情,只能交给刘徽带着其他的技术人员去慢慢的改良。

    “这里出产的刀具,其质量如何?”

    “呃,这个,大司马,仆按照您的指示,在本地各个地质明显不同的地方挖取不同的泥土混合铁矿石进行冶炼,其出产的刀具什么的,其音色确实有一定的不同。但要说有质的改变,这个恕仆还没有做到。”

    哎,看来用稀土加入铁矿中冶炼,改善其质量什么的,对这个时代来说还是太早了。

    看着关彝的脸上微微露出失望,刘徽赶紧补充道:“大司马,虽说这里出产的刀具,对上益州蒲元世家的刀具,无法一刀两断。但是这里的刀具并不像蒲元家出产的精品那样量少。相反,其产量极大,而且在卷刃之前可以使用更长的时间。所以,若是用这里的武器对我大汉的军队进行换装,我军的战斗力其实是隐形的增加了。”

    “嗯,这样就好啊。子懿先生,本官三年前跟你说过的板甲呢?现在库存有多少了?”

    “岂敢忘了当初大司马念念不忘的东西,大司马请随我来。”

    两人领头,众人绕开热火朝天的炼钢厂,来到了厂房的背后。

    这里紧邻黄河不说,附近还有多条流速较快的溪流,一看就知道这里的河床被人为的改变了坡度,使得水流变急,由此可以带动更笨重的水力机械。

    作为一个农耕民族,中国古代对水力的利用很早,各种奇思妙想也层出不穷。可惜的是这些发明多是用在农业生产上不说,而且往往由于古代中国士大夫对科技的轻视而得不到有效的推广、改良。

    不过作为穿越者,关彝可是眼馋板甲很久了。

    水力锻机的原理对于一个农学生来说并不难,难就难在缺乏动手能力的学渣无法亲自造一台出来。而有了刘徽之后,关彝的很多理论都有了可以付诸于实际的人。

    作为冷兵器时代防御力最强的甲胄,板甲的优缺点都非常明显。优点自不必说,缺点则是士兵着全甲后不够灵活,而且全身套在铁皮笼子里的士兵,若是周围的温度稍微高一些,就会容易中暑——这也是中东地区的奥斯曼帝国,哪怕屡屡被装备了板甲的欧洲士兵打败,但仍然坚持使用链甲的原因之一吧。

    “大司马,这板甲呢,按照您的要求尽量加强头胸的厚度,减少四肢的厚度,如此算下来,现在定型的全身板甲,全重三十斤,其中耗铁二十五斤左右。”

    “现在库存的板甲有多少了?”

    “大司马恕罪。”刘徽说到这里面色发苦:“五原铁矿实际投产不过两年,而且第一年的产量远不及今年。所以,两年多来,一共也就出产了一百一十五万斤铁。这些产出,大半还要打造刀具、枪头、箭矢,所以,这板甲的库存现在只有两万副左右……我等辜负了大司马的期望,还请大司马恕罪。”

    “哈哈哈哈~~~不错了不错了。子懿先生,你们做得很好,何罪之有啊?板甲这个东西,优缺点都太突出了,本官可没打算全军都用这玩意!不过两万副板甲,也足够给司马家一个惊喜了!”

第四一五章 全国总动员(三)() 
?    “呼嗨!兄弟们,向右刺!”

    “怎么了怎么了?你刚才走路的时候是什么姿势?怎么?才这么全程绑在马上一天,你股内的皮肤就全破了么?”

    西元272年二月,春寒料峭中,长安西边不远的五丈原上,却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

    按照关彝的指令,此次季汉政府整整新征兵员十七万五千人。在前所未有的把常备军膨胀到三十万规模的同时,也造成了季汉建国以来,从未上过战场的新兵占比第一次超过了老兵。

    不是没有如张翼这样的老将提出异议:新兵一次招收这么多,能不能多训练一两年再出兵。可是这样的建议一提出,关彝还没开口,主官经济的糜照和简单就怼了回来:这征召的新兵以前是什么?是农户啊。把他们征召入伍,在收入方面是在做减法。而新兵入伍后吃喝拉撒都是政府负责,这就是说在支出方面又是在做加法。这一加一减的局面若是五年十年都不能有效解决的话。不用别人来打,政府自己都要破产。

    所以,兵征来了之后,必须要尽快开始作战。你们心疼士兵?这不还有半年时间么?赶紧的去拼命训练吧!

    张翼等人听了这话也是没法反驳,只好回到五丈原,把学院里的学员们全部拉了出来。然后把他们和大司马府派来的老兵们全都放到了新兵部队里做了教官。

    “出枪!必须心无旁骛,一往无前!这是我大汉盐工枪阵的精髓。你们虽然没有在自贡亭做过盐工,但是却不能堕了这枪阵的威名!你!你!你!你们三个,刚才‘敌人’的木刀劈砍过来的时候你躲什么躲?你这么一躲,这一排的阵列全都乱了!”

    “可是,霍教官,俺若不躲,那刀劈中了俺,俺可就阵亡了啊。”

    “混蛋!在他砍中你之前,你左边战友的长枪不是已经刺中他了么?他怎么还能砍你?倒是你,因为你的躲避而忘了出枪,你右边的战友却被敌人‘砍死’了。没的说,来人啊,军棍伺候!”

    噼噼啪啪的二十军棍打完之后,霍彪嫌弃的看了一眼三个因为挨了军棍暂时无法训练的新兵:“便宜你们了,军医官,带他们下去敷药。王曲长,晚上让他们把白天的训练补上。”

    “诺!”

    “都给我听好了!打仗,必须要令行禁止,必须要绝对的相信你身旁的战友。如此,才有更大的机会从战场上活下来。当然了,打仗嘛,怎么可能不死人呢?就以刚才的事情来说,若是他左侧的战友一枪没有把对方捅死,那此人不躲避的话可能会被砍死。但是,他这么一躲避,整条战列都松了,而我们枪兵在战场上失去了阵列,那真是百无一用,连跑都没法跑。所以,这个躲避,害死的不光是他本人,还有你们所有人!这样的人,训练场上是挨军棍,战场之上就是全军的毒瘤!本官跟你们讲清楚,再有触犯条例的,军棍加倍!训练同样加倍!都听明白了?”

    “诺~~”

    “大声一点,老子听不清楚!”

    “禀校尉,我等明白了!”

    就在霍彪训练枪兵的不远处,姜维和张翼并骑而立,半是欣慰,半是焦虑的看着这热火朝天的训练场景。

    “伯约,你我相识多少年了?”

    “嗯,姜维归汉已经有四十四年,真正和伯恭一起共事,也有三十五年了。”

    “是啊,三四十年下来,最近的七八年,这变化之大,真是让我这老头子有目不暇接之感。”

    “哈哈哈哈,伯恭又要夸奖子丰了么?”

    “他被夸得够多了,我就不多说了。只是伯约啊,这些新兵蛋子,半年之后真的能上战场?”

    “呵呵,我觉得是可以的。”拉扯了一下胡须,姜维马鞭一指:“伯恭啊,你看子丰的练兵之法,是和我们这些老人不一样的。以前丞相在的时候,一个新兵入伍后,先练刀,再枪,再骑,再弓箭……没个两三年根本不能作战。可是子丰的练兵,那是分了类别的。比如说这枪兵吧,两个月的队列行进练完了就开始练突刺,最后加一个令行禁止的强化,就算完成了。如此少的内容,在我看来,半年时间都太长了。可是,就是这训练时间极短的枪兵,上了战场马上就能打,而且还能打得不错。我只能说,子丰之才,实乃天授。”

    “嗯,枪兵是很简单的,这些新兵蛋子再操练个几个月,然后和老兵进行混编后就能上战场了。可是弓弩兵呢?骑兵呢?”

    “哈哈哈哈~~~伯恭啊,你是不是在这五丈原当祭酒的时间太长,忘了出去走走看看了?就在东南不远的终南山脚下,那里是训练弓弩的。前些时日子诚(来忠)给我来信,说是这新的弓弩兵训练非常没有意思,他已经不想干了。”

    “哦?这是为何?”

    “新的训练大纲里,弓兵也好,弩兵也罢,都不要求精准度,也不准练习个人射术。只要求所有士兵能够整齐划一的发动齐射,射出的弓箭必须要按照口令落在某一个特定的区域。如此足矣。”

    “嘶~~大司马这是准备用弓箭的数量弥补射手质量的不足啊。”

    “然也。哎,什么时候我大汉也可以作战如此不计成本了?这真是让人感到辛酸的幸福。”

    “呵呵,好吧,弓弩兵的问题算是解决了。这骑兵呢?这骑兵可不能像枪兵、弓弩兵这么粗制滥造了吧?别说你在幽州那一路全靠骑兵作战,便是子丰的主力,虽说并州表里山河,山地较多。可是我以前听元俭说,并州内部也是有不少平地的,少不了骑兵作战。”

    “这个啊,伯恭,你忘了马仲英已经在西平放牧快四年了么?那里的牧场员工,一旦征召起来,就是天然的骑兵啊。”

    “可是,那里的七万人里,有六万人都是以前晋国的降兵!”

    “那又如何?四年了啊,当年我们拿下关中后,饥荒问题都没解决,子丰便急着派出文次骞剿灭了乞伏部,俘获的女子可是大多数都送到了西平。几年下来,这些晋国俘虏早就在西平娶妻生子了。再说了,先不说我大汉现在各种税率偏低,官员的政风也较正,活在我大汉做平民远比在晋吴舒服的优势。你我都经历过以前太上皇亲政,黄皓乱政的时代。我益州的世家昔年被昭烈皇帝和丞相压制了那么久,一旦管控稍稍放松,吞并起自耕农来那个吃相之难看。你再想想,这些晋国俘虏在我们这里都四年了,他们原先在关东八州的家里还能剩下什么?如此一来,他们到底忠心于哪国,还用问吗?”

    “原来如此。嘶,不对啊,伯约,说起政务,我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