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穿越未来电子书 > 蜀汉的复兴 >

第260部分

蜀汉的复兴-第260部分

小说: 蜀汉的复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以说,和昔年长平之战一样,国力无法充分动员的晋国,就如同昔年的赵国一样,战事还没有决定性的进展,后勤就有些跟不上了。

    晋国从去年秋收之后开始动员,到现在时间已经过去了一年多,西元272年的春耕和秋收是被严重耽误了。而且和季汉比起来,由于世家的强大以及官风的腐败,在大量的自耕农被迫从军后,他们留在家中的家眷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各地世家的欺压和吞并。短期来看,这样的情况还不是很多。但只要持续的时间再长一点,失去了家中壮劳力的晋国自耕农家庭,将会大量的破产、被兼并。

    在裴秀私下给杜预的信里就已经明确表示:根据尚书台的统计,今年十月份的统计数字,关东八州国家掌控的口数生生的不见了一万口。而且现在还是第一年,如果战事拖到第二年,恐怕就是十万口不见了。若是拖到第三年,三十万口都会被各地的世家给吞掉。

    而且裴秀还表示,目前洛阳、许昌等地的库房纸面上还有不下千万石的粮食。但是现在北线吃紧,南线又准备对东吴退让。并州这边十几万大军驻扎,国家每个月往并州运送的粮草,算是路途的损耗,差不多一个月是五十万。

    五十万石的月耗,对于有千万石存粮的晋国来说并不算什么。但是这千万石存粮只是纸面上的数据。随着战事的开展,晋国河南诸州各地的粮仓一天到晚都在遭遇火灾。这其中真正被季汉的司闻曹点燃的,恐怕一座都没有!

    这么多粮仓,早不起火晚不起火,一到前线需要大量运粮的时候就频繁起火,到底是什么原因,谁TM还不知道吗?

    所以,虽然裴秀的信里并没有一点催促杜预尽快决战打退关彝的文字,但话里话外就一个意思:寻觅战机,早日决战!国家现在还可以撑,但如果这么僵持下去,率先倒下去的,一定是大晋!

    对于裴秀这样的世家大族族长来说,虽然他才华超绝,能够看清很多问题。但在杜预看来,闻喜裴氏到底还是高高在上久了,对基层缺乏了解。实际上,有很多更恐怖的问题,裴秀并没有看到。

    别的不说,就说军心吧。杜武库是很有点爱兵如子味道的。正是因为如此,他才知道,现在军心其实也不稳。

    仔细想来也没错:哦,我们在前线打生打死,你们这些官老爷在后方欺负我们的妻子儿女,谁心里没点想法吗?你问我们怎么知道的?嗨!前些时候,各地不是都有《白毛女》上演么?就算你没看过,你的亲戚看过吧?邻居看过吧?没听他们给你讲大概情节么?

    所以,杜预其实一直都在努力的寻找战机,没错,汉军的粮道距离拉得太长,转运实在困难。但是谁让人家立国以来就对世家压制得很好,而且出兵之前又割了一批。国内后顾无忧呢?我们不一样啊!时间拖长了,十几万大军一仗没打就崩溃的话,我杜元凯以后在史书上岂不是要被人当做千年笑料?

    前些时候,关子丰十几万人猬集在介休,那是没法打。现在敌人分兵了,这样的战机,一定得抓住咯!

    “诸位,现在刘元海在西河起兵,关子丰为了维持那个所谓大汉的威望,以及保障粮道的安全,一定会出动大军进剿。现在初步推算,敌军在介休的守军不足六万。虽说敌军有水泥这一筑城利器,但是介休县城你我都知道,内地小县,城墙低矮不说,关键是地基不稳。所以,本官的意思,我军全军出动,汇同太原王、王使君的部队,全力攻打介休县城!”

    “喏!谨遵少傅之命!”

    “善,诸位这就下去整备兵马吧,时间紧迫,我们必须明日就能发兵。嗯,樊将军,你有什么话说?”

    “少傅,战机出现,全军出击末将没有异议。只是末将想知道,那刘元海能够给我们争取到多少时间?若是这虏酋刚一扬旗就被关子丰灭了,然后蜀贼回师……”

    “呵呵呵,刘元海此人,我深知矣。此人文武双全,谋略出众,他一旦起兵,就会马上离开平周。绝不会傻乎乎的等着关子丰上门。所以,以我推算,刘元海至少能够给我们争取到三个月的时间。”

    “三月……嗯,那应该是足够了。如此,末将无异议。”

    “善,那就赶紧下去整兵吧。今天是十二月四日,昨日关子丰就已经出发了。满打满算,我军明日出发的话最多有八十八天的时间,所以,一切都要尽快完成。我已经派出使者,要求太原王和王使君在十二月七日率军来介休城下与我会师。”

    “喏!末将等领命!”

    ……

    另一边,西河郡,平周县城。

    这个地方,被匈奴人盘踞很久了,城里城外,右衽的汉人还真没有几个。在刘渊扬旗后,本来不多的汉人全都跑光了。有的,只有形形色色秃发、左衽的匈奴人。

    “渊儿啊,这旗是立起来了,可是我们的考验也跟着来了。”

    “是的,父王。本来以儿子的本意,是想向汉国的大司马示好的,如果大司马给的东西足够好,帮汉国攻击晋国也不是不可以。可惜……”

    “现在晋国进奏曹传来情报,说是汉国的大司马联合那个铁弗杂种出动了六万以上的大军来攻打我们,该如何应对,你想好了吗?”

    “父王,我们匈奴人已经沉睡了太久,久得都忘记了祖先的荣光。昔年汉朝还不太强大的时候且不去说他,便是汉武皇帝在位时,我大匈奴屡遭挫折,不也是在草原上和汉朝周旋了近百年吗?要不是我们内部分裂,今日的我们,或许还驰骋在草原之上呢。”

    “你到底想说什么?”

    “父王,我们匈奴人早就恢复元气了。这一点,孩儿在洛阳看得很清楚。只是和平的日子太久,我们都忘了以前是怎么和强大的汉朝周旋的了。我们是马背上的民族,当然是要在马背上作战。这平周县城,关大司马想要,我给他就是。我已经下令,全军整备行装,去美稷。”

    “去美稷?”

    “是啊,那里是以前的单于庭所在。我们去了那里,刘猛那个杂种一定会发疯,一定会催促关大司马尽快前进,到了那个时候,孩儿会让大司马明白,我们匈奴一族,到底是谁才更值得被大汉所拉拢!”

第四三八章 会战之前奏(四)() 
?    在地理上,平周县已经接近了并州两个核心大郡(太原、上党),换而言之,这个地方其实已经和农耕优势区接壤——并不适合大规模放牧。也就是说,匈奴人平时过冬,以前并不在这里。

    但是,现在,刘渊把约莫三十万匈奴人集中到这里,然后等关彝从介休出兵的时候,居然率领三万轻骑和大约六七万匹战马跑了。

    他这么一跑不要紧,却把二十多万失去了最强精壮的匈奴人留给了关彝,留给了刘猛。

    “大司马,还请看在在下多年来为大司马竭力效忠的份上,多少划拨一些粮食给在下的族人!如若大司马慷慨解囊,我大匈奴全族上下五十万口,定然生生世世对大司马感恩戴德!”

    十二月六日,在经过三天的急行军后,关彝、刘猛联军七万人抵达平周。平周城里的匈奴人很是痛快的开城投降了。

    一下子底下的部众多了二十多万,这让手下控制的人口从未超过十万的刘猛笑得嘴都合不拢了。但是没让他高兴多久,这平周城内的匈奴长老们就找到他:右贤王,刘豹父子人是走了,可也带走了最好的马匹和战士。还带走了大量的粮食。现在,我们这二十多万人无法渡过这个冬天,你右贤王大人既然有登上单于宝座的大志,那么,这件事情上,还请拿出王者的胸怀来吧。

    天可怜见,匈奴右部从来都是被其他几部欺压的,要不是靠上了季汉这边,家里那是年年冬天都要饿死人的。就算现在日子稍微好过了点,但一下子把二十几万的吃喝拉撒都扛起来,那也是不可能的啊!

    所以,刘猛只有求到关彝这里了。

    但是大司马现在手里就有余粮了么?当然是没有了!

    本来汉晋之间的这场大仗,其实以季汉明显占优的经济实力,拖都拖得死晋国了。但是关彝还是希望能够尽快,至少是在三年之内完成这场战争。究其原因,当然是穿越者的远见。

    在关彝看来,战争拖的时间越久,整个汉民族的元气就耗损得更多。这对心中有“五胡乱华”阴影的关彝来说绝不是好事——华夏内部忙于内战的时候,不就是周边的异族逐渐强大的黄金期嘛。别以为现在南中的氐人、雍凉的羌人现在很温顺,真要是季汉大军常年在外,你以为真的没事么?而且,对于各地的世家来说,战争拖得越久,他们就会发展得更快。这要在战后再来收拾他们,就很难了。

    所以,裴秀和杜预担心的关大司马拖死他们的事情是没有的。关大司马其实也一直在努力的寻找战机。没有战机的话,他甚至主动的做出“昏招”,制造出了战机。

    但是,他聪明,这个时代能够青史留名的英豪们,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那刘渊直接给关彝来了个狠的:你兵多,我打不过你!我走。不过,我是走了,这二十多万人吃饭的问题,那我可就留给你了啊。

    现在,刘猛找他要粮食。他呢,确实手里也储备了一些粮食。但可以预见的是,在不久之后介休一定会遭到围攻,这粮食中转站会暂时失去联络。大司马自己的粮道也很不稳定啊。

    而且在关彝看来,刘渊虽然是枭雄,但绝不是无情无义之人。他是率领精锐远遁了,但他也不可能把这二十多万人的口粮全部扫走——这样搞的话,那不管将来汉晋大战谁胜谁败,他的左贤王乃至未来的单于啥的都别想干了。现在什么口粮不足啥的,不过是刘元海的疲敌之计罢了。

    虽然如此,还是让大司马不太爽:你刘元海怎么就不带着这二十多万人一起跑呢?如此,在追击的路途中,我就可以不断的给你们大匈奴减丁了啊!你们活得不富裕,不就是人口太多了么?我到时候打个响指,你们减丁一半,不就可以祥和有序的生活了么?

    但这刘渊果然是枭雄,做事够狠够光棍。二十多万人老老实实的投降了,你关大司马敢杀人么?只要你敢杀,刘猛马上就翻脸。北方的拓跋部马上摧毁你的粮道。雍凉、南中的异族瞬间和你离心离德!

    “哎,右贤王。本官的情况你是知道的。这几个月下来,粮食是存储了一些,但是现在介休马上就要被围困住了啊……这样吧,施粥,保证大家饿不死。本官也只能做到这一步了。”

    “呃……多谢大司马。”

    “右贤王,这左部和中部的二十多万百姓,其实现在心里对你并不服气。其根源还是他们心里还有念想。因此,一切的一切,还得把刘豹父子的人头拿到手后才能解决问题。”

    “大司马说得很对,没得说,只要大司马这边开始施粥,在下的骑兵一定先行一步,去美稷为大司马探路。”

    “如此,就多谢右贤王了。右贤王可以留下部分人手在这平周县城主持施粥,这是收拢部民人心的好机会。去美稷的部队千万不要着急,要稳步推进,小心中了刘豹父子的埋伏。”

    “好的!多谢大司马的美意!”

    看着这个傻缺的背影慢慢走远后,关彝的嘴角残忍的扯了扯,然后对自己身后,此次大军出征里负责后勤的耿腾招了招手。

    “大司马有何吩咐?”

    “嗯,这施粥的事情,就交给你去办了。”

    “下官领命,只是这二十多万人,每日耗费的粮食也不在少数。而且,下官据闻,这匈奴人还说刘豹父子领兵离开之前还烧光了他们储存的牧草,难不成下官还要把军中马匹的饲料分一部分出来?”

    “这怎么可能呢?哎,看来你还是没明白本官的意思。来,本官讲一个故事给你听吧。”

    关彝给耿腾讲的故事,其实乃是后世著名童话大王郑先生的一篇文章:《最后一个鸡蛋》。这个故事的大致内容是:鸡王不甘于本族任人宰割的地位想要翻身,于是下了全族禁止下蛋的王令。初期,这道命令确实让人类停止了吃鸡,并把鸡列为珍稀保护动物。

    但是,由于一只母鸡收到鸡王的命令太晚,所以生下了地球上最后一只鸡蛋。由此,这只母鸡得到了更好的优待。然后,其他母鸡看到这样差异化的待遇而心有不服。终于有一只母鸡违背王令生下了又一个鸡蛋……然后,无数的母鸡跟风下蛋,鸡类再次回归餐桌。

    “下官明白了,所谓不患寡而患不均。下官在分配粮食的时候,一定做到差别对待,由此割裂匈奴族群。”

    “呵呵呵,很好。”

    挥手让耿腾退走后,关彝把自己麾下的大将们召集了起来进行闭门会议。

    “诸位,这刘元海果然是个人杰。居然如此的果决。现在,我军下一步行止如何,诸位有以教我?”

    “大司马,敌军轻骑远遁,一时之间,恐怕难以捕捉。末将刚才仔细翻看了西河的舆图,这西河之地,到处都是丘陵,小溪流也足够多。敌军只要实现在几个点上藏好给养,可以和我们周旋很久。”

    “嗯,以季威的意思,如果一切顺利的话,我们需要多长时间才能捉到刘渊的大队?”

    “至少三个月。”

    “嗯,和我想的差不多。”关彝微微一笑后:“不过,本官其实并没有去抓刘元海的想法。”

    “大司马的意思是,一开始你就没想和刘元海真打。只是故意露出破绽,让杜元凯放弃地利率军来到介休城下?”

    “非也。一开始我想的是一路追杀迁徙的匈奴人,帮他们减减丁。但是现在……”关彝把手一摊:“不能减丁,本官就没什么兴趣了。”

    “那么大司马现在的方略是?”

    “美稷,乃是百年来匈奴单于庭所在。虽说自呼厨泉被曹孟德扣留后,那里就一直没有新的单于诞生。但是,那个地方对于匈奴人来说不亚于圣地。所以,刘渊去了那里,刘猛当然也想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