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的复兴-第27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最想搞死的就是废太子孙和的一切后裔啊。
其四,现在的局势,是汉晋在拼整体国力。在这一点上,我关某人是很有信心的。但如果吴国全力支援晋国,那么,我确实有点难受。所以,我帮你在淮南站稳脚跟。你也要给我相应的回报:吴国支援晋国,尤其是在后勤物资上的支持,这是大势所趋,你一个做臣子的无法彻底扭转。但是,你可以迟滞、破坏!哦,说到破坏力,这天下还有比士季兄更强的人?
看完关彝的信,钟会只觉得全身发冷。但是表现在诸葛靓面前的,却是满头大汗、浑身发抖。
作为一个一出生就备受质疑和歧视,但偏偏又天资聪颖、机智百出的优秀人才,钟会的内心其实一直都是扭曲的。
他的心中,其实一直都渴望证明自己,被世人所广泛接受。但是四五十年以来,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做事情不择手段,为了往上爬,不惜出卖自己的朋友{比如嵇康}。在取得成功的同时,名声也彻底毁掉了。
但越是这样,他就越想往上爬:只有抓住绝对的权力,才能用手里的刀剑强行的关住天下众人的悠悠之口。才能强迫史官修改历史,让自己流芳百世!
当初到孙皓身边的时候,只是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念头试试看。谁知道孙皓真的成了东吴皇帝。从那时起,他的心里就有了很多的小心思。
在他看来,孙皓这个皇帝能力没多少,性格又过于急躁。比起钟某人实在是差得太远。唯一能比他钟会强的,不过是姓孙罢了。所以,他一方面做出一副为了君上不惜一切的样子,一方面暗暗的在为自己谋划。
别的不说,就说这两万东吴扬州军,其低级军官什么的,这些年来,起码有四成都已经在其把控之中了。
而且对会稽人的打压,其真正行动始于晋国被季汉攻击之后钟会早就算到,季汉的这次进攻,必然造成晋国抽空扬州的兵力。打压会稽世家,把他们推到淮南。本来就在他的谋划之内。
这一切若是操控得好,到了汉晋大战结束的时候,江北淮南之间,会形成一个以他钟会为首,会稽世家为基石的半独立军事政治集团。那个时候,若是晋国没有被灭最好{所以他愿意劝说孙皓在后勤上全力支援晋国},就算晋国被灭了,他钟会在汉吴之间,也能左右逢源如鱼得水。
如此谋划,多年来其实一直深藏心中,连唯一的亲人,侄儿钟邕都没有提起过。
但是,现在他的一切谋划,居然被远在千里之外的关彝彻底的说明白了。
联想起当初关彝斩钉截铁的说孙皓必然能登上东吴大宝的预言,钟会只感到了一阵阵的无力感。
“仲思”低头沉吟了许久,抬起头来的钟会让诸葛靓大吃一惊:转瞬之间,钟会的面容好像苍老了十岁以上。
“士季,你这是怎么了?”
“没什么,不管这些。仲思,大司马的这封信,你看过没有?”
“没有。士季你是知道我的,我这人说什么那就一定是什么。”
“嗯,会当然知道仲思是个实诚君子。其实这信里的东西也很简单。大司马的要求就两点,其一,让会在这淮南之地破坏吴国对晋国的支援。其二,尽可能在淮南之地形成独立的力量,为将来大司马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哦,原来如此。那士季的意思呢?”
“会之为人,过于操切,为世人所不喜。当年阳安关大败,会本想投效大司马,但大司马不予收留。现在,若是会按照大司马的要求去做,那快则三五年,慢则七八年,大司马一定可以一统天下。到了那时候,大司马如何能容得下我?若是容不下我,那我为何要按照大司马的吩咐做?”
“哈哈哈哈,大司马真乃天人。实不相瞒啊士季,这次潜行过来之前,大司马已经算定你看完信之后会提这样的问题。”
“啊?呵果然是庙算无遗的大司马啊。那大司马叫你怎么回答我?”
“大司马说,钟士季之人,智谋百变,为求上位不择手段,而且没有容人之量,同殿之臣,但有睚眦,必求报复。如此之人,不能留在庙堂。但是,这样的人,确实是汉家儿郎里少有的英才,因此,士季未来最好的出路,莫过于去异域搅动风云,为我大汉开疆拓土。便是未来,在远离大汉的地方,独立一国又有何妨?大司马说,这些年来,他最感成就之事,从来都不是阳安关大捷抑或关中大捷,而是把涪陵、南中、雍凉的异族治理得服服帖帖。士季,我大汉自太祖高皇帝开始,立国四百七十余年了,斑斑史书上,最为人所称颂者,从来都不是权臣,而是播汉威于四方者。昔年冠军侯、破胡侯、定远侯之事,士季可有意乎?”
1
第四六四章 无奈的晋臣(一)()
“啊!啊!啊!!!”
“陛下!陛下!您这是怎么了?陛下?!”
“孩儿不孝,孩儿不孝啊!真真该死!真真愧对先人!”
“陛下!您这是在发梦呢,别当真,快醒醒,快醒醒!”
数九寒冬,深夜,洛阳,司马炎的寝宫里,在皇后杨艳的不断呵护下,司马炎终于从噩梦中醒转。
“琼芝,是你么?”
“陛下,梓潼在这里。”
“呼原来只是一场梦。”
杨艳这时候已经起身,找来了一块丝巾,轻轻的给司马炎擦拭全身上下的如浆冷汗:“陛下梦到了什么?”
“哎,还能有什么。只是祖父、伯父、父亲在梦里质问朕,为何没有看好他们留下的江山。”
“陛下,人如国家,国家如人,有所起伏,再是正常不过。大晋到底是得苍天庇佑的天下正统,只要熬过了这道难关,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呵呵”温柔的抚摸了一下杨艳的脸庞,看着这位从十七岁起,陆续给自己生下六个孩子,由此导致身体非常虚弱的女人。司马炎只觉得内心一片安宁。
或许,只有在皇后的面前,朕才能表现出如此虚弱的一面吧。
“陛下,可缓过来了?此时不到三更,要不要再睡一会?”
“罢了,朕睡不着了。琼芝你先睡吧,朕去书房坐一会儿。”
出得寝宫,深深吸了一口外面的冷空气,精神顿时好了起来:“传旨,去御书房。另外,让齐王、汝阴王、尚书令、车骑将军、杨仆射等到书房觐见。”
“遵旨。”
在如此寒冷的夜晚,突兀的被自己的皇帝从温暖的被窝里叫了起来,任谁都是不高兴的。但是这些人到了书房后,司马炎的第一个问题就让他们顿时变得异常清醒。
“诸位,大将军在冀州与姜伯约对峙已经长达七八月之久,他到底要干什么?”
“陛下!”听到司马炎说出这样的话,裴秀、贾充等人只觉得心里无比凄凉:完了!大将长期领重兵孤悬在外,最怕的就是家里的皇帝起疑心。这位优柔寡断的皇帝这时候居然把这样的话说出了口,毫无疑问,他心里已经想了很久了。
“陛下,大将军乃是昔年宣皇帝所简拔,多年来在雍凉、荆州、扬州等要地历任要职。其每一任上,虽说不一定事事都办得极佳,但绝对兢兢业业。这样的人,对我大晋最是忠诚不过。”
“是啊,陛下,大将军乃是前魏国司徒陈矫之子,广陵陈氏虽然比不上颍川陈氏来得显赫,但也是累世公卿。这样的人,怎么会对陛下有别样的心思呢?”
“可是从今年夏天开始,到这会都年底了。为何大将军还在冀州和姜伯约对峙?朕可是给他补了一万豫州新兵不说,还把孝兴在潼关的精锐都补了一万给他。现在他的麾下可是足足十二万人!为何还是在那里原地不动?”
“陛下,我们在补强大将军的部队。汉国也在补强姜伯约的部队啊。据闻,汉国先后补充了七万战兵进入冀州。姜伯约那边根据进奏曹的仔细计算,怎么也在十一万左右。双方的兵力现在其实差不多!大将军现在率领的,是我大晋最后一支主力,怎么谨慎都不为过。”
“可咦,尚书令,这会怎么又帮大将军说话了?今天白昼在朝堂上,你不是还叫苦说二十余万大军在外面,国家粮库日蹇,已经难以为继了么?”
“陛下!”在历史本位面上,裴秀是死于271年。当时的死因是吃五石散时用冷酒送服。在这个位面,由于穿越者把晋国逼得很惨,裴尚书令平时忙的要死,根本没有闲暇来服散,所以这会儿还活着。但是无论如何,他的身体因为早年过多的服散早就垮了,平时在朝廷上的争吵,更多是由盟友贾充来完成。不过现在听到司马炎如此不着调的质问,他却顿时跳起了脚。
“陛下,国家长期支撑二十多万大军在外征战,府库确实是渐渐空虚。去年战事开始前,国家有存粮两千余万石。到了现在,加上今年入库的秋粮,却不足八百万石。这其中,军队消耗的并不算太多,更多的是以前各地的亏空,经过这一仗都暴露了出来。但是!现在战局陷入僵持也是实情。两者结合,我们绝不能因为国家粮库空虚就催促前方的大将军、少傅主动出击。我们这些在后方的臣子,唯一能做的,就是拼尽全力到处找粮食,供应大军所需。”
看着这位从二十岁起就进入司马懿的幕府,先后辅佐司马师、司马昭的老臣此时变得出离愤怒,司马炎心里稍微有些畏惧,但他很快就不甘心的反问道:“国库不足,朕按照你和贾车骑的意思割襄阳给东吴,让他们给我们粮食。可是吴国送来的才多少?说好的五百万呢?”
可以说,贾充和诸葛靓先后密会钟会后,东吴的这位新任大将军已经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夷灭颍川钟氏的要求就是个玩笑话:就算钟会真的想,晋国也不可能答应。这会儿战场上毫无胜迹,墙头草属性的世家们正在彷徨观望呢。你敢在这个时候对颍川钟氏动手?那同为颍川大族的陈氏、荀氏怎么想?
连续两年,每年支援五百万石粮食给晋国。这个孙皓是同意了。但是光皇帝同意了没用,因为执行人是钟会在这一点上,他充分的发挥了诸夏官僚的优良传统:要回扣,以次充好,虚增路上搬运的损耗等等。然后此时积极进入淮南的东吴世家们也极为配合钟大将军的行动:大家认为大将军真的好啊,自己发财不说,还带着大家一起发财!
而世家一旦烂起来,这做事情是没有下限的。于是,在钟会迅速赢得国内世家好感的同时,吴国在273年实际输入晋国的粮食只有两百余万石,而且其中陈谷糙米、霉变啥的,又占了相当大的部分精粮是要输入季汉,找他们换高度酒来售卖的。怎么舍得给你晋国?
“陛下,吴国的官风乃是三国之中最差的,出现这种情形,虽然过分了一点,但也还在情理之中。臣等已经去信吴国的丞相府、尚书台,要求他们加强管理。”
“哼!那他们的军队呢?拿了朕的襄阳,可曾调动了汉国的主力回援?”
“陛下,说到这个,吴国还真的是尽力了。”这时候站出来的汝阴王司马骏:“上庸三郡那个地方,臣在那里待了大半年。那里的地形真的是易守难攻。东吴的陆幼节从襄阳出发,能够在半年的时间里,击溃曹悌等逆贼的抵抗,将其完全驱逐出上庸三郡,臣自愧不如!”
最近这半年来,并州、冀州战场都很安静。唯一闹腾的地方就是上庸三郡了。陆抗率军十二万从襄阳出发进攻上庸,曹悌等人完全无法抵抗,迅速向坐镇汉中的罗宪求援。但是罗宪手里也只有几千人,也没法给予增援。所以最后的结果是:曹悌等人在野战不利后分为两部,一部留在上庸的崇山峻岭中打游击,一部撤到季汉汉中郡的黄金城:季汉严禁水泥外泄,不在本军控制之内的城池是不准用水泥的。但是黄金城就不一样了,作为季汉汉中郡防御东面来敌的屏障,这里早就实现了要塞化。
即便如此,以罗宪和曹悌合兵,也不足两万人。这就惊动了镇守成都的霍弋以及南中的马义。在霍弋亲自率领成都守军三千人北上后,马义也派出了南中无当飞军五千和李家、孟家的私兵各五千人。
在投入了如此力量,尤其是来自南中的无当飞军在上庸三郡的大山里到处截断吴军的粮道后,才堪堪的拖住了陆抗的进军。
不过,东吴对这场战事的影响,做到这些已经是极限。他们终究没有突破季汉的主要防线,终究没能让季汉的远征军们被迫收缩回援。
ps:书友们,我是混吃等死,推荐一款免费app,支持下载、听书、零广告、多种阅读模式。请您关注微信公众号:dazhuzaiyuedu书友们快关注起来吧!
a
第四六五章 无奈的晋臣(二)()
? “粮食,粮食不给够!出兵,又打不下人家的城池!这样的盟友有什么价值?朕的襄阳,真是喂了狗了!”
看着已经明显暴怒,并且口不择言的皇帝。下面的几位重臣不由得面面相觑。
少顷,还是齐王司马攸站了出来:“皇兄,国家困蹇,我等都看到了。但越是如此,越要坚持。此时还是应该继续支持大将军、少傅与敌军对峙。”
“哎,你们说的,朕都懂。但朕说的,你们都不懂啊。”
“臣等愚钝,还请陛下解惑。”
“朕是皇帝,可是一个国家,就凭一个皇帝就能治理维系了?亲王、官员、世家、百姓、军队,这些合在一起,才是一个国家。
战事久拖不决,官员惶恐,世家离心,百姓苦闷,士气低迷。车骑将军,你管进奏曹,你可知道,幽州、平州已经有多少世家派了代表去长安向刘谌叩拜?尚书令,你管民政,你可知道,有多少百姓作为民夫,倒毙在运输军粮的路上?汝阴王,你也算率军打过仗的,一支十多万的部队长期驻扎在一个地方,进不能进,退不能退,还要天天枕戈待旦。这士气如何维持?”
看着沉默不语的众臣,司马炎缓缓的吸了一口气:“大晋立国时日太短,迄今不足十年。若是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