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的复兴-第3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嗯,我知道了。”——哎,看你那口气和眼神,你根本就没听进去啊!
“嗯,不过子丰啊,你刚才的推演,这敌军孤军深入倒是给我提了一个醒。呐,你看啊,多年以来,伪魏一旦大举进攻,不管是丞相、魏文长、王子均,都是想办法把敌人挡在各个谷口之外。这样安全是安全了,但是敌人退兵的时候也很从容,我们的收获不会很大。若是我让出斜谷、子午谷等南面出口,把敌人放进汉中盆地里面来。然后依托汉中坚城和阳安关消耗敌人粮秣。等到敌人退兵的时候,我就抄袭他后路,这样就可以再次取得杀敌数万的大捷了!”
你大爷的!合着小爷给你说了那么多,居然起了反效果,让你那个“诱敌深入”的策略提前出炉了?!
这个时候的姜维越说越兴奋:“子丰你看啊,若是我们放弃各个谷口,那在各个谷口的一万重兵就不用长期驻扎在那里虚耗粮草。他们完全可以进入汉中盆地帮助当地百姓耕种。这样省出来的钱粮一年之间就不下十五六万石。如此,我北伐的时候粮草压力就会减少许多。非但如此,只要我守住阳安关,就算汉中丢了也没什么关系……嗯,这个办法好啊!”
所谓谷口,指的是秦岭之中南北走向的几道峡谷的出口。在古代,关中平原和汉中盆地之间的大规模交通,唯一的选择就是诸如子午谷、斜谷、箕谷等几道峡谷。曹魏要想对蜀汉的汉中用兵,必须走这几道峡谷。所以在这些峡谷的南端出口,蜀汉长期驻守着一万人以上的精锐部队。
阳安关,是汉中南面链接梓潼郡的关卡。如果把汉中盆地比作一个口袋,那么谷口、阳安,就像一个口袋的两头。姜维的意思就是:放开几道峡谷的出口,把敌人放到汉中盆地里面来打!而为了避免敌军一下子涌入四川盆地,那就要派重兵驻守阳安关。这样就算汉中打烂了也没关系——敌人还是进不了CD平原,那里才是蜀汉的元气精华所在嘛。
在历史的本位面,三年后的景耀五年(262年),姜维发动了第九次也是蜀汉最后一次北伐。为了尽可能的节省出钱粮供养北伐军,姜维向刘禅起草了一份奏章,其主要内容就是:敞开各个谷口,曹魏以后要来进攻,就放他们进汉中盆地来打。如此,蜀汉平时的财政压力会减少很多,战时由于战线的缩短,其后勤压力也会减少很多。与之对应的则是曹魏要承担翻越秦岭北麓的后勤压力——然后只要守住汉中盆地南边的阳安关,曹魏最终只能是粮尽退兵——那个时候就是蜀汉反击之时——战果肯定比以前大得多!
可惜,历史本位面的演化是:敌人是进入了汉中盆地,盆地里面的主要城池蜀汉都守住了。但最最关键的阳安关却因为蒋舒的叛变而没有守住。结果钟会的大军派出少量人马围困住蜀汉在汉中盆地坚持抵抗的据点,主力部队一窝蜂的涌向了剑阁……
看着姜维在那里手舞足蹈的样子,关彝痛苦的抱住了自己的头……
人生不如意,十之ba九啊。阿波罗大神啊,你也没要求我跟你啪啪啪啊。就算你有这样的要求,老子拼着菊花残也要把你伺候得高兴啊。可是你为啥就给我和卡珊德拉一样的待遇:我们说的话,明明是真的,可就TM没人信呢?
第六十七章 新鲜的血液(一)()
正当关彝看着姜维一个劲兴奋而懊恼不已的时候,一个姜府的家将急匆匆的跑了过来:“见过家主,汉寿亭侯,贵府的家人前来报信,说是尊夫人在回家的路上突发腹痛,怕是要生了!”
“啊?!大将军,关彝告退!”
“善,此乃大事。子丰速去。”
出得姜府,早有关家的家仆将马车准备好了。心急如焚的关彝亲自驾车,飞快的回了家。
到了自己宅院的外面,关彝发现已经围了一大群人。黄太夫人、吴老夫人、柳夫人,全都一副善祈善祷状。而刘玲则在关切的神色中有着一丝落寞。
“见过祖母、母亲、姨娘、嫂嫂,情况如何了?”
“产婆已经进去了有一会了。哎,但愿是个男孩!”
“这个,男孩女孩都无所谓哪,母子平安就好。”现代人的观念,大抵都是如此吧。
突然!一声嘹亮的婴儿啼哭声从产房里传了出来,在众人无比期盼的眼神中,产房外的丫鬟飞快的冲了出来:“恭喜老爷!夫人生了位公子!母子平安!”
“祖宗保佑,祖宗保佑,我关家又有了新的男丁!”
“恭喜太夫人……”
咦?干嘛要恭喜太夫人?播种的不是我么?受孕生产的不是我媳妇么?哎,宗法社会啊。
看着一大群互相致贺的太婆们,关彝摇了摇头:“小七,派出人手去外父大人的家里报讯,哦,对了,大将军、右车骑将军、西乡候家、永昌亭侯家……都派人去一趟。”
“诺!小的也要恭喜家主!”
“呵呵呵,多谢了!对了,请内宅主事的关一统计一下,家里的家将、奴婢,全部发一千文的喜钱!”
安排好了这些,关彝带着初为人父的激动,走进了产房。
“夫人,辛苦了。”
“此乃妇人应有之本分。”大量失血导致面色苍白的谯蔷对着关彝无力的笑笑:“夫君,你看咱们的孩子像谁?”
新生儿的皮肤都是皱在一起的,除了一个“丑”字,根本分辨不出来像谁嘛。不过关彝还是微微一笑:“像你。”
谯蔷很满意关彝的回答:“妾身请夫君为孩儿取名。”
“恩,此子生于此时,注定是要继续为复兴大汉和我关家而奋斗的。就叫做关复吧。”
关彝在产房里没能待多久,就被家里的太婆们给挤出来了。太婆们纷纷建言献策孩子要怎么喂养才好。好死不死的家里的三个老太婆都是有过生育经验的,到了这里互不相让,后来干脆吵了起来。关彝看着闹哄哄的家宅,心里无限的感触:这真是值得他为之奋斗并不惜一切代价去守护的东西啊。
所以,初为人父的喜悦也就是那么一会,接下来,还得拼命的工作!
“家主,这是您回了CD后到府上递交拜帖的。合计三百二十五份。”
“哼哼,现在我家门外还有多少人等着接见啊?”
古代社会是摆在明面上的等级社会。平民阶层要想出人头地,在无法牵扯上三亲六戚等各种关系的时候,最简单也是最无奈的方式,就是向想要求见的官员家门房递交拜帖。
这种拜帖,其实就是古代的求职意向书。需要在上面写明自己的姓名、年龄、籍贯、擅长什么,然后再吹嘘一下主人,说一番久仰大名,渴求一见之类的话。之后在拜帖之外附上才艺展示(文章、策论等。)
古代社会没有电话手机,联络不便。所以这种求职拜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内容:我(求职者)一般会在多少天之内,每天的什么时候都到您家府门外等候您的接见。这样主人家的门房才会根据拜帖里说明的时间,向自己的主人汇报,由主人安排时间接见求职者。
关彝回到CD已经四天了。在关彝原本的计划里,在他上朝陛见述职之前,是不准备接见投贴人的。所以早就让门房通知了下去:第四天,也就是今天下午,他开始接见投贴人。
而且一般来说,求职者的拜帖里面大多是写明五日之内我会固定在哪个时段来您家门口等待。所以无论如何,关彝从这一天起必须开始接见递交了拜帖的人——哪怕只见一个都可以,但千万不能一个都不见。否则就会被世人认为太不近人情,以后就没有人愿意主动投靠了。
因此,虽然初为人父,内心满满的都是那襁褓中的孩子。但他仍然得收拾心情,来接见投贴者。
虽然他心里很清楚:在两天前和益州派彻底摆明了立场后,这投贴的三百多人中,估计会跑一大半。但当关家的门房重新去门外的凉亭统计了一番后,他还是觉得很不爽:现在在门口等着接见的,只有二十七人了!
“罢了,只要有人,就得见。按顺序逐一召见吧。”
“诺!”
然后接下来的一个时辰,关彝都在极度郁闷的心情中渡过。
一个时辰两个小时,一百二十分钟。他在这段时间里见了二十个人,平均每个人接见时间六分钟。
不是他架子大不尊重人才,而是这些人都不需要用太多的时间伺候。
你说你瘦得两侧肋骨都清晰可见,下肢肌肉都萎缩得看不见了,还敢自夸自己武力惊人,这是你自己瞎呢还是我瞎呢?好吧,你说你饿了很久,若是能吃饱饭几个月,一定会再振雄风……滚!连基本招式都不知道的家伙还想在大爷家里混几个月饱饭?!
你说你没读过《管子》也就罢了,连《论语》都只知道两三句,也敢说自己满腹经纶?好吧,这时代纸张没有普及,书籍传播不便,你没读多少书我也不怪你。可叫你拿毛笔写几个字,你居然写得歪歪扭扭,你也好意思自称自己是文人?!
以上这些,都是没有接受到真正的教育或训练,纯粹是想碰运气,混入豪门混饭吃的渣渣……
也不是没有才华的。但关键是态度不正确。丫的一上来就是“敢问君候,大汉国小民贫,如何能对伪魏反复攻伐”的论调——这根本就不是来投靠的,而是借着这样的机会来游说或者说教训他的!
如此一个多时辰搞下来,关彝彻底没了脾气。他算是明白了,从他摆明立场表示和益州派(反战派)尿不到一个壶里后,益州派就已经让本土人才库对他进行了封杀——原先的三百多人里,绝大部分都是益州本地士子,这一部分人在了解到他支持北伐的政治主张后,集体对他进行了抵制。
“罢了罢了,还有七个人是不是,叫他们一起进来!”
很不合规矩的面试方法,门房稍微迟疑了一下,但看见自家家主很不爽的表情,还是低头执行了。
“本官就是涪陵郡太守关彝,诸位都是几日前在本官府上投了拜帖的人。彝先在这里谢过诸位赏脸。接下来本官说三句话,一、本官虽然反对大将军如此频繁的北伐,但本官是坚定支持北伐的。要入我幕,就必须要支持北伐。所以,内心反对北伐的士子,可以走了。二、本官的涪陵郡,其庶务由光禄大夫的得意弟子陈寿陈承祚具体负责,若是以政务擅长为由在本官这里求仕,请诸位扪心自问比之陈承祚如何?若不及陈承祚十分之一,也可以走了。三、本官既然支持北伐,迟早也会亲上北伐前线。战阵之上,刀枪无眼。若是对自己的武艺没有信心,或者因种种原因不能慷慨赴死的,也可以走了!本官不为己甚,诸位在这里也等得辛苦。所以待会本官要外出更衣,这个时候要走的,请去门房那里取一百钱作为茶水之资。本官更衣回来后,还留在这里的,我们再好好谈!”
第六十八章 新鲜的血液(二)()
过了一会儿,关彝重新回到会客室的时候,果然不出他所料,现在会客室只剩下了两个人。
不过这两个人至少从外貌上来看,都不一般。
一个身高接近两米,肌肉粗隆,坐在那里犹如一座铁塔。另一个则是身材极为高挑瘦削,肤色偏黑,鼻梁高挺——典型的羌人或者夷(彝族)人的面相。
“两位现在还能留在这里,关彝足感盛情。那么就请两位自我介绍一下吧?谁先来?”
两个留在会客室的投贴人互相对视了一眼,一个瓮声瓮气的声音响起:“在下先来吧。在下姓句,名宁,字伯定。巴西郡汉昌县氐人。生于延熙元年。在下对武艺有些自信,若君候不弃,愿为君候冲锋陷阵!”
嗯,看这家伙的外表,太阳穴高高鼓起,肌肉粗隆,双臂孔武有力……真是一个武将的胚子。不过,姓句,汉昌人……
“敢问伯定,先左将军句扶句孝兴是你何人?”
“乃是家祖。”
“那令尊是……”
“正是叛将句安!”
原来如此啊。
所谓先有王句,后有张廖。王是王平,句是句扶。张是张翼,廖是廖化。前两位是蜀汉中期的大将,后两位是后期的大将。这四个人能够在一起并称,由此可见句扶的能力和地位。
句安是句扶的儿子,句扶年老之后,句安代替父亲进入姜维的机动兵团,跟随姜维北伐。延熙十二年(249年),姜维在麯山这个战略要点修筑城池,安排句安镇守——以姜维的原意,这个地方是以后蜀汉从凉州进入雍州的跳板。但是曹魏的雍州刺史陈泰一下子看穿了这个据点的致命之处:距离蜀汉本土太远,据点规模太小,无法自给自足。只要长期围困、断绝外援。这个据点不攻自破!
事实的发展果然如同陈泰所料,在曹魏挡住了蜀汉的援兵后,麯城立刻粮、水断绝。守将句安只好开城投降。
在关彝这个穿越者看来,本方陷入弹尽粮绝的绝境,外部支援又彻底断绝。在这样的情况下投降真的不算什么。但在当时的蜀汉政权内部人士来看,这就不可容忍:我们不是管曹魏叫伪魏么?我大汉是天下正朔,怎么能有汉将投降曹魏呢?什么?你说夷陵之败的时候黄权也投降了伪魏?那怎么能一样呢?当时我们大汉主要的敌人是东吴,黄权在要么魏、要么吴的两难选择下投降曹魏是情有可原的——当然,这只是摆在明面上的原因,最根本的原因是:黄权是士大夫,而句家只是巴西郡的氐族土豪。
所以,句扶听到这个消息后被生生气死,连带着句安十一岁的儿子也失去了庇护,生活变得异常艰难。待到成年之后,句宁的出仕成了大问题:祖父已经去世多年,父亲也在曹魏重新有了家室。他成了没人管没人问的孤儿!
“若得君候不弃,句宁愿为君候冲锋陷阵,效犬马之劳。若他日君候能够北伐,句宁只求能够得到手刃叛将句安的机会。如此,则死而无憾!”
关彝内心深深的一声叹息:这个句宁,要了。别的不说,就这副接近两米的雄壮身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