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穿越未来电子书 > 蜀汉的复兴 >

第42部分

蜀汉的复兴-第42部分

小说: 蜀汉的复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之所以在汉安下船,是因为从汉安县城往西南方向走大约五六十公里,就到了一个现在还没有具体的名字,但在后世赫赫有名的地方:盐都——自贡。

    盐,作为一切动物身体里必须有的东西,对于人类生存有着决定性的作用。直到中国的经济彻底起飞之前,几千年来,盐业都是国家财政占比极重的来源之一。

    具体到蜀汉来说,因为蜀汉不沿海,所以蜀汉国内的盐基本都是通过抽取地下卤水,然后蒸煮得盐。蜀汉为此专门设置了司盐校尉,负责全国的食盐生产、销售。第一任司盐校尉是王连,几十年下来,王连和他以前在盐府的属下吕乂、杜琪、刘干等人,都先后成了两千石高官,由此可见主管盐业的官员在蜀汉政权内部的重要。

    但是蜀汉的盐业生产有一个最大的问题:生产技术落后。当然,这种落后是相对于后世而言——总之,由于生产技术的限制,蜀汉的食盐生产,往往是先选定地方,然后人工挖一个表面积很大的坑,之后慢慢的往下挖,直到人在井下无法呼吸为止——这种方法,一般只能抽取地下一二十米之内的卤水,其产量是非常有限的。所以,别看巴五郡、蜀六郡到处都有盐井,但蜀汉的食盐生产,却只能是保证国内的需求,大宗的对外销售是没有的。

    作为一个穿越者,作为一个参观过自贡盐业博物馆的穿越者。关彝非常清楚的知道,给井盐开采带来革命性变化的技术,就是北宋年间被四川大英县人发明的卓筒井技术。有了这个技术,盐井最多可以打到地下一千米。

    自贡所在的这块地方,在三国时代已经开始产盐了。但同样由于生产技术的限制,其产量在蜀汉众多的盐井中并不算特别突出。虽然也有司盐校尉府的官员进行管理,但并不太受重视。

    作为参观过盐业博物馆的穿越者,关彝很清楚,蜀汉时代,自贡就已经有了比较著名的盐井:富世井、大公井,所以虽然现在的这块地方还没有具体的名字,但有了这两口盐井做参照物,关彝很快在这一块无名之地中圈定了后世自贡主要的深井产盐区。

    “令行啊,相不相信哥哥?”

    “这不是废话嘛,把命给兄长都可以的,怎么不信。”

    “那好,这块地方。”关彝右手虚指:“从那里到这里,这方圆六百亩的地方,等你接任江阳太守后,我派人来,以复兴社的名义全部买下来!”

    “呃,兄长,这些都是不怎么长庄稼的盐碱地,我们复兴社买来干嘛?”

    关彝看了看周围,再次确认没有旁人后对张遵悄声说到:“这块地方下面一百二十丈开始,有取之不尽的自喷卤水!”

    “啊!!!”张遵早就不是当年在CD那个什么都不懂的公子哥了,卤水意味着什么,他非常清楚。

    “不止是自喷卤水,这地下还有天然气,嗯,也就是可以自己燃烧的气体。有了这个东西,根本不用伐木熬盐。”

    张遵的双眼已经变得通红,呼吸也开始急迫了起来。但过了一会,他醒悟过来了:“兄长,地下一百二十丈,这么深的地方我们挖不到啊!我涪陵郡以前也有盐井啊,顶天也就往下挖五六丈吧?”

    “呵呵,涪陵郡的盐井产量少得很,为兄懒得去改良。这里就不一样了,这里的产量极大,而且伴生天然气,不用伐木熬盐。所以为兄这次就要出手了。”

    “哦。”张遵根本没问关彝为什么知道那么深的地下有那些东西,也没问关彝用何种方法把这些东西取出来。在他看来,自己这位兄长近乎无所不能,他说了是那就是,说了行,那就一定行。“不过兄长,这国家实行盐铁专卖。就算我们买了地,一旦有大量卤水产出……”

    “呵呵呵,这个嘛,为兄差不多已经和陛下说好了。以后这里的盐场单独实行就场专卖制,销售所得,朝廷八成,我们两成。”

    关彝长叹了一口气:“朝廷有了这大量的食盐,国内盐价当可下降一些,百姓们也能多吃点盐。如果产量足够,还可以远销荆楚,改善下朝廷的财政……剩下的那点小头,若是顺利的话,估计一年所得不下一亿,我们可以用这笔钱向南中购买人口。这江阳郡,特别是汉安县,地势平缓,真是开荒种田的好地方啊。”

    “哦。”张遵傻傻的点了点头,突然之间反应过来:“兄长是说,两成股份就能获利一亿以上?!”

    当然了,后世自贡著名的燊海井,其量产高峰期,每天自喷出来的卤水都有几千石呢。熬制成食盐,怎么也有几十石吧。就算这里产盐过多导致盐价腰斩,但再怎么也不可能低于500钱一石。这么算下来,一天的毛利就是两万多钱,而这,仅仅是一口井!关彝可是清楚的知道,他划出的这块地盘,可以打出至少两百口盐井!最多三年,这里每年出产的井盐,毛利起码在十亿以上!

第七十二章 开始暴兵吧(一)() 
景耀二年的六月,关彝回到了他的任所。

    这次出去逛了一圈,前后耗费近四个月的时间,虽说丢出去几千万,但收获还是不小的。

    首先就是获得了军方的好感,不管是疯狂北伐派的姜维,还是对北伐持保留态度的阎宇,现在对关彝都充满了好感。而在这样一个三国割据,迟早你死我活的时代里。军方的态度,在哪一国都是不容忽视的。

    其次就是和皇帝以及宦官们搭上了线。特别是那天晚上关彝画了那么大一个饼给刘禅后,估计短时间内,刘老板都会是关彝以及复兴社的坚强后盾。

    当然,这一次外出,最大的收获就是,利用董明的愚蠢,关彝把董厥给赶出了朝堂:管你什么荆州派、东州派、益州派,都把招子给老子放亮了。朝廷的尚书令惹到我,老子也是说搞就搞了。以后你们哪点小心思都给老子收起来,再跟老子叽叽歪歪那是要出人命的!

    关彝很清楚,千日做贼可以,千日防贼那是不可能的——他又不能像甘茂那样和刘老板搞息壤之盟,要是以后天天都有人在刘老板面前告状搞不好刘老板的心思就变了呢?所以,通过这次尚书台事件,他有意的把各种矛盾摆到了台面上,一次来了个总解决。这么一来,估计三五年之内,蜀汉朝堂上那些对自己不满或者觊觎复兴社财富的家伙们会消停下来吧。

    而三五年的安宁,对于关彝来说,足够了。

    “我等恭迎太守,太守这一趟去CD,真是辛苦了。”

    “呵呵呵,令伯啊,不辛苦不辛苦。这承祚走了之后,全郡的庶务都压在你身上,你才是辛苦呢。”

    “不敢。托太守的福,现在涪陵郡的产业暂时安全了。只要涪陵郡的各项产业能平稳的发展,密负责的庶务就没什么需要操心的。”

    哎,李密是聪明人啊。他清楚的看到了自己在CD搞那么多事情的终极目的。

    “大家都在家里吧?还请令伯传话下去,让大家明天辰时都来太守府开会。”

    关彝没具体说明哪些人属于“大家”,李密也没有问。两人都很清楚,这个“大家”,只能是自己人。

    第二天,太守府议事厅。

    “…。。。诸位,以上就是这次本官外出四个月的情况说明。总的来说,虽然和往年比起来,本郡的常规支出比以往多了三千多万,但我们至少短时间内,不会再受到某些蠹虫的骚扰……”

    “我等谨为太守贺!”

    关彝摆摆手:“诸位,还记得两年前,还是在这里,我们谈论诸葛诞起兵时,大家对司马家篡位的分析么?”

    赵毅起身:“兄长,毅记得很清楚。当时您说,诸葛诞的起兵,是伪魏国内对司马家不满的势力最后一次反抗。接下来司马家稳定了内部,就要拿我大汉或东吴开刀,求取战功以做篡位之资了。”

    “嗯,国威说的不错。诸位,近日我大汉的司闻曹收到伪魏那边的消息。伪魏朝堂上司马家的党羽提议,拜司马昭为相国,封公爵。伪魏的皇帝曹髦也下了拜司马昭为相国、封晋公,加九锡的诏书。但司马昭坚决拒绝了。”

    关彝此话一出口,在座的众人都眉头紧锁。

    大家在涪陵郡辛苦了这么多年,早就不是当年刚出CD城的废物公子哥了。司马昭玩的这一出提议然后推辞的把戏,大家都很清楚是啥意思。

    司马昭:哎呀,年纪不小了,这大将军、高都侯做腻歪了……

    贾充:汪汪,知道了,主人,我会让咱们的人发动舆论攻势的。

    曹髦:呵呵,终于来了么?好啊,你要的东西我一次给到底,看你真的敢不敢拿!

    贾充:汪汪,主人。情况不太好啊。皇帝那边倒是很爽快的下诏了,但是陈家、山家、荀家、蒋家……全都不吭声啊。

    司马昭:人心还是不够齐啊。看来威望和功劳都不够大啊。算啦,退回来。下一步我们争取搞点军功啥的……

    “我们的时间不多了。”关彝很是沉重的叹了一口气:“司马家的篡逆之心已经无法自抑。现在唯一阻碍他们走出最后一步的就是拿得出手的军功。现在看来,这伪魏的倾巢而来,快则一两年,慢不过三五年。”

    “太守说的,都是实情。可是我涪陵郡虽然已经大治,但毕竟基础太差,积累的时间太短。即便伪魏倾巢而来,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呢?”

    “令伯说的有理。但是……”关彝站起身来用力的挥了挥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个大汉,不管别人是怎么想,我是一定会为之奉献一切的。”

    “我等亦当追随太守(兄长),为大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彝得幸结识诸位。”关彝对着大家拱了拱手,然后说道:“本官在CD时,也对陛下说了刚才的话。得蒙陛下信任,允许本官在涪陵郡组建、训练一支三千人的新军……”

    “兄长,此话当真?”

    这当然是真的,在这个事情上关彝可不敢开玩笑。新建军队这种事情,没有皇帝的首肯他胆子再大都不敢做。不然还没等到庞会来杀他,蜀汉朝廷都要把他关家满门抄斩了。这是那天晚上刘禅同意入股复兴盐业后关彝抛出来的后续条件。虽说刘禅心里有一定的不满和疑虑,但在“司马家想篡位就必定要全力伐我”这个不容置疑的假设下,还是捏着鼻子认了。

    “诸位,现在涪陵郡的产业已经步入了正轨,商路已经全部打通,觊觎我们的小人也会暂时消停一段时间。所以接下来这几年,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扩大生产,积蓄钱粮,训练队伍。为即将来临的大战做好准备!”

    “我等谨候太守命令!”

    景耀二年的六月,涪陵郡开始了悄然而又剧烈的变化。

    首先是产业的重新布局。

    油桐的生产线全部南移到汉复县,农业生产的重心转移到了涪陵郡下属五个县里,相对地势最为平缓的丹兴县。关彝拿出足够的钱粮刺激,吸引郡内的汉民、毕兹卡迁移到丹兴县开垦荒地。

    丹兴县就是后世的重庆市黔江区。在这个时代,由于交通不便,远离蜀汉统治中心,境内密布大量毕兹卡蛮寨而且比邻东吴的武陵郡等诸多原因,一直没能得到有效开发。属于鸡肋一般的存在。

    但在后世,这里因为地处武陵山脉中难得的盆地平原,一直有“小CD”之称。在21世纪,这个地方的粮食种植面积最高的时候超过了100万亩。

    关彝本来也没准备开发丹兴县:交通太不方便了,要把丹兴县里的粮食搬运出来,光是沿途损耗就不少——他开始瞄准的是巴西郡。但由于巴西郡没能拿到手,他也只有咬牙往丹兴县里砸钱。他的目标是:景耀二年移民五千人,开垦荒地十万亩。景耀三年再移民一万人,再开垦荒地二十万亩……如此到了景耀五年,涪陵郡的田税将可以达到五十万石。算去搬运损耗后也能完全实现粮食自给。

    之后是投入资金,在汉平县设立陶瓷作坊。汉平县的土壤并不是生产瓷器的好土,一般的瓷器肯定销售不出去。关彝是要生产骨瓷——现在复兴社的生猪越来越多,骨头也要给我充分利用起来。这将是复兴社新的利润增长点。

    接下来就是扩大产能,提升商品利润率。

    以生猪生产为核心的轻工业产业链,继续集中在涪陵县——这里有乌江,物流方便。

    关彝再找糜家商会借贷了大量钱粮,以更为优厚的条件吸引武陵山脉里的毕兹卡、孟兹黑、廪卡、南客部落下山,进入复兴社的工厂做工。关彝对孙刚提出的要求是,从景耀二年起,涪陵郡的生猪出栏量每年都要翻一翻。香皂的种类要多样化,牙刷的材质要高端化,果酒的包装要精美化……

    安排好了郡里的庶务和复兴社的生产后,关彝带着复兴学堂的一千二百个学生,来到了涪陵县和汉平县之间的一座大山深处。

第七十三章 开始暴兵吧(二)() 
复兴学堂现在有一千二百名学生。

    以民族来分,汉族占了七百人,武陵山各蛮寨占了五百人。以性别来分,男孩子九百人,女孩子三百人。

    九百个男孩子,年纪小的十一二岁,年纪大的十五六岁,四年之后,大多数都能上战场了。如果他们能够在未来的那一场国运之战中生存下来,他们就是关彝以后在蜀汉军政两界的根基。

    三百个女孩子,战地救护什么的是要学习的。但关彝穿越前并不是医生,对医疗知识的了解也只是达到“百度医生”的级别。所以他能教给这些孩子的,其实非常有限。在关彝的计划里,这三百个女孩子其实是那九百个男孩子成长的催化剂——接下来,这些孩子要在荒无人烟的大山里训练整整三年,在这个封闭的环境里如果全都是男性的话,那是绝对要出问题的。

    对于一个男性来说,假如他自己一身本领,那么在正常情况下,他对那些目不识丁的蠢笨女性除了生理上的需求外是不会有其他任何想法的。作为穿越者的学生,复兴学堂的学子其见识迟早都会冠绝这个时代。这里的男学生以后会突兀的发现:要想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