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穿越未来电子书 > 蜀汉的复兴 >

第53部分

蜀汉的复兴-第53部分

小说: 蜀汉的复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鹏先是无奈的看了蒋舒一眼,然后一咬牙:“监军恕罪,以上事务,武兴城尚未开始着手。”

    “什么?”这下子不光是王含,连带着会议室内其他军官都齐齐的惊呼了起来。

    王含“嚯”的一下站起身来,蹭蹭蹭的跑到蒋舒的位置上,狠狠的朝蒋舒踢了一脚:“你这厮在做什么?本官七月下旬就已经行文各城,说今年很可能伪魏会大举进攻。因此各城周围的麦田一旦成熟,马上要组织百姓抢收。你那武兴城也就比阳安关稍微靠北一点点,麦子是早就熟了,怎么会拖到现在都没有收割完成?你留着麦子在野外干嘛?是想资敌么?”

    “监军恕罪,请容下官禀明……”

    “我不想听你废话!因为这个时候什么都来不及了!护军,我欲将武兴督撤职查办,你的意思?”

    “同意!”

    “好,众将听令!着免去蒋舒武兴城督职务。武兴城副将王鹏暂代武兴督。王副将你回城后,立即将武兴城附近的麦田全部焚毁。武兴城的军队和百姓,全部进入阳安关,加强阳安关的防御!”

    “喏!”

    “至于蒋子畅,嗯,你就到乐城……”

    “监军,下官有一言。”

    “嗯?子廉(傅佥)有什么话说?”

    “监军,下官与子畅兄早年在机动兵团配合了很久。彼此都很熟悉了。既然监军让武兴城的军民都进入下官镇守的阳安关,不如让子畅兄也到阳安关任职。如此武兴城的军队和百姓也方便安排。”

    “唔~~~好吧。蒋子畅,去了阳安关可要好好做事。如有再犯,本官绝不容情!”

    “喏!多谢监军手下留情。”

    “好,此事到此为止。诸位,现在进入下一个议题。安排各城的具体防务。左右,上舆图。”

    四个士兵吭哧吭哧的抬了一副超大型地图走进了会议室,将其展开之后,整个会场的中央已被全部占满。

    “诸位,这就是涪陵郡太守关子丰为我们汉中军团制作的舆图。确实比以前我们使用的舆图要清楚得多。”

    “现在我汉中兵团全部兵力只有一万两千人。无力在野外与敌人野战。若是将一万人分散在十余个据点,也难逃因为守御力量过于分散从而被敌人各个击破的命运。所以本官和护军(蒋斌)、黄金督(柳隐)商量后。对我军兵力做出如下调度。”

    “哗啦啦”,六十多名军官全部起立拱手:“我等听候监军命令。”

    “汉城、乐城两城,为汉中盆地最大的两城,其内百姓、存储粮草都是最多的,所以这两城,各分2500人。然后我们从城内的老兵、青壮里各自再征召2500人。这样,两城各有5000兵力进行防守。”

    “黄金城。”王含把手指点到汉城、乐城东侧的远点上:“这里是敌人的魏兴郡士兵进入我汉中的第一道防线,即使现在我们放开谷口让其进入,但为今后考虑。这里也不能放弃,必须坚守。所以这里的守兵是两千人,由休然(柳隐)负责防御。”

    “老夫领命!”

    “剩下的五千人,全部进入阳安关。”王含说到这里,神色郑重的对傅佥道:“子廉。我估计伪魏的统帅不会那么蠢,会对汉中各城一个一个的攻下来。他的主要目标还是要尽快突破阳安关以便在大将军回援之前进入梓潼郡。所以我和护军、休然最多就是被长期包围,真正要经历苦战的,是你!阳安关是汉中这个布袋的袋底,袋子若是破了,大将军诱敌深入,趁其兵疲粮尽聚而歼之的策略就会彻底破产。所以,千般重任,就要劳子廉一力担之了!”

    “请监军放心,傅佥定与阳安关共存亡。人在,则城在!”

    ……

    散会了,傅佥和蒋舒骑马并行出了乐城。

    “蒋兄,武兴城那边是怎么回事啊?以蒋兄的才能,怎么会这么久都没有完成麦田的收割和百姓的聚拢?”

    “唉,子廉,你是不知道啊。武兴城那边周围的田地,有七CD是前胡骠骑(蜀汉汉中军团司令官,右骠骑将军胡济)家的田啊!武兴城下辖百姓不足两千人,但胡家在武兴附近的佃户都有两千多人……胡家人不让收割,为兄有什么办法?”

    “什么?胡骠骑在汉中这些年,居然积累下了这么大的家产?真是……真是……。那在会场上蒋兄怎么不说清楚?”

    “贤弟,这种事情怎么能在会场上说呢?胡骠骑是死了,可是人家的弟弟胡博如今还在CD担任尚书呢。那可是能定期见到陛下的。”

    “那又怎样?如此军国大事,岂能儿戏?蒋兄还是该在会场上向监军、护军说明。”

    ——哼!傅佥,当年刘备那大耳贼在夷陵被烧得上天无路下地无门,你父亲傅彤为了掩护大耳贼逃走壮烈战死。从此之后你在这西蜀小国里就可以横着走——顶着烈士之子的光环,谁都不敢把你怎么样。可是我蒋舒不同啊,我是益州土著,出身贫寒。一旦得罪了荆州大佬,一不小心就会身死族灭。我怎么敢在那么多人参加的会议上曝光胡家的事情?我不想活了么?

    看着蒋舒沉默不语,傅佥爽朗的一笑:“蒋兄,没事的。这次伪魏大举来攻,正是我辈建功立业之时。到时候我们兄弟齐心,在阳安关让那钟会碰个头破血流,蒋兄自然就官复原职了。啊,不,说不定还要升一升呢。”

    “呵呵。”蒋舒勉强挤出一个笑容:“那就要多偏劳贤弟了。”

第九十一章 沓中大转进(一)() 
西元263年八月十一日。蜀汉的扛把子刘禅先生在非常虔诚的祷告五天后,巫师给出了“天神”的指示:伪魏十年之内不会来犯。

    当然,神棍们为了自己的身家性命,是绝不会对雇主给出单一的答案的。所以,巫师还说了一句:如果伪魏来犯,必然全军覆灭。

    得到了如此“神谕”的刘禅先生,心满意足、神清气爽的结束了闭关,重新回到了人间。

    当然,迎接他的肯定不是“樯橹灰飞烟灭”的捷报,而是狠狠的当头一棒!

    “陛下!伪魏发动十八万大军,分三路来犯。我大汉北方的武都、阴平、汉中三郡,全线告急!”

    “啊?!”

    在短暂的慌乱后,刘禅忽然想起了什么:“哈哈哈哈,上天早有预示。伪魏不来便罢,若来,定是全军覆没!”

    大…大哥,你哪来的自信?

    “陛下!”糜照重重的在朝堂上踏出一步:“陛下!此次伪魏倾国而来,就是为司马家谋取篡位之资。其决心之大,绝不是昔年曹真、曹爽入寇可比。现在大将军的三万兵力孤悬在遥远的沓中,而真正的战略要地汉中兵力不足一万五千人。当前之局势,可谓是危若累卵……还请陛下早日发兵,支援大将军和汉中守军!”

    “嗯,卫将军,你有什么意见么?”把整个朝堂扫视了一遍后,刘禅点了诸葛瞻的名。

    “陛下,臣以为,此时伪魏刚刚发兵,士气正旺。我军不可正面缨其锋。当下令汉中各城坚壁清野以挫其锐气。同时命令大将军从沓中回师,坐镇阳安关,确保汉中无虞。至于CD的兵马,可以先行动员一部分,但不必急着出兵。”

    “诸葛思远。你知道你在说什么吗?伪魏十八万大军啊!这时候我大汉不光是要将CD的军队开出北上,也要调动永安、涪陵、南中的兵团向CD靠拢……”

    “呵呵呵,虎骑监,汝做生意是行家里手。可是这打仗就真的不行了。这时候敌军士气如虹,如果我们此时将全部主力投入汉中。那岂不是要提前爆发决战?这样的决战,就算胜了,我大汉也会元气大伤啊!到时候东吴定会背盟,而南中也会再次反叛!如果那样的局面出现,我大汉才是危险了!”

    不得不说,诸葛瞻说的也有道理。随着这些年蜀汉国力的不断衰弱,蜀汉要想调集全国精锐于一地真的需要极大的决心,冒极大的风险。

    所以,刘禅先生出关后的,蜀汉朝廷针对曹魏的大举进攻,下的第一轮命令是:

    第一、汉中各城坚守不出,依托坚城消耗敌军锐气。武都、阴平战略性放弃——这两个郡本来就没啥人口。而且由于地理方面的关系,只要汉中在手,等到曹魏大军撤退后,蜀汉要拿回来轻而易举。

    第二、大将军姜维的机动兵团,立即从沓中东返。进入阳安关坚守。

    第三、改年号。

    没错,就是改年号。从现在开始,蜀汉的年号从景耀六年直接更改为炎兴元年。

    相对于秦为水德,刘邦建立的汉王朝一直为火德。所以炎兴就是大汉再兴。可是……好吧,这算是良好的祝愿了么?

    除此之外,蜀汉朝堂就没有进一步的指示了。刘禅先生对涪陵的关彝、永安的阎宇、南中的霍戈等地方将领发来的要求领兵北上的要求,一律不许——都好好给我在各地待着,伪魏的这次进攻没啥大不了的。看你们老大我改个年号吓死他们……

    与此同时,蜀汉版图的西北角,阴平郡,沓中。

    这里是位于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移行的岷山山脉北麓。和秦岭内部有很多山间盆地一样,岷山山脉内部也有不少地形平缓的盆地。而沓中就是这样面积开阔、土壤肥沃,极为适宜耕种的山间盆地。

    蜀汉大将军姜维自景耀五年来到这里屯田后,一年之内,已经开垦出四十万亩麦田。在去年的秋季种下第一季冬小麦后,在这一年的夏天,已经迎来了风吹麦浪的收获季节。

    按照常理,冬小麦的收获季节一般是在每年的六月下旬。但由于这里是青藏高原的边缘地带,海拔偏高。所以这里的收获季节稍稍晚了一个多月。而正是这一个多月,导致了姜维兵团行动的延迟。

    “大将军!我军驻守在盆地西北高山的斥候来报,距离此地八十里,已经发现了伪魏的前锋部队。看旗号,应该是伪魏金城太守杨欣。”

    “知道了,再探!”

    “喏!”

    打发走了斥候,姜维面色沉重的看了看舆图:“甘松方向,杨欣。我军正北面,王颀。东北方向发现了牵弘的旗号……三路齐来,可是,邓士载在哪里?”

    大厅里的人不多,但也算是有几个。可是能接姜维话的人真的不多。

    看看姜维现在的班底吧:护军刘敏,这是和王平同时代的人物,现在已经七十五岁了。参军来忠,也是快七十岁的人了。接下来就是骑都尉赵统,牙门将赵广等人。也都是四五十岁的中老年人。再往下,就没什么人了!

    没有人答话。姜维也没有再问。而是摊开自己的右手,又打开了那张已经快要被他挫烂了的小纸条:邓士载尾随将军,诸葛绪当头拦截。将军速东返!彝。

    这是糜家商号在汉中的人半个月前送到姜维手中的。依靠穿越者的优势,关彝非常清楚的告诉了姜维他将面对怎样的困境:邓艾这一次的任务不是和你直接交战,而是尾随着你。只要汉中战局吃紧,你是一定要率军东返的。到了那时候你后面有一个尾巴,前面又有敌人正面阻截,您该怎么办呢?所以,你还是趁着邓艾没有跟上来的时候,尽快东返汉中吧。

    可惜穷怕了的姜维果然如同邓艾所料一般,一直拖拖拉拉到沓中的麦子成熟后,才开始考虑东返汉中的问题。

    “子诚(来忠),我军的麦田已经收割完毕了吧?”

    “还有三万余亩散落于山丘处的麦田没有收割。其余平地上的麦田已经全部收割入库。”

    “哎~~~我失策了。那三万亩的麦田全部烧毁。命令全军整备行装。两日后,我军全军东返!”

    “喏!”

    ……

    西元263年八月十一日。姜维的部队开始从沓中出发,向着汉中郡前进。

    但是沓中,作为蜀汉版图的西北角,实在是,太偏僻了。

    这里距离汉中的底部阳安关二百八十公里,距离交通要道桥头二百六十公里——这都是说的直线距离。实际上在当时极端落后的道路条件下,姜维军的东返路程,最少都是六百公里以上!没有二十天,姜维军团根本就赶不到阳安关。

    而二十天,还只是一切顺利的理论值。事实上,这是根本不可能的。

    因为就在这一天,驻守在狄道的邓艾军主力,也开始全军南下了。

第九十二章 沓中大转进(二)() 
“报~~~启禀征西将军。西蜀贼酋姜维率军从沓中启程东进了!”

    “哦?这个姜伯约。这不是他的性格啊,居然比我预料的早了五六天。这家伙居然有这么大的魄力?种了一季的粮食说不要就不要了?”

    “征西将军,这会不是称赞敌人的时候,我们还是加快步伐全速追赶吧!”

    “呵呵呵,司马勿慌。嗯,斥候,我军各路人马中距离姜维最近的是哪一支?有多远?”

    “回将军的话。是牵弘牵太守的军队。距离属下出发之日,牵太守的军队距离姜维军大约十七八里。”

    “太近了!传令给三位太守。命三位太守率领各自军队,轮番前插,前锋部队距离姜维军最远不得超过三十里,最近不得小于二十里。各军只需远远跟随姜维,但不可与其交战。若姜维率军回头邀击。各军也只能退后避开,不可交战!违命者,斩!”

    “喏!”

    看着远去的斥候,司马师纂紧皱着眉头:“征西将军……”

    “呵呵呵,我知道司马要说什么,正好,这会护军也在。我就给二位讲讲下面战局的推演。”

    所谓护军,指的是司马昭的亲信田续。这位爷原本是司马昭大将军府里的记室。在把师纂派来给邓艾做监军后,又把田续派来做护军——附带说一句,钟会的监军是卫灌,护军是胡烈。全都是司马昭夹带里的人物。

    领兵大将率领野战军出征,朝廷主事的人公开派人来监视,这其实是一种好事——老大,我虽然领兵作战,但我真的没有其他想法哦。不信?我可是啥事都没有隐瞒你派来的两个灯泡哦!他们每天都在给你写小报告吧?我可是一点都没阻止哦。

    一句话:在古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