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穿越未来电子书 > 郑王天下 >

第4部分

郑王天下-第4部分

小说: 郑王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电视剧害死人!”

    这也难怪郑忽在心中吐槽,实在是春秋时期的君子和后世儒家文化下的君子,标准是不同的。

    在春秋时期,君子一般来说指的是那些有文化,接受过良好教育,能够在待人接物上符合礼的规范的人,当然这些人,一般都是统治阶级。

    因为当时文化的传承是靠家传或者国家指定的官办机构,而这些能够接受文化传承的人无一不是贵族。泥腿子连学习识字的机会都没有,更谈不上有文化,与之相对的是很多贵族家学源远流长,甚至很多都能追溯到上古。这就造成了君子一词仅能用来称呼贵族。

    后来,随着孔子开坛讲学,百家争鸣,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很多草根通过学习,有了文化之后,开始在各个国家出仕,君子的概念便不再仅限于贵族。

    再之后,儒学成为正统之后,拼命排挤打压其他学派,君子就成了儒者的代名词,此时,君子的道德内涵开始逐渐取代社会地位内涵。

    又随者儒学的僵化,君子最终成了郑忽前世在电视剧所看到的要么是固执呆板、没什么能耐而且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死鸭子嘴硬形象,要么是道貌岸然却心怀不轨的伪君子形象。

    总之,君子一词算是彻底被儒家玩坏了。

第8章 郑庄公() 
虽然拒绝了公子伋让郑忽随他前去朝歌的邀请,但是,途径卫地,却也免不了要向卫国借道。

    毕竟这么一支大军,未经允许就踏入别国的领土,这在无论什么时候都会被视为侵略行为。所以,郑忽只得遣高渠弥带着礼物和公子伋一道前往朝歌,向卫侯借道。

    终于在四天之后,高渠弥引着卫国的一下大夫来见郑忽。

    在卫国人的引路之下,又经过了四天的跋涉,郑忽才算是踏上了郑国的土地。

    说起来,原来的郑国其实并不在中原地区,而在华山以西,渭水以南。

    至于现在的郑国为什么会跑到中原地区,这还得从郑国立国说起。

    郑国的祖先郑桓公是周厉王的小儿子,在周宣王二十二年的时候被封于郑。

    后来又在周幽王的时侯,被任命为司徒,周幽王宠爱褒姒,惹的很多诸侯不再听从周天子的命令。

    于是郑桓公感觉周王室这条大船可能要沉了,就跑去问当时的史官,说周王室这条船要是沉了,我怎么才能不给他陪葬。

    史官就推荐他把国家迁到现在的郑国所在的地区,由于当时这个地区是虢国和郐国的领土,于是郑桓公就利用自己司徒的权利迫使虢国和郐国献出了十个邑的土地,最终立国成功。

    想着郑国的发家史,郑忽心中对自家的便宜老祖宗的远见也是极为佩服。

    这简直就是投资学的经典案例嘛,这要是在后世,妥妥的一投资界的大拿。

    不过,或许郑国的老祖宗也没想到,搞了块地理位置这么好的土地,奈何子孙不给力,偏偏守不住。

    由此可见,祸福是相依的!

    在郑忽看来,其实一直到他的便宜老爹在位的时候都还好,郑国算是中原地区的大国、强国,但是等到他的便宜老爹一死,郑国的国际地位开始直线下降,到最后只能在整个诸侯争霸时期沦为二流国家。

    这大致与后世的日不落帝国在二十一世纪的尴尬地位差不多。

    能不尴尬吗?老祖宗打下了这么好的底子,最后竟然是高开低走,这事别管搁在谁身上,谁都难能受了。

    反正郑忽是受不了。

    “既然重生在你身上,我一定会弥补你的遗憾,带领郑国再度崛起!”郑忽在心中暗暗说道。这既像是对原主的承诺,又像是为自己定了个目标。

    收起心中所想,郑忽遣高渠弥先众人一步前去向郑忽的老爹报信。

    说起来,齐国一行,高渠弥算是赚的盆满钵满,不但助齐有功而且促成了齐国和郑国之间的联姻,夹带着还收到了老齐侯赠送的感谢“贿赂”

    看着高渠弥远去的身影,郑忽心中不知道该对这个历史上干掉原主的乱臣是恨呢,还是感谢呢?

    又行了三日,感受到军中越来越浓烈的喜悦氛围,郑忽知道应是即将到达郑国国都新郑了。

    越是靠近新郑,郑忽越是心中打鼓。原因很简单,郑忽终究不是历史上的那个公子忽。

    假的即便装的再像,那也还是假的,和真的总是有些差别的。也许别人注意不到,但是却很难瞒过那些和原主朝夕相处的人。

    所以,郑忽现在心底还是比较忐忑的。再加上原主还有一位在历史上鼎鼎大名枭雄老爹。

    郑忽可是记得,他的这位枭雄老爹可是干过杀弟囚母的事情的。

    历史上,郑忽的这位枭雄老爹为了坑死他一母同胞的亲弟弟,也就是郑忽的便宜叔叔共叔段,可是费了不少功夫的。

    先是遵循郑忽祖母的意思,把郑忽的这个倒霉叔叔的封地从共地移封到京城也就是现在的河南荥阳。

    接着对共叔段的招兵买马睁一眼闭一只眼,祭仲劝他说“要早做打算,如果发展成燎原的形势,再想铲除可就难了”。他却回了一句在后世极有名的“多行不义必自毙”。看着自己的亲弟弟花样作死。

    直到他弟弟发动叛乱的时候,才一举将之击破。

    而他绕了这么大一圈子的目的,竟然只是为了让郑忽的祖母对他干掉自己的亲弟弟的事无话可说。

    由此可见郑忽这位便宜老爹的心思是如何的深沉。

    更别说,郑忽的这位老爹后来还把自己的母亲给软禁起来了,搞了句“不到黄泉不再相见!”。虽然后来和解了,但是,从中也能看出他的凉薄心性。

    这绝对是个翻起脸来六亲不认的狠角色。

    作为即将要见到这位历史上有名枭雄的郑忽,自然是不敢有丝毫大意,一旦露出破绽,郑忽可不敢保证,他的这位便宜老爹不会大义灭亲。

    看着近在咫尺的新郑城墙,郑忽紧攥着的手已经出汗,额头上也隐隐有汗珠闪现。

    这萧萧的秋风似乎并不能给郑忽带来一丝的凉爽,反而使的他心头更加燥热了起来。

    “既来之则安之吧,反正伸头也是一刀、缩头也是一刀,大不了被这一刀砍了。”郑忽心中胡思乱想着。

    就在郑忽胡思乱想之际,只见得新郑城门缓缓打开,还未见得其人,却先听得一句“世子英雄不凡,此郑之福也!”

    听着来人声音,通过原主的记忆,郑忽知道这应该是郑国上大夫祭仲,也就是高渠弥的老爹,郑庄公时期的重臣,五朝元老,标准的老狐狸一只。

    历史上,原主继位后被驱逐和这个老家伙不无关系,虽说这老家伙驱逐原主是有被宋庄公胁迫的原因在内的,但也能看出这老家伙见风使舵的性子。

    接着,这老货又接连扶立原主的三个弟弟上位,而他却历仕五朝而不倒,算是郑国权臣级别的人物。

    可以说,郑国在郑忽的便宜老爹死后的内乱,就是这老货一手造成的局面。

    就连司马迁在《史记》中都说“祭仲要盟,郑久不昌。”

    可见,这位祭大夫实际上是郑国霸业的掘墓人。奈何这老货特别聪明,每次都能巧妙的避过危险,最后竟然得了善终。

    看着随城门打开,出现在自己眼前的这位郑国权臣,郑忽不敢怠慢,忙道:“上大夫过誉了!”

第9章 国人() 
公元前710年深秋,一阵冷冽的西风,吹得郊外光秃秃的树丫呼呼作响,忽而卷起的尘土也打个弯似的向远处飘去。

    这使得即使是远在百米之外的新郑也感受到了这股天地之间的“不平之气”,不但城中的行人在加快了脚步的同时紧了紧略显单薄的衣裳,就是城头上站岗的士卒也无不跺着脚痛骂这该死的鬼天气。

    而此时换岗下来的士卒却在城楼里悠闲的围坐在火盆旁边,三三两两的讨论着郑忽得胜归来的“大新闻”。

    只听得一人道:“方才见世子帅吾国伐戎之师大胜而还,真是扬吾国赫赫威仪啊!”

    “可不是吗?”另一人附和道:“某听说,世子在阵前将戎帅大良斩于马下。”

    听闻此言,众人都来了兴致。

    “哦!那世子可谓是英雄了得啊!”旁边有一人道。

    那人见众人都向他围坐而去,颇有些洋洋得意,又接着道:“某还听说,齐侯犒军之时,世子还当面驳斥鲁国执政卿呢”。

    说到这,那人突然停顿了一下,而此时围坐的士卒的好奇心顿时被勾了起来,又见那人迟迟不说,众人心中虽然焦躁,却仍然眼巴巴的看着那人。

    那人打量了一圈,感觉也差不多了,再不讲可能就要犯众怒了。于是又接着说道:“齐侯仁厚,犒劳助齐之师,鲁寸功未立却欲争先,于是世子不得不面斥鲁国”

    听到这,又有一人从旁边过来急忙开口道:“哦!那鲁国人是怎么说的,世子又是怎么说的?汝快说说看”

    “汝别急嘛,且听吾说完。鲁国人说他们是周公故国,所以功最大,应该在先!”

    众人听到这,不禁咬牙切齿的大骂“这些该死的鲁国人,真是鲜廉寡耻,可恨!可恨!”

    过了好一会,那人见骂声停息,神色一扬接着道:“而世子说,王室东迁,靠的是吾郑国和卫国,周天子现在能够保住宗庙,都是吾国和卫国的功劳。”

    一群人听到这里,个个喜形于色,有的攥紧拳头面色涨的通红、有的挥舞着拳头大喊大叫、更有甚者,竟是难以自抑的哭出声来;而更多的则是大喊一声“好”字,仿佛此时此刻再多喊一个字都是多余的。

    城楼里面震天般的呼好声,自然不可能不惊动城里面的行人,纷纷侧目以对,相互熟悉的路人则在一起讨论刚才到底发生了什么事竟引得这些丘八的大声呼好。

    “或许是这些丘八大爷看到世子得胜归来,心里高兴呗!”

    “不,吾以为应该是在讲世子如何帅吾国之师杀退北戎。”

    …………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争论良久也没争出个所以然;这样的事情不断在街上上演。这也使得原本加快脚步的行人慢了下来,仿佛似冬风般凛冽的秋风也不再似方才那般寒冷。

    而此时的城楼里面却又是一番景象。只见方才那位垂泪涕泣的老兵开口道:“自天子封吾桓公于郑,后虽迁至此,然世世勤劳王事,无有敢忘。桓公为保幽王,死战不退;先君武公,戴孝之际亦忍痛护王室东迁;至于君上,尊天子讨不臣,吾国累世之功又岂逊于周公。今日得听世子之言,可知吾国后继有人矣!”说完又啜啜而泣。

    众人听到老兵说的事事可考,句句在理,有的人听到激动处,更是涕泗横流。听完之后都向老兵行了一礼,皆道:“今日得听老哥哥教诲,真是三生有幸。”

    老兵闻言擦了一把眼泪,连忙回礼,口称不敢。

    类似的事情还在许多的地方上演着。

    而此时正在向祖宗告祭的郑忽并不知道,虽然他才回到新郑,但是关于他在齐国的事迹已经被传的沸沸扬扬了。

    要是知道自己面斥公子翚给自己收了这么一大波人心的话,郑忽绝对会毫不犹豫的把公子翚拉过来,再骂他一次。

    当然,这也只能在心里想一想。实在是此时士卒的人心对郑忽太重要。

    因为就这个时期来说,这些当兵的可都不是一般人,最次的也是国人。毕竟,能当兵的,身体素质必须能过关。在那个没有杂交水稻的时代,普通民众都面有菜色,哪能担起上阵杀敌的任务;更别说平常的训练,不食肉哪能撑的下去;再加上,上阵杀敌立功是当时社会上升的一种渠道,少数人自然想垄断这种渠道。所以在此时,即使是家里没有几十亩上百亩土地的国人也是不可能供养出一个军人。

    所以,郑忽若是得到了军队的支持就相当于得到了大部分贵族和国人的支持,这些人才是这个时代真正的社会活动的主体。

    小到国家政策的制定,大到废立国君,进行对外战争,没有这些人的支持是绝对行不通的。

    比如,晋惠公这个倒霉蛋,被秦国俘虏后放回,想继续做他的国君都得把公田分给这些贵族和国人,争取他们的支持。

    像春秋后期的卫灵公想背叛晋国,又担心士大夫扯皮反对,最后召集国人,问了句:“若卫叛晋,晋五伐我,病何如矣?”国人回答:“五伐我,犹可以能战”这才坚定了灵公叛晋的决心。

    由此可见,此时的国家政治形态并不像后世人意淫的那么专制,反而与古雅典的民主政治有点类似。

    当然,这个时期奴隶是没有任何人权可言的,所以,想在这个时期打一场“人民的战争”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毕竟即便像国人虽说不是贵族,但人家祖上是啊,之所以会这样,完全是源于周朝实行的宗法制,嫡子继承爵位,其余的儿子降级。

    如国君嫡子依旧国君,其他的儿子就只能是卿大夫,卿大夫的其他儿子降到士,士的其他儿子就只能是国人。

    而奴隶除少部分因祖上犯过错被贬为奴外,大部分属于世世代代都是奴隶。

    所以,郑忽不认为自己能凭一己之力改变这个时代的社会现状,实现人人平等,天下大同。这种即便是二十一世纪都没能实现的社会理想,郑忽才不会傻了吧唧的以为自己是“真龙天子”,“王八之气”一抖,众人纳头就拜。

    郑忽现在考虑的是如何在团结大贵族的同时争取到大部分国人的支持,这才是他的立身之本。

第10章 告庙() 
“我出我车,于彼牧矣。自天子所,谓我来矣。”

    听着宗庙响起的乐歌,偷偷打量着周围一脸严肃的众人,郑忽这次所受到的震撼远比在齐国时来的更大。

    在齐国那只是一次庆功活动,而这是一场盛大的祭祀活动。

    像在这个时期最重要的政治活动无过有两种,一是祭祀,二是打仗;正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祭祀还在打仗之前,若是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