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王天下-第8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郑庄公听后,略作思考,说了句“此事,吾儿却是有着莽撞了,不过,诚如吾儿之言,非厚赏无以酬其功,吾儿既以许诺,那便依之亦无不可!”
一句轻飘飘的话,不单让郑忽少费了不少口水,更透露着对郑忽的维护之心,郑忽自然是能够听明白的。
不过,父子之间,一切尽在不言中。
祭仲则是全程微笑的看着这一切,未发一言。
……
第181章 献俘()
郑忽将整个北伐的过程和细节汇报完,已经很晚了。
鉴于明日还有告庙等一系列事宜以及郑忽、祭仲远行辛劳,郑庄公便嘱咐二人下去休息。
一夜无话。
第二天,一场巨大的献俘仪式在郑国的宗庙石室举行。
郑忽作为北伐的主将却不是这场献俘仪式的主角,一脸悲戚的草中戎、骊戎及廧咎如之君才是这场郑国君臣向祖宗炫耀战功的焦点人物。
想必无人会喜欢这种被人当做战利品的感觉。
二戎及廧咎如之君也不例外。
草中戎之君终究还是未逃过郑军的追捕。
他很聪明,见势不妙,果断开溜,而且知郑军突入草中戎部,骊戎肯定是靠不住了,所以他毫不犹豫的前往成周以北的茅戎部逃去。
但聪明反被聪明误,骊戎不可靠,难道茅戎可靠?
茅戎之君初见他时,确实热情的招待了他一番,而且为他以及他的扈从每一个人都准备了一份丰盛的晚宴。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没听说过最后的晚餐吗?
茅戎之君在其酒足饭饱之后,图穷匕见,直接将他和他的扈从绑缚起来,亲自送到郑军军中,请求郑忽的宽恕。
开玩笑,郑军一路破竹,茅戎岂是郑军的对手。
而且,茅戎和郑国往日无怨,近日无仇,平常只是打成周王室的秋风,实在没必要趟郑国与草中戎之间的这趟浑水不是?
郑忽对于茅戎之君的赔罪致歉表现的很大度,他原本确实存了掳茅戎之君,然后灭其余众的想法。
旋及被自己给否定了。
一来,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灭的戎狄部落太多,不见得是一件好事。
这不但让其余的戎狄各部更加畏惧郑国兵锋,从而促使他们联合起来与郑为敌,把郑国拉入战争的泥潭。
也会使得中原各国畏惧郑国的强盛,拼命给郑国下拌子,遏制郑国。
不要以为郑国伐戎狄,中原列国纵然不支持,也不会在后面拖郑国后腿。
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中原列国这群猪队友,怎么可能会放过在背后捅郑国刀子的机会。
以己度人,换成郑忽,面对如此良机,即便是群臣拼死力谏,他也会一意孤行。
都是白莲花,就特么的别装圣母婊。
二来,正如烛之武劝秦穆公所言,邻之厚,君之薄也,邻国有大敌,国之福也!
成周受茅戎侵扰,干郑国什么事,郑国不在后面添把火,已经是仁至义尽,指望着郑国现在帮成周攻打戎狄,门都没有。
更别说,成周的吃相还这么难看,在苏子国的问题给郑国下绊子。
以邻为壑什么的,这才是国与国关系的正解。
帮助成周解决祸患,是嫌天子坑郑国坑的还不够惨吗?
不要认为打着尊王的旗帜,就一定要努力匡扶王室,醒醒吧!
中国有句古话,叫无利不起早!
想后来,齐威王为了提高自己列国中的声望,在诸侯皆不朝周的情况下,亲领诸侯朝周。
后来,等自己的声望大振,一脚就把周王踢开,周王派人来责,齐威王直接彪悍的回了一句“尔母婢也!”
周王不也连个屁都没敢放!
还是那句话,没有利益的事情,傻子才回去做。
郑忽自然不傻,更不会干那些出力不讨好的事。
当然了,唯一倒霉的只有草中戎之君,成为了一名光荣的郑国俘虏。
庆幸的是,郑忽并没有亏待他,每天好吃好喝的招待着,毕竟好歹算是一国之君,郑忽还准备拿他像祖宗炫耀战功呢!
不过,问题是,不光草中戎之君,连带着骊戎和廧咎如之君这段时间都是食不思味,寝不安席。
无他,给人当俘虏的感觉真是不好受啊!
谁也不知道等待着他们将是什么,每个人都心存忐忑,会不会被郑人给杀了,当做祭品摆上祖宗的餐桌。
因为他们就是这么做的,所以这么想也无可厚非。
而今,事到临头,三人却又不约而同的在心里舒了一口气。
看起来郑人似乎没有要杀他们的意思,只是把他们的上衣扒了下来,然后在他们的脖子上系了一条白巾,让他们每人牵一只羊。
屈辱肯定是屈辱,但人为刀俎,不照办,小命就堪忧,是以,三位曾经在郑国北疆响当当的大人物就这样光着膀子,暴露于微寒的春天中。
屈辱萦绕于内,寒冷暴露在外,苦不堪言!
郑国群臣时不时投过来嘲弄的眼神,也让三人不得不紧咬牙关!
郑忽无暇顾及三人,更不会在意三人怎么想,事实上,献俘之后,这三人注定是要老死在新郑了。
更别谈掀起哪怕是一丁点的水花。
三个和中原列国国君相当的俘虏,被荐于祖宗的神位之前,这是郑国自立国以来从来未有的事情。
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郑忽。
是以,在这次祭祀中,郑庄公很高兴,全程带着掩饰不住的笑意,在向祖宗汇报时,毫不吝惜的大肆称赞郑忽,说的旁边的郑忽都有些不好意思。
群臣也很高兴,国家后继有人,郑国将会沿着桓公、武公开创的事业继续走下去!
郑忽也很高兴,威望再次提升就不说了,关键是北进的道路在这一次的征伐中,被证明是可行的。
戎狄,远比中原列国更好摆平。
不信对比蔡国,从蔡国抢一块地,到现在都未摆平。
而戎狄,郑忽用铁一般的事实证明了,只要处理好戎狄各部之间的关系,说句通俗的话,只要扔的骨头够大,戎狄就不是问题。
戎狄不像诸夏,总是会考虑后果,戎狄只看眼前的利益。
可以想象,在中原地区已经接近无好牌可打的郑国,在他此次的立大功的刺激下,一定会拼命的调转枪口,对准戎狄。
打戎狄不但名声好听,获利还大,这样的好事谁不想占一把。
有第一把就有第二把,然后郑国红着眼的郑国群臣反应过来时,大约郑国北方的戎狄已经剩不了多少了!
搞戎狄,绝对能把郑国群臣心中的阴暗面给释放出来!
一群人在一块合计怎么算计戎狄,戎狄还有幸存的可能吗?
跟中原的士卿大夫玩阴的,戎狄或许是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对此,郑忽能不高兴吗?
第182章 必齐之姜()
献俘后仅仅过了一天,也就是三月初八这天,郑庄公带着郑忽踏上前往齐国的路途。
不用说也知道,这是为了给郑忽讨个漂亮媳妇回家。
郑忽的婚姻本来就不是一件小事,再加上这又是一桩政治联姻,郑齐更是盟友关系,所以,重视是必须的!
齐国路途遥远,如果去晚了,会让齐人感觉郑国对他们有轻慢之心,届时,不仅郑忽的婚事可能要黄,郑与齐之间的盟友关系说不定也要破裂。
盟友之间,相互尊重是基础!
郑庄公作为一名资深政治家,自然比谁都明白这个道理。
是以,告庙之后,他专门留了一天的时间,将所有的工作,包括对有功士卒的奖赏,郑忽随军带来的第一批恶金的冶炼工作,以及视察国人春耕进展等一系列的事情,都交给了祭仲和其他大臣。
而他则带上郑忽、原繁、高渠弥以及大夫宛,前往齐国。
与之同行的还有一大批的财宝器物,足足装满了十二辆车,这让郑忽瞧的咋舌不已!
郑国作为中原风头正劲的强国,同时也是新晋的大国,得天子所赐彤弓,和齐国的地位不相上下,给本国世子娶妻,必须要展现出一个大国该有的气派。
不然,不仅会让齐国难堪,也会让列国瞧不起!
当然了,这些财宝器物,除去一小部分是郑庄公用来感谢齐侯为郑国的事操心费力的谢礼,其余的都是郑国的聘礼。
中国古代的婚礼,自周公定制以来,历朝历代基本沿袭未变,即便到了新时代,民间的嫁娶之事也多是从中演化而来,形式上虽有简化增添,但本质未变!
婚礼有六,一曰纳彩,即男方请媒人去女方家中提亲,待女方同意后,男方带上礼物去女方家中致辞。
此次郑忽的媒人有两个,一个是原繁,一个是高渠弥,高渠弥自不必说,郑忽的婚事初时,全靠其在中间牵线。
而原繁身为郑国宗室,在郑忽的婚事上出来镇一下场子是十分必要的,这代表着郑国对于婚事的重视!
婚礼的第二项就是问名,即男方询问女方的姓名、生辰八字,主要目的,是为搞清男女双方各自的血缘世系,因为周朝的婚姻原则是同姓不婚!
第三则是纳吉,也就是男方确定双方的血缘世系八竿子打不着,生辰八字匹配,然后向女方通报,可以结成婚姻关系。
第四则是纳征,简单来说,就是送聘礼。
第五称为请期,就是男方确定好结婚日期后通报给女方。
最后一项,叫亲迎,国君大多是遣宗室或正卿前往结亲的国家迎女,至本国后再亲自迎接。
而郑忽这种世子之类的贵族,就得亲到女方家迎接,以示尊重。
迎接的时辰也有讲究,男以昏时迎女,故曰婚,女因男而来,故曰姻。
阴阳交接,含有阳往阴来之意!
而郑忽这一趟去齐,婚礼的前五项会一次完成,只需定期之后,郑忽再来一趟亲迎就结束了。
说实话,作为一只自古以来的单身狗,面临着将要进行的婚姻大事,郑忽虽谈不上紧张,但心里多少还是有些难平的思绪。
“齐女素有淑媛之名,且齐,大国也!吾儿能得此佳缘,此为父所乐闻也!”
郑庄公的话打断了郑忽的杂乱的思绪。
郑忽看着郑庄公捋着胡须,一副老怀大慰的模样,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只能唯唯以应。
况且,郑庄公说的也没错,此时齐女的名声还远没有后来历史上那么臭不可闻。
相反,正如郑庄公所言,齐女淑媛,在国际上都是享有盛名的!
旁的不说,《诗经》就曾这样称赞道:“岂其娶妻,必齐之姜!”
毫不夸张的说,能娶到齐国宗室的贵女为妻,这是列国贵族都梦寐以求,求之不得的好事!
就拿宣姜和文姜来说,这两位美女在此时是各诸侯国国君、世子竞相追求的对象,在二女未许配之前,前往临淄讨好齐侯,攀扯关系的诸侯、世子大有人在。
齐女的出名不单是因为美,更重要的还有贤。
文姜就是个例子。
文姜之所以大名鼎鼎,主要是因为喜欢看花边新闻的吃瓜群众宣传能力太强大。
但这却掩盖了文姜的真实才能,要知道文姜可不是个好看的花瓶或者文采极佳的文艺女青年那么简单。
要真是那么简单,她死后就不会得到“文”这个美谥。
什么叫文,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经邦定誉曰文,修德来远曰文。
文姜功绩在于,鲁桓公死后,庄公年幼,她通过推动齐鲁亲善,稳固了鲁国日趋下降的国际地位。
《春秋》上记载,庄公二年,夫人姜氏会齐侯于禚。
《左传》上在这句话后面直接加上两个字,奸也!
鲁迅先生说“中国人的想象惟在这一层能够如此跃进。”
先贤们的yy先抛开不谈。
按照孔子的《春秋》体例,这是标准的两国国君会盟时的记述手法。
这就意味着,文姜在鲁桓公死后,在鲁国实际上处于摄政的地位。
后来,也就是在庄公四年的时候,文姜在鲁国祝丘举办通常用于接待诸侯国国君最高级别的享礼,隆重款待前来鲁国访问的齐襄公,这是两人在鲁桓公死后的第二次会面。
如果说在齐国禚邑的会面还可以被先贤们yy成幽会的话,那么设享礼的祝丘之会除了解读为公开的外交活动,实在没有其他解读的空间。
此次会面应该是达成了两项成果:
第一,鲁国承诺不再干预齐国吞并纪国的行动。
第二,文姜将约束鲁庄公,不让他再跳出来救援纪国,并将在近期把鲁庄公拉到齐国开展高层交流活动,争取能早日做通鲁庄公的思想工作。
后来文姜又与齐襄公举行过多次会面,达成了一系列的共识和军事方针。
通过这些公开的外交活动,文姜让鲁国重回国际舞台。
一度扭转了鲁国在国际上的颓势。
由此可见,齐女的贤名绝对不是空穴来风。
……
第183章 被调戏了()
石门在济水之南,相距不过两公里,乃人工开凿而成,因望之形似石窟面门,故名石门。
石门是通往齐国内地的咽喉要道,东西贯通,高三米,宽五米余,路基皆是是用方石铺砌。
在两千七百余年前的中国,石门绝对算得上是奇观。
石门不仅对齐国有着重要意义,对于郑国来说,石门也有着特殊的含义。
鲁隐公三年,郑齐在石门会盟,巩固了之前的寻卢之盟,正式确立了强强联合的两国关系。
郑齐之间的铁盟关系至此最终得以确立,直至郑庄公身死,郑齐之间的铁盟关系都没有破裂。
也就是在这次会盟上,齐侯提议要给文姜和郑忽订婚。
不过,当初的尚且年幼的原主,心气却是极高,一句齐大非偶,不敢仰攀,大丈夫志在自立之语,让郑庄公以之为奇,终未夺其志。
往事不堪回首!
郑忽最终还是活成了原主最讨厌的样子。
话虽说的有点绕,但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