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贼帅-第10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湫纳踔兀飧鍪焙蛟浦菥羰歉碇菥旅换鳎勖茄淄蹙诖缶俪霰庥硗跬持斡碇莸氖贝率且哺玫酵妨恕�
周正再次点了点头,佛王,还俗之前乃是云州一个名不经传的佛寺当中的出家的和尚,号玄净法师,只不过天下大乱,云州强人辈出,百姓尚且养活不了自己,又拿什么去供奉佛寺,眼看着待在庙里就得饿死,不得已只能带着门徒下山还俗最后加入了一股盗匪,成了义士,最后那盗匪头目在云州几十路盗匪吞并之战中死于非命,而这佛王武艺不俗,愣是在重围之中杀出一条血路,迎得匪寨上下一致拥戴,成立神佛军
神佛军南征北战,在云州之地上辗转纵横,短短五年时间便平定云州境内大大小小的贼寇匪寨,坐拥十几万大军,占据云州成为继明王之后,第二位占据一州的一字王,佛王之名响彻天下。
佛王之所以能用极其短暂的时间抵定云州,关键在于两个字,一是勇,佛王之勇,天下三十二路反王排第一绝不会有人有丝毫异议,手中一把重达一百三十斤的环首大刀舞上一个时辰,水泼不进、雨不沾身,开五石强弓,两百步外箭无虚发!而能做到这一点的在佛王声名鹊起之前唯有大越的大将军梁墩,而在之后,估计只有周正勉强能算半个,这还是看在周正三百步外持弓灭杀强敌的份上
另一个字则是‘蛊’,何为蛊?蛊惑也!佛王不但勇猛非凡,一张如簧巧舌每有言论往往能直戳人心,令生计艰难的百姓无形之中生出莫大的好感,不知不觉从了反军之后舍生死战,只图来世福报
佛道周正只能呵呵了,蛊惑人心的本事若论第二,这天下间估计也没那一行敢称第一了
第两百五十一章称帝()
“宣夏州炎王使臣上殿”
云州杭城佛王宫万民殿中传来悠长的唱名声,殿中云州文武百官肃立两旁,佛王头带九疏冕,身着四爪金龙王袍,端坐王位之上,不怒而自威。
若说这天下的反王体系中谁最具备一个朝廷的雏形,毫无疑问,除了青州明王便是云州佛王。
基王统治夏州时期虽然也按照朝廷的运作模式管理夏州,但基王为了防备禹州军和云州,故而常驻之地乃是台城,夏郡的王府难得回去一趟,夏州的政治中心便自然而然转移到了台城,基王是个胸无大志、安于享乐的主,最不在意的便是繁文缛节,这辈子就没想过能自己做皇帝,所以也不会太讲究,只要大臣能处理好政务,将军们能守好疆土,其余一概都不太在意。
至于禹王和梁王这些年转战东西,连正儿八经的政务体系都没有,有个户部有司专门负责税收也就完了,谁也没闲心去建立哪些虚头巴脑的东西,幽王一直以来最弱,哪来的精力去组建王庭。
王庭其实就是缩小版的朝廷,除了管辖的地盘比朝廷小以外,其它朝廷有的,在青州和云州基本都有,若说缺什么,那也只有一个,就只差明王和佛王两个人没有称皇称帝了,哪怕在这两州,明王和佛王就是事实上的皇帝,但一天没有称帝,至少还能与其他几位反王合纵连横,否则就要做好为天下敌的准备了。
正所谓‘天无二日,民无二主’,天下乱军匪首称王就是朝廷能够容忍的底线,哪怕朝廷明知道诸路反王就是为了推翻大越为目标,可只要最后一层遮羞布还没掀开,那么在朝廷看来只要还没有十足把握剿灭你之前多半不会起倾国之军,但称了帝就不一样,称帝代表的就是向天下人展现出改天换日的决心,只要表现出与其相对的实力,哪怕不足都能吸引无数能人异士纷纷来投,目的无非就是想要混上一个从龙之功,因此对于敢于称帝的反王,朝廷只有一个方略,不惜一切,灭之!
那怕为此付出的代价要远胜徐徐图之,十几年前麾下有个几万兵马就敢称帝开国的匪贼也出了七八个,这些匪首无一例外尽数在朝廷大军的倾力打击之下灰飞烟灭,如果不是因为朝廷大军的全力围剿,如今的天下格局只怕不会是如今这个模样。
远的不说就说凉州,凉州三王原本就是凉王帐中的大将,只不过凉王拿下凉州之后没过多久便称帝立起凉国大旗,得知消息的朝廷,二十万大军出万山关,与凉州军鏖战八个多月,最终诛灭凉州军主力,生擒凉帝,押解越都明正典型,最后朝廷大军不愿意把大军放在抵御蛮族的第一线上故而退出凉州,这才有了如今的凉州三王。
称帝就是一条线,能拿下一州之地的一字王,不论是谁都想要越过这条线,然而以青州明王、云州佛王的实力都不敢冒然称帝,这说明什么?
说明他们知道这个度是什么,一旦过度就是和朝廷不死不休之局,称王还能接受诏安,就算兵败只要手里还有本钱,朝廷就算为了早日平定天下,也不可能一刀把他们咔嚓了,十几年间朝廷派了多少大臣来诏安?没有十次也有八次,虽然无一例外全部被拒绝,但至少还有商量的余地,这个余地就是手里的本钱。
但称了帝就旗帜鲜明的告诉天下,告诉大越的皇帝,老子现在和你平起平坐,没准还能取而代之,皇帝岂能善罢甘休,若天下反王不捆在一起倾力而攻,朝廷数十万大军转眼间便会杀入青州和云州,到了那个时候,最好的结局是两败俱伤,想必其他反王最希望看到的就是这一点,最差的就是兵败被擒,帝王被擒是什么下场?古往今来的亡国之君就算能苟活于世,也是生不如死。
称帝更是向天下人宣示自己的野心,哪怕这种野心只要敢称王的反贼都有,比如周正,他从不避讳自己的野心,他无数次说过他的目标就是要取这大越天下而代之,而且可以肯定,这种话各路反王都在自己属下面前说过,你连个野心都没有,那些非情义而投奔你的智者豪勇之辈凭啥心甘情愿的在你帐下俯首帖耳?
这是一个目标,是给自己臣下的希望,哪怕这个目标很难实现,但至少咱们一直在努力着。
大家都是反王,自然可以合纵连横,因为大家的目标都是一致的,哪怕是结下死仇,只要朝廷大军来攻,各路反王就算是看在兔死狐悲的份上也会同仇敌忾,但称了帝就说明你已经自认比反王更高一等,若是你最后真夺了天下,那对于各路反王来说有什么好处,人家大越好歹还是正统皇朝传承了数百年,最后不得已降了也就降了,都是泥腿子反王,你兵雄势大就要称老大?原来称兄道弟,现在就要老子对你称臣?放你娘的臭狗屁!
所以称帝的唯一结局就是被朝廷视为不共戴天的死仇,然后一顿猛锤,偏偏原本同气连枝的各路反王九成九不会来帮你,甚至幸灾乐祸的都会不乏其人。
这同样是人性,大越的皇帝生下来就是皇帝命,他们比不了,但咱们这些揭竿而起的反王没有造反之前有一个算一个,还不都是挣扎在死亡线上的饥民?现在你可以过的比老子富裕,但要是你以为富裕就可以在老子跟前吆五喝六,老子又不喝你一口汤又不吃你一粒米,凭什么老子要跟狗一样在你很跟前摇尾乞怜?
你要称帝那是你的事,老子不落井下石都算是留点香火情了,还指望我们出兵为你分担强敌?天底下何曾有过这样的好事。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就是现在的一字王同时称帝,这样一来即便是朝廷想剿都有心无力,最后维持的局面差不多和现在一样,但说白了,不管是帝还是王都只是个名份,拥有一州之地称王还算是实至名归,称帝?徒惹人笑尔
第两百五十二章诚意()
天底下如今六位一字王,除了梁王和幽王以外,其余四王的治下几乎和朝廷如出一辙,朝廷有的官员体系几乎被照搬到了这四州,甚至还犹有过之,比如夏州的参谋本部,参谋本部脱胎与兵部,但比兵部更纯粹。
参谋本部就是一个专门为制定作战战略、战役规划而设立的专职部门,其余诸如军队将领的任命权在炎王手里,军队后勤的保障与军饷发放和阵亡将士的抚恤由户部统管,军械的打造,武备的完善划分给了工部,既然是服务与作战的机构,周正理所当然的认为越纯粹越好!
不过这四王对于王权的运用也有区别,比如明王和佛王的治政之地用的是宫,名称就叫明王宫和佛王宫,这其实跟朝廷比起来说白了就差称帝了,宫这个字本身就是帝王居所才够资格用的,而禹王和炎王用的则依旧是府和殿,比起宫来无疑更贴合自己反王的身份。
夏州使臣在进表当中的身份乃是炎王军参谋本部总参谋长涂有昌,什么参谋什么本部的没人听过,但涂有昌在夏州的地位云州诸文武包括佛王在内都很清楚,甚至可以说,若非丞相马三杰的资历足够老,这涂有昌才应该是夏州炎王军中当之无愧的第一人,这样的重臣出使云州,可见炎王对于云州的诚意,那么佛王自然也要表现出足够的重视,否则岂不是让天下人觉得佛王不知礼数?
梁王萧山的信,佛王早已经接到了,正如料想的那样,萧山给每一位反王的信都有三路,怕的就是在路上出现意外,当然若是三路皆失,那也只能说明就是连老天爷都不愿意那一路反王与天下反王共襄盛举,天弃之人,迟早沦为烟尘自是不必太过在意。
萧山之信从头到尾阐述的都是夏州威胁论,虽然有些危言耸听的味道,但不得不说其中不乏道理,一个人如果对某件事存在不确定性,那么只要有外力介入就会将这种不确定往确定上面慢慢去引导,更何况将威胁消灭在萌芽状态本身就符合各大反王的根本利益。
炎王军如果与幽州军合二为一,这威胁力已经初见端倪,而幽州与平州已结下不死不休的死仇,不要看现在幽州军撤离烟城,炎王军也没有什么异动,但若真有大动作,佛王几乎可以断定,两支大军一支由南向北,一支由东直进,加上禹王在西面虎视眈眈,平州军的唯一退路就只有北面,而北面的禁卫军毫无疑问会给穷途末路的平州军致命一击!
真到了那个时候,就不用说什么梁王和朝廷勾结的话了,萧山就算暗地里面投靠了朝廷又能怎样,手里的平州军才是倒向朝廷的投名状,带着残兵败将还想让朝廷救你?太子胡信难道就不怕朝中大皇子的势力以其与反贼勾连不成反受其害的借口来攻讦与他?
如果平州军未损来投才算是胡信的政绩,末路之王就是丧家之犬,能咬人会叫的狗才是好狗,垂死的狗被熬成一锅狗肉汤才是其唯一的下场!
所以佛王很能理解梁王萧山写夏州威胁论的初衷,这一年来平州军深受谣言傍身之苦,幽州军与禹州军两路夹击,将平州军困在平城动弹不得,这时候听闻炎王军少帅周正与幽州的关系无异于晴天霹雳,平州本已经岌岌可危,再加上一个烧死十几万大军眼睛都不带眨一下的炎王军,梁王估计没准自己抹了脖子还能来的痛快一点。
佛王已经召集殿中文臣武将前前后后商议了数次,得出的结论只有一个,炎王军确实已然崛起,但即便与幽州同盟还远远达不到威胁云州的地步,如果真有那么大的威胁,难道明王、禹王和云州就不能抱团以抗?
了不起与朝廷形成三足鼎立之势,更何况,反王越强对于其他反王固然不利,但不要忘了,反王的存在其核心目标还是推翻朝廷,哪怕现在成了一句空话,但也不能说反王当中出现了一只猛虎,其他反王就必须要将这只猛虎先敲断了骨头吧,那岂不是要让朝廷笑掉大牙?
更何况,今天可以是炎王威胁论,那若是有一天云州军崛起,是不是也要出现一个佛王威胁论,然后不问青红皂白先将云州灭了,威胁嘛,天下反王共讨之,当然要率先消灭于无形?
这就是矛盾心理,没谁希望别的反军势力比自己强大,因为这确实可能会威胁到自己的统治根基。
但这天底下最大的威胁是朝廷,真正视他们为寇仇的依旧是朝廷,如果朝廷已经亡了,那么群雄逐鹿,冒出炎王这么个主,佛王接到萧山的信,根本就不会考虑,立即便会整军提兵,只待诸王响应,便能合兵一处,或许数路齐攻杀入夏州,此为合纵连横、共平强敌!
然而现在就因为周正和孟轻语有了私情,两州大军紧密相连便要举天下反王之力将之消弭于无形?
佛王觉得自己还丢不起那个人,当然如果明王若是能丢的起这个人,佛王也不会介意出兵五万,汇合天下反王之力,夺夏州之地以强军力。
所以佛王一直在等明王的消息,可青州明王宫离佛王宫相距千五百里,就算明王得到了信并且当机立断决定出兵,然后给他佛王通消息,再率军抵达青云边境,青州军要入境没有佛王的允许就是寇边,所以还得得到佛王的首肯,否则就算明王有意讨伐夏州维护自己第一反王的头衔,只要佛王不同意,他青州军只要不想大战,也不可能绕过云州再南下,这前前后后起码一圈下来最少也得两个月以上,所以佛王不急
只是佛王没想到青州的消息还没等到,夏州的使臣倒先一步来了杭城,看来这炎王军中倒也不乏才智之人,知道危机已现,故而派出使臣来化解,而云州无疑就是这危机当中最重要的一个点!
云州不动青州动不了,平州军不足为虑,禹州军炎王军带甲二十万足以对付,天底下没有那么多的好事,想让云州成为巨盾挡住青州大军,就要看炎王肯付出多大的本钱了
第两百五十三章舌辨(上)()
“夏州炎王府参谋涂有昌奉炎王命使云州,拜见佛王。”大殿之上,涂有昌手持旌节,对着高坐的佛王微微躬身,右手握着的旌节杵在地上却是纹丝不动。
“本王听闻涂军师乃异人神谷子门下,实乃名门之高徒也,今日一见确实不俗。”佛王微微笑道:“不知炎王让涂军师为使云州所谓何事啊。”
“自是为两州邦交而来。”涂有昌肃然道:“云夏两州乃是毗邻,天狼王战败基王尽夺夏州之地,如今以炎为王号,自当交好四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