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穿越未来电子书 > 调教明朝 >

第322部分

调教明朝-第322部分

小说: 调教明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使章程也在其中。

    国防军的战马养了这么久,个个膘肥体壮,体力甚好,大军早上出发,一日便到达了密云。此城距离长城古北口已经不远了,章程等将领都劝叶三在密云休息一晚,然后在附近转一圈便回京。但是叶三意犹未尽,下旨扎营休息,明日出关狩猎。

    章程和叶孤城大惊失『色』,忙跪倒力劝道:“皇上,一出长城,便是蒙古人的地方,可能会被蒙古误以为是我军在挑衅,他们极可能反击我军发生冲突,我军军力不足,皇上贵为天子,如遇危险,臣等万死不能抵罪啊。”叶三笑道:“就是要让外藩知道,我军也可以出关作战,朕明日亲率大军出关,让他们见识见识。”

    众将万万没有料到叶三会出关狩猎,这时个个都十分担心,以为准备不足,恐遇意外。叶三则说道:“明日我们一早出关,巡狩半日打些野味,日落之前便退回长城,没有什么好担心的,朕不信蒙古军能动员那么快,一天之内就能集结兵马?就是因为事前我们没有准备,也就不存在泄漏军机的问题,所以此行必然安然无恙。”劝谏无果,众将只得连夜准备关防印信,派出伺候出关预警。第二天,叶三果然胆大地率军出关。

    古北口长城部有大民朝重兵,是防御北方蛮族的一道极其重要的防线,在不到一百里的长城段上,就有有敌楼烽火台一百七十二座,烟墩十四座,十六个关口,三个水关长城,六个个关城,三个瓮城;还有许多卫、所、堡分布在外围。

    骠骑营通过铁门关之后,外面还有许多汉军的据点,在靠近长城的地区还是比较安全的,但叶三不想只停留在长城附近,下令大军加速行军,直驱蒙古人的地盘,一路狩猎。等到中午的时候,路过的地方已经可以看见蒙古人的帐篷了,那些部落看见了大民国军铁骑,完全没有准备,都十分紧张,好在大民朝军队并未烧杀抢掠,只是转悠着打猎,然后就策马而走。

    章程见到这样的情形,之前的担忧也减少了许多,竟然对叶三建议玩点刺激的,把蒙古人的部落洗劫一番。但叶三拒绝了他的建议:“前不久蒙古人才派遣使者要求议和,刚过不久咱们就挑起冲突,对国事不利,况且大民内部尚不完全安定,西北叛贼也未剿灭,克制方为良策。”骠骑营在关外转悠了一圈,安然无恙地在黄昏时分回到了长城,在长城下扎营休息。

第七百六十八章亲征() 
巍巍大山,雄关在望,边墙脚下点起了无数的篝火,将士们一面煮饭,一面烤着打来的猎物,粗旷的欢笑声在原野之间回『荡』,让人的心胸一下子就开阔了。此时出关虽然只有一天的时间,但是寄托了叶三心中的抱负,长城不应该是大民王朝的主要防线,大民的势力应该扩张出去,在异族腹地建立要塞据点,向外邦派遣官员监视,分化控制周边。

    这次出京亲征,也是起到了巩固皇权的作用,用事实证明了皇帝不仅能够直接调兵,而且可以毫无阻碍地通过各种边防要塞军机重地。这样的情形,不是随便一个皇帝能办到的,皇权虽然名义上最大,但是历史上也经常受到这样那样的限制。

    不过待叶三回到京师之后,免不得又被大臣骂了一通,他也不以为意,虽然任何人被骂心里都不高兴,但叶三还是在早朝的时候表彰了几个骂自己的大臣,说他们忠心。御驾亲征的事又被重新提起,内阁首辅等人依然反对,但很显然如果皇帝执意要干,他们也没有办法,之前叶三突然出京巡狩就说明了问题。与上次不同的是,这次杨秋迟一派的官员反对的声音很小。既然反对的声音小了,那么何不痛痛快快地大干一场,南方不是局势不稳吗?有可能还和宫里的人串通一气,这不是对皇权的威胁吗?不如借此机会南下,不是还有更重要的事要做吗?叶三我行我素的脾气又上来了。

    “来人,下令全军出关,顺长城边墙向西急行军。速派人去前站调集粮草辎重,朕要去宣府视察。”

    杨秋迟下朝之后在内阁衙门的休息间里拜见了两位皇后严如嫣和薛纷飞,两位皇位在宫里不过问朝政,连后宫都交给了唐甜。可现在唐甜失踪了,叶三也要出关御驾亲征,她们两个不能不出面过问了,可她们对外臣只信任杨秋迟,只好去内阁衙门找杨秋迟。杨秋迟对两位皇后说道:“国防军骁勇善战,以一当十,以前西大营六万不带盔甲,生生从正面击溃了叛军十余万,其战斗力和忠诚度是没有问题的,两位皇后可以放心皇上的安全问题。皇上如率国防军南下,应该没有什么危险。”

    严如嫣软软地坐在正上方的椅子上,表情漠然地说道:“杨老的意思,大臣们极力反对皇上亲征,是不想皇权过大的原因?”杨秋迟点点头道:“正是如此,权力此消彼长,如果皇上掌握了一切,大臣们的利益也会受到损害。”薛纷飞浅笑了一下,说道:“杨老也是阁臣,为什么今早我听说你的人只是做做样子,不怎么反对皇上亲征了?”

    杨秋迟起身关上房门,走到薛纷飞的面前,低声说道:“老臣想,这次皇上极力要御驾亲征,恐怕不只是要对付广东叛军,而是有更重要的事要办,具体是什么事就非老臣所知了。”

    “哦?”薛纷飞若有所思,“说下去。”杨秋迟继续说道:“自明朝迁都北京以来,朝廷的税赋和用度主要便是依靠漕运南方富庶之地的物资,江浙一带尤其富庶,乃是我大民朝的粮仓和财政根本所在,皇上是绝不愿意看见南边形成错综复杂树大根深的势力,否则又会重蹈前明的覆辙。这次皇上御驾亲征,要前往南部,恐怕同时也想铲除那些利欲熏心之人。大凡缙绅地主要勾结取利,多半会和地方官吏狼狈为『奸』,江浙一带的官吏,可是新浙党的根本所在……”

    严如嫣看了一眼杨秋迟问道:“你觉得海禁一事和新浙党有关,和苗贵妃有关?”杨秋迟捻着山羊胡,半闭着眼睛缓缓地点点头:“绝脱不了干系,只在干系大小的问题。”薛纷飞道:“皇上对苗贵妃是很信任的……”杨秋迟默然不语,薛纷飞想了想又道:“司礼监的尚铭也对我说了海禁的事,尚铭等人都认为此事干系重大,恐怕和苗贵妃有关,所以一直都是小心谨慎地对待。”

    杨秋迟叹了一口气道:“皇上春秋鼎盛,老夫是遇不到皇位交替的那一天了,不过皇后您一定不能掉以轻心,没有远虑,必有近忧。”薛纷飞的眉『毛』一挑,不由得从椅子上站了起来,左右踱了几步,她确实对苗碧瑶很有戒心。苗若兰这个女人很不简单,很早以前苗若兰在她南方的叛军就有十几万,虽然后来归顺了大明朝廷,可苗若兰一个背景有些复杂的商贾,如今势力不可同日而语,威胁是巨大的。

    虽然现在宫内的太子朱祐樘还小,皇位应该会传给太子,可朱祐樘的身世是决不能挑明的。世事难料,苗若兰有如此能量,为了自身安全和处境不择手段争夺皇位继承权?就算有朱祐樘在太子位,一旦叶三不在了,很多事情也是难以预料的。

    这时又听得杨秋迟说道:“皇后娘娘,让皇上南下,对我们来说不一定得利,但并不是坏事。”薛纷飞停下脚步,看了一眼杨秋迟道:“你说得不错,不是什么坏事。要密切注意苗若兰一党的动向,只要抓住他们和禁海的人有关系,便可让皇上看清苗若兰的险恶用心。”

    薛纷飞和严如嫣尚在内阁衙门没有出来,消息已经传到了长春宫。苗若兰基本不出门,但耳目却是不少,对外面的情况了如指掌。去长春宫见苗若兰的人是采办太监梁芳,没人知道他竟是苗若兰身边的一批心腹之一。当梁芳进入长春宫后殿时,苗若兰的听觉也是十分灵敏,她喜欢安静,也喜欢听一些轻轻的声音,如鸟鸣,如风声,甚至人的脚步声。从脚步声就听出了来的是什么人,一般的侍女和外面来的人走路是完全不同的。

    梁芳刚走到屋檐下,里面传出苗若兰的说话声:“不用通报了,叫他进来说事。”门口的白衣近侍听罢便不阻拦,梁芳径直推开木门,走了进去。苗若兰取下指尖的指套,头也不抬地说:“说吧。”

    梁芳忙躬身说道:“娘娘,奴才有两件事要禀报。其一,奴才已经把太子朱祐樘的身世说给了朱见深听,但不知他要采取如何行动;其二,半个时辰以前,宫内的两位皇后去了内阁衙门,至奴才进宫之前一直未返。”

    苗若兰低头沉思了一阵,淡淡地说道:“我知道了。”梁芳见状,疑『惑』地说道:“娘娘就没有什么事吩咐奴才去做么,我们该如何应对皇后那边的人?这两个月来,朝廷里一直传言南方力主海禁与皇上作对的事,和娘娘有莫大的关系。今天的这两件事情,说明了皇后一派正想在海禁之事上做文章……”

    苗若兰抬起头,打断了沐浣衣的话:“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她沉默了一阵,又说道:“如果见着杨大人,不可轻举妄动。这件事本来就和我们没有关系,随别人说去。既然不是事实,皇上会清楚的。”梁芳压低声音道:“上次皇上来长春宫,提起御驾亲征的事,娘娘为什么一点也不反对呢?皇上要南下,恐怕不只为了对付广东叛匪吧?”

    苗若兰道:“国防军能征善战,皇上此行并无太大的危险,至于江浙那边的事,与我何干?而别人想用这样的事做文章,也得皇上相信不是。”她说到这里,想起叶三上次对她说的话,说只要贵妃说没有关系,就算事实摆在面前也不信,苗若兰想到这里,嘴角不由得浮现出了一丝微笑。她笑着说道:“算来算去,有什么用?你们都别太紧张了,皇上春秋鼎盛,时间还长得很,急什么啊。”

    “是,奴才明白了,刚才奴才只是替娘娘作想,一时情急。”

    苗若兰轻轻叹了一口气,颇有些无奈的感受。现在她也把什么东西都看得有些淡了,不由得说道:“皇上在时,我心里有个人牵挂着,百年之后皇上万一不在了,我是不是还在也说不清,想得太远也没有用,谁知道以后会成什么样的状况呢?”

第七百六十九章杀鸡() 
苗家如今富可敌国,钱财利益对苗贵妃来说不过是一堆数字,她也不在乎,正如她说的,如果叶三不在了,她也觉得自己孤单地活着也没有太大的意思……只是,唯一放心不下的是她的族人,不知族人会不会因为权力斗争而受到牵连。所以苗若兰叹气,人生总是有些身不由己的事。

    九月初,秋冬之际,收获的季节渐渐接近了尾声,一年两次的税赋也收得差不多了,国库充裕,各地粮仓充实,正是打仗的好时机。叶三先在关外举行了一次祭天仪式,然后调动国防军,亲率骠骑营两万兵马南下。

    国防军还有神机营没能参与,因为神机营全营装备火器,最有杀伤力的其实是车、炮,新式火器虽然『性』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但是依然有限,在火器部队中,大炮和战车才是真正杀伤巨大的兵器,可惜这两件兵器都有一个缺点:机动能力非常差,因为太重了。

    叶三并没有打算在广东和叛军相持打持久战,神机营这样的慢速兵种在南征中恐怕用不上,所以留下来驻防京师,而两万骠骑营在漠北可以大显身手,这才是他的最终目的。骠骑营自不必言,是大将叶孤城统率的一支强有力的全骑兵部队。叶三穿上了黄金甲,骑上战马,带着侍卫和徐玉英等人,带领已经集结的军队出发。章程见叶三面有喜『色』,便大喊了一声:“天下无敌西大营!”国防军前身便是西大营,主战兵力的人员变动不大,如今没有挂以前那两面旗帜了,但是那两句话还是记得很熟的,众军便齐声高喊道:“汉家霸业万万岁……”

    提起这两句话,众军都想起了以前的辉煌战绩,一时士气更加高昂,声音惊天动地,震彻了整个边关。唯有边关的百姓感触良多,年轻人们自然热血沸腾,还有些人却对天子的威风感到十分害怕。

    国防军便是如此高调地向西开拔,径直沿着边墙向西挺进。叶三那身黄金甲也就是出风头的时候穿着好看,实际上太重了,并不舒服,出了边关他便脱了下来,换上了葛袍,一副文人的打扮,坐马车行进。其间叶三又传令朝廷里下了一道诏书,严令地方各地为了迎驾浪费钱粮,只需要按照兵部官文调拨军资粮草便可,也不用为皇帝准备行宫,叶三就住在军营大帐里面。

    御驾亲征一般情况下有诸多弊端,比如汉人皇帝大多不会用兵,手下的大将考虑的事情增多,天子安危是军队一大负担等等,不过也有好处,皇权乃是人间至高无上的权力,大军所到之处,不存在受到各种势力制肘的问题。在叶三西行的途中,各地镇守太监和玄衣卫密使都派了人来见叶三,禀报了秘密查探到的情况,除了广东那边的军情,主要就现在说这些有啥用,现在得和皇上说得上话才管用!苗贵妃娘娘可是你的本家,老家也是咱们浙江的。老苗,您就和娘娘没拉上半点关系?”苗万金脸『色』很是难看,显然没能拉上关系。那人长叹一口气:“唉!如果能和苗贵妃说上话,这事还有得救,要知道当今天子最宠信的两个人,除了唐皇后就是苗贵妃,只需要苗贵妃说那么一句话,也顶咱们瞎忙活十年八年啊。”

    苗万金皱眉道:“瞧你说的,老夫要是和苗娘娘有关系,咱们还在这里急什么?赶紧另外想个办法吧。现在国防军可是已经西行,说不定什么时候就南下了。唉唉,你说我苗家锦衣玉食,为什么还不知足呢?早知如此,何必和他们凑在一起!菩萨保佑,这次我苗家如果能度过难关,以后一定心存仁义,多做善事……”

    那人从椅子上站了起来,一边搓着手,一边来回不停地走着,眉头紧皱,念念有词道:“这事没有其他办法,咱们认识的那些知县、知府、什么巡按、御史,都不顶用!皇帝鸟都不会鸟他们,前月朝里的人说,皇帝要出关巡狩,连内阁大臣都劝不住,谁能想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