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穿越未来电子书 > 战国霸天下 >

第150部分

战国霸天下-第150部分

小说: 战国霸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称王大典的地址在都城朝歌以西的太行之地,确切的来说是“孟门古地”,孟门是大禹治水时的天下黄河第一门,古籍叙述:龙门未辟,吕梁未凿,河出孟门之上,名曰洪水,大禹疏通,谓之孟门。

    相传在大禹治水之前,孟门之地西南有一名曰“蛟龙壁”将黄河两岸的石山连成了一个天然的黄河大石坝,挡住了黄河的去路,由此形成了湖海,谓之“定湖”,若遇淫雨,则是洪水滔天。

    大禹治水期间,便在孟门西南劈开了蛟龙石壁,河水顺流而下,疏通了黄河之上的第一个洪水出口,故而因此素有“天下黄河第一门”之称,得名“孟门”。

    朝歌,盘龙宫。

    此时此刻,宫中侍从正在给卫峥着章服玄冕,卫峥此刻身着夏服玄冕十二纹章,其寓意以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为王者冕服十二章。

    盖闻有虞氏之时,画衣冠异章服以为,而民不犯。何则?至治也。诸如此前卫峥着七章冕服,可以见得,章服冕制是一中权力等级制度的体现,章服制度始于虞夏、殷商,至周天下已经逐步完善。

    冕服十二纹章,其日、月、星辰取其临照之意;山取其稳重之意;龙取其应变之意;华虫取其文丽之意;宗彝取其忠孝之意;藻(水草)取其洁净之意;火取其光明之意;粉米(白米)取其滋养之意;黼(斧形)取其决断之意;黻取其明辨之意。

    十二纹章制源起于华夏部族部落时代的图腾崇拜,随着儒家一派的诞生,儒家的士子们对此倒是尤为热衷,对十二纹章制的内核不断进行阐释,把服装的审美意念和象征意念与儒家的政治伦理观念及神学观念融为一体。

    十二纹章制是一种严格的等级制度,冕服十二章只有最高统治着,即为王者才能采用十二纹章着冕服,而以下各级别的官员都会按照级别的差异递减纹样,而普天之下,万民心中的“十二章纹”成为了权力的代名词,具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威仪的含义,并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同,成为共同遵守的约定,这使得那些纹样在虚拟的情感依附之下又有了实在的意义——变得高高在上,成为人们畏惧和顶礼的礼器。

    原本“十二章纹”只有天下的共主周天子一人所有,但自周室衰微,从魏国称王之后,身在洛阳的周天子不过是一个吉祥物了,没人敢动周天子,却也没有人鸟周天子。

    之所以没人敢动,是因为周立天下之初便有占卜,周立天下有八百年,反正没人在乎周天子,也犯不着去动。

    此刻,卫峥身着玄衣就是冕服中的玄色上衣;衮衣即画卷龙于衣的衮服;裳即冕服中下身穿着的裙子;赤是指衮冕中的蔽膝。由此可见,冕服在此时已经包括了冕冠、玄衣、裳、赤舄等从头到脚的全套衣服,除此之外还有大带、革带、佩绶、十二纹章等主要配饰。

    玄衣、裳“玄衣裳”是冕服的形制为上衣下裳,通常情况下,上衣玄色,下裳色,即青黑色的上衣和赤黄色的裙子,分别象征天地的颜色。上衣下裳又配饰十二种纹饰,成为冕服一个非常醒目的特点。玄衣是交领右衽,这种设计后来逐渐成为汉服标准的领口式样,具体是指领子系向身体右边,方向不可以相反。

    而一些异族的服装则向左掩,因此“左衽”泛指受异族统治的人。玄衣是大袖垂垂,袖口(古称袂)有装饰性缘边。上衣与下裳连接处以大带、革带相连。下裳色,前有黼(蔽膝,即为从腰带垂下的衣物,因为用于遮蔽膝盖而得名)。

    裳下有裙裾。上衣与下裳无论从色彩、纹饰,意寓富丽、喜庆、大气的意境。

    下还有冠,冠有卷有纽,纽中贯以玉笄,笄端垂以朱绂。在两耳的位置左右各垂一颗玉珠,名“纩”,又叫“充耳”,用以提醒戴冠冕者勿轻信谗言。

    周礼云:天子之冕,朱绿藻,十有二旒,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士三,此以文为贵也。天子每一旒通常又是由五彩丝绳串起的十二颗玉石做成,以藻穿玉,所以又叫玉藻。卫峥此刻却没有“十有二旒之冠”,因为这顶王者之冠将会从东周洛阳,从周天子那里讨来。

    着夏衣、乘夏车、称夏王。

    这个时候左宫监来到了殿中,躬身一拜便说道:“君上,驭驾以至,即时已到,群臣已在殿外候命。”

    “各路诸侯有什么消息?”卫峥点点头便随口问了一句。

    “据探马来报,各路诸侯皆至孟门地而往,不日将至,到是韩王来的挺快的,目下正在朝歌呢。据说韩王来时,还在揣摩如何为君上驾车,哪般姿态方能省劲,以免登场之际闹出笑话。”左宫监回禀道。

    一旁刚刚给国君着夏衣的玖儿忍不住的“噗嗤”一笑,卫峥也不由的一乐,道:“韩王做王做到这个地步,也算一绝,看来昔日寡人兵踏韩境给韩王留下了不少的阴影啊,呵呵……就凭韩王这份‘诚意’,姑且好生接待,万不能怠慢了韩王。”

    “诺——!”

    卫峥朗声一笑便走出了盘龙宫,宫外,卫国的群臣已然等候多时,剧辛、苏代、璟仓、陈轸、公孙衍等皆俱至,包括卫国的宗室贵胄,狐殷赫然在列,绫妫也在,手里还牵着公子驭。

    此外,一辆奢华的轺车静候而立,车前是五匹白马拉驾,天子驾六,诸侯驾五,但这不是夏车,称夏车要在孟门大典之际,更要韩魏之君主牵马劳驾以贺称王。

    一支骑兵部队在前,身后是一支精锐步卒战阵,军队阵仗中的刻录着“衛”字的旗帜正在迎风飞舞。

    国君一出盘龙宫,所有人皆长身一躬,齐声而道:“恭迎君上——!”

    “诸卿免礼——!”

    “谢君上——!”

    卫峥朗声一笑,环视众人之际目光落在了公子驭身上,众人便见卫峥微笑的朝着卫太子而去,旋即将之抱起,小家伙顿时聪明说道:“公父——!”

    “走——!”卫峥笑了笑,在众人眼中抱着公子驭便是登上了座驾,此举不言而喻,绫妫看到这一幕也是高兴不已。

    狐殷、绫妫两位妃子登上了另一辆轺车,卫国的群臣也先后登上轺车,孟贲策马护卫在卫峥身旁,一声令下,数万人的队伍浩浩荡荡的朝歌北门的天乾门驶出,直奔孟门而去。

    与此同时,各路诸侯的队伍也朝着太行之地孟门集会。

    ……

第053章:十八路诸侯集会中原() 
——

    天乾长街之上,骑兵战阵率其属而一马当先列队前行,与此同时手持戈矛、冠胄带剑的卫国甲士快步出动,沿着笔直的天乾长街两侧而立警戒四方,卫之斗士皆三丈而立,两侧皆为朝歌城的老百姓。

    天乾长街之中,骑兵列队先行,紧随而至便是一辆五匹白驹拉驾的轺车缓缓驶向天乾门。

    “君上万年——!”“卫国万年——!”

    轺车所致,长街两侧的朝歌百姓莫不应景匍匐跪地以齐声高呼,轺车之内的卫峥看这一景观,心中亦是豪气冲天,大丈夫生而如此,人固有一死,名必永存于史,夫复何求之?

    浩浩荡荡的队伍行走在天乾长街之上,终于从天乾门驶出了朝歌城。

    翌日,卫峥如期抵达孟门古地。

    今日的孟门古地可谓万众瞩目,称王大典之际,不仅仅是卫国的子民,便是列国的士子也都闻息而来,孟门集会向天下大开,以供列国顶礼膜拜。

    此时此刻,孟门古地已经汇聚了近二十万众,可谓人山人海,其中十万众是卫国精锐之兵列阵孟门,余下十万众则是列国之民,其中五万是卫国人,男女集齐,几乎有头有脸的人都没有缺席。

    此时此刻,卫峥率领着剧辛、陈轸一众卫国朝臣而立在六六三十六阶相王台之下,此外卫国的宗室一一俱此。

    “启禀君上,十八路诸侯(虚数)居此地不足十里地。”只见一单骑斥候来到相王台之下,面朝卫峥禀告。

    国君挥了挥手,斥候退去,国君环视眼前这片景象,而立在高台垒筑之上俯瞰着前来顶礼观摩的列国人士,身边的陈轸忽然低声说道:“君上,赵王意欲与我卫国互王还要藉此结盟,赵国此举颇有借力打力嫌疑啊。”

    “太傅以为?”卫峥俯瞰众生头也不回,一手握悬腰在侧的君剑,低声的回应。

    “赵王此举意欲助我以张,使我以强,引强齐忧卫,赵王叵测之心,不得不防啊。”陈轸如实说道,声音只有两人能够听见,口吻颇显担心。

    卫峥笑声出却面不改色,一动不动的说道:“赵王老谋深算,意欲架寡人与火上烤,所以寡人便将计就计,赵王玩火可矣,但想要置身事外怕是由不得他了,太傅啊,赵王若无此谋,寡人也不会搞出这么大的排场而如此高调称王,引得天下侧目,既然他想要助我以张,使我以强,意欲窥我雄心野心,寡人便如他所愿,有何不可?呵呵……”

    “君上此言颇有深意啊。”陈轸说道,心中好奇不已,但卫峥却并未阐释,留给陈轸自行揣摩。

    “赵国之主,赵王赵雍驾到……!”但闻高亢之音而起,紧随而至便是牛角号声响彻,只见一辆五驹轺车在一支护卫伴随左右之下驶入相王台前。

    而立于垒筑之上的卫峥终于动了,持剑以缓步走下台阶而去,一身精甲戎装披身的孟贲如同卫峥的影子一般,时刻形影不离在侧。

    但见武灵王赵雍下轺车,赵国之相肥义依旧伴随左右。

    此情此景,让在场的所有人士莫不侧目,两国君主的年龄竟是如此相近无几,风采令人侧目,实际上武灵王的年纪还要比卫峥小三岁。

    两国之主自东都六国会盟,五国相王之后,阔别十余年再而见,只见客来身份的赵雍先朝卫峥拱手躬身一礼,身侧的肥义也面朝一礼,武灵王便道:“赵雍见过卫君!”

    卫峥对于眼前这个比自己小了三岁的赵国之主可没有丝毫的轻视之心,眼前这个君王乃赵国中兴之主,一代雄主武灵王,轻视之绝对是一个不明智之举,卫峥拱手一躬而回礼,道:“赵王雄姿一如既往,赵王未及行冠之龄便掌一国,拒列国之兵与国境之外,卫峥不及也,钦佩之至,赵王英雄气派,令人侧目,赵王此行远道而来,卫峥甚是感慰!”

    赵雍淡然一笑,道:“战国天下,所谓列国之好,交无善终,盟无其诚,背信弃义,卫国却独行道义,卫君掌国至今言出必行,从未失信于天下,赵雍仰慕多时,今卫君行腊称王大典,赵雍承蒙卫君相邀,安敢能不来乎?”

    “赵王实属过誉了,卫峥确是不敢当。”卫峥谦虚的一笑,旋即伸手致意:“赵王请——!”

    “卫君请——!”

    座上宾席,赵武灵王赵雍席地上座,肥义老相国随侧候立,但见“赵”字纛旗徐徐高升,迎风招展。

    “宋国之主,宋王戴偃驾到——”

    又是以高亢之音响彻,宋王的戴偃的护卫排场阵仗比武灵王赵雍有过之而无不及,卫峥对于宋王戴偃这厮心有不差,但还是要好声好气的相迎,要是不跟宋王好好带着他玩,指不定这厮会闹事儿。

    戴偃下了轺车便是哈哈大笑一声,环顾四周见此排场更是心情蓬勃大喜,这次孟门互王,宋国终于没有缺席这难得的中原盛会,可谓高兴万分。

    “唉呀,卫君好啊,这厢有礼了!”宋王对着走来的卫峥抱拳朗声笑道。

    卫峥拱手一笑,道:“卫峥曾便闻宋王力拔山兮盖天神威,而今一瞻宋王风采果然名不虚传。宋王驾临孟门集会,当真令此地蓬荜生辉。卫宋世代交好,情如兄弟,宋王切莫多礼,请——!”

    “好,卫君请——!”戴偃上座之时,不禁看到了垒筑之上的狐殷,一时间竟移不开目光。

    “宋王,请——!”卫峥笑意使然,目光随和,但戴偃一看却有点心虚,不禁想到了当年被痛揍的历史,顿时悻悻然的不再多看。

    座上宾席上宋王入座,“宋”字纛旗而立与后。

    “燕国之主,燕王职驾到——!”

    闻此一言,卫峥不禁侧目,便见一对护卫护驾而来,燕王亲自来了,不禁让卫国君臣颇为侧目,卫峥心中好奇不已,这燕昭王也是不能轻视的主儿啊,燕王走下轺车,卫峥便看到了那个熟悉的面孔。

    尾随燕昭王身后的不正是苏秦吗?

    卫峥看到苏秦之后,心中疑虑顿时有些眉目了,燕王亲自来贺八成概率怕是苏秦竭力进言的结果,这是要震慑齐国啊!

    阳山大战,以秦国惨败而告终,经此一战秦国与卫国结下了大仇,天下大势演变到而今的局面,秦国以一国之力已经不足以谋卫,卫峥知道此次携以胜秦之威势行腊称王举大典,怎么高调怎么来,几乎可以断定齐王对家门口的卫国怕是寝食难安了。

    卫国俨然要成为强秦、强齐共同的敌人,秦齐两国不谋而合极有可能,齐国怕是靠不住了,卫峥隐隐的有这种预感,便是自己身为齐王也会有此想法。

    卫峥的猜测没有错,燕王一心想要强国以齐国乱燕之仇,此次卫国称王本想只派苏秦代表燕国来贺便是,但苏秦力谏燕王亲自来会盟,苏秦亦是旷世大才,对燕昭王一番说辞,道出齐卫之盟,或有破碎之照,本着敌者之敌是为友人的想法,燕昭王欣然应允。

    更重要的是,苏秦的一番游说说明了另一点,便是齐卫之盟没有破灭的可能,与卫国这个而今已经是万乘之国的大国、强国拉近关系也能震慑齐国。

    “燕职见过卫君!”年轻的燕昭王率先对卫峥行以一礼,破燕之国,而今与卫国无法比拟,燕昭王刚刚即位,虽暗藏大志向,但与老道的卫峥掌国十余年,纵横捭阖于天下十余年的国君相比,还是有些稚嫩。

    而今的卫峥,便是见到了秦王、齐王也是毫无波澜。

    “燕王真乃少年英雄,临危受命,救燕国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燕王此来不远千里,卫峥感念之至!”

    “卫君行腊称王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