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穿越未来电子书 > 战国霸天下 >

第274部分

战国霸天下-第274部分

小说: 战国霸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只见他瞥了眼那儒家士子,而后面向诸位侃笑道:“昔日稷下学宫百家争鸣之际,儒法之争始末,法家大师黎子曰:腐儒误国,何其至也,然哉!然哉(就是这个理)!”

    “你……!”一众仕子听闻莫不哈哈一笑,儒家得罪了不少人,喜欢看儒家掉面子的人大有人在,不少人更是大声喝彩叫好,莫不是一副唯恐天下不乱的样子,那儒家仕子不禁面红耳赤,欲语而不得。

    那场儒法之争简直是儒家挥之不去的噩梦,如今旧事重提实在听得耳目刺痛。

    那寒门士子书生不再理会那儒家仕子,而是面向众人又侃侃而道:“卫侯之胸襟,其一简《求贤令》便使天下鲜有人能及也,即便是比之秦国圣贤明君之孝公亦是犹有过之,岂是尔等腐儒能妄加诽谤而?”

    “诚如卫侯《求贤令》所言,晓誉为天下第一相之管子何以为桓公谋定霸业?三晋又何以不敢南谋于楚国?管子、吴起者,品德皆不足道也,侍奉一国或为其主谋定不世霸业,何以然?”

    “诸位,依在下之愚见,择事一国而掌一国公器者,不能为主分忧,不能造福一方百姓,惟空谈仁义德行而毫无才干,又何以治国?不过是庸人一个,身居其位则误国矣,何足论哉!”

    末了,满堂喝彩不断,显然那士子的言论说出了在座诸位的心声。

    “你你你……”那被嘲讽得面色涨红的儒家士子被说的无言以对,实在是羞愧不已,更没有孟老夫子的口辩之才,气急之下当即怒道:“匹夫竖子,何以相谋?何其荒谬!”

    留下这一句话便拂袖了去,再待在这里指不定还要被数落。

    “如黎子所言,儒家,表里不一,皆伪君子尔,不足道哉!”那士子看着儒家学士灰溜溜的离去之时还不晚最后来一记狠的。

    看儒家笑话已然成为诸子百家的一大乐,看儒家吃瘪诸子百家的士子没有不暗爽、不解气的。

    ……

第092章:两害之间,惟取其轻() 
——

    卫峥的一简《求贤令》广于天下顿时在列国士子当中引起了强烈的震动,天下列国的仕子莫不感到惊世骇俗,有的是看了卫峥《求贤令》的列国士子中,一些主修德行的士人对卫国“道德无用,唯才是用、唯才是举”的政令表示了强烈的反动情绪,尤其是以儒门一派的士子批判卫峥此举行的是奸雄作风。 .

    可以说是被批判的体无完肤。

    反对者批评、抨击的声音很多,但支持的声音同样很多,这些支持者基本上都是寒门出身,他们与之相反,而是毫不吝啬的赞叹卫国的国君用人不问出生。

    天下士子的反应随着时间的推移也逐渐传入了卫峥的耳朵里,对此情况他倒也不在意,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深谙其道的卫峥自然明白支持者为何支持,反对者又为何反对。

    支持者莫不是寒门,显然,卫峥这道政令给了天下寒门出头的机会,更给了一些在德行品质上有劣迹斑点却胸腹才华,更想要建立一番功名的人成就功名的机会,如此,不支持反而没道理。

    反对者同样不例外,尤其是以儒家一派为代表,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理念之下,岂不是说白学了?

    《求贤令》在天下士子之间引起巨大的反响和议论潮流也是在卫峥的意料之中,毕竟这是颠覆一个时代的观念,一时间难以接受也是在所难免,情理之中的事情。

    卫峥作为两世为人,自然不会古板的墨守成规而不知变通,此道《求贤令》所具备的利与害自然没有人比他这个当事人更清楚。

    利,便在于能够帮助他快得到拥有才干的人助他治国,如今卫国变法正直当要关口,而且是要革了卫国老世族、旧贵族们的命。卫峥固然掌握了绝对武力,更是手腕铁血,老世族们明面上自然不敢反对,但总免不了阴奉阳违,行欺下瞒上的事情,虽然有法,但终究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

    这个问题不慎重看待,处理不好就可能让卫国的变法大策成为鸡肋,如楚国一般高不成低不就。

    法再怎么完善也不可能完美,只能尽善尽美,卫峥也不会低估老世族们的智商,总归会被他们装了空子而逍遥法外。

    究其根源不外乎老世族握着一张底牌,即他卫峥一个人和靠着剧辛苏秦几个人是治理不了一个国家的,即便有剧辛这些能臣,但不可能事事俱至。今后要是来个诏令出了朝歌城就是一纸空文,那就有的哭了。

    但《求贤令》一出,短时内完全可以让卫国老世族们引以为傲的底牌提前变的一文不值,要知道卫国如今变法推行的俸禄可是非常之高的,对于一些富有志向的寒门士子来说,俸禄待遇是次要的,能不能施展才华才是最重要的,如今卫国给了他们一个舞台,定然会趋之若鹜。

    如此一来,有外来客卿的辅佐制衡,老世族们焉能不尽心尽力?还敢阴奉阳违的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事情?欺下瞒上查出来了必然要论罪伏法!老世族们不就是自持他卫峥不得不用他们治理国家,但是有外来士子前来逐功名佐士卫国,你老世族做不了有人来做,不用你们照样能够把国家治理的好好的。

    显然,卫峥的《求贤令》最大的益处便是短时间内打破了老世族垄断官员的局面,给卫国变法保驾护航,不至于老世族们“罢工不干”就奈他们没辙。

    然而有利必然有弊,《求贤令》的弊端也没有人比卫峥这个当事人更清楚。

    弊,便是在于长期以往下去指不定便会出现篡乱这等大事,毕竟让一群有才无德的人身居高位,久而久之免不了就会膨胀,治世能臣转瞬之间也能成为乱世奸雄。

    对于这个利害,卫峥并不怕,只要在位一天,即便你是猛虎也得老老实实的卧着,怕的是你没有才干。

    德才兼备故人是最完美的,但如此高的要求能有几个人?需求又是多少?

    故,两害之间取其轻方才是至理。

    再说等以后普及纸张,完成初步扫盲大行动之后便顺势推行类似于科考选拔的用人制度,何愁无治国人才?

    ……

    石氏府邸。

    “唯才是举、唯才是用……”石老看着手中的竹简赫然便是卫峥广天下的《求贤令》,这石老头盯着《求贤令》的内容喃喃自语,一旁的石更席地而坐,只能默不作声。

    末了,见石老把竹简丢于案几之上便久久不得言,石更见状终于忍不住,便是带着一脸愤恨绝望的表情说道:“如此《求贤令》一出,我等老世族还有何翻身之地啊?”

    “卫国,竟是出了一个史无前例之君……”座上的石老望着案几上的竹简似乎有些失神,人老成精的石昊怎么可能看不出这道《招贤令》是冲着他们这些老世族而来的,简直犹若釜底抽薪一般令人绝望。

    今后还有谁敢不从?还有谁敢不作为?还有谁敢欺下瞒上而乱法?

    原来君侯压根就没有奢求老世族们会屈服于变法,也对,要是连这一点都看不出就不是那个卫国上下莫敢不从的铁腕国君了。

    原来他料定卫国一旦推行变法,定然会有老世族从中作梗,庙堂之上不行,那么庙堂之下朝歌都城之外的在地方总归要老世族的人去治理吧?只要身居其位,便能有所图谋,来个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但《招贤令》一出,更是空前颠覆天下士子观念的招贤令,唯才是举、唯才是用的政令,还会担心吸引不到人才来卫国?

    在朝有一国之君的赫赫威仪,群臣莫敢不从,如今在野又有外来客卿进一步挤压他们老世族的生存空间,根本就没有给他们老世族一丝一毫的反击机会啊。

    “父亲大人,不能再这么下去了,否则我等老世族的富贵命真的就要亡的一干二净了。”石更忍不住说道,见石老一阵木讷,石更忽然眼眸闪动,低声说道:“如今他搞得卫国上下怨声载道,不得其心,人人怨气不断,若我等老世族合力而为大举其事……”

    说时迟那时快,就在石更说到一半之际,石昊猛然怒瞪而来,竟是直接抓起案几上的《招贤令》狠狠的砸向自个的亲儿子,猝不及防的石更额头上顿时生出一个大包,“哇”的一声抱头大叫。

    只见石昊平举着苍老的手臂指着石更,颤颤巍巍不止,怒喝道:“蠢——!”

    ……

第093章:今上不薨,石氏不出() 
——

    “父亲大人……”石更顿时又怒有委屈。 .

    “愚蠢至极——!”石老这次是真的怒极至心,只见他指着石更怒道:“你想要把整个石氏置于死地?”

    “如此蛰伏,我石氏生存之地名存实亡,又如何是好——!”石更忍不住顶撞了一句,顿时又低下了头目。

    “你……”石老见他敢公然顶撞,顿时气结不已,本就年老几经气急攻心,许久过后便是摇头不止,喃喃的说道:“竖子而,不可教也!”

    “父亲大人……”

    “住口——!”石老顿时怒喝道:“孙氏一族覆灭几时?你便尽数忘矣!”

    “更儿还不明白吗?”怒极之后的石老长叹一声,娓娓而道:“卫国这一朝国君,万万不可忤逆之,如若不然其下场必定如那孙氏一般身死族灭啊。”

    “父亲大人的意思是……”石更一听,一手摸着额头上凸起的大包顿时停了下来。

    显然,石更虽然不如他老爹那般老来成精,但毕竟在他老子身旁熏陶已久,听石昊此言顿时听出了言外之意。

    只见石老悠悠然的说道:“何谓蛰伏?便是谋其不谋之谋,欲其不欲之欲,这一朝国君不可敌,更不可逆,敌则必败,逆则必亡。然当朝国君即便是一代雄主又能如何?人生在世不过是短短数十载,只要卫国当朝国君一薨……”

    “便是我等老世族趁势而起之时!”石更一听眼睛一亮。

    只见石老悠悠的点点头,那看似浑浊的双目却闪动着精光,道:“父亲老矣,断然熬不过他,吾儿可矣!吾儿亦熬不死他,吾之孙儿可矣——!”

    “父亲大人,更儿明白了——!”

    “何以然——?”

    “今上不薨,石氏不出——!”

    “孺子可教也——!”

    ……

    随着一简震撼的《招贤令》广天下,在列国仕子之间引起巨大议论的同时,大量的外来人士鲜有的涌入古都朝歌,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寒士。

    显然,卫峥的《招贤令》对所吸引的外来人才很有针对性,寒门士子的特点便是没有世袭家族的势力、更没有根基可言,这些人来到卫国佐士唯一的依靠便是招揽他们的国君,外来的寒门士子自然而然的与卫国国君绑在了同一架战车之上。

    对于卫峥而言,这些吸纳而来的人也是制衡在卫国扎根已久的老世族、旧势力的中坚力量。

    对于卫国老世族,消灭一部分、打压一部分、招揽一部分,招揽的再由外来寒门士子进行制衡、平衡,如此一来不管是本国的老世族还是外来客卿皆为我所用,这才是一国之主真正的治术之上策。

    其中最高兴的无疑是在卫国主导推行变法的剧辛,卫峥这一简《招贤令》自然被他看出了其中的妙处,也因此对卫峥更加钦佩。

    变法难!剧辛很清楚这一点,更清楚变法的阻碍要害何在,如今《招贤令》一出等于是帮助他找到了一个解决老世族这个最大绊脚石的有力办法。剧辛再也不用担心什么后顾之忧了,只需要大刀阔斧的推行变法改革就是了,老世族不干有人干,那还有何顾忌?

    出使他国的苏秦已经回到朝歌城有几天时间了,这一次出使国外的行程结束标志着卫国为变法而寻求稳定环境的对外的布局完美收官。

    苏秦也因此闲了下来,不过也没有几天,今日便被卫峥叫到了宫中,有另一件重要的事情需要苏秦掌舵。

    “《招贤令》广天下也有些时日了,如今已入朝歌城的士子几乎列国都有,乃至越国士子亦有之,人数已破百名!”宫廷后院,卫峥和苏秦两人漫步闲谈,玖儿和另外几个侍女尾随在后。

    卫峥有所预料《招贤令》一出定然会不同凡响,如今的正面和负面的响应都不相上下,朝歌城出现了不少士子装扮的生面孔,这些人显然是因卫峥的《招贤令》吸引到了朝歌城。

    不过绝大多数都是寒门士子,有的是并没有儒家仕子。

    对于这点卫峥一点也不例外,《招贤令》的内容与儒家的思想背道而驰,显然不可能来到卫国,来到卫国的也绝对不会是真正的儒家仕子。

    “君侯此道《招贤令》空前绝古,今此政令一出列国寒门士子不断涌入朝歌,此事须得有个章制才行。”苏秦说道。

    “不错!”卫峥停下脚步转而看向苏秦笑道:“此次唤季子过来便是为外来士子的事情。卫国可不能怠慢了列国的这些仕子们,不然名声不好。”

    苏秦点点头表示同意,毕竟是卫国正需要用人而求贤的时刻,卫国本就不是大国、强国,若是怠慢了这些仕子传出起了影响恶劣,列国仕子不鸟你,那卫国的老世族岂不要开心死了?

    “招贤之事便由季子总揽吧,择选出有才干的人举荐给子辛,最好是再做信一封为子辛对其任掌何职务提供判断的依据。”说道这里的卫峥心中一动,又补充道:“此事宜早不宜迟,目下人已经来了不少人,我这个卫国之主不能继续无动于衷下去了,人言可畏啊!”

    这个时代的仕子都是爷儿来着,任何一国都要好生伺候的主儿,更不能失了礼仪,要是对这些人招待不周在先,那掉头离开之后便是玩命的黑你,到时候可就没人能管得住他们的嘴巴了。

    “苏秦明白——!”

    接下来的时间,回到朝歌的苏秦接下了这份差事之后便开始着手铺办,以官府的名义在朝歌城第一时间设立的一个贤士,贤士专门用来招待进入朝歌城的列国士子,以示卫国对天下士子的礼待。

    好在现在的卫峥在抄了六卿的家底之后,自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