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穿越未来电子书 > 战国霸天下 >

第55部分

战国霸天下-第55部分

小说: 战国霸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卫国变法在即,国内的卿族也死了一大半,剩下的即便是表面顺从心里铁定不会那么容易屈服,一来治国还离不开垄断人才的卿族,二来卫国的新法要了卿族的命根子,靠这群人在下面办事,虽然有强权铁腕压制他们不敢明面上心生歹念,但这样终究不是个办法。

    你卿族不满变法,暗地里阴奉阳违绝对无法避免的出现,但这点阻碍也不过是一时的,卫峥已然有了应对行动,天下这么多诸侯国,你不愿做官有的是人愿意来我卫国做官,你要是不干连头上那顶“乌纱帽”都要丢掉,等到那个时候才是真正的一无所有。

    尤其是等造纸术一出来,卿族们引以为傲的底牌至多五到十年后也将荡然无存。

    光是靠强权还不行,刚柔并进才是完全策略。卫峥一纸《求贤令》广发天下,唯才是举、唯才是用、不问出身。

    ……

第91章 得而必用() 
——

    卫峥不求能够召来什么治世能臣,更知道现在的卫国庙堂小也难以吸引什么大才,如今有苏秦、剧辛这些治国能臣足以,卫国真正需要的是中低层的官员,招纳一些他国的士子来卫国佐士也能掣肘平衡内部的老世族。

    等度过变法初期的这两三个年头,正式崛起之后再把造纸术推广出来,从此世族引以为资本的人才垄断地位将被打破。

    剧辛正在如火如荼的举国推行新法,而卫峥的一简《招贤令》广发出去,随着时间的推移传递到了列国士子的手中,同样也传到了齐国稷下学宫,方今天下列国士子大部分云集在齐国,尤其是在稷下学宫。

    卫国的《招贤令》一出,顿时在身处齐国的士子之间讨论不断。

    齐国临淄的一间雅楼之内热闹非凡,只见一个士子装扮的男子手持一份竹简,赫然便是来自卫国的《招贤令》,周围亦有不少同道中人齐齐望向他。

    手持《招贤令》书的士子盯着竹简上的内容为众人朗诵道:“……自古以来或受天命而开国之君、或一国中兴之主,莫不以得其贤人才子共治一国。昔管仲,桓公贼也,用之以兴邦国,致齐而始霸于天下;吴起贪将,杀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归。然吴起事魏而致秦人不得东向而出,事楚则三晋不敢南谋。若文俗之吏,需德行品质无可挑剔,十全十美俱至方为大才,桓公何以称霸诸侯?

    故,有治国用兵之术而或有负污辱之名,或有见笑之行、或有不仁不孝之举者皆不足道也。方今吾正急需用人,必唯才是用也,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吾必得而用之!”

    当《招贤令》的内容被那士子朗读一遍之后,雅间阁楼里的众位士子先是一阵愕然色变,众人面面相觑都看到了彼此眼中的震撼。

    “彩——!”“彩——!”

    紧随而至的是无数人连声喝彩。

    一众仕子纷纷争先恐后的要亲自看一遍《求贤令》中的内容,一看之下莫不惊叹、震撼以至于喝彩连连。

    只见有一士人当即起身面向诸位惊叹道:“卫侯求贤概不问出身,唯才是用、唯才是举。壮哉——!何其壮哉——!依在下之愚见,卫侯此《招贤令》比之当年秦孝公之《求贤令》犹有过之,更是开空前之壮举啊!”

    众人莫不连连点头表示同意,这绝对是一件大事情,卫峥这道《求贤令》一出简直破天荒一般的启用了新的用人制度,这道《求贤令》对于当代的士子而言是多么震撼。要知道在这个时代承袭下来的用人传统是取德而不取才,或者说是先德而后才。

    而卫峥这道《求贤令》明确的表示卫国“唯才是举”、“唯才是用”,也就是说只要你有才华就行,德行可以不问,甚至就连“不仁不孝”也没有关系,更拿出管仲、吴起这些治世能臣的先例,用其出生和德行用来证明:如果讲究太多,如果一定要求道德品行无可挑剔,那么齐桓公如果没有管仲,如何成就霸业?楚国如何能威慑三晋不敢南谋?

    所以,只要是有才干的,哪怕名声不好我卫峥该怎么用就怎么用。

    吾必得而用之!

    像卫峥这样的政令文章,春秋以来直到现在的天下战国,都不曾有过。典型如秦孝公的《招贤令》第一句也是说“修德行武”,显然也是表明先德而后才,即便说与天下贤才共享秦国也并没有说唯才是举、唯才是用,更没有说即便“不忠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便是“勿有所遗”、“吾必得而用之”的话。

    要知道,当今天下第一显学儒门一派便有一句名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第一便是修身,修身说的便是修德行品质。

    对于在座的一众仕子而言,卫峥的《求贤令》实在过于惊世骇俗。

    更是对卫峥的魄力感到叹为观止。

    “荒诞——!”就在这时,忽然有一人大声冷哼,不由惹得一众惊叹于卫峥《求贤令》内容的士子们纷纷闻声音的源头望去,一看之下其高雅着扮原来是儒家的士子。

    只见那儒家仕子冷冷的说道:“如此求贤之政令,弃德行操守不问,唯才是举、唯才是用?何其荒谬哉!尽览小人于庙堂当道,令人不齿,如何能登大雅之堂?”

    显然,卫峥的《求贤令》非常不巧的又与儒家治国用人的主张背道而驰,儒家主张以德治国,德行天下,用人莫不先问德行,先看道义品质,小人即便有才也难登大雅之堂,断然不可用之。

    “呵呵——!”儒家的士子出来刷了一波存在感,但奈何儒家与天下诸子百家矛盾重重,如魏国一般喜欢到处树敌,为了自己的思想主张莫不贬低其他学术,儒家仕者忽然跳出来抨击,立刻便惹来他人反驳,只见一位士子面冷嬉笑,其穿着打扮看起来并不富裕,应该是个寒门书生。

    只见他瞥了眼那儒家士子,而后面向诸位侃笑道:“昔日稷下学宫百家争鸣之际,儒法之争始末,法家大师黎子曰:腐儒误国,何其至也,然哉!然哉(就是这个理)!”

    “你……!”一众仕子听闻莫不哈哈一笑,儒家得罪了不少人,喜欢看儒家掉面子的人大有人在,不少人更是大声喝彩叫好,莫不是一副唯恐天下不乱的样子,那儒家仕子不禁面红耳赤,欲语而不得。

    那场儒法之争简直是儒家挥之不去的噩梦,如今旧事重提实在听得耳目刺痛。

    那寒门士子书生不再理会那儒家仕子,而是面向众人又侃侃而道:“卫侯之胸襟,其一简《求贤令》便使天下鲜有人能及也,即便是比之秦国圣贤明君之孝公亦是犹有过之,岂是尔等腐儒能妄加诽谤而?”

    “诚如卫侯《求贤令》所言,晓誉为天下第一相之管子何以为桓公谋定霸业?三晋又何以不敢南谋于楚国?管子、吴起者,品德皆不足道也,侍奉一国或为其主谋定不世霸业,何以然?”

    “诸位,依在下之愚见,择事一国而掌一国公器者,不能为主分忧,不能造福一方百姓,惟空谈仁义德行而毫无才干,又何以治国?不过是庸人一个,身居其位则误国矣,何足论哉!”

    末了,满堂喝彩不断,显然那士子的言论说出了在座诸位的心声。

    “你你你……”那被嘲讽得面色涨红的儒家士子被说的无言以对,实在是羞愧不已,更没有孟老夫子的口辩之才,气急之下当即怒道:“匹夫竖子,何以相谋?何其荒谬!”

    留下这一句话便拂袖了去,再待在这里指不定还要被数落。

    “如黎子所言,儒家,表里不一,皆伪君子尔,不足道哉!”那士子看着儒家学士灰溜溜的离去之时还不晚最后来一记狠的。

    看儒家笑话已然成为诸子百家的一大乐趣,看儒家吃瘪诸子百家的士子没有不暗爽、不解气的。

    ……

第92章 两害取轻() 
——

    卫峥的一简《求贤令》广发于天下顿时在列国士子当中引起了强烈的震动,天下列国的仕子莫不感到惊世骇俗,有趣的是看了卫峥《求贤令》的列国士子中,一些主修德行的士人对卫国“道德无用,唯才是用、唯才是举”的政令表示了强烈的反动情绪,尤其是以儒门一派的士子批判卫峥此举行的是奸雄作风。

    可以说是被批判的体无完肤。

    反对者批评、抨击的声音很多,但支持的声音同样很多,这些支持者基本上都是寒门出身,他们与之相反,而是毫不吝啬的赞叹卫国的国君用人不问出生。

    天下士子的反应随着时间的推移也逐渐传入了卫峥的耳朵里,对此情况他倒也不在意,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深谙其道的卫峥自然明白支持者为何支持,反对者又为何反对。

    支持者莫不是寒门,显然,卫峥这道政令给了天下寒门出头的机会,更给了一些在德行品质上有劣迹斑点却胸腹才华,更想要建立一番功名的人成就功名的机会,如此,不支持反而没道理。

    反对者同样不例外,尤其是以儒家一派为代表,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理念之下,岂不是说白学了?

    《求贤令》在天下士子之间引起巨大的反响和议论潮流也是在卫峥的意料之中,毕竟这是颠覆一个时代的观念,一时间难以接受也是在所难免,情理之中的事情。

    卫峥作为两世为人,自然不会古板的墨守成规而不知变通,此道《求贤令》所具备的利与害自然没有人比他这个当事人更清楚。

    利,便在于能够帮助他快速得到拥有才干的人助他治国,如今卫国变法正直当要关口,而且是要革了卫国老世族、旧贵族们的命。卫峥固然掌握了绝对武力,更是手腕铁血,老世族们明面上自然不敢反对,但总免不了阴奉阳违,行欺下瞒上的事情,虽然有法,但终究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

    这个问题不慎重看待,处理不好就可能让卫国的变法大策成为鸡肋,如楚国一般高不成低不就。

    法再怎么完善也不可能完美,只能尽善尽美,卫峥也不会低估老世族们的智商,总归会被他们装了空子而逍遥法外。

    究其根源不外乎老世族握着一张底牌,即他卫峥一个人和靠着剧辛苏秦几个人是治理不了一个国家的,即便有剧辛这些能臣,但不可能事事俱至。今后要是来个诏令出了朝歌城就是一纸空文,那就有的哭了。

    但《求贤令》一出,短时内完全可以让卫国老世族们引以为傲的底牌提前变的一文不值,要知道卫国如今变法推行的俸禄可是非常之高的,对于一些富有志向的寒门士子来说,俸禄待遇是次要的,能不能施展才华才是最重要的,如今卫国给了他们一个舞台,定然会趋之若鹜。

    如此一来,有外来客卿的辅佐制衡,老世族们焉能不尽心尽力?还敢阴奉阳违的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事情?欺下瞒上查出来了必然要论罪伏法!老世族们不就是自持他卫峥不得不用他们治理国家,但是有外来士子前来逐功名佐士卫国,你老世族做不了有人来做,不用你们照样能够把国家治理的好好的。

    显然,卫峥的《求贤令》最大的益处便是短时间内打破了老世族垄断官员的局面,给卫国变法保驾护航,不至于老世族们“罢工不干”就奈他们没辙。

    然而有利必然有弊,《求贤令》的弊端也没有人比卫峥这个当事人更清楚。

    弊,便是在于长期以往下去指不定便会出现篡乱这等大事,毕竟让一群有才无德的人身居高位,久而久之免不了就会膨胀,治世能臣转瞬之间也能成为乱世奸雄。

    对于这个利害,卫峥并不怕,只要在位一天,即便你是猛虎也得老老实实的卧着,怕的是你没有才干。

    德才兼备故人是最完美的,但如此高的要求能有几个人?需求又是多少?

    故,两害之间取其轻方才是至理。

    再说等以后普及纸张,完成初步扫盲大行动之后便顺势推行类似于科考选拔的用人制度,何愁无治国人才?

    ……

    石氏府邸。

    “唯才是举、唯才是用……”石老看着手中的竹简赫然便是卫峥广发天下的《求贤令》,这石老头盯着《求贤令》的内容喃喃自语,一旁的石更席地而坐,只能默不作声。

    末了,见石老把竹简丢于案几之上便久久不得言,石更见状终于忍不住,便是带着一脸愤恨绝望的表情说道:“如此《求贤令》一出,我等老世族还有何翻身之地啊?”

    “卫国,竟是出了一个史无前例之君……”座上的石老望着案几上的竹简似乎有些失神,人老成精的石昊怎么可能看不出这道《招贤令》是冲着他们这些老世族而来的,简直犹若釜底抽薪一般令人绝望。

    今后还有谁敢不从?还有谁敢不作为?还有谁敢欺下瞒上而乱法?

    原来君侯压根就没有奢求老世族们会屈服于变法,也对,要是连这一点都看不出就不是那个卫国上下莫敢不从的铁腕国君了。

    原来他料定卫国一旦推行变法,定然会有老世族从中作梗,庙堂之上不行,那么庙堂之下朝歌都城之外的在地方总归要老世族的人去治理吧?只要身居其位,便能有所图谋,来个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但《招贤令》一出,更是空前颠覆天下士子观念的招贤令,唯才是举、唯才是用的政令,还会担心吸引不到人才来卫国?

    在朝有一国之君的赫赫威仪,群臣莫敢不从,如今在野又有外来客卿进一步挤压他们老世族的生存空间,根本就没有给他们老世族一丝一毫的反击机会啊。

    “父亲大人,不能再这么下去了,否则我等老世族的富贵命真的就要亡的一干二净了。”石更忍不住说道,见石老一阵木讷,石更忽然眼眸闪动,低声说道:“如今他搞得卫国上下怨声载道,不得其心,人人怨气不断,若我等老世族合力而为大举其事……”

    说时迟那时快,就在石更说到一半之际,石昊猛然怒瞪而来,竟是直接抓起案几上的《招贤令》狠狠的砸向自个的亲儿子,猝不及防的石更额头上顿时生出一个大包,“哇”的一声抱头大叫。

    只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