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穿越未来电子书 > 战国霸天下 >

第85部分

战国霸天下-第85部分

小说: 战国霸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戴偃期待之至的把目光投向璟仓,本以为会打动他,却见璟仓笑而缓缓摇头,宋王顿时急了,正欲开口,璟仓抢先道:“外臣才疏学浅,担当不得如此大任,更担当不起大王下问。”

    “孤见先生之才天下鲜有人能及,何须妄自菲薄!”此时此刻的戴偃是真意虚心求贤,遭此劫难的宋王仿佛变了一个人一样,王位都不保了还不求贤就等死吧。

    璟仓抱手礼道:“大王稍安勿躁,外臣愿为大王举荐一人,此人之才华在外臣十倍、乃至数十倍以上。大王若得此人辅佐定能为大王分忧,为宋国分忧!”

    “世间真有才华数十倍于先生之上的人?”宋王愣了愣,急忙问道:“先生言之是为何人?现为何处?”

    “大王容禀——!”璟仓微笑道:“外臣举荐之人正是宋国睢阳人,惠施惠子是也——!”

    “惠施啊?”戴偃一听这个名字连连眨巴着眼皮。璟仓微笑着说道:“大王对惠子素来不错,此事天下诸雄无人不知,然惠子相魏亦可见其才,外臣与魏相惠施相比犹若萤火之光,岂能与皓月争辉?”

    “惠子大才,更是宋国人,然惠施确是魏国之相啊,孤何以得此大才?”戴偃愁眉苦脸的说道。

    “这便是我家君侯为大王送上的第二份大礼。”璟仓笑意使然的补充道。

    此话一出顿时让戴偃举目望来,璟仓笑而缓慢道:“魏人张仪相魏而挤走惠子于魏国庙堂,今惠子入楚国,楚王以国宾之力接待惠子,而今魏国自惠王驾崩,张仪亦且被逐,惠子定能再入大梁相魏,大王何不趁此机会将惠子先一步请回母国辅佐大王呢!”

    “可依先生之言,孤如何才能让惠施为回母国事王?”戴偃狐疑道。

    “大王——!”璟仓拜首一笑,道:“既然此为我家君侯为大王献上的第二份大礼,自然献礼必达,大王无需多虑,外臣愿前往楚国助大王得此大才辅国——!”

    “好好好——!”戴偃一听连连点头,连声叫好,更大喜过望。当日便在王宫之内大摆奢华酒宴,待璟仓为宋国座上宾,可谓优待至极,哪里像是此前接待敌国使臣那般。

    鬼门云:潜谋于无形,常胜于不争不费;智用于众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于众人之所不能。在深得鬼门绝学的卫峥眼里,天下为棋局,众生为棋子,天下万物皆可为我所用、为我所谋。

    宋国的变数让卫峥不得不因局势而改变策略,但卫国扩张却不能停下,短时间不可能东扩,东境的宋国目前是雷区,踏足实为不智。

    还是得调转兵锋掠夺魏国、趁机蚕食魏国,趁魏国一朝奄奄一息,就应当让他永远奄奄一息的吊着一口气。

    惠施有才,若是让他再次重回魏国庙堂复相位不是卫峥想要看到的结果,只有让魏国庙堂无人才、无大才佐王治国,魏国便永无翻身之地,卫峥自然可以更加放心的向西部扩张。

    而暗中把惠施请回他的母国,宋国得到治理有了实力,戴偃有了新的底气才敢朝着齐国扑上去。

    借势布局于天下方能破天下时局。

    ……

    “外臣璟仓,谒见楚王——!”

    数日之后,在宋国备受戴偃礼遇招待的璟仓来到了楚国,这是他此次奉卫峥之命出使行邦交大事的最后一个行程。

    来到楚国自然是为了惠施能回宋国去,而这一切的一切其最终目的便是最初始的挑拨离间,祸水东移之策,这其中的环节可谓是环环相扣。

    此时此刻,郢都王宫之楚王在内殿召见了璟仓。

    “先生入郢都,意欲何为啊?”主座上的楚王说道。

    “呵呵……回楚王的话,此次外臣入鄢郢之地,其一是待我主向楚王问候,其二卫楚两国交好以来自然多多互通有无。”璟仓说了一番客套之言,便入正题,又道:“此次外臣入楚国实乃奉我家君侯之命,代我主撮合一件既有利楚王也有利于我家君侯之事。”

    “互惠互利,这是好事啊,哈哈哈……”楚王环视一周,目光落在璟仓身上笑道:“先生说说所谓何事?”

    “想必楚王已然知晓旬日卫宋刀兵相争之事,我主不忍中原生灵涂炭,故,在兵锋所向无敌之际,主动止战盟好,还中原天下一个太平,让百姓免遭战火之苦。”

    璟仓说起这事情,倒让楚王重视了,卫国一飞冲天,趁势崛起让天下侧目啊。

    “外臣此来便是恭请楚王送惠施归母国。”

    “这便是所谓互惠互利之事?”楚王一听狐疑道:“惠施确实在楚国,然送惠子回归母国,寡人有何利?卫侯有何利?”

    ……

第146章 战功赫赫() 
——

    “自然有利——!”璟仓点头一笑而答楚王,又殷殷解释:“楚王容禀,惠施此事外臣以为,驱逐惠施离大梁者,乃张仪也。楚王而今非但接待惠施更与其交好,乃欺张仪也。外臣以为大王待此事略有不妥。”

    “有何不妥?”楚王问。

    “大王想想,惠子因张仪排挤方才入楚国,否则也不会在魏国失了相位,惠施张仪二人必互为仇者。”璟仓斩钉截铁的说道。

    楚王悠然自饮一樽也是同意的点点头,继续听璟仓说:“……如此不难得出,惠施若知大王与张仪交好定会心生怨恨,若知晓此事定然离楚,岂非好心办坏事,甚是不美也。”

    “而今施、仪二人结仇,天下皆知,大王若交好惠施,便与张仪交恶,反之则与惠施交恶,如此左右为难,大王却二择其一之法,外臣以为于楚国、于大王皆非完美之策。”

    “寡人明白了,先生定有两全其美之策,这便是先生所言之互惠互利?”楚王听了顿时笑道,一副我看明白了的一样子,“先生便说说此事如何处之方为妥当?”

    “外臣不才,愿献一计。”璟仓面王而抱拳一礼,道:“大王不若助惠施回归母国,来日便可对张仪说:我因张子方才不待惠施。张子若知必感激大王诚待张仪之心也。”

    “宋国之主向来渴求惠施能回母国佐仕,此事诸侯无人不知,大王定然知晓一二,而惠施当此时下乃失势之人,穷困寂寥也,大王如若于此刻助他回宋国。其一,偃公必感激大王献才之恩;其二,惠施得宋国相位必感激大王此恩德;其三亦且不妨碍大王与张子交好。于大王而言不失为一举三得之利,于我家君侯而言,因以诚卫宋止战盟好之约而欲送大才与偃公之诺亦且得以应诺之,如此皆大欢喜,岂不美事一桩——?”

    “哈哈哈,卫侯当真会左右逢源啊,如此说来寡人也要感谢卫侯献此妙计于我。”楚王乐呵呵的说道。

    璟仓低首笑而礼道:“互惠互利当如此尔,然哉然哉——!”

    楚王:“善矣——!”

    璟仓见状心中顿时暗喜,成了!

    楚王显然同意送惠施回母国,宋王偃那里也有了交代,此行出使邦交便能圆满功成归朝歌复命了。

    满肚子坏水的卫峥最喜欢干的事情就是把人家给卖了还要让人家乐不可支的替他数钱,现在宋王就是被他卖了,还要感谢他。

    ……

    就在璟仓奉行卫峥之命而出使列国行邦交周旋之策时,另一边随着此次征伐步入尾声,白起率军止刀兵而息人事,倾国之力的攻宋之战由此结束。

    今日的朝歌城,宫廷外飘逸着战旗,近千员卫国的将士排成数列方阵面向大殿,殿前卫峥而立在前,一语不发的俯瞰着卫国的将士,此外白起、孟贲等数位将领悉数站立在旁侧。

    站在这里的每一个兵士或在桂陵之战、或在历山之战、或在攻宋之战而立下了大功。

    今日便是论功行赏,加俸进爵之时。

    卫峥手持剑器竖直落地,双手上下交握,掌心附于剑柄之上,戴冠而着冕服七章,卫国的将士静默不语,皆仰望着殿上的国君。

    卫峥俯瞰着众将士,声音顿时响彻四方:“卫国自新法颁布以来,皆依法行事,有功必赏、有过必罚——!”

    “诸位皆为桂陵之战、历山之战、攻宋之战期间立大功者,方下便是论功行赏、加俸进爵之时——!”

    众将士虽始终静默不语的望向国君,但此刻听卫峥之言内心早已兴奋使然,在战场上拼死搏杀求的不就是荣华与富贵吗?

    “宣。”

    卫峥微微侧目,声音不大不小,正好传入站在旁边的太史令耳中,当下一宫中侍从低头而双手奉上一面厚厚的锦帛檄文。

    太史令目观檄文而宣道:

    “望舒,桂陵之战斩敌首级三人,赏粮食百五十石,加岁俸粮饷十五石,进二级、爵至上更——!”

    “宜修,历山之战斩敌首级十四人,赏粮食八百石,加岁俸粮饷二十五石,进四级、爵至中士——!”

    “杜若,攻宋之战于贯丘斩敌将一首级、斩敌二十一人,赏粮食千石,进五级,爵至上士——!”

    ……

    “濮阳守将诚勇,历山之战领军破敌有功,任濮阳校尉坐镇河东一郡,进八级,爵至上大夫——!”

    “督领护卫孟贲,历山之战率军先攻陷句渎,焚尽敌军粮草,再迎敌军,破敌八千。进九级,爵至少国柱——!”

    “上将军白起,西破魏军,取桂陵,斩敌一万五千;东破宋军,兵锋所向无所不破,势如破竹,拔城十余座,攻宋之战斩敌六万五千,共计八万。连升三级至十二级,爵至关伯——!”

    太史令宣至白起而结束,收起檄文便示意卫峥,后者微微点头不语。

    “卫国万年——!”“君上万年——!”

    “卫国万年——!”“君上万年——!”

    众将士兴奋不已终于不再沉默,宣令结束便不约而同齐声高呼,震天聩耳之音朝四面八方奔袭。卫峥环视一众持长矛剑器刀兵高举高呼的将士们,旋即左手撑剑,右手扶摇而指,长袍大袖垂垂而落。

    沸腾呼声戛然而止!

    “我卫国欲图强存国,所依为何?所依新法,所靠为何?靠诸位浴血奋战——!”

    “我卫国得以趁势崛起于群雄之中而立天下,靠的是吾辈儿郎悍不畏死,浴血奋战——!”

    “诸位都是再造我卫国的不世功臣啊——!”

    “战国、战国!天下皆为好战之国!大乱之世,强者愈强,弱则必亡;大争之世,凡有血气,必有争心——!”

    卫峥忽然遥指西方而面向众将士,奋力而吼道:“我卫国西境两百余地皆被敌国所占,卫国能再战否——?”

    “卫国能战——!”

    “战能胜否——?”

    众将士或举长矛、或举器刃,齐声吼道:“君上所指,吾等所向——!剑锋所指,纵横披靡!兵锋所至,遍野哀鸣!卫之斗士,谁与争锋——!”

    卫峥忽然闭目而仰头,再次睁目而环视全场道:“本侯诏令,受伤痊愈者,即刻回营;伤残不治者,衣锦还乡。”

    “上将军白起何在——?”

    “末将在——!”

    “本侯授命与你,点兵五万,聚沙成塔,聚兵合将,再攻西境,夺回我卫国三百年失地——!”

    “白起谨遵君诏——!”

    “兵符——!”

    师出无名为不义之师,卫峥欲西扩自然要师出有名,此次伐魏之名扯出了三百多年前丢失土地的名头虽然有些牵强,但这不重要,师出有名即可。

    显然,卫国绝不会就此停止扩张的步伐,公孙衍利用宋国之策已然失败,不过是推迟了原来掠魏的计划,好在时机并未因宋国变数而错失,而今变数已终,当是卷土重来之时。

    ……

第147章 谁主沉浮() 
——

    朝歌宫廷,卫峥独自站立在殿内一张硕大的地图前愣神的凝望着,地图上的列国互成犬牙交错的局面。

    而今战国步入中期阶段兼并战争只会越来越频繁,列国群雄在这种激烈的生死争夺之下,根本就没有弱国的生存空间。

    卫国所地处的疆域地理位置却非常尴尬,居中原天下的四战之地,目下已经四面环绕强敌,几乎无处向外扩张,而不扩张就会沦为他人鱼肉。

    能打赢的宋国现在打不得,齐国、楚国又惹不起,向北扩张那就是与赵国争利,但赵国的核心就在卫国北境之上,赵国都城邯郸与卫国北部边境的距离也不过百里地之遥,中间还有一条漳水,若向北扩张必然与赵国死磕上,赵武灵王可不是宋王戴偃可比的。

    当今赵国在位君主是赵武灵王赵雍,卫峥不想在这个时候与他产生矛盾,倒也不是说怕了武灵王,而是毫无意义,目下是要让卫国摆脱当下地处四战之地的尴尬局面虽是当务之急,但空耗国力与赵武灵王打起来不符合卫国的利益。

    “三五年内,卫国没有多大的空间对外扩张了!”卫峥凝视着地图喃喃自语。

    目下而言,也就只能向西部的魏国再扩张两百里地左右,把当初惠施为魏国争取的地盘取了。

    得了这两百里地之后,西扩也只能到此暂时告一段落,魏国若尽失河西之地,东境又被卫峥再夺走两百里地,魏国疆土不足四百里,万乘之国的魏国,曾经称霸中原的魏国将从此沦为小国,永世再无翻身之地。

    天下战国的格局将因此次公孙衍的合纵攻秦而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

    后世的学者在讨论这个时代的时候,公认的战国局势发生新一轮洗牌便在此时此刻,并且以公孙衍六国合纵攻秦为分水岭。

    因为新的七雄格局由此而生,天下的七大战国雄主在此战之后为:秦、齐、楚、赵、卫、燕、韩。

    显然,最先称霸天下的魏国最先出局了,地不足四百里疆土的魏国已然没有资格“入选”七雄之列。

    卫峥若西扩取两百里地,卫国的疆土也将膨胀到七百里地,人口将近一百七十万,从此步入“准大国”的行列。

    即便国力仍旧无法与齐、楚、秦这些大国强国相提并论,但这些大国也不是说灭就能灭的了。

    “方今天下,任何一国再无灭卫之力……趁势崛起,争霸天下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