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穿越未来电子书 > 双谍传奇 >

第3部分

双谍传奇-第3部分

小说: 双谍传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苏少卿知道,此时她不能编故事,没人会信。多余的话,说也白说,沉默至少不会让老汉拒绝。她只是默默地注视着老汉,着他脸上如泥塑一般的皱纹,着他那满是沧桑,又满是穷困的眼睛。她回头了河面,黄河在流淌着。太阳将要落山。她希望今晚就能过河。

    她回头继续着老汉。之后,她默默地解开领口,露出里面军装的领子。她见老汉的眉毛微微一跳。她知道,她成功了。

    老汉扛着羊皮筏走到河边。那是一个用胳膊粗的硬木头捆扎起来的架子,架子上绑着八只吹足了气的羊皮筒子。

    老汉让她趴在羊皮筏的架子上。她只能趴着,其它姿势都可能让她掉进河里。她如果真的掉下去,那老汉哪怕是她的亲爹也救不了她。

    筏子竟如离弦的箭,瞬间离了岸,顺流而下。苏少卿的耳边是呼呼的风声。老汉跨坐在筏子上,目视前方,双手操着一支桨,渐渐地向大河的间划去。

    天已经黑了,河上没有灯光。两岸只见隐约的山影,恍然如在边的海上。

    苏少卿低头着河水,河水厚重如浆,成叠成块地翻滚着向前,发出喋喋的响声,似有数水妖,在河面上起伏着,跳跃着,也喧嚷着。

    有一阵,她似乎失去了意识。是肩膀上的剧痛再次惊醒了她。

    老汉用桨重重地打在她的肩上,向她吼道:“莫睡!莫睡!做死是甚!”

    她抬起头,忍着肩上的剧痛,紧抓着身下的粗木,向黑黝黝的河面上望去。她心里明白,她终于安全了。

    六天后,苏少卿运用她的一切技能,终于到了南京。

    她心里想的是,不管她身上藏着什么秘密,她都要见一个分晓。

四、 洪公祠() 
早上,南京城一如既往地笼罩在因江水蒸腾而形成的薄雾里。【】

    南京城依江而建,逐渐向外扩展。其道路也是傍着长江自然形成,多是倾斜而弯曲的,恰如江南美女的柔软。在数柔软的,向外延伸的弯曲街道,山路是少数几条正南正北的街道。

    山路从央门起,经玄武门、鼓楼、新街口一直向南。在这里,山路会经过一个叫三元巷的小巷。从三元巷向西行,穿过明瓦廊,又是一条小巷。沿这条小巷继续向西行,穿过丰富路,道路变宽,就与秣陵路相衔接。

    连接三元巷与秣陵路之间的这条小巷不算长,不过二百多公尺,却一直没有特别明确的名称。有人因其与三元巷相接,便称之为三元巷。也有人因其与秣陵路相连,而称之为秣陵路。其名莫衷一是。

    还有人将其称为“洪公祠巷”或“洪公祠小巷”。因为在这条小巷里唯一的一座大门上,标注的门牌号码是“洪公祠1号”。这似乎有了一些不确。毕竟门牌标着的是“洪公祠”,而不是“洪公祠巷”。同样道理,从这个门牌上,这条小巷也不是三元巷或秣陵路。

    巷名存疑,还请高人指点。

    洪公祠,原为清初重臣、总督江南军务的洪承畴所居住的府宅。在当初的府宅内,重楼峻阁,雕栏玉砌;假山花木,叠红滴翠,蔚为壮观,是好大的一片宅院。洪承畴死后,清政府为表彰他的功绩,将其府宅改建为祠堂。此即洪公祠的来历。

    清um

    8226;咸丰年间,也就是1853年3月,太平天国攻陷南京。炮火引起城内大火,洪公祠也在火被烧毁。不久,太平军将领忠王李秀成这块宅基,将其改建为忠王府。这次改建,仓促而零乱,并没有严格的规划与设计。1864年,南京城再次被清军攻克。在这十年间,忠王府似乎也有了一定的规模。

    太平天国失败后,忠王府仍被后人称为洪公祠。只是祠内的建筑,早已面目全非了。此后多年,洪公祠内,又被他人断续修建起一些房屋。据记载,清um

    8226;光绪年间,还有人对洪公祠进行过较大规模的修缮。

    时过境迁,洪公祠早已没有当年洪承畴所在时的景象,留下的仅仅是“洪公祠”这个名称。

    洪公祠经过后来的多次建造和修缮,大体形成南院和北院两个部分。南院略小,约占地三十余亩。北院稍大,约占地六十亩。院内除老式花园平房外,还有广阔的庭院和附属设施。院内东西两侧各有一片空场,其东边的空场,后来被改为球场。院内另有浴室和理发室等。

    1928年12月,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后,多次来南京议事。为便于工作并与国民政府各部门联系,于1933年出资买下洪公祠内房屋。仍按原有的格局进行改建和维修,作为自己在南京休息和会客的公馆。

    1934年,张学良因与戴笠交好,知道戴笠的特务处,在鸡鹅巷53号的房子不够使用,便将洪公祠内的北院送给戴笠使用。

    另外要说明的是,自从张学良买下宅院后,洪公祠的南大门即被封闭,从此再未开启。全院皆从位于曹都巷的北大门出入。因此,洪公祠里的南院成为内院,北院则为外院。张学良送给戴笠的北院,就是外院。可能也正是这个原因,戴笠手下的特务们,很自然地将北院称为“洪公祠1号”。这就是“洪公祠1号”名称的来源。其实,并没有人将洪公祠的南院称为“洪公祠2号”。

    张学良被蒋介石软禁后,失去自由,洪公祠南院已人再使用。其后也被戴笠的特务处所占用。至此,整个洪公祠都归戴笠的特务处所有,亦人提出异议。但“洪公祠1号”这个名称则一直沿用下来。

    抗战爆发后,日军轰炸南京,“洪公祠1号”也遭到殃及,部分房屋被炸毁。抗战胜利后,军统局重回洪公祠,并按戴笠旨意,在院内空地及被炸毁的废墟基础上,修建起“军统局大楼”。

    1946年3月,戴笠因飞机失事死亡。军统局被改组为国防部保密局。继任的局长毛人凤,恐该大楼过于张扬,随即裁减预算,将原拟建五层的大楼,改为只建二层,另对院内其余房屋修缮后使用。

    至此,“洪公祠1号”成为国防部保密局本部。

    本故事的主要内容,就发生在这栋大楼里。

    “保密局大楼”虽然只有两层,但仍给人高大巍峨之感。一是屋内楼层较高,房间高大宽敞。二是大楼坐西朝东,背后隔着围墙就是丰富路。自从戴笠的特务处搬入洪公祠后,周边就不准植树。因此,路人抬头就可见这栋神秘的建筑,经过时不心生恐惧。

    大楼的南北两侧有翼楼,整个大楼形同一个不封口的方框,如张开的虎口。大楼的间是正门,高大而威严。大门两侧有哨兵持枪警卫。

    进了大门,上到二层,顺走廊向北行,至翼楼处拐弯,就是保密局二处所在地。

    保密局二处为行动处,处长叶公瑾。因叶公瑾曾担任情报处科科长,因此也被称为问题专家。

    出了叶公瑾办公室继续向北走,拐进翼楼走廊,第一扇门,就是二处会议室。

    据叶公瑾日记记载,1948年3月26日,也就是第十三军统计调查处上尉行动员苏少卿,从山西条山里的小山村成功出逃后的第九天,也就是央社会部发急电给南京地下党,命令一名代号为“鱼刺”的特工紧急撤退的前一天,二处层以上军官,正在处长叶公瑾的主持下,在会议室里开会。

    叶公瑾此时正坐在会议桌上首,面带微笑,着在座的军官们。

    坐在桌边的有,行动一组组长程云发、情报组组长赵明贵、档案室主任钱玉红、主任秘书何俊杰,以及其他几名尉以上军官。

    在行动一组组长程云发的身边,还坐着一名女军官。她的长发盘在脑后,一张俊秀的脸上藏着精明和果断,半眯的凤眼里透着一丝凌厉的锐光,只在微翘起的嘴角上,露出一点微笑。

    叶公瑾慢慢从桌边站起来。他的相貌和善,有点稀疏的头发整齐地梳向脑后。他等身高,身体略有发福,体态端庄而威严。他环顾桌边的军官,最后把目光落在程云发身边的女军官脸上。

    叶公瑾嗓音低沉地说:“苏少卿。”

    女军官应声起立,两脚并拢,发出一声脆响。她的肩背挺直,军装合体,微扬着下巴,注视着叶公瑾。

    叶公瑾赞赏地点点头,继续说:“咱们二处,行动二组组长苏少卿,从去年九月到任以来,不过半年有余吧,啊,已经连破大案。有南江商行共党物资转运案,有福来客栈共党联络站案,南京大学学生会案,均一一破获,捕获多名共党分子。另外,还办了下关军火走私案,等等,可谓功勋卓着。此外,苏少卿尤为可贵的是,善于带兵,能够团结组内同志,为党国的事业共同努力。因此,经报请毛局长批准,擢升苏少卿同志为校军衔。”

    桌边的军官们都鼓起掌来。

    苏少卿也面带微笑,向叶公瑾敬礼,“谢谢处长提拔。”

    她身边的程云发哈哈地笑着,“少卿,恭喜呀。”并向她伸出手。

    苏少卿和他握一下手,“谢谢。”转身又与另一边的钱玉红握手。

    钱玉红上个月刚刚晋升为少校,原本以为与苏少卿平起平坐了。现在苏少卿又升了一级,让她心里多少有一点泛酸。

    但是,在座的所有人都没有想到,此时,从山南路上,正有一辆黄包车拐进三元巷。一个女人坐在黄包车上,神色略有些紧张地向前后左右打量。

    她在明瓦廊路口下了车,一边向路人打听着,一边向明瓦廊走去。路人告诉她,顺着明瓦廊向前走,不多远就是曹都巷,再向西走不多远,就是洪公祠北大门。

    她穿着一身不太合身的深式西装,短发有些乱,似是一个不太得意的女职员。她手里拿着一卷报纸,一边向周围打量着,一边继续向里走。

    不用说,她就是从条山里逃出来的那个苏少卿。

五、 秘密链() 
接受了同事们的祝贺后,苏少卿离开会议室,向自己的办公室走去。【】

    她的助手,尉军官柳秋月跟在她的身后。她小心地苏少卿的脸色,低声说:“少主,恭喜你。”

    苏少卿回头向她一笑,并没有说话,继续向办公室走去。

    苏少卿的脾气暴戾,在二处里是有名的。在工作,如果其他组误了她的事,她也会指着那个组长的鼻子,与他们大吵。让那个组长恨得牙根痒痒,但又可奈何。到了这种时候,一定是她占在理上。

    在组里,对手下的任何疏忽大意,更是毫不客气,非打即骂,甩手一个耳光,算是客气的。但有一样,她可以打,可以骂,但别人若说她手下人的不是,她决不客气,必定回击。

    苏少卿是处长叶公瑾从北平站特种人员训练班上挑选来的。而行动二组则是因为苏少卿的到来才成立的,时间也不过半年。

    毛局长很给叶公瑾面子,从其他处调剂一些人到行动二组。加上二处内部调剂来的人,内勤加外勤,总数也有上百人。但这些人,却都是其他处、其他组不要的人。其多数出身地痞赖,生性野蛮,目法纪,撒泼耍横更是他们拿手的本事。但就是这些不知王法的亡命之徒,到了二组之后,不出三个月,都被苏少卿管得服服帖帖。这件事让叶公瑾也十分意外。

    程云发在叶公瑾面前抱怨说:“她哪像个军官,简直就是一个土匪。”

    但人知道,这个苏少卿还就是当过几年土匪,且是首领,被手下称为“凤夫人”。这段旧事,容后慢慢叙述。

    苏少卿和柳秋月回到办公室时,二组行动队队长、上尉鲁城已经在办公室里等着她们了。他双手捧着一枝火红的玫瑰,脸上带着笑容说:“少主子,恭喜你晋升校。这是弟兄们的一点心意,请收下。”

    在二组,下级军官应该称呼苏少卿为苏组或苏组长。但这么叫着不顺嘴。于是就取其名字的第二个字,称她为少组或少组长,叫起来倒也爽快。这么叫顺嘴了,就叫成了少主或少主子。下面的弟兄更简单,直接就说:主子有令。或者说,主子叫你如何如何。在这个称呼,颇含着一些对苏少卿的敬意。

    这个称呼曾在保密局内部引起争议。甚至毛局长也特地询问过叶公瑾,说这么个叫法,成什么体统。但终究少组与少主,少组长与少主子,在发音上极其相似。最后,这件事也不了了之。

    苏少卿接过玫瑰,笑着说:“谢了。也转告弟兄们,我领情了。”

    她把玫瑰插在水杯里,示意鲁城和柳秋月坐下。现在他们要开的是组内工作会,每周一次。在这个会上只讨论两件事,一是局内秘密监视情况,二是社会秘密监视情况。两件事都十分机密。

    所谓局内秘密监视,是苏少卿有目的的选择几个局内或处内的人,由行动队安排可靠的人,秘密监视。或查其行踪,或了解其工作情况。

    一般来说,保密局内部的监督与监视,由督察室负责,这些人被称为“特务的特务”,是个招人恨的部门。但保密局另有一个传统,即局内工作人员可以互相监视,如果发现问题,可立刻向督察室或局办报告。这个做法一直存在,但却十分敏感和微妙。在大多数情况下,互相监视是倾轧和内斗的开始。

    苏少卿采取的,正是这种做法。但目的,不是为了整治某个人,而是为了获得特别的情报,为她心的一个重要目标服务。这个目标也是她进入保密局工作的主要目的。

    这项秘密监视任务,由行动队鲁城负责执行,每周由柳秋月负责汇总。这件事,苏少卿并没有向局里报备,但叶公瑾了解此事。他警告苏少卿,此事一定要万分小心。因此,苏少卿每次在会上讨论后,择其要点向叶公瑾汇报,然后将所有字材料销毁。

    柳秋月今天的汇报很简单,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况。只有一件事稍稍引起苏少卿的注意。据了解,保密局情报处,向共军占领区先后派出一批重要特工,其一人已成功打入共军内部,其代号为“水葫芦”。苏少卿略考虑一下,决定把这件事先放在一边。有机会,她会把此事通知某个人。

    苏少卿并没有想到,十年后,这个“水葫芦”会成为她的梦魇。此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