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穿越未来电子书 > 双谍传奇 >

第304部分

双谍传奇-第304部分

小说: 双谍传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要在印度的新德里召开亚洲国家会议。参加会议的有缅甸、锡兰、大陆中国、埃及、印度、日本、约旦、朝鲜、黎巴嫩、蒙古、尼泊尔、巴基斯坦、叙利亚、苏联、越南等十五个国家。我们得到情报,中共派出的代表团由郭沫若率领。他们要从香港乘飞机去印度。所以,我们觉得这是一个机会。郭沫若是知名人士,又是政府高官。如果我们采取果断行动,并且取得成功,一定会产生很大的政治影响。我们因此提出了这个‘一号’行动的建议。”

    毛人凤接过他的话尾,平静地说:“各位,这是以前的计划。但是,现在情况发生了变化。我得到最新情报,今年的四月十八日,将要在印尼的雅加达召开一次亚非会议。中共的周恩来将要率领代表团出席这次会议。他们也是从香港乘坐飞机,直飞雅加达。我考虑,这是一个比郭沫若更加重要的目标。如果我们的行动成功,它在世界上的影响和震动将不可估量!”

    他说到这里,眼睛里闪出锐光,环顾着桌边的高官们。

    桌边的高官们,也在眼睛里闪出异样的光芒,并且互相点着头。

    郑介民不动声色,冷静地说:“人凤兄,怎么确定中共的周恩来,一定会在香港乘飞机?他们就没有其他途径吗?”

    毛人凤盯了郑介民一眼。他心里实在不屑于回答这个问题。

    一九四六年,戴老板因飞机失事去世后,郑介民曾经一度担任保密局局长。他和郑介民之间为了争夺对保密局的控制权,曾经斗得你死我活。因为有蒋委员长的支持,也因为有蒋夫人的支持,最终是他取得胜利,当上了保密局局长。也最终将郑介民挤出了保密局。

    但是,现在的情况不同了。郑介民现在是国家安全局的局长,统管台湾所有的情报机构。最主要的是,现在郑介民的背后有经国先生支持。他不能不顾及到这一点。想到这里,他伸手向潘其武点了一下,示意由他来回答。

    潘其武看清毛局长的手势,轻咳一声,立刻说:“报告郑局长,情报非常准确。另外,我们也做了认真的分析。主要有这么几个情况。第一,大陆到目前为止,只有一条通往国外的国际航线,是北京至苏联伊尔库茨克航线。这个伊尔库茨克位于中西伯利亚南部,贝加尔湖以西。中共的周恩来要从这里出国去雅加达,简直是南辕北辙,我们相信,这是不可能的。此外,他们再没有其他的国际航线了。他们要去印尼,只能经过香港。”

    郑介民问:“那么,怎么知道他们要在香港乘飞机呢,难道不能走海路吗?”

    潘其武立刻说:“郑局长,我们判断,中共代表团走海路的可能性非常小。因为走海路的时间很长,大约需要六到七天的时间才能到达印尼。所以,第二,我们最近得到进一步的情报,中共方面已经在印度的国际航空公司包租了一架飞机。包租协议上确定的是:‘政府包机’。另外,协议中还确定,这架飞机从香港起飞的时间,是四月十一日中午十二点左右。”

    旁观并且冷静地说,不仅这些精明透顶的情报高官,还包括后来的许多研究这段历史的研究人员,都没有注意到这个“起飞时间”。亚非会议的召开时间是四月十八日,飞机从香港起飞的时间却是四月十一日。几乎可以说,任何一国的政府代表团都不会这么早抵达会议地点。

    再一次旁观并且冷静地说,这个“起飞时间”,其实也是“星辰”计划的一个薄弱点。陈主任为此也犹豫了很长时间。但在后来的执行过程中,让他大为意外的是,竟然没有任何人注意到这个“起飞时间”。

    此时,郑介民听到潘其武的这些介绍,也点了点头。但他是一个极其谨慎的人,思考问题也极其缜密。他又问:“有关这个飞机的情况,你们调查过吗?我们,能做到……一次成功吗?”他谨慎地选择词句。

    潘其武看了看对面的毛局长,小心地说:“毛局长当初也提到这个问题,要求我们采取谨慎细致的措施。为了保证行动成功,我们也对这架飞机做了研究。首先,我们调查了印度国际航空公司,这是印度最大的两家航空公司之一。一九五三年,印度政府为了实现航空国有化,一共收购了八家私营的航空公司,组建了两家航空公司。这家印度国际航空公司专营国际航线。中共代表团包租的飞机,就是这家公司的。此外,大陆方面目前和印度的关系非常友好,他们要包租飞机,一定会选择印度的航空公司,也就是这一家印度国际航空公司。最后,对这架飞机我们也做了研究。这是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于一九四七年设计生产的星座式l-749a型飞机。印度航空公司给它的命名是,‘克什米尔公主号’。这架飞机使用的是四台十八缸发动机,可以长途飞行。载客八十一人,完全可以装载中共代表团的全体成员。”

    郑介民问:“你们确信中共的代表团和周恩来,一定会乘坐这架飞机?”

    潘其武说:“目前我们掌握的情况是这样,中共的代表团出访,如果是往北或往西,一般是租用苏联的飞机。例如,去年四月,中共代表团参加日内瓦和平会议,乘坐的就是苏联的三架伊尔-14飞机。但如果向东或向南出访,一般都是从香港出境,租用印度国际航空公司的飞机。我们最近得到可靠情报,下个月,中共一个贸易代表团将要访问日本,租用的也是这架‘克什米尔公主号’飞机。最新的消息是,中共代表团为了参加四月十八日的亚非会议,已经与印度国际航空公司签订了租用合同,租用的也是这架‘克什米尔公主号’。”

    郑介民点点头,目光冰冷地盯着潘其武,轻声问:“那么,我们使用的特种器材呢?怎么样?”

    潘其武先是一愣,但立刻就明白是指什么东西了。在军统和保密局的习惯里,所谓“特种器材”,指的就是定时炸弹。这是他们经常使用的东西。

四百三十四、 启动() 
此时,潘其武小声说:“关于这个特种器材,我们已经和中美合作局接触过。美国方面同意向我们提供四件特种器材。这是一种强力爆炸燃烧弹,爆破力强,燃烧时产生的高温能熔化金属。使用的是美国最新的钟型计时器,定时非常准确。美国方面的人告诉我们,对付星座式l-749a这样的飞机,有一颗就足够了。我们认为,在这方面,完全没有问题。”

    这时,郑介民没有再提问题,而是默默地思考着什么。会议室里安静下来,所有的高官都垂着眼睛,也在心里思考这个问题。终究,此事太过重大了。

    郑介民慢慢地环顾着桌边的人,轻声说:“我还有一个问题,不知你们是否研究过?分析过?”

    毛人凤默默地注视着他,说:“介民兄,请说。”

    郑介民说:“第一、中共的周恩来将要参加的这个亚非会议,究竟是一个什么性质的会议?第二、中共的周恩来参加这样的会议,他的目的是什么?最后,如果我们的行动成功,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对我们是有利还是有弊?”

    毛人凤微笑着,将目光转向潘其武,再次向他挥了一下手。

    潘其武看清毛人凤的目光,就小心注视着郑介民,谨慎地说:“郑局长,毛局长在对待这个问题上,也是很谨慎的。首先,这是一次国际会议。中共政权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国际会议。其次,参加会议的一共有二十九个国家,其中只有六个国家与中共方面有外交关系,其他国家都和我们有外交关系。甚至可以说,关系还非常好。第三,中共的目的,是想通过这次会议,在国际上壮大影响,和更多的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所以,我们的目的有两个,一是通过与我们有外交关系的国家,在会议上攻击中共,攻击共产主义,让他们在这次会议中颜面扫地。二是如果我们的行动成功,也会严厉打击中共的气势,让他们缩回去!”

    郑介民微微地笑着,“周恩来这个人,在座的人应该都非常了解。他是一个……非常有风度,又非常善于笼络人心的人。他有很大的能量,扩大中共在亚非国家里的影响。这个,你们考虑过吗?”

    潘其武小声说:“郑局长,所以,我们的行动必须成功,才能产生效果。”

    郑介民默默地看着他,沉默许久,终于点头说:“这次行动,其实已经得到蒋先生的同意。蒋先生要求我,通过今天这次会议,把整个行动考虑得更周密一些。现在来看,你们确实考虑得很周到,也很严密。所以,我也赞成这次行动。只是……对那个亚非会议的性质、目的,以及可能产生的政治影响,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人凤兄,这就是我的意见。”

    毛人凤点头说:“介民兄,承教。”他转向潘其武,“老潘,郑局长的指示,你负责落实,一定要认真研究那个亚非会议,尽快拿出一个研究报告来。”

    潘其武点头说:“是,我一定。”

    郑介民转向其他高官,“各位看看,是不是就这样了?”

    桌边的人都纷纷点头,表示赞成。

    郑介民最后说:“至于具体的行动,相信人凤兄会做精细安排,并取得成功。”他想了一下又说:“对了,锦州和荫堂,人凤兄建议,这次行动仍由你们两位具体执行。希望你们两位克尽职守,取得成功。”

    关锦州和陈荫堂都慌忙站起来,全身挺直,毕恭毕敬地说:“是,我们一定。”

    郑介民招手示意他们坐下来,转向毛人凤说:“人凤兄,这个‘一号’行动,就这样了。我们还是谈第二个议题吧。”

    毛人凤盯着他,沉默片刻,才静静地说:“关于第二个议题,目前还比较模糊。那个郑远山,终于脱离中共方面的控制,安全返回台湾后,目前正在接受我们的审察。审察的第一步,就是听他叙述中共情报机构各方面的情况。今天的第二个议题,就是从他的叙述中得来的。他说,中共近期制定了一个‘星辰’计划。具体内容他并不清楚。但他听说,这个计划就是专门针对我们的。我很担忧,中共方面是不是要对我们耍什么阴谋诡计,破坏我们的行动!”

    郑介民轻声说:“‘星辰’计划?”

    “是。”毛人凤点头。

    “那个郑,不知道这个计划的内容?”

    “他说,他完全不知道。他说,这个计划是刚刚制定出来的。最后一点,他猜测,这个‘星辰’计划,是由中共情报机构最高层制定的。这也是他的猜测。”

    郑介民转向其他高官,“各位,你们有这方面的情报吗?”

    但是,所有的高官都用一种迷惑的目光看着他。他们都摇了摇头。

    郑介民点点头,继续说:“所以,我们今天的第二个议题,就是要求各单位加强对这个‘星辰’计划的侦察,争取摸清这个计划的内容。记住一点,这个计划是专门对付我们的。我们必须早做准备,决不可疏忽大意!”

    他说完,就用严峻的目光扫了一遍桌边的高官们。

    在保密局顶层会议室里召开的这次秘密会议,就这样结束了。

    可能没有人会想到,这次会议的结果,立刻引动了三个人。

    大概谁也不会想到,这个第一个被引动的人,居然是闲极无聊,每天傍晚坐在门前拉京胡的叶公瑾。

    自从左少卿被派到香港,去研究大陆的政治经济情报,叶公瑾的这把京胡就只能独奏了。他上班时还可以看看报纸,或者偶尔找他的下级军官聊聊天。但到了晚上,就比较难过了。那时还没有电视,收音机也没有什么好听的。独自坐在家里更加难受。他索性坐在门外的台阶前,独自拉他的京胡。

    他此时的操琴技艺,已臻化境,在清亮中透着婉转,在激越里藏着哀怨。天色半暗时,他整个人都几乎溶入到自己的琴声中。

    住在眷村里的人,各自坐在自己的门前,也静静地听着这哀怨婉转又清亮激越的琴声。退休的兵工署副署长李伯廉也坐在门前,听得如醉如痴,击掌打着节拍。他的戏曲功底,还不足以开腔演唱,只能这样听着。

    此时叶公瑾拉着琴,偶尔抬头,就看见远处停下一辆黑色的汽车,从车里下来一个人。他立刻就看清楚了,是国家安全局局长郑介民。

    郑介民并没有直接走过来,而是静静地站在昏暗的路灯下,远远地看着他。

    叶公瑾仍然拉着琴,直至一曲终了。他不慌不忙地收起琴,提起凳子,向不远处的李伯廉挥了一下手,就走进自己的房间里。但他并没有关上门。

    几分钟后,郑介民无声地走进他的家门,并且向他露出微笑。

    郑介民前来拜访叶公瑾,一是出于精明,二是出于不得已。

    说他出于精明,是因为他在宦海沉浮中早已历练成千年的老妖。他知道叶公瑾能生存到今天,并且在国家安全会议中保有一个“委员”的闲职,是因为他身后隐约站立着经国先生。所以,叶公瑾的未来仕途如何,充满了变数,难以预知。但“烧冷灶”,偶尔垂顾一下叶公瑾这样半死不活的人,却是他的人生智慧之一。

    说他出于不得已,是因为他对今天在保密局会议中讨论的两个议题,心里还存着很大的疑虑。他略一环顾,竟发现他无人可以与之为谋。那些情治机构的头头们,以毛人凤为代表,其实不过是一些政客。他们坐在官位上的目的,不过是为了保住官位,谋取更大的权力而已。至于本职的情报工作,倒在其次了。他明白,要听取真实的意见,只有这个不招人待见的叶公瑾了。

    叶公瑾住所里的灯光并不明亮,只有一盏十五瓦的小灯,悬在他们的头顶上。叶公瑾洗了两只士兵用的破搪瓷缸子,沏了茶,将其中一只推到郑介民面前。

    他说:“郑局长,请指教。”

    郑介民微微地笑着,“你弓法娴熟,琴声嘹亮,还用我指教吗?”

    叶公瑾说:“自娱自乐罢了。郑局长光临寒舍,应当不是为了听我拉琴。”

    这时,郑介民就有些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