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穿越未来电子书 > 中国远古帝王谱 >

第30部分

中国远古帝王谱-第30部分

小说: 中国远古帝王谱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后考查了上千种各类动植物,多次爬上海拔3767米的太白山。

    太白山是秦岭的主峰,也是关中群山的最高峰,不仅山势险峻,还时常有虎豹豺狼等猛兽出没,在山上采集十分危险。神农克服重重困难,历时三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发现了数百种有药用价值的动植物。后来,他用这些动植物的药用部分为人、畜治病,取得了显着的效果。神农是位有心的人,他把每次治病的经验用刀笔刻写在特制的陶片上(陶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医药知识,这便是中国远古最早的医药书籍。

    当时神农所刻写的“陶书”使用的是上古符号文字,这种符号文字至黄帝时期便明令废除了。黄帝推广和使用仓颉氏总结民间经验发明和创造的象形文字和甲骨文,禁止使用符号文字,符号文字因此便逐渐失传了。大约是后来神农的后人曾用象形文字译出了一部分,但还有大部分没被译出来,突然间发生了什么变故,译书就中断了。那些没有译完的陶书有的被毁坏,有的伴随着书的主人深埋于地下,成了永远的秘密。

    古史传说中记载,说炎帝神农出生在礞峪(今陕西宝鸡市北约5公里),经专家学者考证,实属误传。神农之世前后共十七代,除第一代是出生在秦岭,其余皆出生在洛水流域。礞峪出生的神农很可能是第一代,但第一代神农并未称帝,更与炎帝扯不上关系,因此只能是因同为神农称号而误传。

    神农二十岁时母亲去世,他匆匆赶回洛水河畔的出生地,与族人以简朴的古礼将母亲安葬在伊水河畔,尊称她为彭婆。其地如今仍称彭婆镇。

    神农安葬完母亲之后,因其才能出众,被族人推选为烈山氏首领。

    神农是一位心中只有天下和人民的圣人。为了造福于人类,他在深入研究医药学的基础上,又开始研究粮食的种植和生产工具的改革。在神农以前虽然已经有了早期的农业,但种植的粮食作物很稀少,只有麦类和水稻,而这两种作物又只适应土质肥沃的平原和水源充足的地区,山地和高原丘陵之地根本无法种植。

    神农离开烈山独身往各地各部落走访,先后考察了大小数百个部落,行程数千里,他学习和吸收各地的种植经验,总结出了五谷(稻、黍、稷、麦、菽)的种植和栽培方法,然后向各部落推广。神农的名声很快便传遍了大江南北,黄河两岸。

    神农传播五谷的事后来被神话了。

    周书上说:“天雨粟,神农遂耕而种之,然后五谷兴助,百谷藏实。”

    拾遗记中说得更神:“时有丹雀衔九穗禾,其坠地者,帝乃拾之,以植于田。”

    五谷的种植虽然是神农总结前人的经验而发明的,但他的功劳是不容抹杀的;把一切功劳都归给天和神,这不仅抹杀了神农的功绩,也完全忽视了人类的智慧和创造能力。

    神农不仅传播和推广了五谷的种植,还发明了耕种用的农具。史书记载:他“削木为耜,揉木为耒”,制造出了人类最早用来耕地的犁。他指导人们开荒种田,从事农业生产,使中国的原始农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第97章 炎帝神农(2)() 
神农回到中原后,仍不忘记研究他的医药事业。

    他曾多次冒险出游,足迹踏遍了两河(长江、黄河)流域的名山大川。

    这是种艰苦而又危险的工作,不要说高山峡谷中悬崖峭壁毒蛇猛兽之险,单是那些巨毒的植物就随时有可能夺走人的生命。据说他在品尝草药过程中曾多次中过毒。西汉学者刘安在淮南子一书中说:“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这也许有些夸张。而晋朝的干宝在其搜神记中说:“神农以赭鞭鞭百草,尽知其平毒寒温之性”,又未免埋没了神农所付出的艰辛与危险。

    神农不辞辛苦用自己的能力和智慧为人类造福,很快赢得了各部落族人的敬重。

    这时,炎帝魁隗氏政权发生内乱,红蛇部祝融氏与青蛇部共工氏为争帝位而打起了内战,使许多无辜的族民惨死于战乱之中。

    人类的贪欲和凶残也激怒了天帝。关中连年大旱,饥民遍地,一些地方竟出现了人吃人的悲剧。

    天灾人祸是执政者走向灭亡的信号,神农乘机率领两河流域(长江、黄河)的数百个部落联合起来,向炎帝魁隗氏政权宣战。

    共工二十五年(乙未,前4766),神农征服了炎帝魁隗氏政权,迫使炎帝共工让出帝位。

    于是,四方万国共尊神农为帝。

    神农回师中原,建都于承留(今河南开封市开封县东南陈留镇),以火德王天下,国号“炎帝”,族号神农氏。以丙申年(前4765)为神农元年。

    神农五年(庚子,前4761),炎帝神农氏迁都于宛丘(今河南周口市淮阳县城北)。

    宛丘是早年太昊伏羲氏所建都城,如今已经废弃荒芜。神农认为这里是风水宝地,便命人在此重建了都城。

    神农称帝后以仁德治天下,四海宁静,万民安乐。史书上说:“当此之时,法宽刑缓,囹圄空虚,而天下一俗,莫怀奸心”(淮南子。主术篇)。因为没有人犯罪,连牢狱都空了;天下的习俗统一,没有人再怀奸诈之心。

    刘安所说过于绝对化,当时也并非天下所有人都听从于炎帝神农氏政权。如失去帝位的魁隗氏族就始终不愿听命。还有北方的夙沙氏首领,非但不肯臣服,还公开反对神农氏称帝,并扬言要率部落攻打炎帝神农氏。他的大臣箕文劝谏他,他不但不听,还把他杀了。然而分裂是不得人心的,夙沙氏大多数子民都拥护神农氏,他们联合起来驱逐了反叛的首领,重新归顺了神农氏。

    神农不仅是农业和医药业之祖,也是音乐业和商业的创造者。

    “神农作琴。神农氏琴三尺六寸六分,上有五弦,曰宫、商、角、徵、羽。”(世本。作篇)

    “神农乃命邢天作扶黎之乐,制丰年之咏。”(路史,后纪三)

    以上记载清楚地说明,神农不仅精通音乐,而且创作的乐曲与农业有着密切关系,从作品题目上我们似乎看到了当时农民们扶犁播种的美好情景,以及获得丰收后的欢乐场面,这是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啊!

    神农“教人日中为市,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史记。补三皇本纪)

    这是史书上最早有关在城内设立集市的记载。神农命人在城中设立集市,让人们把自家用不完的商品拿到集市上交换别的商品,以物易物,互通有无,这便是中国原始商业的开端。

    神农还采纳了中原伏羲氏对婚姻制度进行改革的做法,规定本部落男子可以迎娶异部落女子,本部落女子也可以嫁给异部落的男子。家庭以男人为主体,男主外,女主内,男女地位平等。这一男婚女嫁的新制度打破了数千年走婚的格局,男人的地位逐渐提高,女人的地位逐渐下降,社会制度开始由母系氏族制向父系氏族制转化。

    神农倡节俭,不奢华,所居宫室是极为普通的草房。他和普通百姓一样,平生只娶了听谈一位妻子。他称帝后依然和从前一样,继续深入研究医药,治病救人。

    神农三十三年(戊辰,前4733)夏天,他再次前往秦岭登天台山采药,因误食了含有剧毒的草药火焰子(俗称断肠草),救治无效,不幸身亡。因天气炎热,遗体无法返回帝都,随行人员只好将他的遗体就地安葬了。

    神农三十岁即帝位,在位执政虚记三十四年,(王大有三皇五帝时代),卒于神农三十三年(戊辰,前4733),终年六十三岁。

    神农死后,遗体葬在秦岭莲花台(今陕西宝鸡市常羊山),帝号神农,尊号炎帝。

    神农在位年表

    前4765(丙申)元年

    前4764(丁酉)二年

    前4763(戊戌)三年

    前4762(己亥)四年

    前4761(庚子)五年

    前4760(辛丑)六年

    前4759(壬寅)七年

    前4758(癸卯)八年

    前4757(甲辰)九年

    前4756(乙巳)十年

    前4755(丙午)十一年

    前4754(丁未)十二年

    前4753(戊申)十三年

    前4752(己酉)十四年

    前4751(庚戌)十五年

    前4750(辛亥)十六年

    前4749(壬子)十七年

    前4748(癸丑)十八年

    前4747(甲寅)十九年

    前4746(乙卯)二十年

    前4745(丙辰)二十一年

    前4744(丁巳)二十二年

    前4743(戊午)二十三年

    前4742(己未)二十四年

    前4741(庚申)二十五年

    前4740(辛酉)二十六年

    前4739(壬戌)二十七年

    前4738(癸亥)二十八年

    前4737(甲子)二十九年

    前4736(乙丑)三十年

    前4735(丙寅)三十一年

    前4734(丁卯)三十二年

    前4733(戊辰)三十三年

第98章 炎帝临魁() 
在位起讫:前4733前4692年。

    生卒年:前4756前4692年。

    出生地:具茨(今河南郑州新郑市)。

    立都:承留(今河南开封市开封县东南)。

    年号:临魁元年(己巳,前4732)。

    炎帝临魁,男。姓姜,名临魁,又名雨、大隗,中国氏族联盟时代炎帝神农氏政权二任帝。他的父亲是首任炎帝神农,母亲是莽水氏之女听谈。

    听谈与神农结婚后,神农在具茨山专门为她修建了一处别宫,他也经常居住在那里,与夫人共度美好时光。后来听谈有了身孕,于神农十年(乙巳,前4756)在具茨山宫中生下了长子临魁。此后姜临魁便一直和母亲居住在具茨山别宫。

    公元前4733年,帝神农中毒身亡,遗命传位于长子临魁。

    姜临魁称帝后,认为宛丘是伏羲氏的亡国之都,住在那里不吉利,便重新把帝都迁回了陈留(又作承留,今河南开封市开封县东南)。

    帝神农共有三子,长子临魁初封为烈山氏,帝神农命他迁居关中西部(今陕西西部、甘肃东部和四川部分地区),在那里发展神农氏的势力。次子名叫姜居,被帝神农封为连山氏,命他迁居江南,在江南推广炎帝族的政治主张。三子名叫姜石年,帝神农封他为伊耆氏(又称伊祁氏),命他迁居渭水以西至秦岭一带(今陕西渭南市至宝鸡市),领导当地部落发展农业和畜牧业。姜石年后来继承了父亲的遗志,专门从事医学研究,使神农氏的医药事业得以延续和发展。

    姜临魁执政时期正值炎帝神农氏政权的黄金时代,史书上说:“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衣,刑攻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商子。通策)可见当时社会环境良好,思想文化和物资生产都有很大进步。

    在文化教育方面,神农氏依然使用的是上古符号文字,这种文字结构简单,易于书写,写书记事极为方便。当时还没有纸张,文字主要刻写在陶片上,这种用来写书的陶片,我们今天称它为“陶书”。用来刻写文字的工具称作“刀笔”。当时的刀笔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用质地坚硬的岩石磨制而成,一种是用稀有的铜片制成。笔锋坚利,刻写出来的文字很优美。

    上古符号文字为我国的远古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遗憾的是到了黄帝政权时期,黄帝推广使用仓颉氏总结民间文字所创造的图形文字,废弃了符号文字,使中国文字由简单变得复杂。符号文字最初还在民间部分地区流传,但由于执政者不提倡,懂得符号文的人也越来越少,最终便失传了。

    在农业方面,神农氏时期基本上废除了原始的火耕。火耕就是用石斧将成片的树林砍倒,晒得半干时用火焚烧,树木烧尽后便在灰烬下埋入种子,小苗出土后,定期用石刀除掉小苗周围的杂草,然后只等秋天收成。这样的种植方法,每年收获的粮食很有限,后来人们发明了用竹子、硬木、石片、兽骨等制成用来锄草和松土的工具,铲除田间杂草,让农作物得到充足的阳光和水分,使粮食产量有所提高。到了神农氏时期又发明了用犁耕地,把土地打成垅,在垅上种庄稼,即便于田间管理又能防旱排涝,使粮食产量进一步提高,使原始农业又跨上了一个新台阶。

    伴随着农业的发展,男人和女人的分工逐渐明显起来。由于农业生产多是些重体力劳动,身体比较强壮的男人便成了主要劳动者,女人逐渐退居二线,专门从事体力较轻的手工业和饲养业。这时候生活在黄河和长江流域的居民,已经开始大量饲养猪、狗、牛、羊、鸡等畜禽,有的地区还开始养马和驴,随着家畜饲养业的增长,又出现了一个新的行业骨器加工。有许多地方陆续建起了专门加工骨器的作坊。人们把大量兽骨加工成生产和生活用品,如骨锄、骨刀、骨针、骨产、骨勺、骨筷子等。此时陶器已在各地广泛生产,不仅品种多样,而且有的工艺水平相当高超。在北方还出现了冶炼青铜的技术,已经有铜制的武器出现,如铜矛、铜枪、铜剑等。

    物质和文化的发展,促进了社会文明的提高,人们开始重视包装自己。爱美的女性开始注意梳洗打扮,在公共场所里不再有人赤裸着身体。衣服的需求已经上升到重要地位,这就促进了纺织业的发展。这一时期,中国的纺织业已经大量兴起。此时所生产的布多数是用麻类织成,布的质量很粗糙。从事纺织业的基本上都是女人,中国的男耕女织时代也基本上是从此时开始。

    劳动的分工逐渐把男人和女人分割开来,男人逐渐占据社会的主导地位,女人的社会地位越来越低。母系氏族社会女人的崇高地位逐渐成为远去的历史。

    姜临魁在位执政虚记四十二年(王大有三皇五帝时代),卒于帝临魁四十一年(己酉,前4692),终年六十五岁。

    帝临魁死后,遗体葬在中原具茨山(今河南郑州新郑市境内),尊号炎帝。

    临魁在位年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