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穿越未来电子书 > 中国远古帝王谱 >

第31部分

中国远古帝王谱-第31部分

小说: 中国远古帝王谱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帝临魁死后,遗体葬在中原具茨山(今河南郑州新郑市境内),尊号炎帝。

    临魁在位年表

    前4732(己巳)元年

    前4731(庚午)二年

    前4730(辛未)三年

    前4729(壬申)四年

    前4728(癸酉)五年

    前4727(甲戌)六年

    前4726(乙亥)七年

    前4725(丙子)八年

    前4724(丁丑)九年

    前4723(戊寅)十年

    前4722(己卯)十一年

    前4721(庚辰)十二年

    前4720(辛巳)十三年

    前4719(壬午)十四年

    前4718(癸未)十五年

    前4717(甲申)十六年

    前4716(乙酉)十七年

    前4715(丙戌)十八年

    前4714(丁亥)十九年

    前4713(戊子)二十年

    前4712(己丑)二十一年

    前4711(庚寅)二十二年

    前4710(辛卯)二十三年

    前4709(壬辰)二十四年

    前4708(癸巳)二十五年

    前4707(甲午)二十六年

    前4706(乙未)二十七年

    前4705(丙申)二十八年

    前4704(丁酉)二十九年

    前4703(戊戌)三十年

    前4702(己亥)三十一年

    前4701(庚子)三十二年

    前4700(辛丑)三十三年

    前4699(壬寅)三十四年

    前4698(癸卯)三十五年

    前4697(甲辰)三十六年

    前4696(乙巳)三十七年

    前4695(丙午)三十八年

    前4694(丁未)三十九年

    前4693(戊申)四十年

    前4692(己酉)四十一年

第99章 炎帝姜承() 
在位起讫:前4692前4655年。

    生卒年:前4711前4655年。

    出生地:承留(今河南开封市开封县东南)。

    立都:穷桑(今山东济宁曲阜市北)。

    年号:帝承元年(庚戌,前4691)。

    炎帝姜承,男。姓姜,名承,又名号,中国氏族联盟时代炎帝神农氏政权的三任帝。

    姜承的祖父是炎帝神农氏政权的首任帝神农,父亲是炎帝神农氏政权的二任帝姜临魁。

    姜承生于帝临魁二十二年(庚寅,前4711),出生在黄河以南的承留(今河南开封市开封县东南陈留镇),是帝临魁的小儿子。

    帝临魁在位执政时期,对先帝神农制定的帝与民共同施行的一夫一妻制婚姻进行了调整,准许帝与侯(部落酋长)多妻,从而开了一夫多妻制的先河。帝临魁本人就娶了三位妻子,先后生下了十几个儿女,但这些子女全都智力平平,唯有少妻生的小儿子姜承一枝独秀,从小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帝临魁认为他是继承帝业的最佳人选,晚年时便把他立为帝位继承人。

    公元前4692年,帝临魁病死于承留宫中,姜承即位称帝,史称帝承。

    姜承执政时期,炎帝神农氏政权统治下的各部落族民逐渐开始分化,形成了富人和穷人两个阶层。那些执掌各部落的酋长、族长、村长,利用职权开始侵吞公共财物,村民们共同劳动所积累的财富(剩余价值)被他们占为己有。

    对于这种损公肥私的做法,帝姜承不但不加以制止和纠正,反而给予鼓励和支持。他认为:社会上的人类是不应该平等的,有穷有富才能体现出差别。有差别才能有竟争,有竞争社会才能进步。

    为了体现出这种差别,姜承即位后所做的头一件大事就是大兴土木。他认为父祖两代所建的帝都太寒酸了,不符合一国之主的身份。于是,他下令在山东境内的穷桑重建帝都。穷桑原是伏羲女娲政权帝少昊时所建的都城,如今故址虽在,旧城全无。姜承认为:这里是上古贤君立都的圣地,最适合建造新都,便从全国各地征用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择吉日破土动工。

    帝承三年(壬子,前4689),新都建成。姜承迁都于新都穷桑。

    新都的王宫建造的宽敞豪华,主副房屋多达数十间,不仅有用于处理政务的议事大厅,和专门用于生活区的后宫,还建造了多处专供他和妻妾们游玩和休息的凉亭和高台。他效仿父亲帝临魁,也娶了三位妻子,每位妻子各居一套宅院。他的妻子们不但不参加劳动,而且还雇用了多名穷人家的女子侍候她们这便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宫廷用人”。姜承为了玩普摆阔,不仅把本部族积累的财富据为己有,还收受外族各部落所赠送的珍奇宝物。

    在姜承的带动和影响下,朝中大臣和各部落首领也都纷纷效仿,都在自己所占居的土地上修建高档次的宅院,借以显示自己的权力和富贵。但是,炎帝姜承有一项明文规定:朝中大臣和和各部落酋长所建宅院,不得超过帝宫,否则即视为叛逆,严加惩处。

    炎帝神农氏政权最初的治国原则:依然是劳动者“各尽所能,按需分配”,不分尊卑贵贱,天下人人平等。可是到了第三任炎帝姜承时,性质完全变了,族民开始两极分化,有职有权者逐渐演变成贵族,许多普通族民渐渐沦落为穷人。一些族民对此愤愤不平,他们不甘心受当权者剥削,纷纷提出抗议。姜承怕事情闹大引发族民暴乱,便假借天神之说,向人们广泛宣传唯心主义的天命论,说人间的富贵和贫穷都是由天神所决定,任何人都无法强求,更是无法改变。

    原始封闭的氏族村社生活,使族民无法了解外面的世界,他们的世界观基本上是静止的,完全看不到社会的变化。在他们眼里,周围的世界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也还是如此。他们从来也没有想过这个社会正在悄悄地改变,也从来没有意识到这个逐渐变化了的世界会给他们及其后人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他们相信了帝姜承的话,相信人世间的一切变化都是由天神所决定。既然是天神的决定,人就没有反抗的理由,就应该顺从天命。于是,他们不再反抗,一如既往尽心尽力地工作着,心甘情愿地接受和服从贵族的统治。

    贫穷族民的无知和善良保持了社会的安定,使变革中的氏族社会在和平的环境下逐步向阶级社会发展。因此,在帝姜承执政的时间里,炎帝神农氏政权仍处于鼎盛时期,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都有了较大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普遍提高,家家有余粮,人人有衣穿,被后世史家称为太平盛世。

    姜承在位执政虚记三十八年(王大有三皇五帝时代),卒于帝承三十七年(丙戌,前4655),终年五十七岁。遗体葬在穷桑城外(今山东济宁曲阜市北),尊号炎帝。

    姜承在位年表

    前4691(庚戌)元年

    前4690(辛亥)二年

    前4689(壬子)三年

    前4688(癸丑)四年

    前4687(甲寅)五年

    前4686(乙卯)六年

    前4685(丙辰)七年

    前4684(丁巳)八年

    前4683(戊午)九年

    前4682(己未)十年

    前4681(庚申)十一年

    前4680(辛酉)十二年

    前4679(壬戌)十三年

    前4678(癸亥)十四年

    前4677(甲子)十五年

    前4676(乙丑)十六年

    前4675(丙寅)十七年

    前4674(丁卯)十八年

    前4673(戊辰)十九年

    前4672(己巳)二十年

    前4671(庚午)二十一年

    前4670(辛未)二十二年

    前4669(壬申)二十三年

    前4668(癸酉)二十四年

    前4667(甲戌)二十五年

    前4666(乙亥)二十六年

    前4665(丙子)二十七年

    前4664(丁丑)二十八年

    前4663(戊寅)二十九年

    前4662(己卯)三十年

    前4661(庚辰)三十一年

    前4660(辛巳)三十二年

    前4659(壬午)三十三年

    前4658(癸未)三十四年

    前4657(甲申)三十五年

    前4656(乙酉)三十六年

    前4655(丙戌)三十七年

第100章 炎帝姜明() 
在位起讫:前4655前4628年。

    生卒年:前4673前4628年。

    出生地:伊川(今河南洛阳市南)。

    立都:穷桑(今山东济宁曲阜市北)。

    迁都:鸣皋(今河南洛阳市伊川县西南)。

    年号:帝明元年(丁亥,前4654)。

    炎帝姜明,男。姓姜,名明,又名鈫(wen,同音代用字),中国氏族联盟时代炎帝神农氏政权的四任帝。

    姜明的祖父是炎帝神农氏政权的二任帝姜临魁,父亲是炎帝神农氏政权的三任帝姜承。

    姜明生于帝承十九年(戊辰,前4673),出生在黄河以南的伊川(今河南洛阳市南)。

    姜明的母亲是帝姜承的三夫人,年轻漂亮又懂得风情,深得帝姜承的宠爱。她怀孕后,帝姜承特意把她送到伊水河畔的别宫去静养。后来,这位三夫人就在那里生下了儿子姜明。

    姜明从小生活在母亲的身边,因为母亲受宠,他自然也跟着借光,加上他聪明伶俐机智善辩,帝姜承对他十分宠爱。帝姜承晚年时便把姜明确定为帝位继承人。

    公元前4655年,三任帝姜承病死于穷桑帝宫。姜明即位称帝,号帝明。

    姜明即位于帝都穷桑,以丁亥年(前4654)为帝明元年。

    姜明即位后不久,忽然决定要把帝都迁回到祖宗兴起的圣地黄河以南的伊洛地区,于是便派专人负责,在伊水河畔的鸣皋大兴土木,修建新都。

    帝明三年(己丑,前4652),新都建成,炎帝神农氏政权正式迁都于鸣皋。

    姜明执政时期,氏族内部的贫富差别日益明显,富裕的族民不仅拥有豪华的住宅,还拥有大量的生产工具和日用家具;而贫穷的族民则住着简陋的茅草屋,使用着破烂不堪的旧家具。人与人之间已经失去了平等,一些贫困的族民被迫去给富有的族民做佣人和奴仆,完全失去了自身所应有的权力。

    随着父系政权的稳定和发展,女人在氏族中的政治权利逐渐被剥夺,不再允许她们参与族内的社会活动,只是让她们去做那些日益增多的家务劳动,使女人的社会地位逐渐转弱。

    姜明执政时期,进一步完善了神农氏所创立的父系氏族制度,规定:族中后代一律从父计算世系;女人居从属地位。女人结婚必须嫁到男方去,死后与夫同葬在男方墓地。

    在远古时代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女性一直居于统治地位,她们经历了漫长的族外群婚时代,直到伏羲女娲政权时期才终于向前迈出了一大步进入对偶婚阶段。在这一阶段,女性的地位更加优越,男人完全成了女人的奴仆。这种“女尊男卑”的对偶婚姻一直延续了三千多年,直至炎帝神农氏政权初期才被宣布废止。

    但是,几千年形成的固有观念和习俗,想一朝改变谈何容易!

    神农氏政权推行的“男婚女嫁制”对那些一直居于统治地位的女性来说,实在是难以接受。一些部落的女首领不甘心交出手中的权力,与新生的父系政权进行顽强的抗争。新的婚姻制度也引起众多女性的反对,她们不愿成为某个男人的专有妻子,往往拒绝出嫁。有的虽然被迫出嫁,但没过多久便乘男方不备逃回本部落,继续在家偷偷接待男人,恢复原有的对偶婚生活。就连炎帝自己的女儿都反对新的婚姻制度。

    传说炎帝共有三个女儿,她们都相继背叛了炎帝。

    炎帝的长女名叫女桑,她为了逃避父亲为她指定的婚姻,偷偷与雨师(炎帝时的官名,为主管农业的大臣)赤松子私奔,逃进了昆仑山。

    炎帝的次女名叫女娃,她也因对父亲为她指定的婚姻不满而离家出走,后来在东海边的悬崖上看海,失足跌落东海淹死。她死后变成了一只小鸟,每日衔西山的木石投入东海,想要填平东海报仇。人们称此鸟为“精卫鸟”。女娃生前与专制的父亲抗争,死后化作小鸟与大海抗争,这种为生存自由而抗争的精神,曾一度赢得世人的赞美。

    炎帝的三女名叫女尸,又名瑶姬,也是因为抗婚自杀而死。她死后葬在了巫山之阳(今重庆市巫山县南)。传说她死后灵魂不死,专门迷惑好色的男子。后世的楚怀王和楚襄王都曾被她迷惑过。

    虽然这些都是神话传说,但我们从中却可以看出,炎帝神农氏政权在推行父系氏族制度时,曾经受到过相当大的阻力。然而炎帝神农氏政权始终没有动摇,坚持同保守落后的母系旧制进行毫不妥协的斗争。虽然这种斗争持续了很久,但最终获胜者还是新兴的父系制度。

    中国远古时代在炎帝神农氏政权以前基本上是知母不知父,神农氏以后才有了较为明确的父子代系。但这种父子代系大多数难以确认是真正有血缘关系的父子。因为此时的女子受传统的对偶婚影响,背着丈夫“偷情”者居多,所生子女名义上虽然属于丈夫,血缘上就很难说的清楚。

    与父系制度同时诞生的还有代表个人身份的标志名子。在炎帝神农氏政权以前,大多数人是没有名子的,他们基本上都是以氏族名号代称。如:伏羲氏族的人都可以称伏羲,共工氏族的人都可以称共工,少典氏族的人都可以称少典往往是帝王的名号与氏族的名称相混,祖宗的称号和子孙的称呼雷同。所以,此前历史上的发明创造很难确认某件事是由某人发明的。为了杜绝这种混乱,炎帝神农氏政权提出建议,要求每个人成年以后都要有自己的名子,以示区别。但这项建议并没有得到落实,除一些执政的大小头目外,普通族民很少有人响应。因为当时很多人都习惯于没有名子,他们认为:有没有名子都一样,只要知道自己是哪个部落的人就行了。

    帝明十七年(癸卯,前4638),兴起于黄河以北的史皇仓颉氏强大起来,公然称帝,立都于阳城(今河南新乡市原阳县),与炎帝神农氏政权相对抗。

    姜明好色。他的三位妻子又都身体强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